|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22 2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 内容不少 节选一些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已初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制造业发展水平偏低的局面仍未改变,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规模和总体水平偏低、创新驱动不足等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工业发展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太原经济的突出问题。从增速来看,“十三五”期间,太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同期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且差距较大。从占比来看,作为老工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工业占比持续大幅下滑,同样在中部六省会中居于末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太原市现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正是工业化和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关键阶段,太原工业总体呈增速相对较慢、占GDP比重大幅下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走低的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产业空心化特征明显,转型中“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不断加大,工业发展不足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
2.太原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峻。2020年,太原规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仅占10.2%,重工业比重高达89.8%,且多集中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也多处于低端。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仍然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9.4%。太原市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传统产业占比大,产业结构单一集中,高端产品品种少数量小,使太原工业发展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多元支撑格局尚未形成,太原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任务艰巨。
3.创新驱动及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缓慢。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太原经济主要以粗放型的投资驱动为主,创新驱动明显不足,新旧动能转换过程艰难缓慢。一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经济转型的内生动力亟需提升。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资本投入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以上,劳动年均贡献率为8%左右,其中科技进步的年均贡献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艰巨,转型发展路径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煤炭、焦化等传统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尚未取得明显成效,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竞争力仍需提升,传统产业亟需赋予新技术、新模式。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任重道远,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因素明显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且后劲不足。民营经济是衡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在太原经济格局中,国企所占比重高,企业规模大,民营企业多依附其上下游发展,发展相对迟缓。一是民营经济占比较低。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民营经济在投资、就业、税收等方面的贡献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民营企业不大不强。太原民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业层次、发展质量在中部地区也相对居后。三是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从竞争力来看,民营经济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从投资看,全市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增速下滑。
5.市场机制不健全。太原市工业发展的理念、办法与市场化要求还有差距,财政引导资金的撬动作用不够明显,推进产业集群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办法不多,手段不灵活。与工业投资紧密相关的立项、土地、环评等重要环节,仍然存在周期较长、效率不高等问题,项目推进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总体上,太原工业已经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上规模、稳增长的迫切需要,更面临动力转换、提档升级的艰巨任务。必须正视困难和问题,善于在危机中抓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正确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增长和转型的关系、优势和短板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奠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