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8-13 22: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P
南京+苏州,江苏回归“双核体系”
2015年8月11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布: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至2030年,全省将形成南京和苏州2个特大城市,无锡、常州、徐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江阴、昆山、常熟和张家港共15个大城市。
至此,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后,多次掀起的“苏州是不是特大城市”、“苏州要不要按特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等争论,完全盖棺论定。
在说苏先生看来,这份最新的城镇体系规划,还意味着经历百年折腾与纠结后,江苏省终于决定要回归历史形成的南京与苏州“双核体系”。
历史形成“双核体系”
清顺治二年(1645年),设江南省,省府驻江宁府(今南京)。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此时的江南省,一省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每期科考,江南一省上榜人数占全国近半。
这显然过于强大了!既不利于管理,也容易导致割据。
布政使司直接管理民政,考察其变迁:
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开始分省。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驻苏州府,大致管理现在的江苏+上海的地盘;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驻江宁府,大致管理现在安徽的地盘。
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江苏、安徽两省从此定名。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后,安徽布政使司才从江宁移驻安庆,江南省分省全部完成。同年,又在江宁新设江宁布政使司,管理江宁府和江苏江北部分。驻苏州的江苏布政使司管理江苏的江南部分。
历史的基本脉络十分清晰。江苏省得名于“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江苏省诞生后,延续了长达二百多年的南京、苏州“双核体系”。政治地位,南京优胜;经济地位,苏州优胜。
近代苏州地位连连下降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并崛起。
太平天国战争后,苏州饱受摧残。上海将苏州的人口、经济、文化资源抽吸过去,全面取代了苏州的江南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1913年后,苏州又失去了江苏省会的地位。
同期,南京虽也遭遇过数次惨烈打击,但得益于北洋政府时期江苏省会、南京政府时期民国首都的地位,发展成果蔚为可观,并一度独立于江苏外,成为院辖市。
1953年,南京重回江苏省,虽降为省辖市,但成为江苏这个经济文化大省的省会城市,同时是南京军区等高阶机构的驻地。
此时的苏州境内,论地区,仍是国内凤毛麟角的先进地区;论中心城区,实难与南京等大城市相比拼。
改革开放苏州复兴
建国初期,苏州建成区面积仅有19.2平方公里。并且,在计划经济的压制下,长期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后,苏州踏上复兴之路。
1983年,苏州地区划出无锡县、江阴县后,与苏州市“地市合并”,并实施“市管县”体制。这使得苏州摆脱了民国“废府”后长期的区划困扰,实现了历史区划与现实区划的大致重合,也保障了之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优势。
1992年,设立苏州新区。
1994年,设立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
这两大开发区成立后,苏州形成“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一体两翼格局。
2001年,吴县市撤销后设立吴中、相城两区。苏州市区进入“五区组团”时代。
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苏州市区开始形成“一核四城”的新架构。
规划认可至关重要
关于规划,俗语谓之“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此言大缪!
中国的城市规划不够严肃,常常随领导变化而变化。但这主要是指“规划的细节”。
一座城市的大与小、高与低,虽然规划并不能完全确定,但规划的影响至关重要!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苏州市区(含吴江)常住人口超过500万。
去年国家新标准出台后,说苏先生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反复强调,苏州必须按特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原因就是,苏州已经有这么多的常住人口,如果迟迟不按特大城市进行定位、规划,则苏州的经济、社会、民生、交通等方面,都将大受其害!
这轮批复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首次明确江苏省内只有南京、苏州按特大城市进行规划,这是苏州近代严重衰落以来的第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初步实现了经济复兴。但在城镇规划领域,以前江苏省一直维持着“一超多强”的既定战略,一超是南京,多强则是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城市。
另外,十几年来,江苏省出台过定义模糊的“苏锡常都市圈”;国家层面出台过同样模糊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都对苏州没有真正的肯定与提升。
这次的规划不一样!是在国家确定苏州为特大城市后,江苏省规划层面开始落实。
最后再说一次:特大城市到底有什么用?特大城市规划只是让苏州市区塞进更多的人口吗?不是的!特大城市规划,是让苏州市民有更多、更好的科教文卫体设施,更好的交通出行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