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0: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08年还很热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0: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8:24 编辑

等待改造的南门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1: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20:24 编辑

南正街



南正街,环城南路-儒林街,因此街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1575年建街。

历史悠久的商业古街----南正街

     南正街原为南门湾的一段,因位于城之正南,街口正对城的南门----长虹门,故在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南门湾这一段被取名为南门大街,后一度又易名为南门正街。
     南正街呈“一”字形,南北走向,南起环城南路,紧邻弋江桥,北至南门湾,和儒林街相连,长80米,宽3米多,路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条石下面是排水沟,路肩原用鹅卵石垒成。清乾隆年间,小巷则用碎石铺成弹石路面。南正街时古城内保存最好额一条商业大街,至今保持着浓郁的古风古韵。
昔日,走过南正街,穿过长虹门,便是青弋江(昔日称为长河)上的老浮桥,过了老浮桥便是河南南市,因此,那时的南正街商贸十分繁荣,街道两旁多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门楣上方的徽派木雕栩栩如生,马头墙壁,曲线三转,即有稳定之感,又有飞耸之姿。一般都是前店后宅,中开天井,鱼鳞瓦顶,叠壁飞檐。路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有茶楼、酒店、米店、布店、中药店、古玩店、豆腐店、书坊、铁匠铺、剪刀铺、中医店、徽墨店、糕点铺、酱坊等。还有众多的地摊小贩,商品琳琅满目,货物齐全,应有尽有。使得南正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好不热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1: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0:31 编辑

古风古韵的晚清建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17:28 编辑

南正街是我市目前保存最好的一条商业街,在这条商业街上仍保留着在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的行当,这里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现在显得衰老了。南正街民国时期称为南门正街,它位于镜湖区东南部,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儒林街全长80米,宽3米,石条路面,两侧为旧城居民区,多为店铺,因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始建于1575年。
       南正街尽管不太长,但给人一种非常古老的感觉,不仅店铺一家挨着一家,而且许多芜湖街上很少见到行当,在这里都能看到,例如补锅的,打铁的,修雨伞的,还有布店,药店,陶瓷店,土产日杂店,店堂一律地简单而陈旧,但身临其境,却能让人看到历史的旧貌,领略芜湖古城当年的辉煌情景。白天走进南正街,无法看到南正街真面目,因为店家的遮阳篷把整条街连成了一片,使人只能从街道两侧一楼的门墙,柱子去端祥老街的容貌。
       南正街过去十分繁荣,在芜湖古城里,它是最热闹的地方,老芜湖人缺什么都到这条街上来买。街心的青石板已经踩得凹凸不平。这几年,南正街也相当热闹,倒不是这里生意多兴隆,而是随着人们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里经营的商品已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补充或者是一种怀旧的心理的满足。而南正街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街景吸引了不少人,除了本市市民,还有许多南来北往客人,有拍电影电视的,有采写人文景观的,还有研究南正街历史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8:20 编辑

啧啧称奇的民国建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1: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8:40 编辑

南正街原为南门湾的一段,因位于城之正南,街口正对城的南门----长虹门,故在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南门湾这一段被取名为南门大街,后一度又易名为南门正街。






1856年,在太平天国的内扛中,被诛杀的北王韦昌辉父子的头颅也是从南正街送达到石达开大营的。另外,南正街还曾今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至今还被后人津津乐道。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当年客居芜湖期间,曾踏访过南正街,一次雨夜路径老友朱卉(朱草衣)故居时,填词《燕山厅-芜湖雨夜过朱草衣旧宅》,并以朱卉为原型,塑造“牛布衣”这个人物,写进《儒林外史》第二十回: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1: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17:31 编辑

花街



花街,南门湾—马号街,因专营篾器以扎彩灯而得名。1575年建街。

花街位于芜湖古城中心区,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门湾,与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4米左右,过去是一条以经营竹器为主的商业街道,两侧聚集了众多专营蔑器、扎花灯的商家,故名为花街,又名为竹市街。
      宋初,芜湖开始修筑明城,城区街市逐渐形成,花街初具规模,清乾隆年间直到民国初期的一百多年里,一直被称为“安丰里”,后来又恢复名称为花街。花街两旁的房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徽派楼房,店铺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后宅,是芜湖竹器业蔑匠铺最为集中的生产、营销之地,家家户户擅长扎花灯。平时他们专做一些竹木器具出卖,年底及春节期间,他们将精心编扎的各种花灯悬挂在店堂里、大门前,招揽顾客。有各种鸟兽虫鱼灯,形态逼真;有大型的龙灯,如滚龙灯、板龙灯和竹篓灯,形状各异;有观音、地藏、八戒、悟空和三国、红楼梦人物灯,栩栩如生;还有其它的宫灯、走马灯、花球灯、花鼓灯、花篮灯等,异彩纷呈。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亮门前的花灯,把花街照耀的如同白昼。老芜湖人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
      在花街中段,有一所小学校----芜湖市花街小学(现为罗家闸小学分校)。学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曾几度易名迁址,解放之初,曾是全县16所公立小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1971年更名为花街小学。
      在芜湖地方革命斗争史上,花街也曾留下过绚丽的一笔,1927年夏,芜湖早期著名共产党人俞昌准(南陵县人,曾任中共芜湖特别支部书记)从南陵来到芜湖后,就住在花街一家小店里,创办;饿《沙漠周刊》,发表了不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鼓舞人民斗志的文章,还经常深入到裕中纱厂,到工人中间去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领导工人罢工。1928年3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芜湖恢复成立后,曾在花街一懂小楼内设立过秘密联络处,在芜湖乃至全省的革命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当年10月初,这处秘密联络点被敌人破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8 12:14 编辑

在芜湖,花街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

    花街又称安丰里和孝丰里。之所以称之为花街,传说是因为居住街上的居民大多以经营篾器为主,以扎花灯而扬名,大概是约定俗成,老百姓习惯地叫它花街。花街成街时间不算太早,约为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因太平军与清军在芜激战而化为废墟。如今我们看到的花街则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以后陆续重建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8:10 编辑

在芜湖古城,花街的知名度可算是最高的,真不敢想象,如果芜湖古城之内缺少了花街,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模样。花街在康熙年间与县衙前的官道一起被称为吴楚名区,后改名为花街。乾隆至嘉庆年间称安丰里。此后又称孝丰里,但在民间,花街这个很浪漫的街名却一直沿用至今。花街成街时间不算太早,约为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与其同时成街的还有南正街、米市街等,至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因太平军与清军在芜激战而化为废墟。如今我们看到的花街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以后陆续重建的,街的两边基本都是青砖灰瓦砌成的平房,最多也只有两层楼高,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芜湖一地的最高学府———夫子庙(亦称文庙)建于此地。依旧制,这一带的建筑均不得高于夫子庙的屋脊,此举也是出于对儒学的尊重。

    花街———如此街名,朗朗上口之余,又充满了无穷的想象。真不知是哪位多情才子起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街名。据说花街之所以称之为花街,是因为居住花街之上的大多以经营篾器为主,以扎花灯而扬名,故名花街。的确,旧时的花街之上,一直有许多经营竹篾器的店铺,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初,花街上有各类店铺63家,其中仅竹、篾器店就有36家,占总数的一半还多。比较有名的有王泰丰山货篾器店(花街2号)、梁义发竹器山货店(花街6号)、吕兴发篾器店(花街28号)、王兴发篾器店(花街58号)等。这些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古老的街面因此而氤氲着一缕别样的旧时风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街小学

    花街小学位于花街中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襄垣学堂,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由鲍文镳、经康杰等人创办。校址原假西门外积善堂,嗣因屋宇低湿狭小,于光绪三十三年迁入文庙明伦堂东西斋房。更名为芜湖县立襄垣高等小学校,附设国民学校。”在其后的时间里,校名一变再变。民国十六年(1927年)更名为芜湖县立襄垣高小,并附设幼稚园一所。民国十八年(1929年)更名为芜湖县立第一小学,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芜湖县教育局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章程,将第一小学、第三小学和第一初级小学三校合并为第一中心小学,设三个分部,于是改名为一分部。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又恢复芜湖县立第一小学的校名。1937年12月芜湖沦陷,学校停办。1938年5月,汪伪芜湖县地方自治委员会又恢复了襄垣小学的校名,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芜湖,立即将汪伪命名的襄垣小学改为芜湖县立示范中心国民学校。1947年2月更名为芜湖县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简师附小。1949年2月,国民党88军的机械连进驻该校,致使学校无法正常上课。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又先后改名为师范附小、砻坊小学,1971年正式更名为花街小学。数字是枯燥的,但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名校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沧桑。
1955年1月,花街小学的校址由明伦堂迁入打铜巷2号老卫校旧址。校门开于打铜巷,1959年在花街10号重开校门,学校占地面积4791平方米。由于学生不断增多,花街小学又分别于1955年11月和1956年11月动工兴建了两座新的教学楼:“先锋楼”和“少年楼”。本世纪初,花街小学更名为罗家闸小学分校。2009年10月,花街小学在古城改造中被拆除。
在花街小学近百年的历史中,先后有多名芜湖名士出任该校校长,如鲍文镳、经世康、鲍实、程本芝、汪文卿、吴葆萼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8:39 编辑

缪家大屋

    缪家大屋位于花街44号,砖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是缪家祭祖的祠堂,虽建于清代中期,但又承袭明代建筑的遗风,堪称古城建筑艺术的精品佳作。



  缪阗故居

    现存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进,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屋内有八根粗大的立柱,全都是名贵的楠木,这在芜湖古城的历史建筑中独一无二,成了缪家大屋的一大亮点。虽然岁月沧桑在它身上留下了陈旧的印痕,但根根坚硬依旧,挺拔依旧。举手轻轻一敲,“当……当……”之声清脆悦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缪家大屋天井廊庑屋顶上的拱轩,形制比较独特,实际是一个半拱,但因做法特别,视觉上仍是一个完整的拱轩,这在古城建筑中也是仅此一家,别无二处。设计者的创新手法和匠师的高超技艺,让今天的我们叹为观止。

    缪家大屋的建造者缪阗,字又谦。所以缪家大屋还有一个别名,叫“又谦楼”,据史料记载,“缪阗,生卒年不详,字可齐,又字又谦,号卓韩,生于官宦之家,幼读书,见律吕相生图而好之。其父延琴师授以声乐,爱之甚深,欲明其理。中国古乐,秦前书不传,论律自班固始。古律有十二而只用七,虚存其度者五。古书欲考其声律对应关系无足,缪阗为此蓄疑三十余年”。咸丰十年(1860),缪阗因公务由云南到了北京,遇到著名音乐家马衢,马衢见他所带行装,除了琴之外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颇为感动,与他成了志趣相投的同好挚友。缪阗在马衢家尽阅他多年收藏的全部乐谱,冥思苦想,反复玩味,终于茅塞顿开,一气呵成,写成《律吕通今图说》一卷(今藏北京图书馆),又作《律易》一书。清同治年间(1862—1874),缪阗将这两本书重新修订后,合成一本,书名《庚癸原音》,对“音调定程,弦徽宣秘,皆有新解。”

    缪阗为官一生,清正廉洁。他曾做过工部屯田司,后改任云南凉州知州、又升白盐井提举司、澄江府知府及甘肃平庆泾道。晚年回芜湖定居,时间当在光绪年间,缪家大屋建造年代应也在这期间。

    缪家大屋坐东朝西,原本是四进二层楼房,每进的二楼都以回廊相通,这在古建筑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走马楼”。缪家祠堂第二进的二楼是寝堂,那里供奉着许多缪氏家族先人的牌位。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时,缪家大屋的第一进,也就是临花街的那一进被炸毁,后三进得以幸存。此后,缪家祠堂逐渐破败,成为附近孩童嬉戏之处,建国后缪家祠堂成了普通百姓居住之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宫保第

宫保第位于花街27号,它与太平大路15号均属同一主人,就是曾任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加封太子少保衔的潘锡恩(1785—1867)。据潘家后人讲,宫保第建于1860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8 12:59 编辑

宫保第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它的正门开在花街,后门可通薪市街。原本还有一侧门通向米市街,建国后被封。宫保第占地约百亩,有前花厅、后花厅、东大院、西大院,书房、庭院等。是古城内规模颇为壮观的私家豪宅。正因如此,在抗战期间,许多抗日志士在遭日寇追捕时,常常会躲进宫保第。据老人讲,曾经有一次,一个日本鬼子贸然闯了进去,可再也没见他出来。自此以后,日寇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

    芜湖古城内有一条神秘的地下泉水,它从萧家巷15号方向流经宫保第,在萧家巷15号的院子里至今仍存有一口古池。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在宫保第里的一些地方可以隐隐约约地听到泉水流动的声音。这也替宫保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7 21:50 , Processed in 0.08706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