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2015612dhuhi

[中江新闻]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承和彰显多样的乡村风韵。以皖南、皖西和沿江等地区为重点,推进传统村落空间保护,保持传统村庄历史特点。利用乡村文化和自然资源,塑造皖北平原田园风光、江淮丘陵错落有致、沿江地区水乡风韵、皖西山区青山碧水、皖南地区山水徽韵等不同区域乡村特色。注重融入绿色、文化、创意等元素,加强村庄规划设计。

        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合理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用地,优先满足乡村道路、电力、给排水、通信、防灾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全民健身、殡葬、停车、物流、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布局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设施。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利用既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

       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科学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确定村庄建设用地管控边界,严格控制农村新建宅基地标准。城郊、农村集镇和圩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淮北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220平方米;山区和丘陵地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超过300平方米。新建住宅优先使用村内空闲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彰显徽风皖韵空间魅力


        强化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整体保护,系统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彰显国土空间魅力,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第一节  强化自然和文化遗产空间保护


       构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体系。整合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要求,整体构建遗产保护的空间体系,以保护促发展。整体系统保护自然遗产资源、世界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大遗址、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水利工程遗产、交通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红色文化遗产、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新中国文化财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各类遗产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明确保护管理要求,夯实遗产保护空间基础,推进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利用等文物保护类专项规划编制。统筹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并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空间管制的规划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实施,作为实施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重要依据。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需依法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开发建设前应开展建设影响评估。

       助力国1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支持长江、大运河国1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核心监控区统筹划定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制定国土空间管控规定,生态保护区内严格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历史风貌保护,突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农田保护区内严格耕地保护,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活动。城镇发展区注重公共设施、文化展示、休闲文旅、文物保护等项目建设。乡村发展区实施耕地、园地、林地等农业空间的生态维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控区内加强遗产本体与环境的底线保护和管控,禁止不符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的项目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严格保护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大运河(安徽段)世界文化遗产。强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强化亳州、寿县、歙县等历史文化名城,三河、毛坦厂、桃花潭等历史文化名镇,渔梁、唐模、棠樾等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屯溪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统筹落实各类保护范围线的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有效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格局,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整体保护古徽州、沿江及沿淮地区等具有区域文化共性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布局,支持用于保护、展示、利用的必要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地质遗迹调查、开发与保护,支持具备条件的村庄创建特色地质文化村。

        增强文化遗产空间安全韧性。开展重要文化遗产的灾害专项调查与危险性评估,布局安全缓冲空间和风险管控重点区域,提升文化遗产对各类灾害的应对能力,避免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遭受破坏。

        强化自然和文化遗产空间管控。确定文化和自然资源富集、分布集中成片的地域和廊道,推动城市更新实施,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各类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对历史文化保护线内可能存在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和出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3: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促进自然和文化遗存活化利用


        系统推进自然和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以皖南、皖西以及沿江等地区为重点,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前提下,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适度开展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注重挖掘各中心城市文化和自然资源,结合巢湖、大运河等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综合利用自然和文化遗存资源价值。支持利用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等资源,建设自然文化观光景区。结合非遗文化保护利用,布局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文物资源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乡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支持旅游业态实现“商旅居业学研”有机融合。优化自然和文化遗存保护管理空间范围,适度安排游览和科学文化活动空间。

        合理布局旅游景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地用地空间。协调风景名胜资源与城市空间开发,营造高品质的市民活动空间。支持城市郊区的风景名胜资源与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功能融合,满足市民日常休闲旅游需要。远离城市的风景名胜资源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空间载体,丰富体验式旅游产品。以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重大旅游度假项目和国家4A级以上景区为基础,筛选自然和文化价值突出的地域,合理规划国家步道,重点保障高品质服务设施和联结中心城市的交通设施用地需求;充分考虑常住居民和旅游人口需求,合理保障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必要的配套服务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完善旅游发展用地政策。以中心城市为服务枢纽,积极建设绿道和碧道,将特色自然景观融入城乡居民的“日常游憩圈”和“旅游休闲度假地”。支持废弃地转型为文化和旅游用地,利用旧厂房、旧仓库等建筑资源,以及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鼓励利用村庄空闲地、闲置住房以及失去居住功能住房所涉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鼓励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3: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彰显国土空间魅力


       彰显自然山水特色。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特点,依托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山脉、水系,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支持自然景观欣赏和游憩空间与设施布局,彰显自然山水特色。重点保护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太平湖“三山三江两湖”等山水资源。

       展现历史人文魅力。注重整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管理。加强历史风貌系统保护,统筹协调区域整体保护,促进区域自然和历史文化遗存与城镇乡村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资源资产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3: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3  国土空间特色魅力区域指引
皖北地区:以大运河国1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着力发掘淮河文化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的地位作用,重点围绕中原文化的历史脉络,通过挖掘丰富文化资源,融合多元的农业大地景观、特色作物、中草药基地、淮北平原田园风情、果园林海等生态资源,打造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平原农业景观与淮河风情的高品质生态文化魅力空间,推动道源文化研学、中医药养生、楚汉文化等生态旅游,培育成为安徽文化和旅游新的增长极。

江淮地区:依托巢湖生态绿心,整合江淮地区山水、都市、红色等资源,以科技创新、传统文化、乡村休闲等为重点,大力建设环都市圈游憩带,促进区域自然人文与现代化大都市融合发展,促进高新科技与文化和旅游结合,推进合肥都市圈文化和旅游深度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和文旅产业互动,不断增强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沿江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江河湖群生态资源,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构建长江文化知识图谱,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皖江文化。以长江国1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皖江文化保护,打造活力、开放、包容、生态的皖江文化,科学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串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滁州等沿江城市及流域城市,彰显长江经济带文化和江南水乡景观融合的魅力空间。

皖西大别山区:深入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山地、水库、森林等生态资源,结合大别山生态环境优势,推进跨省协作、融合发展,推动红色研学、探险旅游、山岳观光、水利旅游、健康养生等文化旅游,塑造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融的魅力空间。

皖南山区: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整合黄山、新安江、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要素,推进山上山下、城市乡村联动、连片发展。支持杭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推动发展世界遗产、地质科考、文化山水、康养研学旅游,打造具有山水徽韵、高品质的魅力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增强基础支撑能力


        坚持适度超前、统筹推进,着眼于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资源统筹,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低影响开发,构建系统完备、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支撑体系和空间保障体系。

第一节  优化水资源平衡和安全保障网络


       夯实水资源安全本底。实施水资源战略储备,对重要水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战略储备区、重要河湖等严格管控,从源头稳固水资源安全底线。廓清重要水源地范围,明确水源保护区边界,合理布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口,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水源地保护空间管控,禁止在水源地周边建设排污口和违建项目,杜绝水源周边农业、生活面源污染。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加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在沿江、沿淮、巢湖流域等滩地、圩区、蓄滞洪区增加湿地等生态空间。

       系统拓展水资源保障空间。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在皖北和沿江地区,充分利用河湖和低洼地区,拓展水资源调蓄空间,增蓄雨洪资源,依托采煤沉陷区、行蓄洪区、平原洼地建设平原水库,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

       保障水资源配置网络建设。加强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等骨干引调水工程保障力度,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缓解皖北等地区缺水、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助力凤凰山、枫林等水库建设,支持怀洪新河、江巷水库、下浒山水库等灌区建设,支撑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的现代水网建设。优化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布局,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形成多渠道多水源保障格局。

        促进水资源与空间布局相协调。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持“四水四定”,合理确定人口、耕地、城镇规模和产业布局。以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建设。在水土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以淮河以北、江淮分水岭地区为重点,保障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空间需求,推广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方式。结合水资源配置工程,完善节水配套措施,在皖北地区开展水源置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探索区域水资源调配,逐步实现采补平衡,促进地下水位回升,缓解地下水漏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4  重要水源涵养区空间管控
皖西大别山水源涵养区:涉及六安、安庆,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植被类型主要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诸多中小型河流的发源地以及水源水库的涵养区,也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坚持自然恢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发展生态旅游,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皖南山区水源涵养区:涉及宣城、黄山、池州,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河流钱塘江的发源地,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内山地面积大,降雨丰富,多台风、暴雨,水土流失敏感性程度极高。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坚持自然恢复,扩大常绿阔叶林面积;加强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力度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变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居民能源使用对森林的依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5  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空间管控
长江:划定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管理范围,实行严格的河湖保护,禁止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划定岸线保护范围,加强沿江岸线管控,长江干流岸线3千米范围、内河重要支流1千米范围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长江干支流1千米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强化重点区域空间管控,禁止在长江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的产业,依法划定禁止采砂区和禁止采砂期,严控采砂区域。以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为重点,严格保护野生珍稀濒危动物,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

淮河:加强淮河水污染防治,禁止在淮河流域新建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严格限制在淮河新建污染严重的大中型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遵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加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从严控制污染物入河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国1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重点,加强淮河流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新安江:严格保护新安江及两岸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持皖南地区景观特色。加大新安江源头污染治理力度,严控河流水质。加强水域岸线管理,落实河湖管理范围,合理配置水域岸线资源,遏制非法采砂、侵占水域空间等违法现象。

巢湖:对巢湖流域水环境实行三级保护,巢湖水环境一、二、三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水污染严重的小型项目,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围湖造地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在巢湖流域从事开发建设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功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杭埠河、丰乐河等巢湖清水来源河道和兆河、白石天河等引江济淮输水通道水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促进形成综合立体的交通物流网络


        保障省际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高效互联。强化资源保障,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形成东联鲁苏浙、西接豫鄂赣、北通京津冀、南达粤港澳的多通道、多方式、大容量、高效联系的交通主轴,促进安徽与全国主要城市群的时空关系更加紧密。

        畅通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沿淮、商阜景、连芜黄、宁洛、徽杭、徐阜武、盐洛、合青、合西、合福、武黄等交通主骨架,构筑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体的快速化交通网络,助力形成“三纵四横三联”快速铁路网、“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一枢十支多点”机场体系。

        保障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有效发挥,支持淮河干流、引江济淮等干线航道建设,助力构建“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干线航道网。到2035年,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力争达到合计5.8万千米左右(不含空中航路、邮路里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6  综合交通体系布局
“三纵四横三联”快速铁路网。三纵(南北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郑合温通道。四横(东西通道):沿江通道、陆桥通道、沿淮通道、杭昌通道。三联(联系通道):合杭通道、合青通道、西部(至安康)通道。


“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五纵:纵一徐州—杭州,纵二徐州—福州(含徐州—黄山并行线),纵三德州—上饶,纵四商丘—景德镇,纵五濮阳—阳新。十横:横一连云港—郑州(含徐州—商丘并行线),横二淮安—许昌,横三南京—洛阳,横四南京—驻马店,横五上海—西安,横六南京—武汉,横七上海—武汉,横八扬州—九江,横九南京—九江,横十杭州—武汉。


“一枢十支多点”机场体系。一枢:合肥新桥。十支:黄山、阜阳、安庆、池州、芜宣、亳州、蚌埠、宿州、滁州、金寨。多点:全省若干个通用机场。


“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干线航道网。一纵:沙颍河—引江济淮—合裕线—芜申运河。两横:长江干线、淮河干流。五干:浍河、涡河、茨淮新河、新安江、滁河。二十线:丰乐河、柘皋河、洲河、漳河、青弋江、水阳江、青山河、姑溪河、清流河、驷马山干渠、华阳河、皖河、秋浦河、青通河、顺安河、泉河、沱河—新汴河、窑河—高塘湖、池河、白塔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构建顺畅的城市间交通网络。统筹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支线航道布局,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链接省内城市的服务能力。重点支持合肥与省内其他城市交通通道建设,提升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交通运输全面对接沪苏浙。补足皖北、皖西、皖南等地区市县间交通联系通道,提升交通通达度。合理规划过江、过河通道。支持高速铁路连接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推进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以合理制式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助力构建中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2小时商务圈。

       完善城市内部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支持合肥等大城市合理布局多个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引导中小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相对集中布局。做好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布局与机场、铁路客站空间整合优化,支持城乡客运站临近铁路客站布局,实现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换乘。支持通用机场建设,助推通航产业发展。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布局。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推动城镇道路向周边乡村延伸,增加乡村地区路网密度和连通度,畅通与铁路站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的联系,形成深度通达、结构合理、衔接高效、生态友好的农村公路网。

       强化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的优化支撑作用。构建以合肥、芜湖、阜阳、蚌埠、安庆等城市为主要载体的国2家物流枢纽格局,支持提升亳州港多式联运物流园、阜阳铁公水综合物流港、铜陵江北港、黄山绿色空铁物流园等省级货运枢纽,围绕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网络。支持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等建设,优化重点空港及集疏运体系布局,提升航空货运服务功能。支持芜湖马鞍山和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蚌埠和淮南淮河航运枢纽等建设,优化内河航运枢纽布局,支持现代化港口群建设,推进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江海联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网络


        增加可再生能源生产空间。为新增清洁新能源生产基地提供空间保障,与传统能源供给形成有效互补的格局。支撑皖西、皖南等地区因地制宜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形成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支撑皖北、江淮等地区增加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支持皖北地区增加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风光水电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布局应避让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优化化石能源生产空间布局。稳定两淮煤炭生产空间,保障先进产能煤矿项目建设。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合理布局清洁高效坑口电站。预留两淮煤系天然气和宣城页岩油、页岩气勘探开发空间。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保障“外电入皖”“甘电入浙”、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等特高压输电通道空间,支持两淮电力送出通道、过江通道等省内重要输电工程建设,充分预留清洁能源基地等电力外送华东地区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条件,构建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支持苏皖、浙皖等省际油气管道建设,推进管道互联互通,形成省级主干天然气管网。支持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合理安排液化天然气储配设施,科学布局储气调峰设施、燃气调峰电厂、油气电氢综合能源服务设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布局。支持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城市大脑等新型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支持云计算、新能源充电等产业向淮南、宿州等电力充裕地区布局,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支持广域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等设施及国2家级超算中心建设。

        保障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积极部署北斗导航服务平台、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景三维安徽,基本形成“陆、空、天”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建设安全稳定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


         划定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区。为保障国2家资源安全供应,结合我省战略性矿种资源禀赋情况,划定18个省级重点勘查区。依据战略性矿产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大中型矿产地和重要矿产集中分布的区域特点,划定14个省级重点开采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红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等控制线衔接,实施差异化管控。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稳控淮南、淮北煤炭基地建设及铜、铁等金属矿生产空间,支持煤系天然气开发利用。保障水泥用灰岩、凹凸棒粘土、岩盐、矿泉水、地热、石英岩、方解石等我省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空间,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强化矿业用地管理,保障矿业权合理用地需求。科学确定两淮、沿江等地区能源资源生产、运输和战略储备空间。

        有序调节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庐江泥河、当涂杨庄等铁矿、金寨钼矿开发利用。按照“调控数量,释放产能”的原则,划定重点开采区和砂石集中开采区,合理有序安排建筑石料开采区域。结合长三角地区需求,稳妥推进我省未利用的大中型规模矿床的开发利用,合理调节煤、铁、铜、水泥用灰岩及建筑石料等矿产资源开采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4 07:28 , Processed in 0.05541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