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楚之游侠

[城建综合] 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立始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2: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千方百计,服务企业



招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企业来了,如何为他们创造一流的服务。


在东风公司工作多年,曾任东风本田中方掌门人的陈斌波(相继任职于东风汽车公司政策研究室、东风公司轿车项目筹备办公室、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公关部、武汉神龙实业开发总公司,历任深圳东风置业有限公司投资部部长,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网络发展部部长,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销售部部长,东风本田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东风集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筹备负责人)说:





我还记得1992年5月份,我们东风轿车办70多个人坐2辆大巴车,从十堰赶到开发区。当时任德亮秘书长备了酒,请我们在玫瑰园大厦吃饭。刚来这里的时候,在老造纸厂那边办公,条件很简陋,有几次现场办公会都是在那里开的,我们感到武汉市和开发区确确实实对这个项目很重视。



王远昌回忆说:

当时整个武汉市对轿车项目都是“贴本唱戏”,开发区当地的农民也作了贡献。我们给农民的还建房还没有做起来,就先把他的房拆了。农民搭个小棚子临时住着,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头下小雨,他们也没有怨言。我当时跟任德亮秘书长一起去棚子里面访问了几家农户,看到这种情形都很感动。农民当时高高兴兴地配合,因为他们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希望。我们当时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细的。



陈元林谈了当年帮神龙公司的产品找销路的事:

开发区的汽车刚刚投产的时候,面临一个销路问题。上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场上的出租车全部是夏利,神龙的富康车一出来,出厂价都要15、16万,如果做成出租车,成本将近20万。当时夏利出租车起步价是6块,富康出租车起步价是8块,那老百姓宁可搭6块的不搭8块的。但是夏利的出租车夏天空调开不起来,后头还要带个水箱。怎么办呢?这边车子已经下了线,没有地方卖。

当时上海已经有了桑塔纳,上海制定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它,比如从排气量等方面来制定出租车政策,导致上海只能用桑塔纳做出租车,别的车都不行。武汉怎么办呢?既不能发个文件不准其他品牌的车来竞争做出租车,也不能强迫武汉市只能用富康。我在市WCW会上提出一个建议:富康出租车不涨价行不行?我降价!降为和夏利一样起步价6块钱,这个不违法吧?有利于老百姓。这个措施一推出来,马上就没有人坐夏利,都坐富康,因为同样是出租车,富康又是新车子,又有空调。


不到半年,夏利全部退出出租车市场。我们为了给退出市场的夏利找个出路,马上在沌口搞了一个二手汽车批发市场,所有的二手夏利汽车都在这里交易。我们把GA、财政、买购置税的相关部门都安排过来,凡是来卖车的,现场办公。就在那一年把一万多台夏利车子处理了,第二年富康就销出去了,它的市场马上就打开了。



东风本田作为开发区引进的又一个重大项目,在引进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东本速度”。(详情后续更新)



李昌贤说:

东风本田这个项目批下来之后,胡绪鹍SZ来到了开发区,把这个项目当成“一号工程”,全程服务,每个礼拜都到现场去一趟。当时一冶负责建本田厂房,胡SZ把一冶的老总请到现场来,要求按时完工。


李宪生说:

东风本田落地过程中有很多曲折,很多故事。我们不惜血本给了一些优惠条件,包括征地、基建,都特事特办,日本人很是感激钦佩,称之为“东本速度”。东本在总体规模上比神龙小一点,发展时间短一点,但速度快得多,实际上成了神龙的竞争对手,对刺激神龙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产品的更新周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4: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7-6 14:31 编辑

胡绪鹍(历任武汉市W办公厅主任,蔡甸区委SJ、区长,武汉市ZF副SZ、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SJ、管委会主任,市W政法WSJ,市GA局长、DWSJ)特别谈到了上级LD关心开发区的发展,为开发区企业解决难题的故事:


我讲一下我在开发区任职的时候,当时的省WSJ,就是ZZ局委员俞正声同志,他关心开发区企业的几件事。

一个比较典型的事是在冠捷调研。(冠捷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由冠捷集团于2004年6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为 2,700 万美元,投资金额为4,970万美元)冠捷是一个台资企业,现在仍然是武汉市的出口大户,是一个很重要的企业。2004年还是2005的一天,省里通知我们俞正声SJ要来看这个企业。俞SJ来了以后,企业那边的人就冠捷的显示器出口的事,现场反映了几个问题一是进出海关的成本高,跟沿海的福建等地不能比;第二个涉及到出口补贴,就是沿海有补贴我们没有;第三个就是进口材料有时候不方便,涉及很多程序和手续,企业受不了;第四个就是我们的工作作风,海关星期六、星期天休息,不好找人办事;第五是过关的手续和流程繁复。


当时俞SJ就问武汉海关的负责人,第一,福州海关、厦门海关、上海海关对待这样的事是怎么办的?第二,报关上班、下班这些时间,是以你们的规定进行,还是按照企业的需要进行?第三,算了一下其他地方出口补贴的情况。俞SJ说,别人能办的事,为什么我们不能办?人家出口的补贴是多少,我们ZF研究一下。另外周末的休息要跟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协调好。武汉海关的负责人回去后马上向海关总署报告,市ZF跟蔡甸区、开发区也立刻研究落实了补贴的事,口岸加班这些问题也落实了。俞SJ又亲自在北京跟海关总署打招呼,专门为武汉冠捷出口问题发了一个文。后来省里还专门来就俞SJ在这里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访。

第二件事。2005年正月初八,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电话打过来了,说俞SJ要到沌口来看一看。他来了以后,点名要看美的。那天很多企业还没有开始上班,美的的负责人也不在。他说,有什么人是什么人,不管开不开工,就这样去看看。去了以后,我和李昌贤,还有美的现场车间里面的一个人,陪他把生产线走了一遍。看完了以后,他问美的员工:在武汉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哪些产品在市场上比较俏?就是调查走访,对大家进行慰问,拜一个晚年。

第三个,俞SJ对海尔也很重视。他在青岛当过**,对海尔也特别有感情。海尔的一期投产在我的任上,二期的建设征地也在我的任上,当时它的董事长叫张瑞敏。海尔当时在全国、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很不错的品牌。那时候他们正在考虑二期往哪里放,俞SJ把张瑞敏请到东湖宾馆吃饭,鼓励他在武汉发展,增强他在武汉发展的信心。

俞SJ不仅仅对大财团、大企业如此,对中小企业也是一样。猫人(武汉猫人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是一家做内衣的企业,那时候规模不大但是很有特色,有一次他点名要看猫人,在猫人的展示厅里面了解每个产品的价格、款式,看完以后跟他们出了很多点子。

沌口当时的发展,不仅仅因为有沌口人的开发精神、创业精神,应该说还得益于省W、市W的这些主要**,特别是俞SJ的协调支持。没有他们的关心,一些重大的项目恐怕很难落地。



据曾任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主管教育的易山伟回忆,开发区的教育体现了投资环境,有个为企业服务的问题:


开发区刚成立时,GWY批给我们10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的实际规划控制面积有30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十来平方公里。当时在这个十来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没有学校的,因为是为神龙汽车建厂而征来的土地,准备在这里建一个30万辆的轿车生产基地。神龙公司来了以后,他们职工的子女在哪上学的问题要解决呀,因此就要开始在开发区建学校了。首先建起来的是开发区第一中学,我们把房子建好,请华师一附中来办学。

后来开发区从3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90.6平方公里,把附近的沌口镇、徐家岭乡等一乡一镇划过来了。这些区域的教育当时都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形成的“一村一校、一厂一校”格局,是小规模、低标准、低水平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也很差,完全满足不了开发区职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我当时主持的一项调查的结果表明:开发区员工76%以上都是大专学历,55%以上是本科学历,剩下的至少也是中专、技工毕业。这种学历和教育背景的职工,他们对子女上学条件的要求不只是满足于“有学上”,还要求“上好学”。

我们在两个五年规划中搞了两次“一个中心,三大战役”。其中,“一个中心”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头五年的三大战役是理顺教育体制、改善办学条件、整顿师资队伍,第二个五年规划规范办学行为、抓特色办学、创省市示范学校。这十年结束后,开发区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一个明显的表现是生源从原来的流出改为流入。

我们还开办了职业教育。开发区这个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特点很鲜明,以汽车产业为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很多,对技工的需求量大。我们把东风技校(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从十堰请过来开设一个校区,当时只开办两个班,现在有4000多人了。

为了解决开发区内外籍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当时引进了长江国际学校。这个学校是美国一个信息公司来中国办的,委托新加坡的中国教育联盟来管理,专门收外籍孩子。这所学校当时在南湖一个售楼部里,是我去引进的,39个学生,几个外国老师。引进来以后,把我们三角湖小学的一栋楼租给它,象征性地收点费。它现在发展到有300多学生,是我们的国际教育园区。这个学校原来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正式批准,三十几个老师各种条件不达标,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反复申报都没成功。为这个事情,按照开发区当时主持工作的**的安排,我前后跑了六年,教育部跑了十趟,最后落实了,这所学校成为中南地区当时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国际学校



开发区的宣传部门既是开发区建设工作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宣传老兵杨开华(历任武汉晚报社副总级编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宣传部部长):


作为开发区宣传战线的一个老兵,我亲身经历了将近20年在新闻舆论宣传战线上的不懈努力。开发区2007年编的新闻宣传集子,里面的标题都是我们一个个琢磨出来,从标题到把握宣传主题,来宣传开发区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服务。

比如,我们首次在武汉电视台争取了区域天气预报广播。在这之前武汉市的新闻联播后面只有市天气预报,或者只有汉口、汉阳、武昌三大镇的预报,没有哪个区的天气预报。我跟当时的区工委SJ段轮一提议,为了宣传开发区的形象,花钱在武汉电视台争取一个区域广播。按照段轮一的要求,还要为开发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着想。当时争取到一年的节目或者时段以后,就播开发区的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最多的是为神龙,每一个新产品出来,我们就把它弄上去播两个月。后来东湖开发区也跟着搞了




胡绪鹍用一句话总结了开发区人的敬业精神:

开发区人的敬业精神还是很不错的,我归结下来就是,开发区是一切为了项目,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效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4: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千辛万苦,托管创新



作为开发区托管模式的首倡者,陈元林回忆说:

我去开发区主持工作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什么呢?第一期的规划面积只有十平方公里,不能满足开发区发展的需要,开发区和周边的乡矛盾尖锐。这十平方公里是从沌口和沌阳两街中间划出来的,作为神龙厂的建设基地,当时用来建厂是够了。当时这一带土地比较贫瘠,都是丘陵地岗地,318国道也不通这里,沌口街、沌阳街条件不是很好,比较穷。征地价格非常便宜,一万元一亩,当时农民觉得还可以。但是开发区慢慢从初建到投产,交通条件也逐步改善,环境好一点了,加上建设神龙配套工厂的土地面积不够,矛盾就多了。最大的矛盾就是周围的农民经常围着开发区闹事,理由是,你征了我们的地,钱没有把够,农民没有安置好,找开发区“扯皮”。市信访办当年的资料里,这种上访记录相当多,我还在市W当秘书长的时候就经常协调这个矛盾。

因为我以前在农村和农场里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有这点经验,所以市里安排我去开发区当SJ,过去了首先就抓这件事情。去了之后,我用大量的时间到周边的乡做调查,到乡**,到村里去,到农户那边去,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使农民受益,农民的要求究竟是什么。那时候没路啊,从汉阳那边过去,或者从升官渡那边下去,只有一点弯弯曲曲的小路。通过一段时间调查,最后搞清楚了问题,心中有底了:当地农民包括村里的干部对开发区的建设是拥护的,他们也希望通过开发区的发展来带动他们地区的发展,没有开发区他们也发展不起来。根本的阻力在哪里呢?在乡、区里。他们有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是祖业,把划地给别人像是“卖国”一样的,谁都不愿当这个“叛徒”。老汉阳县划出去一个东西湖区,一个汉阳区,这些地方后来都成立市里的区级单位,他却越盘越小,还是一个县,所以不服气,一涉及到划地就非常敏感,一谈就发火。

当时开发区和周边的矛盾不解决不行,开发区没有发展空间也不行。但是如果动行政区划,就得通过GWY批,把蔡甸区划过来,或者撤销蔡甸区,估计不仅可能批不了,还有可能惹大麻烦。怎么办?

我1979年在老汉南农管局工作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托管的方式,划过老汉阳县的邓南乡(原来叫邓南人民公社)。当时邓南的行政编制不变,行政关系还是隶属汉阳县,只是委托农管局管理。我借鉴这个经验,在市WCW会上提出建议说,开发区也可以跟沌阳、沌口这两街建立托管关系,委托开发区来管理这两个乡,两街的行政隶属关系、法律隶属关系还是属于蔡甸区,这样可以不必通过GWY来解决,通过市W就能解决。市W采纳了这个意见,安排我来策划这个事,我就开始起草相关文件。

为了推行这个方案,消除当时来自蔡甸区的阻力,我建议采取组织措施把蔡甸区的两个LD调走,不叫他们当地人来做这项为难的工作,然后再调胡绪鹍去当区长,调张学忙去当SJ。我还建议把老汉阳人王远昌留在开发区当副主任,因为他也熟悉这里。这样才把这个事情平息下来。如果没有这些组织措施,就不大好搞,其他一些地方搞这个事翻过潭,引发了群众性闹事。

这个事情一解决,开发区的规划面积一下就由十平方公里扩大到了九十平方公里,人口也从不足1万人增加到了5万多人,不仅扩大了发展空间,而且两家人变成一家人,解决了矛盾,创造了以后顺利发展的条件。

两街划过来之后,我提出来一定要城乡一起发展,要支持它们也好起来、富起来。以划过来后的第一点,我们就决定在政策上给蔡甸区一些好处第一,两街财政原来交给你多少钱照算,我只把基数往上加,而且每年递增,保证你经济不受任何损失;第二,两街人员愿意回蔡甸的尽管回,愿意留的全部留下来第三,划过来的第一年,开发区的财政给每街投资200万建设农村公路。然后两街各划一片地,我们开发区叫大开发区,他们叫小发展区,可以对外招商引资,一些进不了开发区的中小企业就在发展区建设,这样带动周边共同发展,街村的经济就搞活了,农民的生存、就业问题也解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4: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曾在武汉开发区工作时间最长的管委会CW副主任,张培增(历任市W研究室主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SJ、管委会副主任、J工委SJ,市ZF副秘书长、市环保局长、市ZF咨询委CW副主任)回忆了开发区托管两街的由来:



根据1992年12月市W市ZF批准的武汉开发区总体规划,当时确定规划面积为31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为90.7平方公里,到我们来开发区已初步开发建设将近10平方公里。短短五年时间,发展速度还是蛮快的,但同时也面临着几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是随着开发速度加快,征地拆迁难度越来越大。土地在农民手里,在街道手里,一听说开发区管委会要征地,农民马上种房种树。他们把树枝一砍插在田里就成了树苗,一夜之间田里就可以冒出树来,每棵树苗按照几十块来进行补偿;种房的现象更是遍地开花。这些问题当时从管理上面来说是两张皮,开发区是有苦说不出来。

二是开发区建设环境不太好,路霸、砖霸、砂霸横行。只要哪个工地开工,当地农民就围过去抢活,强要强夺。我当时作为CW副主任,经常接到这种电话。建筑队、施工队伍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就拿着东西跟他们对打,农民见到有组织的队伍还是怕的,钢条子一冲一搞就吓跑了,过两天又来了,但是慢慢地总要好一点。当然,当时也确实存在许多失地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

三是失地农民就业难,不安定因素多。就业难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低,开发区引进的都是一些现代化企业,很多农民不适应这种工作;另外一方面,即使是招进了工厂,农民不习惯八个小时工作时间的限制,认为不ZY,经常有已经安排了工作的农民干了一段时间就不干了。农民就业难,失地农民又没得土地经营,所以就带来了开发区第三个不安定的因素。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当时开发区的主要精力是用于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教育、文化、卫生,包括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我们引进的企业的大部分来自于外地,当时企业员工的生活极为不便。

五是新开发区域和老的两街的区域不融合。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感觉到如果体制问题不解决,开发区的长远发展可能就难以维持。

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甚至引发了两街群众WG管委会事件第一次是1995年年底,当地的几百个农民连续围困老管委会大楼三天,不让进不让出,管委会成员只得偷偷到建管局的小红楼办公。记得当时有个紧要的文件要送往市W市ZF,农民不让进去,办事的工作人员就乘农民不在的时候翻院墙进去拿文件,取到了文件之后也是翻院墙出来的,被农民发现了,追着打。这严重扰乱了开发区正常的工作秩序。整整三天时间,我不断地往蔡甸区跑,请区W区ZF来出面组织协调,陪着喝酒,说尽好话;也找两街的LD,但是他们见到我们就躲,不出面。总之当时区、街是有点不作为的。

这时候,陈元林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把两街划转开发区统一管理。陈元林和我先分别向市WSJ钱运录、SZ赵宝江进行单独汇报,他们同意我们的设想,要求管委会设计好方案,同时要兼顾蔡甸区的利益,这边发展了把那边拖累了也不行。他们特别嘱咐我们一定要先做好思想沟通工作,一再强调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蔡甸区的工作;另外在设想阶段要严格保密,因为这涉及到体制、人事安排、财产划拨等一系列问题。

陈元林利用其市委CW和开发区LD的双重身份,先后找了市W市ZF的主要**,包括四大家有关**、分管的正副职,分别征求意见。我也利用到市里开会的各个机会,向市里有关部门的LD讲了我们的想法,特别是规划、民政、人事、农口的,征求市有关部门意见,同时也分别征求蔡甸区两个主要LD王远昌区长和李育矩SJ的一些意见。

由于涉及到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利益分割、干部人员安排与财产分割等敏感问题,许多市LD以及相关部门表示要慎重,有少数甚至反对理由是为什么开发区总想着领土扩张,东湖开发区没有一寸土地照样搞得好,你这已经有31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了。


我一再解释:东湖开发区都是依靠大专院校、大院大所兴办的高新企业,是就地建设,而我们这里完全是引进新的工业企业,没有这个地是不行呀!何况东湖开发区那个时候条件很好,各种社会设施都有,我们是新开发的区域,什么都没得,是一片白纸。有人说,开发区扩张了蔡甸区么办?还有一些部门担心:搞这么多土地和农民来,会不会违背开发区“小ZF、大社会”和“精简、高效、统一”原则?担心又走到行政区划的老路上去。蔡甸区更是反映强烈,认为托管不利于蔡甸发展当初划汉南就把我们江边那块好地划走了,你再把沌阳街、沌口街划走,蔡甸区完全不靠江了,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就是蔡甸区发展最好的街道就是郭徐岭街,开发区搞走之后影响蔡甸区的经济发展,有人甚至说“绝不割让土地”。

这方面我很佩服陈元林,他各方面做了很多协调工作,而且不知道他么样跟钱运录说的,两街一划转把蔡甸区的两个一把手同时调开

当时开发区工委和管委会的意见基本统一,但也有同志担心会影响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经工委、管委会多次研究讨论,我主持起草了关于两街移交开发区管理的方案,提交市W市ZF。市W又通过研究室协调,最终方案定下来了。

1996年10月15日,市W以武文【1996】39号文件形式下发了《ZG武汉市W、武汉市人民ZF关于将蔡甸区沌阳街、沌口街移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的通知》,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明确提出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否则还要报GWY民政部批,把这个敏感问题回避了;第二,兼顾蔡甸区的发展;第三,在这期间冻结人员编制和机构;第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蔡甸开发区小区仍由蔡甸管理,开发区每年划转一定数额的资金给蔡甸。

蔡甸区人员的调整。从有利于工作出发,市W将区委SJ李育矩调市民政局任局长,区长王远昌调开发区任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调张学忙(时任武汉市蔬菜生产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市蔬菜副食品总公司DWSJ、总经理)、胡绪鹍分别任蔡甸区SJ、区长。我代表开发区和蔡甸区具体交接两街事务。


为了支持蔡甸区的利益和工作,我们也订了几条第一,在开发区的沌口小区华泰植物油公司那一带留了一块地给蔡甸区管理,招商引资的税收都给他,并且预留了一定的房屋设施,那里相当于是他们在开发区的一块飞地;第二,开发区定了一个基数,从1996年开始,从财政上每年给蔡甸区一笔补偿资金,每年递增至少10%,连续10年递增补偿;第三,做好善后工作。

两街划转这件事在市W没有做出决策前几个月都有很大的风声,蔡甸区给街道上增加了很多吃财政饭的人市W市ZF正式发文移交又隔了几个月,蔡甸区又往街道办事处、当地学校这些吃财政饭的地方突击安排了很多人。我们交接时从大局出发都认了,以后再想办法消化。

两街划转给确实给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带来了长远的广阔的发展空间。移交成功后,开发区的规划面积由31平方公里扩展到了90.7平方公里,开发区马上组织编制了90.7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统一了区域范围内的道路、给排水和新农村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分别给两街建立了民营工业园,鼓励两街对外招商引资,壮大两街的经济。

划转区域内农民变市民这个问题,应该是开发区在武汉市的首创,其他地方都是零散的渐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5: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妥善征用土地、安置农户呢?


段轮一主持了一项较为典型的“666”工程。(即:拿6个亿,建6个小区,解决6万农民的还建问题)他说:

在开发区1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农户住得很分散,这里几户那里几户,不好看不说,还不利于统一规划和利用。我考察合肥国家级开发区时受到启发,回来以后,结合武汉开发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社区建设的计划,就是用建集体住房的形式,给当时散居的农民修了6个片区,把开发区散居的农民全部搬迁到这6个片区居住然后把腾出来的土地重新规划平整好,就解决了当时开发区无地发展的大问题,而且农民安置得比较好,没有闹事。

首先是从整体上把开发区发展空间做一个综合规划,然后通过行政、体制、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措施解决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问题。以前是用一块地征一块地,所以全国各地都有种房子的现象:你白天推掉了,他晚上再盖起来,不打地基,就在平地上码几块砖,一旦拆迁就拿高额的补偿金。当时开发区通过集中建片区,一次性全部做到位,所以在全市来说种房现象最少。同时在社会管理体制上,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比如说改变过去村委会的建制,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打破“本村人管本村事”的传统习惯,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参与社区管理。现在看来,这些措施在当时还是很超前的。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把农民各家各户安置好,安置好的关键是让农民满意,得到实惠。记得当时的安置标准讨论了很多稿,比如建大3室1厅,每一家楼下有一个装农具、农机、板车等的地方,每家每户还有院子等,这样的房子在当时条件下是很好的。而且开发区基本上没花什么钱,就是把银行、街道,几家联合起来,用市场经济结合行政组织的一套方式,就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这是为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


对此,李昌贤说:

当时合肥开发区把农民的还建房集中还建,做得非常好,而且也有配套,段SZ就到合肥去考察学习。当时开发区把90.7平方公里范围内所有的农民全部集中还建,把地全部腾出来搞工业发展,这是一个大手笔,既腾出了发展需要的工业用地,同时又把被征地农民的生活集中解决了,农民不出一分钱住上了好房子。后来开发区又解决了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这在全国都是做得比较好的。



杨开华说:

1994年我来开发区以后一直到2000年之前,我到北方、南方的开发区都走过,像当时武汉开发区这样投资几个亿,在全区范围内动迁200多万方,还建几千、上万套农民住宅,而且使农民的住宅一下子升级到了不差于城市一般群众,或者城市一般商业楼盘的建筑水平、居住水平,这对开发区的农民来讲是非常大的事情。这样的决策和行动,当时在大开发区当中是走在最前列的。

我们抓住这样一个题目,先后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省市主要媒体上做过比较有深度、有影响力的较大篇幅报道。六大社区建成那几年,开发区的民心还是很旺的,那时候是两街对开发区向心力最强的时候,因为大家看到真金白银的东西拿得出来,也用到农民身上。我记得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来这里学习参观,真的是引领风气之先。段SZ在这个事情上的决策对开发区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一举措在促进本地社区建设、促进本地与开发区同步发展这个问题上,是非常有作用的。




历史链接:

2013年12月30日,湖北省WCW、武汉市WSJ阮成发、SZ唐良智一行亲赴武汉市汉南区,召开两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市汉南区)相关干部大会。会议宣布,经湖北省省W、省ZF同意,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实施一体化发展。两区一体化后,总面积达到489.7平方公里。这是湖北首次尝试由功能区托管行政区。……

……事实上,作为武汉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武汉开发区通过托管周边区域“扩容”在历史上并非首次。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从1993年国家正式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武汉开发区在20年间经历过三次托管扩容。1996年,武汉开发区首次托管蔡甸区沌阳、沌口两街,开发区面积达到90.7平方公里,当时产值29.89亿元。通过三年招商引资,1999年开发区产值达到100亿元。

2006年6月26日,管辖面积102平方公里的蔡甸区军山街,移交武汉开发区托管,武汉开发区管理区域达到192.7平方公里。此时,武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500亿元。三年后,武汉开发区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实现翻番。

2010年8月,武汉市市W、市ZF再次将汉阳区和武汉开发区10平方公里的共建区域交由武汉开发区统一管理,武汉开发区产值升至1500亿元。

尽管历经三次托管扩容,武汉开发区的可用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但依旧难以为继。……武汉开发区被武汉市定位为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被称为“中国车都”,而汽车生产线对于工业用地面积需求极大,尤其是,神龙、东风本田、雷诺等新工厂的兴建和扩充生产线,让武汉开发区扩容用地依旧显得“僧多粥少”。

此次被托管的汉南区,是武汉市的远城区,受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武汉十三个行政区中相对滞后,更重要的是缺少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享有的各种政策优势。……托管完成后,将有利于武汉开发区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放大增长极效应,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武汉“大车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汉南区发挥和运用武汉开发区的政策和产业优势,突破经济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制约,壮大产业实力。

但在现实操作层面,作为湖北省内首次由功能区托管行政区的尝试,双方整合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尤其是行政机构的撤并、管理职能的协调统一、税收和财政的调配等,对于武汉市乃至湖北省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6: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产城融合:从工业园到现代化城市


随着开发区入驻企业增多,企业职工也越来越多,加上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市区的区域城市化改造,产城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日益凸显。


陈元林说:

我到开发区工作的第二年,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开发区有个思想转变问题,有个二次创业问题。第一次创业有了汽车,规划面积由原来的十平方公里到现在有九十平方公里了,现在面临一个二次创业的问题。我提出,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车都,还要想办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以车为主,不要排斥其他产业,其他一、二、三产业都要协调发展。招商要开阔思路,不要光局限于汽车,其他只要法不禁止的、没有污染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都应该大胆引进。我说,观念要改变,我们开发区要建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既有工业生产还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工业新城。

当时我说,开发区神龙的职工现在年轻,过两三年结婚怎么办?生孩子怎么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我们在三角湖、绿岛附近拿出了一千亩地,统建办拿一半,绿岛公司拿一半,按十万块钱一亩先记账,建一批类似现在的经济适用房,卖价不超过每平方米一千元,面向开发区职工出售。那时候开发区的人下午五点钟就都走光,他们都在哪里买房子呢?蛮多人打算在汉阳王家湾、玫瑰园那里买。我在开发区到处转,找那些单身的人谈。我说这是什么开发区呢,人都走光了!不行,管委会的人要带头住在这里,把这里建成不仅是工业区,而且是适宜居住的一个综合发展区。

那时候就开始策划把大学迁过来。我跟华工分院(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谈了若干次,又找武商(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毛冬声和中商(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总,想把商场迁过来,把开发区弄得热闹一点,综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当时思路就是这样,但我在这里的时间太短了,没来得及最后落实。



作为在武汉开发区工作时间最长的管委会CW副主任,张培增回忆说:

1995年市委正式任命我任开发区工委副SJ兼纪WSJ、管委会副主任。我经历过几任主要LD,这些LD在各自的任期内都做出了比较突出的功绩,其中李宪生主要是提升了开发区的形象和功能。他抓了哪些事呢?一是通过道路整治工作,亮化工程、绿化美化工程,提升了开发区外部形象。二是启动了农民新村建设。农民新村建设项目最早是从李宪生开始启动的,后来大面积推广是段轮一。三是引进江汉大学、中国交通第二设计院等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新建了武汉体育中心,启动了汤湖公园的建设,还有一些医院学校的建设,包括开发区新一中、神龙医院等建设。这样就逐步完善了开发区综合功能。

当时建设体育中心是全市多方面共识,但选址争议较大。市里选址有三个后湖地区,汉阳二桥桥头体校那一块,武汉开发区。很多人都主张建在后湖,当时那里还是湖淌子、菜地。

李宪生就跟我说,要争取把体育中心这个项目搞到开发区来。这个项目他做为副SZ可以表态,但是有些会议场合他不便直接去说,更不便去争论,所以每次ZF开会研究这个问题都是我参加。开发区管委会向市W、市ZF提出了希望体育中心设在我们开发区的意见,认为这是提升开发区功能、改善开发区形象的工程。

管委会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搞体育中心又占地又花钱。李宪生力排众议,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体育中心的事情,还是提升开发区功能、改善开发区形象的一个重要的项目。1991年5月经市ZF批准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已确定了体育用地,即C4地块,临318国道。这块地一直空着,这也影响开发区的形象。在开发区统一了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就向市W市ZF提出了希望在开发区建设体育中心的建议。

我在会议上反对在汉口后湖建体育中心,理由是:第一,汉口已有新华路体育场和武汉体育馆,武昌有洪山体育馆,从武汉三镇社会公共设施的布局来看,应该考虑到汉阳再布局一个。第二,后湖地区虽然现在有很多空地,但后湖是汉口地区发展的重要空间,土地资源有限,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大,放在后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汉口地区的发展。第三,摆在后湖谁出钱?王守海SZ说体育中心的建设ZF拿不出钱了,开发区可以自筹资金,不要市财政一分钱。

这期间我们多次邀请王守海SZ、分管体育的陈华芳副SZ,以及市RD、市ZF、市体育局、市计委的LD到开发区实地考察(当时李宪生在市里分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最后市ZF拍板选址开发区。

确定选址后,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了体育中心建设筹备班子,由我任组长,杨新年当副组长。确定了体育中心的定位:国际性的综合赛事场所;综合性大型赛事场所;市民休闲健身的体育公园,兼具大型文艺演出和中小型会展的功能。特别从环境方面强调了它做为一个体育公园的功能。按照“标准国际化、功能多元化、建筑标志化、设备现代化”的原则规划设计。1998年7月,武汉体育中心作为省市重点工程正式立项。

当时我还带队到全国的一些体育场馆去考察,有上海体育场、深圳体育场、杭州新建的体育场、广州天河体育场。我们觉得这几个体育场还不够先进,环境不太好,仅仅只有体育设施,绿化面积太少,显得很局促。

我们组织了全国规划设计方案招标。1998年夏天,在沌口的三角湖度假村举行了三天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最终确定以武汉建筑设计院的方案为基础进行修改完善。当时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尽可能保持原生态,必须保留体育中心东南角的小山包。武汉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一个水景,要挖一个100多亩的水池,我极力反对,因为开发区北有太子湖,西有三角湖,要看水多的是,为么事在宝贵的土地上又去挖一个水池?设计单位说水池衬出倒影好看,但是我认为华而不实。最后按照我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在讨论设计时也有些不同方案提出来如北京的一家设计院提出体育馆搞可开启式屋顶,碰到下雨把屋顶关起来,当时蛮多专家欣赏这个方案。我不同意:用这个方案建设本身贵且不说,开启一次得200多万元,使用费很高,再就是田径等比赛本来就是室外运动,非要把它闭起来做么事?人家踢足球下雨下雪不照踢?还就是那一种味道咧!当时很多设计方案还没有脱离常态思维,就是设计成一局两馆,呈“品”字形摆着,国内很多早期的体育场馆都是这样布局的,但是这不利于疏散:如果三个场馆都有赛事,人群容易在出入口堵成一团。我们现在的摆法是一溜岔开了,临主干道这边尽可能开敞一点,避免拥堵。

经过前期艰苦扎实的工作,体育中心于1998年12月正式兴建,开工建设是在李宪生手上,1999年底段轮一来开发区主持工作。一期工程竣工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开发区了。



武汉体育中心规划用地1580亩,按照“一次规划、两期建设”的要求,于1998年12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2002年9月竣工,二期工程包括1.3万人的体育馆和3200人的游泳馆。到2007年4月,休闲广场、全民健身、商务区、训练场等配套设施全部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6: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毅(历任武汉市江岸区区长、区委SJ、区RDCW会主任,武汉市WCW、秘书长 ,宣传部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SJ、汉南区委SJ,市W副SJ、政法委SJ、市总工会ZX,湖北省RDCW会DZ成员、省RD秘书长)2011年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任工委SJ,他回忆说:


当时我们的老SJ罗清泉听说我要到这边来工作,亲自跟我讲朱毅啊,现在沌口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产城融合,产业和城市融合。

我来到开发区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区,吃、住、行、游、购、娱乐样样都不方便我一直记得到开发区上班第一天一位街道SJ说的话:到了晚上六、七点钟就冇得公交车了,出行只能靠电瓶车。于是,我把成立开发区自己的公交公司、建立开发区自己的公交线路,作为实现产城融合要抓的第一件事情。我召集开发区管委会的分管人员讨论,最后确定成立一个公司,把那些“麻木”、的士中具备公交驾驶资格的一部分人招聘到这个公司里来二是运营时间从早6点到晚10点,后来又发展到12点,主要是解决开发区范围内工厂职工的上下班交通问题;三是关于定价,考虑到今后票价的稳定,起价不能太低,定了两元钱一票制;四是关于循环起点,如何循环更合理,效益最大化?最后选定体育中心旁边的公共停车场为第一循环起止点。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一个月以后,新成立的开发区公交公司就推出了K1、K2两条公共交通循环线路,几年后又有了K3、K4线路,基本解决了开发区职工上下班和社区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
除了设置区域内小循环公交车,朱毅接着谈了对开发区大交通的规划和建设:

沌口区域内部畅通了,沌口往汉阳、汉口方向的交通不畅,等于还是不通,我就到市里和汉阳区去推动,修建了东风大道上的立交桥,和沌口通往汉阳烟厂方向的道路。

东风大道,就是原来的318国道,是贯穿整个开发区的一条交通命脉。初期的改造方案是从地下穿一条道路,但是后来地铁线设计在东风大道的正下方,而且方案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不能改了,国道就只能往空中发展,一路高架这样就形成三层立体路网:上面是高架,中间是城市道路路面,下面是地铁。但是我们如果不抓紧施工,抢在地铁挖通之前完成,那过街隧道这些就很难完成了。所以我们当时只能抓紧做,与地铁抢工期,而且只能赢。


刚开始我提出设计成双向八车道,唐良智SZ也赞成,但是市里的市政道路专家认为双向八车道车辆速度太快,到了汉阳那边会堵车,那设计院就先按照他们的经验来做前期设计。几个月以后,我到浦东去考察,一看浦东机场设计的是双向八车道,有的交汇区还变成十车道。我问上海办事处一个姓徐的司机:双向六车道和双向八车道有什么区别?他说,这个差别可大了,双向六车道单边就是三车道,万一出了交通事故,车子一横就占了两车道,抢救车来了以后,就把三车道全部占满了;如果是四车道呢,另外一个车道还可以保持畅通。听了这个司机的话,我立即跟管委会副主任秦吉斌打电话,让他赶紧带队伍到上海来学习。接着我又跟唐良智SZ打电话,汇报了上海的情况在唐SZ的支持下,设计院又重新将六车道修改为八车道方案。


六车道和八车道的设计标准完全不一样,费用也大量增加,加上高架和地面,还有绿化亮化,总共投资了70多个亿,差不多每公里5个亿。而交通通行能力则大大增加,上面八车道,下面六车道,总共是十四车道。另外还有一点,东风大道高架桥的高度有十多米,比一般的高架桥高一到两米,造价多了几个亿,但是减小了桥下空间的压抑感,提升了城市的舒适度。

我们最初的设计是从外语学校这边上去,走到一撮毛酒店那边下来。往汉阳方向并不是一路高架,从三环线汪家嘴那儿是从下面穿过去的。根据开发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何静同志的建议,我们的高架从外语学校那儿上去后不下来,与汪家嘴立交贯通,做成了一个大的立交桥,这样,开发区无论是往东边接汉阳卷烟厂立交,还是沿三环线往南北去武昌和天河机场,都可以形成一个大的互通,使它成为了武汉市唯一一个全互通的立交桥。

改造东风大道的时候,必须要把老的沌阳高架桥的爆破拆除。这座老桥的设计标准太低,有三大无法克服的毛病:路面不够宽,只有双向两车道;坡度大,容易出事故;路面沉降不一,高低不平道桥因为长,所以爆破难度大,要顺着那个路一点一点地炸,跟扭麻花一样。炸的时候,得到了沿线老百姓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街道办事处、社区和GA部门做了大量的宣传、疏导和安全保障工作。当时主持这项爆破工程的是市政总公司总经理、武汉爆破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先启,他2017年评上工程院院士以后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这个工程是他申评院士最重要的一个成绩,这是世界第一炸。

东风大道高架连通汪家嘴立交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武汉市西边出口的道路交通,到2017年是武汉市唯一一座双向八车道全程畅通、建设标准最高的高架道路。这条路彻底改变了开发区整个道路交通的老格局。



永旺经开店如今是武汉开发区商业的一张名片。朱毅说:

“十二五”规划期间,开发区商业发展的代表是永旺。之前永旺一直没有正式落户,一是认为我们给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当时看来选址有点偏。经过反复谈判,我们满足了他们的一些条件,同时正告他们如果再不开工,我们就要把地收回来。从2012年谈到2014年,它终于开工了。永旺经开店的楼体面积有27.4万方,是永旺公司在亚洲建设的单体最大的建筑,开业当天的销售记录创下了永旺公司单日销售历史最高记录。开发区的永旺店和武汉市其他的永旺不一样,它是日本永旺自己买地盖房子,且直接持有物业,既不是租用别人盖的房子经营,也不是盖房子给别人经营,真正施行做商业的理念。


永旺经开店经营不到一年,业绩非常好,店长因此被总部调到北京任永旺公司中国区负责人,临走之前他高兴地请我去永旺吃饭,喝日本清酒,感谢开发区对他们的大力支持。现在来永旺经开店购物的人特别多,武昌、汉口,好多人经常跑过来大堆大堆地买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6 16: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帖子真的看起来有味道的很
也真的长见识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6: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汤湖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的职工文化活动基地,由图书馆、美术馆和戏院三个部分组成。


朱毅讲了该中心建成的经过:




沌口有个汤湖公园。刚到开发区不久,建设口的同志让我去看看,因为他们要在湖上架一座桥。那天回来后我一直在想,按照产城融合的基本思路,咱们沌口的老百姓不是缺图书馆、美术馆、戏院、电影院吗?于是我提出,在这儿建一个图书馆、一个美术馆、一个戏院。听到这个建议,建设口、规划口、城市管理口的人都炸了锅,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路要修、规划不好改、城市管理不能太复杂等等。但是经过耐心地做工作,还是把新的环保理念和产城融合建设思路坚持了下来。我在这些些场馆的设计上费了不少心思,和开发区的同志们一起反复考察、设计、论证,最后美术馆、图书馆、戏院的外形基本参照了杭州韩美林美术馆的形态,采用“趴”着的建筑形式,追求小密度和开阔视野,融入公园的整体环境,掩映在绿树丛中,目的是追求人与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内部设计上,图书馆借鉴了很多上海浦东图书馆的现代元素,在旁边又设计了一个大概有三百来个座位的报告厅,让大家来了不仅能看书,还能够听到论坛和讲座。美术馆最后出来的成品,是有一个向湖面敞开的两翼,一边是展品储藏室,另一边是报告厅,中间是立体雕塑的展室,做成了一个天井围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风格。这样,美术馆除了能举办平面美术作品展,还有举办立体美术作品展的功能。


再来说戏院。戏院怎么建?安排设计人员到北京去考察老舍茶馆和长安戏院,把人家的好东西都搬回来最后我们的戏院采取了中国传统戏楼最正宗的装修方式,从楼顶彩绘到桌子、椅子的选择,都非常讲究。图书馆和美术馆两个报告厅的座凳,我们参照了长江国际学校礼堂装修的标准,选购了比较高档的产品。

同时,从管理的角度,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

一是从总管理角度,汤湖公园这三个馆院绑在一起叫开发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又叫职工之家,统一交给开发区总工会来管理。在中心之下,设了三个管委会,图书馆交给市图书馆管理,美术馆交给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管理,戏院交给武汉市演出公司,三家分别测算一年的管理费用是多少,加起来一年在900万元左右,由开发区管委会来承担同时,我们也给各管理方定目标、定任务。

汤湖这个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现在从老到小人人都说好!尤其是图书馆,来看书的人太多,常常一座难求。这三个馆院引领了武汉市、湖北省的文化新潮流,北京的《光明日报》、《文化报》主动上门来采访报道,《光明日报》发了头版头条,《文化报》发了整整一个版,而我们没有花一分钱买版面。



与此同时,开发区医疗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与完善。


朱毅说:

开发区引进的协和医院西院区需要扩建主医疗大楼,想把神龙公司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这块地购买过来,还要建职工宿舍。经过测算,开发区最后拿出1.2亿出来支持他们建了新的医疗大楼,提升了医院的形象和档次,医院规模得到扩大,床位从四百张增加到一千张,从北京三零一医院招了三十多个护士,从协和的本部调了大量的科室主任过来。

但是协和医院收费较高,平时一般去五医院看病的老百姓就觉得贵。怎么办呢?当时开发区管委会的樊永安(他曾经多年担任老沌口街道办事处的SJ)跟我说,新民路那边原来规划有一个小地方建卫生所,但是这么多年了都停摆。他带我去看了一下,很小的一块地,一看旁边还可以再拆一点,就可以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上就开始做前期规划、报建什么的,做起来了就是现在这个一个三千七百平方的新民卫生楼。


怎么经营管理呢?我们想找一家医院来管理。我就把当时的市卫生局局长林国生找过来,我说你支持一下,这个交给你们去管。他建议让五医院来经营。五医院组建了一个班子,派科室派医生护士到这里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医院成了武汉市第一家,交给市级卫生三甲医院整体管理的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收费按照社区卫生院的标准来,为什么呢?因为大楼是我们开发区建设的,不是医院自己投资,管委会还跟他们签订了一个协议,约定今后多少年的折旧都由开发区来支持,所以他们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第三个就是亚心医院。我当团市WSJ、青联ZX的时候,谢俊明(历任武汉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亚洲大酒店总经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总经理。武汉亚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湖北省工商联副ZX、湖北省ZX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是青联副ZX,同时他也是很成功的一个港商,为武汉市和湖北省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


有一年春节,我们几个在一起吃饭,他就讲他的亚心做得很好,让我们注意身体,去做一个体检。他还谈到对当时医院的管理不是蛮满意。我就说,谢总你干脆到沌口去搞一个医院。他说,你那里真的有好地方?我说地方肯定是有,医院嘛,肯定是要在大家看病方便的地方。他说好好好。一个星期之后就跟我联系,要过来看。我让招商局的同志陪着他看了好几个地点,后来选在现在的这个地方。亚心在这里做了一栋二十多万方的单体建筑,含地下停车位,楼顶还可以停直升飞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6 19: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干货,就喜欢看这样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08: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毅说,他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养老这个问题,因此在开发区主导建设了新型的养老院:


人都是会老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养老是件大事,我也总是想解决它。我看过很多养老院,日本不下十家,天皇和皇太子开的养老院都去考察过,冰岛、法国、美国也去考察过,武汉市的养老院基本上都去看过。

开发区是新区,只有一个在郭徐岭街上的农村的养老院,条件很差。我先去看了一下那个养老院,之后的一个春节,我带着管委会6、7个青年干部又去了,用养老院的会议室组织集体谈话。这就是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很多人在管委会工作了半辈子,都没有到那里去过。在小会议室里面跟爹爹婆婆们座谈,那个地方的桌子跟凳子,要么收不拢要么翻不下去,桌子不像桌子柜子不像柜子。大家看了很有感触,回来以后说,怎么支持养老事业?首先从这个开始。


我们就选了在后官湖湖边的一块地,五十二亩,盖一座六万方的全新的养老院,按医院里的楼梯、走道、房间的标准建设,宽、大、高,有一千零四十八张床位,光设计就搞了大半年,现在已经盖成了。那个养老院全称叫做后官湖存爱园,不叫养老院:我们把爱都存到这个里面去。名字是我起的,找周韶华写的字。




易山伟谈了开发区建设老年大学的考虑:

跟别的老年大学由组织部、民政部门老龄委这些单位开办不同,我们开发区就是教育系统在办。当时开发区的学校整合以后,进了很多新老师,一些年纪比较大、身体不太好、教学一线吃不消的老师就退下来了。我们当时接这个活,除了满足老人有学上、老有所乐这些功能以外,也有教育部门自身的考虑,就是这些退下来的人要有出路。老年大学一开始是在体育中心租了一个房子,慢慢发展到现在还建了一个分校,已经有学员2000多人。开发区职工加居民40多万人,老年人得有个地方去,精神上有个寄托,这也是养老的一种方式。



朱毅还谈到开发区采取多种措施狠抓基础教育建设,加强了包括开发区一中、长江国际学校等在内的教育机构的教学力量和教学水平。




历史链接:


开发区“十二五”时期的部分成绩有:道路基础设施方面,新建、改造、拓宽城市道路99条,总计236.8公里,总投资211.8亿元。代表项目有东风大道快速化改造、三环线西段综合改造、四环线开发区段。

城市绿化累计投资19.3亿元,完成绿化建设面积555万平方米。代表项目有龙灵山生态公园、军山第一大道绿化景观、三环线西段绿化景观、汤湖公园。


教育方面,总投资6.7亿元(不含地价),新建、扩建学校23所,建设面积18.6万平方米。代表项目有汉阳三中、实验小学、洪山小学、一初中、博雅幼儿园,中南五省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长江国际学校顺利入驻。

商业网点方面,总投资70亿元,建成5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网点,与“十一五”期末的7万平方米相比,净增43万平方米。代表项目有永旺梦乐城、万达广场、东合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7 0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开也就是因为有汉阳所以房价才一直不温不火,经开创立到现在,都面临着王家湾,四新大把大把的土地供应,导致了经开区工作,汉阳买房成为常态,也一直吸引不到人口,现在四新王家湾基本没有新的土地供应了,后面经开房地产应该能够有一波行情吸引一部分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09: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7-7 09:42 编辑

八、四都鼎立:从一车独大到现代制造业发展极

历史链接:

2017年,武汉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关键经济指标名列武汉各区第一,汽车产业产值占到全省三分之一,成为省市经济增长底盘的“稳定器”、“压舱石”。

2018新年伊始,武汉市W市ZF为开发区确立了“四都”发展新定位: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通用航空之都。既结合了现有产业发展特色,又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产业门类更加多元化,发展也更加依赖创新。

当前,武汉开发区正聚力谋划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以“四都”建设为中心,推进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一车独大”向“多产业支撑”转型、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注重产业发展向建设产城融合新城转型,努力实现“四都鼎立”。


窦智(历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土地局局长,开发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副主任,宣传部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汉南区RDCW会副主任)在武汉开发区工作多年,他谈了通航产业园艰难落地的过程:


19大以后,我们开发区的任务是建设“四都”:车都、智能家居之都、智能制造之都3个“都”,后来又加上通用航空之都。

当时搞通航这个园区的过程是这样的。武汉体育中心因为国家级赛事等原因,我们跟国家体育总局的关系密切。有一次,我们拜访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主任李正张时,了解到通用航空这一块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而且特别是用于运动的小型飞机的通用航空,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当时我是分管体育中心的管委会副主任,朱SJ要我必须把这个事情落实下来,所以我不断地往北京飞,无数次接待考察、签协议等,直到把这个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中国会址争取下来。有了这个项目,我们才有了通航产业园区。

发展通航就要拿块地出来,它与一般的园区要求还不一样,因为航空要考虑天上的问题。飞行要考虑空域问题,就是净空条件,所以我们选择了汉南,因为开发区原有的净空条间达不到。刚好,汉南没与开发区合并之前,也一直想要搞一个通用航空园区。我们国家的空域长期以来主要由军方控制和监管,少部分才是民用航空,实际上也主要用于大的干线,如客机、货机,航用的小型飞机没有放开。后来国家的几次会上提出了放开空运问题,这之后才有通用航空的苗头出来。我们就在汉南,以国际航联的这个大会启动,来带动一个项目。

我们的定位是很清楚的。

国际定位: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飞行者大会的会址。

中国定位:中国航空运动之家。国家体育运动总局航空运动中心以后把中国的航空运动放到我们武汉来,集训、训练、比赛全部放在这里,这是签了协议的。

省级定位: 湖北省的枢纽通航机场,指挥、调度全省的通用航空航线。湖北省规划了70多个通航机场,在建和即将建成的有17个,这就需要有一个通航枢纽中心。

武汉市定位:除天河机场以外,起降公务机的第二公务机机场。

开发区定位:又一个千亿产业园

汉南的空域与江夏的一个军用训练机场,批的是有五平方公里左右的重叠,这是不允许的,哪怕是一点点重叠都不行。但如果把五平方公里进深去掉以后,我们的航线就偏得很厉害,与天河机场的下降通道重叠更多。天河机场的飞机从汉南往仙桃方向的龙口(就在纱帽镇南边)这个地方开始下降,从10000米、8000米开始下降,一直到天河机场降下来,这个航线对我们非常有影响,导致把我们通航的高度指定到不超过1000米。最早批的是600米,600米能干什么呢?只能玩三角翼、动力伞这些东西。小飞机也能起飞,但喷气式飞机不行,空域不够。所以说这个机场在审批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土地就不说了,汉南全部是非常好的农田,当初国家划地都是划的基本农田,也就是不能动的农田,改成建设用地非常难,要走很多程序,一直走到GWY所以说通航产业园从地上到天上,审批难度都非常大。但是好在我们朱SJ决心大。实际上我觉得,朱SJ大,这是汉南发展通航最关键的因素。只要他稍微有一点点“打啃”(武汉话)这个事情就搞不成。因为我已经搞得头都是疼的,一个一个难关,攻破一个又来一个,我都泄气了。但是,SJ决心大,那必须搞!朱SJ后来走的时候说,我们终于把一个天方夜谭的东西搞成了现实。你看,这次一飞(指2017年11月4日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的首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运动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大会),整个武汉市,包括湖北省,对汉南区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李林谈了开发区当前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作出的努力:



现在开发区正在谋求转型升级,不能仅仅只是做一个传统的汽车产业基地。因为国家也有新的要求,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要达到一定比例,包括排放油耗要降低,要轻量化、电量化。

汽车占开发区的份额很重,可能是整个产值的70%以上,开发区税收的80%以上都是来源于汽车工业,而且主要依靠传统汽车,包括神龙、本田、东风乘用车、雷诺这四家整车企业。所以我们压力比较大:怎么才能够不走底特律的老路、不重蹈青山的覆辙?


历史链接:

上世纪世纪50年代,MZD确定GHG钢铁‘长子’武钢,在武汉市青山区开工建设,武钢与青山,也因此结成了命运共同体”。青山区委SJ苏霓斌在接受采访时说,“历史上青山的发展定位,就是为辖区大企业服务,决定了青山的发展格局就是‘先生产后生活’,‘先工业后商业’”。“历史上,青山区曾有过辉煌的时光。武钢的工业总产值和地区税收在上世纪80年代曾占到全市三分之一。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武钢效益一路下滑,已经退出千亿板块,直到现在还未转暖。青山由金融危机之前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市第一位,逐步下滑到全市最后一位。2016年、2017年受去产能影响,武钢的产值进一步下降,青山区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由于过于倚重钢铁这一单一大型产业,一旦该产业受挫,区域经济就一蹶不振。


李林接着说:

一个就是现有的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包括2017年出台了30条,鼓励企业进行技改,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再一个就是引进一些新的项目,包括正在跟几家企业谈的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还有一些新的产品,要引进一些民营企业来。现在互联网企业进汽车产业的比较多,像马云、雷军他们,都希望能够在新一代汽车上面做一些布局。我们正在推进工信部和湖北省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这个项目。为了这个项目落户开发区,我们和市经信委一起往北京跑了很多次,最后开发区成为工信部批准的六个基地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09: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7-7 09:55 编辑

彭浩(历任武汉城建委副主任、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DWSJ,武汉城建委DZSJ、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主任,武汉市ZF秘书长、市ZF办公厅DZSJ,汉南区ZF区长,武汉开发区工委SJ,汉南区委SJ,武汉市ZF副SJ、DZ副SJ、长江新城D工委SJ)是2016年12月份到开发区就作GWH主任的。他说,开发区2017年主要是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方面做了一个总体布局:




结构调整的源头还是招商。未来招商怎么走?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说,车都就做车,要把车做得最好,做得最大。但是其他产业做不做、怎么做?这一次武钢跟宝钢的合并,对我们开发区人的思想上是一个震动。武钢合并到宝钢以后,总部转移,造成了产业的迁徙,进而带来税收的减少,就造成了青山区经济断崖式下滑。青山区从2016年到2017年是最困难的时期,现在都还没有爬起来,原因就是一钢独大。


后来我们达成一个基本的认同:单个产业的发达对一个区域来讲,是有风险的,它一旦有问题,这个区域经济就会很WX。武汉开发区首先是先进制造产业的集聚地,不是一个门类、一个行业更不是一个产品的生产基地。根据开发区目前的条件和发展趋势,开发区的先进制造应该聚焦“四都”的打造。即“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和“通用航空之都”。我们要通过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我们对“四都”的建设和打造统一了基本认识和招商方向。


“车都”一方面汽车产业要注重自身的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开发区要布局下一代汽车、智能汽车、新能源车的产业集群。

“机器人之都”把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作为开发区现代制造的重要板块。我们计划打造这样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一个就是大数据,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企业。我们叫“机器人之都”,“机器人”是打引号的,不光是做机器人,研发机器人,还有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其中包括落实2016年11月国家工信部与湖北省签署的“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共建协议,在开发区智慧生态城推动形成5G通信、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包括金融小镇、机器人小镇等产业集群的建设。

“智能家居之都”我们把中建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基地引进来。装配式建筑就是今后建筑业未来生产方式的一种典型代表。建设部在全国推了十几年装配式建筑,因为它代表了建筑业未来的一种生产形态。建筑在工厂里做,做好了以后去现场拼装。今后一个高层建筑做起来,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我们要把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载体,把智能电器、智能设备,全部在工厂里加工到建筑里头去,不再在现场施工,把所有的智能要素通过装配式建筑载体进行组合搭建,来实现智能小区。首先实现智能建筑,再来实现智能小区、智能社区,最后加上智能交通,就组成了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

“通用航空之都”我们的设想是,以通用航空为平台,包括汉南机场、飞行者大会等,打造三个产业集群。第一个是航空运动产业集群,内容涉及航空运动所有的飞行器、器材,航空运动相关的配件、配套,比如说降落伞、热气球、小型飞行器等等;第二个产业就是通用飞行器的研发、装配、检测、试验,还有航空人员的培训;第三类产业就是给以上这些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航空运动产业方面,我们已经委托国家体育总局帮我们拿一个产业规划布局。再就是通用航空产业,我们也委托专业机构拿了一个产业规划布局。这两个规划正在综合成“通用航空之都”的规划布局,开发区的地方空间规划可能会有一定的调整。首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大量的企业涌过来了,签约1400多个亿。

我们建立了涵纳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专家库”,为我们提供技术性支持,对招商项目进行论证、评估。



历史链接:


2018年7月17日,汉南区ZX召开通报会。据会议公布的数据,2017年开始,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共引进60个与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智能家居、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重大产业项目,“四都”建设初显成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1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浩说,武汉开发区调整经济结构,就要补短板: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它的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开发区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均衡。比如说,在产业结构比例上,第三产业占我们整个经济结构的25.49%。25.49%是么概念呢?武汉市的第三产业占经济结构的54%。在发达城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一般超过60%。所以对经开区来讲,25.49%就意味着第三产业的比例太小,结构不合理,难以支撑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开发区过去主要是作为工业园来建设的,没有按照新型城市、现代化城市布局,虽然我们关于产城融合的观点已经提了五六年,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远远没有补足、补够,大家还是感觉到生活有些不便。比如有些招商项目来了,特别是到汉南片区,说这里连个酒店都没有,职工来了晚上出去喝个“靠杯酒”的地方都没有,客人来了住个高级酒店都没有。这说明产城融合不够。开发区这几年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汽车制造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第三产业也在发展,但是相对速度跟不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其他的产业都是一样,比如港口物流提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发展慢了。补第三产业的短板,首先就是要让开发区的企业、职工、居民在工作、生活方面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开发区要有好的商圈、好的教育、好的医疗、好的文化生活、好的公共服务。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大发展。

除了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要发展,要随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多种领域多种形态,比如飞行者大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是朱毅SJ他们打下的基础,要把它用好。

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很大一块,就是汽车的后市场。什么叫后市场呢?就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比如汽车保险、汽车金融、汽车IT行业、汽车改装、美容、养护、汽车维修、汽车文化、汽车运动等等。这是一块很大的产业。汽车在我国已经逐步普及,与之伴随的汽车文化将会引导汽车市场的消费。我们和江汉大学、市体育局商量向国家体育总局申办中国赛车学院。(2018年6月27日,我国第一所赛车学院“中国赛车学院”在武汉揭牌成立,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ZX詹郭军和武汉市W副SJ、市ZFCW副SZ陈RF共同为学院揭牌,江汉大学、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武汉市体育局签署“中国赛车学院共建共管协议”。)另外,我们还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打造汽车小镇。

第三产业还有一块很重要,就是流通。
比如历史上留下来的港口资源怎么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先是从保税区开始。要把港口作用发挥起来,至少人家来了以后有保税区呀,港口的资质要提升。所以2017年又跑了国家海关,包括审批部门、交通部门都跑了,现在都得到了认同,正在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6 02:45 , Processed in 0.072071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