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1 1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冀东本一家:工厂与后花园
“创业在唐山,养生在戴河”。这是唐山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程云瑞提出的设想。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设想,很多
唐山人已经纷纷在秦皇岛买房置业,也有很多秦皇岛人在唐山工作,切切实实地做到了“创业在唐山,养生在戴
河”。
从唐山开车到秦皇岛很方便,路况好两个多点小时可从唐山市区到秦皇岛市区。一个是快节奏的工业之城,一个
是闲适安逸的休闲之都,两个城市的互补性使得这种愿景得以成为现实。沿唐秦滨海公路一路驶来,高高举起的
钢铁手臂逐渐消失在视野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住宅公寓不绝眼前。
产业关联
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栗书河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秦皇岛与唐山的产业经济发展基本上源于
清朝末“洋务运动”。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唐山设开平矿务局。1899年英商开平煤矿公司开始在秦皇岛建造木
码头,1914年开滦矿业公司建成木栈桥式的第1-7号泊位,主要供出口开滦煤炭用。简单归纳,解放前,围绕煤
炭矿业采掘及出海运输,造就了唐山与秦皇岛的经济产业关联。至今,煤炭工业及港口运输已分别成为唐山、秦
皇岛地方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一个多世纪的煤炭产业发展,地区辖制的变迁,从社会民间的产业工人层面、ZF角度的专区干部层面,都
形成唐山向秦皇岛人文流动的强势影响,秦皇岛可以说是唐山的亚文化区。
文脉相通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杨立元告诉记者,唐秦两地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如唐秦有着共同的地域环境、人文景观,
都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长城逶迤、滦河贯穿,显现出雄阔博大的崇高的美学特征。这为唐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提供了雄厚的自然资源,使得如今的唐秦文化在审美向度、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一致性:沉实厚重,雄阔奔放:既
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扬刚劲之新质,显现出了共同的美学特征。又如文学创作中,两地有许多作家以
“渤海”和“燕山”为创作底稿的。如秦皇岛阎明国的“海港文学”,唐山单学鹏的“海湾文学”、关仁山的
“雪莲湾系列”、王立新的“曹妃甸文学”都是以写渤海湾而蜚声文坛;秦皇岛董宝瑞的“碣石文学”、奚学瑶
的“山海散文”,唐山吴惠生的“长城文学”等都是以写燕山而闻名。
杨立元介绍说,近年来,两地共同成立了“滦河文化研究会”和“李大钊研究会”(会址在唐山),共同研究唐秦
两市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起源;再如对“冀东三枝花”的研究,这都有利地促进了两地的文化建设。在教育上,两
地也多次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互补。
人脉相连
秦皇岛市区内的海洋路曾经是几十年前的主干道,如今已经淹没在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一旁闲置许久的铁路
上杂草丛生,牵牛花冒出的花骨朵述说着这段铁路悠远的历史。海洋路上最有名气的一个老地方就是原来的耐火
厂。连出租车司机都说,现如今知道耐火厂的人不多了。海洋路旁的育红里是原来耐火厂宿舍的一部分。宿舍旁
的街头公园里,几位老人在闲聊。
朱万余老人是耐火厂的退休职工,说起当年厂子的辉煌老人滔滔不绝,“当年和港务局、耀华玻璃厂齐名。”而
据朱万余老人介绍,当年耐火厂的很多职工都来自唐山,现在育红里及附近的先锋里,大约住着400多户唐山过
来的老工人。朱万余老人回忆说,当年唐山的东亚耐火材料在古冶,后来由于厂区下面成为采空区不再适宜生
产,恰好当时同属冶金部的秦皇岛耐火材料场需要技术工人,1964年,朱万余和其他400多名工人,连同家属100
0多人一同调到了秦皇岛,并最终在这里定了居。
而家住秦皇岛铁西里的王大爷则是退休的铁路职工,他也是早年从唐山来秦皇岛定居的。王大爷告诉记者,附近
几个小区里从唐山来秦皇岛的人太多了,他自己老家是南铺人,1983年调来秦皇岛,而他的老工友们则来自古
冶、滦县各地。王大爷说,在唐秦两地很多人心里唐山和秦皇岛本来就是一家的,即使行政上分开了成了两个
市,但依旧是血脉相连,你我难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