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4-2 09: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晋源新地名
2011年,太原市晋源区新命名了21条道路。由于晋源区是晋阳故地、唐晋之源,所以这些地名全都反映了晋阳古城和古太原县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甚至有些地名就直接使用了曾经出现过的老地名。具体来说,这些地名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与晋阳古城有关的
晋阳古城创建于公元前497年以前,当时仅是一个“周回四里”的小城。经过历代的扩建,在武则天时,它已成为了一座周长42里、有24道城门的盛唐北都。
在这24道城门所对的大街中,以乾阳门街最为重要,它是晋阳古城的中轴线。现在的晋源区**所在的古城大街正好在乾阳门外,为了纪念这条晋阳古城的主干道,所以古城大街改名为乾阳街。
景福北路、景福南路、景明北路、景明南路来源于晋阳古城中的景福门和景明门。《晋阳记》中曾记载“宫南门曰景明门,次北曰景福门”。所谓景福、景明就是景色美好、幸福祥和、春和景明之意。
凤翔路来源于唐玄宗李隆基的《过晋阳宫》。723年,唐玄宗驾临晋阳。他面对着这座自己的祖先曾经开创基业的城市,满怀深情地写下了 “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其中“凤翔”二字是用飞翔的凤凰来比喻晋阳城。
万福路和万寿路来源于晋阳古城中的万福殿和万寿堂,唐玄宗驾临晋阳时,就下榻在万福殿。现在旧名新用,取多福多寿之意。
二、与古太原县城有关的
古太原县城于明朝初年在汾河以西的晋阳古城遗址上建成,周长约3700米,开四门。在解放前是太原县、晋泉县和晋源县的治所所在地。
观澜路、进贤街、望翠路和奉宣街分别得名于古太原县城的东、西、南、北门。这四座城门外的匾额上分别题有“观澜”“进贤”“望翠”“奉宣”。 “观澜”意为在东门处就可以观赏到滚滚而流的汾水波澜。现在的观澜路是指古太原县城东城墙外的南北向道路。“进贤”意为古太原县城内的读书人很多、人才辈出。现在的进贤街是指古太原县城南城墙外的东西向道路。“望翠”意为在西门处可以望到峰峦叠翠的西山。现在的望翠路是指古太原县城西城墙外的南北向道路。“奉宣”意为宣布帝王的命令,由于明清时太原府城和北京城都在太原县城的北面,上级下发的命令一般都是在北门宣布,所以此门命名为奉宣门。现在的奉宣街是指古太原县城北城墙外的东西向道路。
古太原县城的四座城门中只有北门是内外都有匾额的,在北城门内的匾额上刻有“德化”。“德化”是汉文帝“以德化民”治国纲领的缩写,因此,晋源区**以北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德化街。
三、与汉唐盛世有关的
汉文帝刘恒在晋阳生活了17年,养成了“仁德宽厚”的性格。登基后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措施,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也因此广受晋阳人民的爱戴,在晋阳大地被立庙祭祀。古太原县城南门外的龙天庙就是祭祀汉文帝的庙宇。所以,在德化街以南的一条街被命名为文景街,从晋源区**到龙天庙的一条路被命名为龙天路。
在“文景之治”开创800年后,从晋阳城走出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开创了盛世。李世民辅佐其父李渊从晋阳起兵建立大唐王朝,即位之后开创了社会稳定、物质丰盛、疆域辽阔、人民安居乐业的大繁荣时代,史称“贞观之治”。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时代,晋源区**附近的一条俗称龙山大街的街道被改名为贞观街。
中国历史上四大“盛世”的建立者与太原紧密相关的就有两个,这是太原的骄傲,也是太原辉煌历史的写照。为了将这 “盛世”延续下去,表达人民的良好愿望,贞观街以南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延盛街。
四、与晋水汾水有关的
晋祠的难老泉水惠泽了晋阳大地,故晋祠的泉水有晋溪之称,在晋溪旁还有明代重臣王琼的“晋溪书院”,晋溪街因此而得名。
提到汾河,就不能不提汾河的水神——台骀。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的后代,他子承父业,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居太原,故又称其为台骀泽。因为台骀治水有功,所以他受到了颛顼的嘉奖,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台骀死后,他被尊为汾河之神,后晋时又被追封为昌宁公。为了纪念台骀的功绩,晋源区**附近的两条道路被命名为晋泽街和昌宁路。
此外,连接滨河西路和晋祠国宾馆的俗称为迎宾路的道路被正名为汾宾街。
晋源区这次命名的21条道路,除了延盛街和汾宾街外,其余全都有历史出处。它们不仅传承了晋阳文脉,保留了老地名,而且非常符合晋源区作为旅游文化区的定位,非常值得其他城区在命名地名时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