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3 17: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义乌不是单纯的集产供销于一体,而是依靠浙江发达的中小民营企业,形成了一个日常生活用品的产业链条。这个链条是浙江独有,广东福建都这么健全。这些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因其专业化分工精细,成为浙江产业优势。并依靠义乌这个大市场走向全国和全球。
义乌的市场是两大块,一个是国内,这就是我们说的产供销,大批发。这点各地都在学,但学不像。所谓汉正街是义乌模式,仅仅是过去依靠在散布在汉正街一带的小型家庭作坊,最高峰时有几千上万家,由于大火,被强制搬迁到汉川和汉阳二桥以西那一片城中村。这些中小企业或作坊,虽然也属于前店后厂,但其原材料及配件,均来自浙江。部分来自广东福建或者江苏。没有产业链,因物流成本不断提高,其成本也高涨,无法与义乌的产业链相比。
义乌最大的优势不是国内而是国外,全球各地很多商家来义乌直接订货,从毛毯到玩具、小棉球等,日常用品保罗万象。这是国外经营小商品的民间商人上门订货。再就是几十万浙江人在全球各地做贸易,货源主要来自义乌,他们在南美、非洲、东欧、中东等地开店经商。
这就是义乌,一个全国独一无二、全球也第一无二的模式。因为全球各地找不到这样发达的额产业链。西方已经不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又找不到这么成熟的产业链条。
所以汉正街学习义乌就是个口号,过去没学成,现在更没有条件。汉口北也学不成。
还有,在电商崛起的背景下,传统批发市场、商贸城也面临转型。所以汉口北这些年一直走电商与传统批发相结合的道路本身就没错。而汉正街的转型则是必然。
在一个城市中心地带,是不可能继续这类小商品集散的。广州站一带都在升级、转型,京沪类似的市场在萎缩或者成为义乌的分市场。
大趋势是只能顺应的。没有汉口北,今天的汉正街也恢复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盛况。因为今天的国民收入水准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义乌的产品为什么主要在全球经济落后地区有市场如非洲及动乱地区的中东部分地区(当地的平民市场,中产以上都不会购买,更不要说稍微发达一些的发展中国家),就像今天的武汉市民有几个是用的类似汉正街或汉口北的产品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