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cpczb

[经济发展] 2400多年城市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 10:1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正定素有“藏龙卧虎”之称。 “藏龙”说的是在正定城内的南北大街上有一条龙隐身潜藏,阳和楼和关帝庙是龙的头部,阳和楼的两个门洞是龙的眼睛,关帝庙是其脸面,庙前的旗竿就是龙须,龙脊就是阳和楼以北的南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燕赵大街,龙尾在西北街的龙王庙一带。“卧虎”指的是城内的一座煤山,也叫泰山子,也就是今天的梅山,是一个大土丘,呈南北走向,位于现在的县政府北侧,即梅山楼是也。土丘当时远远望去,犹如一只猛虎横卧于地上。如此一来,正定无山也能称山,无水也能飞桥,其龙虎之气早已蓄积。 赵氏祖籍涿郡,也就是现在的涿州市。史书上记载:后梁开平年间,黄河一浪千丈,风涨浪高,从河底掀起古铜牌一块,上面书有:“有一真人在冀州,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其意思是指有一个名字带“弘”字的河北人将要真人转世,而真人的儿子将成为真命天子,永享天下。当铜牌从黄河出水之时,恰好河北涿郡的赵敬喜得贵子,并取名为弘殷。赵敬以身殉国后,赵弘殷逃离了老家。后梁时,赵弘殷身为成德军(治镇州,即今天的正定)节度使的部将,其血脉中原本就充盈的涿郡的“凤灵凰气”与正定的“龙虎之气”合而为一,为其赵氏家族日后飞出一条真龙平添了腾跃之势。在后来攻打后梁的战争中,由于战功显赫,深为当时的晋王所器重,转而为晋王所收归自己的帐下,赵氏由此发迹。 由于职务升迁,赵弘殷迁居洛阳,其子赵匡胤便出生于此。一次赵匡胤 带兵路经正定,夜宿一佛寺,经与方丈交谈,得知寺内原有一座七尺三寸的铜佛补让一个叫柴荣的人给焚毁了,柴荣与赵匡胤系干兄弟,赵匡胤便许诺说:等我日后如果当了皇帝,一定会还你一座七丈三尺的金身。等到后来赵匡胤真的作了皇帝,他没食言,便在龙兴寺内铸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手千眼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 10: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ncpczb 发表于 2016-5-2 07:05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62144128&ver=1&signature=Ublcky2mZhULacI7ZQlHNE0r4Se9teY ...

链接打不开了,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 09: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庄所处的那个位置,扼守着晋冀联系的最重要的通道,成为重镇是必然的,两千多年里也一直是重镇,不管是过去的正定城也好,还是现在的石家庄也好,根据交通水源等要素,城址有所迁移,也是情理之中,不能说现址和原址不同,就是两个城市没有任何渊源。
至于说一直是华北中心城市,这个话题就有点大了,华北地域可不止河北中南部这一片。即使是河北中南部,中心城市坐落在正定的时候也不多。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期,中心城市绝对是邺城,袁绍驻守的那里,可惜后来被拆了。
南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不好说哪个城市是中心,但定州的名气和地位应该比正定重要,毕竟博陵崔氏可是当时的第一门阀。
北宋时候的中心应该是大名府,毕竟是北宋的北京,政治军事地位绝对重要。
南宋,金元时期,到明朝,我不大了解哪个城市经济政治地位最重要。
清朝,不说了。
总体上看,因为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情况不同,冀中南的中心城市是一直在变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 0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府 发表于 2016-5-2 10:35
链接打不开了,亲

是这个:
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 17: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 22: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6 15:25: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前在正定文化馆那间小屋里,怀揣着对文学的梦想,我一遍遍地背诵《岳阳楼记》,却怎么也想不到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绝唱的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就出生在正定。在人们心中,范仲淹是那么遥远,就像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却原来,他又离我们这么近。 自此,“范仲淹”三个字在我心里又有了另一层意义,那是一种源于故土的血脉联系,敬仰中更增添了几分亲近。而我对正定这片充满灵性的故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由衷的敬意…… 一、关于范仲淹的出生地一直说法不一,而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范仲淹生于河北正定高平村,如今已经逐渐被史学界认可。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字希文,祖籍江苏吴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其实,范仲淹虽生于正定高平村,却只在这里住了短短一百天。据说,当时高平村有一个富庶人家,主人叫谢东霖,被人尊称为谢员外。谢员外是刘家的上门女婿,他和夫人刘氏生了几个儿女,却先后不幸夭折,只留下了一个女儿谢氏。谢氏生得娇美可人,聪明伶俐,眼瞅着一天天长大,登门说亲的自然络绎不绝,却都被谢员外谢绝了。他也要为女儿招个上门女婿,将来为他和妻子养老送终。但愿意上门入赘的他都看不上眼,就这样一拖再拖,女儿都二十六岁了还待字闺中。当时,范墉(范仲淹之父)正担任成德军节度掌书记,那年他的夫人陈氏在生产后不幸大出血身亡,于是托人四处说亲续弦。经谢员外在城里的朋友牵线,范墉结识了远在高平村的谢氏。千里姻缘一线牵,两人一见钟情。人生如戏,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早已连在了一起。 如果推算一下,范墉的年龄要比谢氏大许多,但这并不影响两人婚姻的甜蜜和恩爱。几乎每天,范墉都骑马回到高平村和爱妻相会,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当时还没有灵正(灵寿-正定)公路,从县城去高平恐怕也得走小道,出城沿周汉河朝西北方向走,过了柏棠和南岗村就是曲阳桥。再绕过我的老家上曲阳村西,向北一直走,大约4公里左右就到了高平村。这就是古时正定城到灵寿的“官道”。今天,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节度掌书记范墉骑着高头大马,意气风发地行走于周汉河边,往返于高平和正定城之间的情景。周汉河流水潺潺,鱼虾游弋,水草葳蕤,河两边是广袤的水田,阳光下波光潋滟,犹如江南水乡泽国的风光,一定让范墉无比陶醉吧。那嘚嘚的马蹄声响,惊动了水中觅食的小鱼,河边的青蛙,还有垂钓的渔翁,劳作的农人。他的身影映在河水里,同时他的血脉也和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融到了一起。 不久,谢氏怀孕。宋端拱二年(989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九(一说八月初二),范仲淹降生于正定高平村。从此,这位名留青史的大文学家便与正定结下一世情缘。他在高平村平静地度过了一百天。这一年的腊月初八,范墉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路途遥远,又时值隆冬季节,因此还没到任范墉就病倒了。强撑着到达徐州十多天后,病情突然恶化,还没上任就与世长辞。 范墉去世的第二年,谢氏为了生存不得不带着只有两岁的范仲淹,嫁给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姓朱。范仲淹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继父的升迁和调离之中度过的,但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让他荒废学业。范仲淹是幸运的,不但有一位坚韧伟大的母亲,更有一位善良慈爱的继父。 从小过惯了节俭生活的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的奢侈浪费,忍不住多次规劝,朱家兄弟不但不听,还冷冷地回敬他:“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这时范仲淹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甘心再居人篱下,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存。母亲让他学经商,他看不惯商人的虚伪和唯利是图,学了一个月后便跑回家来。他要继续求学。这一想法得到了朱文翰的支持,把他送到醴泉寺(位于今山东邹平境内)读书,拜高僧宝志为师。为了节省开支,他坚持每天只煮一碗粥,冷却后划为四块,然后撒一点盐和菜末,每天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文坛上流传甚广的“划粥断齑”的故事。一位要好的同学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他在当地为官的父亲,这位老先生看范仲淹是读书的好苗子,有心关照他,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给范仲淹一份,却被范仲淹谢绝,理由是:我吃粥吃惯了,一旦吃好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有这般毅力和志气的人,不成大器才怪。 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从此,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二、如果把范仲淹的仕途生涯绘制一张曲线图,则其轨迹是一条清晰的抛物线。性格决定命运。他在宦海的沉浮升降,都和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秉性有关。 范仲淹及第后,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来,又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到庆历三年(1043年),终于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五年因新政受挫被贬出京,又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任颍州知州,他带病上任行至徐州便与世长辞。是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他和父亲范墉都是离世于上任前,享年也都是64岁。 燕赵自古多义士。范仲淹仕途的起伏升迁,冥冥中都与其刚直不阿、直言敢谏的性格不无关系。范仲淹身上的这种性格基因无疑来自正定这块土地。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那天,仁宗准备率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反对,仁宗哪听得进去,范仲淹不甘心,又上疏太后请求还政于仁宗。可奏疏入宫后石沉大海。好友晏殊来信劝说范仲淹,说他这样做不仅对自己的仕途不利,还会连累举荐人。范仲淹在回复好友的信中说:“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有一年,朝廷打算建造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得知后,以劳民伤财为由建议停工。此外,他还建议削减郡县,精简政府机构,又多次上疏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还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他的这些上疏虽然大部分没有被皇上采纳,但其赤子情怀和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后来,太后驾崩,仁宗亲政,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不久,仁宗欲立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参与国家大事,范仲淹却认为这样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这次被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这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一带灾情尤为严重,为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却不重视。范仲淹大胆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听后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前去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困。不仅如此,他还将灾民用以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作为一名文学家,不但要把优美的诗文落在纸上,还应该进行另一种创作,就是要身体力行来抒写另一种意义上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可以说范仲淹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典范。当年,他出任泰州知州时,征调四万民众重修捍海堰,不仅保障了民众的生活、耕种以及盐业生产,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当地人将之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连降大雨,江湖泛滥,大量农田被淹,农民歉收,食不果腹。范仲淹主政苏州后,决定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引入太湖和大海。这一举措终于将水患治理,人们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他的这项“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方略,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依然被采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做的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泽被后世的利民工程。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他针对政府机构人员庞大,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加强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在新政实施后的短短几个月,朝野上下焕然一新,不但庞大的行政机构开始精简,通过科举,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得到重用。然而,改革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在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开始对范仲淹进行报复,诬陷以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为“朋党”。仁宗皇帝听信谗言,把范仲淹及其拥护者富弼等大臣外放,这次改革也遂以失败告终。新政虽然失败了,然而其影响深远,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为王安石的“煦宁变法”拉开了序幕。 说范仲淹是一位军事家,这是人们所不大熟知的。康定元年(1040年),他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当时的党项族人李元昊在兴庆(今宁夏银川)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关系破裂,威逼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同时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范仲淹临危受命,他针对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大胆地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训练边塞军队,以守为攻。在军队制度上,他果断地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此外,还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各堡寨相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而对少数民族,他则以诚相待,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其安心归宋,出现民族大团结的可喜局面。正是范仲淹正确的军事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的大好局面。 范仲淹出色的军事才能,让我想到了高平的地道,以及由地道而引发的一场可歌可泣的正义之战。这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高平村乡亲在民兵队长刘傻子的带领下,一次次击败了日寇的进攻,谱写了一曲英勇的壮歌。据说,电影《地道战》就是以该村的真人真事为原型拍摄的。我想,高平村曾走出范仲淹这样优秀的军事家,后来又上演了抗日传奇,就不足为怪了! 作为一名文学家,范仲淹存世诗歌300多首,现有《范文正公集》等文集存世。其诗文内容或咏物言志,抒发自己宏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比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6 15: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正定素有“藏龙卧虎”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0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百年石家庄沧桑变化——市历史文化陈列展即将开展
来源:石家庄新闻 发布时间:2016-05-06 19:31
您了解石家庄的历史吗?历史上,这里都出土了哪些珍贵文物呢?5月10日,由市博物馆举办的《石家庄市历史文化陈列》即将与市民见面,116件珍贵文物将为大家呈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变化。

走进展厅,古朴大方的装潢让人耳目一新,各时期的文物紧凑陈列,展览共分7部分,按时间顺序分别将,史前文化、先商文明、古中山国遗迹、秦汉郡国、隋唐风韵等,重点历史时期的文物铺陈。

展出的116件文物中有器皿、刻本、陶俑等各各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全面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在石家庄这片热土上生存、发展、奋斗的历史,其中,一件出土自明代隆庆年间的青花方薰盒作为镇馆之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市博物馆讲解员 刘利平:这个方薰盒是大明隆庆年间生产的,而且是官窑生产的,我们知道隆庆一朝非常短暂,只有六年,官窑生产的瓷器非常少,方盒的款识是隆庆年造,而其他朝代,都是大明隆庆年制,所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款识,我们很难辨认出来,现在北京故宫有一件,其他各博物馆里很少看到。

除馆藏文物外,市博物馆还从省文物单位和市辖区县借调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入展,其中大部分文物为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一些罕见的史前珍贵文物更是此次展览的重头戏。

展览将于本月10号与广大市民见面,并常年向公众开放。感兴趣的市民可届时到市博物馆参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6: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专著《 回望滹沱河 》连载71
下部上编  东垣传奇
   第十一章东垣(真定)的帝王缘
          二、汉刘邦东垣遗踪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自汉五年称帝,汉十二年去世,在位共八年。在这八年期间,天下并没有一统到刘邦名下,自立为王不听刘邦节制的、扯旗造反的,大有人在,北疆、南疆也不得安宁。但凭了他和手下谋士、将领的政治智慧和英勇善战,不仅平定了内部的反叛,铲除了内部潜在的威胁,而且缓和了汉与匈奴、南越的关系。这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有几件和东垣扯上了关系,也使东垣和刘邦结了缘。据史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曾两次驾临东垣,踪迹所至,不仅改写了东垣的历史,而且留下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
                       
        一到东垣留孽缘
  汉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称帝,定都长安。此时,刘邦的汉家天下并不是太平无事,尤其是在燕代地区,比较集中地出现了反叛活动。汉五年,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刘邦亲自领兵出击,俘臧荼。汉六年七月,韩王信以马邑降匈奴,与匈奴勾结反汉。刘邦又一次亲自出征,击破韩王信的反军。但是,一直到汉八年冬,韩王信的残部还继续活动,刘邦又御驾亲征,一直打到东垣。这是刘邦一到东垣。
  这一次北征,刘邦除了在军事上扫清了反军余部,还赵、燕、代地区以平定以外,给东垣没有带来什么好运,反而个人感情出了次“轨”,留下了孽缘。
  据《史记》汉高祖刘邦传和淮南厉王传记载,刘邦在高祖八年北上,在东垣讨伐韩王信的残部,从东垣路过赵国。赵国的当家人是赵王张敖。这张敖是恒山王、赵王张耳的儿子。论辈分是刘邦的女婿。当时,赵王张耳去世后,刘邦封张耳的儿子张敖继任赵王,并将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敖为后。
  老丈人来了,又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张敖一个小小的诸侯王,论公论私,自然是上赶着孝敬,态度谦卑,对刘邦的饮食起居,都是亲自侍奉。不仅如此,这张敖也是个不着调的人,下三烂地向他的丈人、又是顶头上司的皇帝老儿行贿——来个色贿,搞性贿赂。当时,东垣出了个赵氏美女,被张敖收在宫中作美人,人称赵美人。赵王就上赶着将赵美人送到刘邦身边搞三陪。
  刘皇上走了,赵美人有了——怀了龙种。张敖不敢怠慢,赶紧为赵美人建外宫,好吃好喝地侍候着。
  就是这一次刘邦临幸赵,种下了祸根。刘邦摆足了丈人和皇帝的架子。不管张敖如何尽心尽力,刘邦就像对家奴一样,把张敖呼来唤去,时不时大声叱骂。不知张敖内心怎么想,惹得一帮手下人愤愤不平。张敖的相爷贯高和赵午等要谋杀刘邦,出这口恶气。事不机密,不慎败露,连累张敖及其家眷尽行被逮,赵美人也不能幸免,随一干人押到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县)。
  全亏了贯高为人仗义,好汉做事好汉当,才使张敖免受牢狱之灾。张敖释放了,因为是公主驸马,赵王不能当了,就去作侯爷,被封为宣平侯。而赵美人的结局就没这么圆满了。
  赵美人被关押,告诉看押的吏卒,往日得幸皇上,怀有身孕。吏卒不敢隐瞒,告知刘邦。也许刘邦那时不过是逢场作戏,根本没把和赵美人的风流韵事放在心上,也许是刘邦此时对赵王正恨得牙根疼,有枣无枣都要打三竿子,根本不理会赵美人的遭遇。无奈,赵美人的弟弟赵兼求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扳倒了醋坛子,巴不得她早死,哪会替她向刘邦言明,请刘邦高抬贵手,放她一马?这辟阳侯见吕后这么个态度,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再强争。赵美人心凉透了,也伤透了,生下儿子,便含悲自尽。
  吏卒把婴儿抱给刘邦,刘邦这时方才懊悔,便生着法子弥补。先是令吕后抚养孩子,又将赵美人葬于故地东垣。其后,到高祖十一年,刘邦灭掉反叛的淮南王英布,又将空出的职数给了赵美人之子刘长,立为淮南王,统辖四郡。
  但是,孽缘已种下。淮南王自幼丧母,依附吕后,得到宠幸,对吕后无可发作。对辟阳侯,也是一时无力发作。但是,刘邦在他的心里种下了蒺藜,仇恨入心已发芽,不过等待时机罢了。等到孝文帝即位,这时的刘长已长得人高马大,身有扛鼎之力,又因和孝文帝最亲近,便生出许多骄纵之气。终于有报仇的机会了。文帝三年(前177年),他便袖着金椎前去会见辟阳侯,等辟阳侯出见时,先用椎将其击杀,再让随从砍下辟阳侯的头。杀了辟阳侯,刘长奔走到皇帝面前,袒胸露背地伏在孝文帝面前,历数辟阳侯的三宗罪,说:“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私自诛杀朝廷命官是要治罪的,何况是侯爷。但是文帝顾念兄弟手足之情,又念刘长志在为母亲复仇,也就网开一面,不了了之。自此刘长越发骄纵,太后、太子和满朝文武都惧怕他。他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越发骄恣,无法无天起来,不用汉法,自为法令,出入车舆黄盖,俨然如天子一般,招降纳叛,私通匈奴,最后落了个被废王去国,半路绝食而亡的结果。六年后,才又被追谥为厉王。

        二赴东垣成文治
  刘邦二到东垣,是时隔一年多以后。
  那是汉十年(前196年)八月,赵相国阳夏侯陈豨与匈奴勾结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仍是亲自北上征讨,于十一年初冬打败陈豨反军。但是,东垣还在反军手里。陈豨派大将赵利守东垣,东垣既处战略要地,又城池坚固,刘邦整整攻打了一个多月,才拿下东垣。刘邦看到东垣地理位置如此显要,作为军事重镇,东垣安定,燕赵一带便安定。于是,他便下令,将东垣更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至此,“东垣”成为历史,“ 真定”登上舞台,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东垣战役,是征讨陈豨反军的最后一役。攻克东垣,平叛就取得了最后胜利,不能不大大庆贺一番。刘邦命军士在东垣城内置数十面大鼓,“击鼓相庆,月无虚日”。历经一月之久的鼓钹活动,增添了极大的喜庆气氛,也使东垣人耳濡目染,出现不少民间鼓钹手。从此,东垣大鼓便延续下来。据《正定府志》记载:到曹魏时,常山(曹魏将常山郡治由元氏迁至真定)一带,“逢吉旦,村镇鼓钹相应”,“市井萧鼓喧闹,声不绝,相塞于途”。 石家庄滹沱河两岸村镇缘于东垣大鼓的鼓钹一直延续到当代,如“常山战鼓”、“白佛花钹”等,现如今已成为享誉华夏的民间文化表演形式。这也算刘邦留给石家庄值得称道的功绩
  刘邦这一次北征东垣,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这就是了解到从东垣走出了个南越王赵佗,从而为正确解决统一岭南问题找到了一把钥匙。
  这时候,对刘邦来说,建立大一统的汉室王朝,既有内部潜在的威胁需要消除,来自中原诸侯贵族的反叛要平息,还有更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和北疆匈奴、南疆南越的关系。
  早在秦末,北方的匈奴乘内地变乱,不断南侵扩张。汉六年匈奴南侵,韩王信反汉投降匈奴。刘邦于七年(前200年)冬北上征讨韩王信,韩王信败走匈奴,匈奴发兵攻至晋阳,被汉军打败北撤代谷。刘邦率军进攻,被匈奴团团围困,七天七夜,全赖陈平用计,才得以逃脱。武力奈何不了匈奴,不得以另辟蹊径,向匈奴提出,将汉室公主嫁于匈奴单于做妻,和亲罢战。真正到了送公主出塞的时候,又舍不得自己的骨肉分离,就从家人中挑选女子应名为长公主,于汉九年,送于匈奴单于为妻,这才暂时和缓了与匈奴的关系。
  北疆的匈奴搅得汉王室不得安宁,南疆还有个南越国,也让刘邦寝食难安。这一次到东垣,真是意外的收获,南越国的掌舵人,竟然是东垣人赵佗,这让刘邦喜出望外,一个用和平办法解决岭南问题的决策就此诞生了。刘邦决定封赵佗为南越王,将赵佗稳住,以免其像匈奴那样,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与匈奴联手,对汉王朝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于是,平定陈豨班师回朝后不久,于这年的五月便派文臣陆贾赴番禺,颁诏授玺,使赵佗大义归汉,完成了汉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统一。

    刘邦的两次东垣之行,对东垣来说,得焉?失焉?赵美人和她儿子的悲剧,似乎让东垣蒙羞;而刘邦敇令东垣更名,从此结束了东垣的历史,似乎给东垣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兆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刘邦亲征,东垣一役,结束了中原的战乱,又成就了一番文治大业,也把东垣推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可以这样说,要不是第二次刘邦驾临东垣发现了赵佗,那么,岭南的历史可能要重写,赵佗的人生历史也说不定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历史还能为东垣、为石家庄,留下赵佗这样的历史名人、一代英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09: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重要的东垣遗址公园怎么还不开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3: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首府石家庄 发表于 2016-5-16 09:29
这么重要的东垣遗址公园怎么还不开工?

估计要被规划局整成房地产开发,规划局不作为。那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08:2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书法家助力《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发行启动仪式  于千年古刹隆兴寺举行 2016-06-07 正定县隆兴寺景区  6月7日,“走进美丽正定,共绘时代华章”著名书法家助力《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发行启动仪式在千年古刹正定隆兴寺举行。 此次活动是“千年古城  美丽正定”系列文化活动的第二站。正定作为“中国书法之乡”,有着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也拥有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隋龙藏寺碑、风动碑、康乾御碑等珍贵碑帖和颜真卿、智永、朱熹、赵孟頫、梁清标等历代名家的杰作,都奠定的正定在书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活动中,各位书法家将深入隆兴寺,感受隆兴寺深厚的文化内涵;扎根人民,与书法爱好者进行交流,让书法回归群众,更好地向老百姓普及,进而为书法艺术在正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书法文化将与集邮文化紧密融合一起,助力《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的发行,共同为正定古城价值的重新发掘与提升再谱新篇。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拟于6月26日发行《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1套2枚。第一枚邮票画面为: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和倒坐观音;第二枚邮票画面为: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和千手观音。全套邮票面值为2.7元,这是石家庄市有史以来以地方题材命名发行的首套特种邮票。    此外,还将同步发行《正定隆兴寺》本票册。本票册是中国邮政专门针对重大题材发行的一种特殊邮资票品,该邮品自成体系,统一编号,发行量极为稀少,是集邮界难得的鉴赏和收藏珍品。   为配合本次邮票发行,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和市民的收藏需求,省会邮政也将推出集邮、封片、书籍等三大类产品。    一是集邮类产品,包括围绕《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设计的邮册、邮折、极限封、片等,以及“千年古城美丽正定”为主题的画卷和《美丽正定》长卷个性化邮折等系列邮品。其中《千年古城美丽正定》画卷完整地展现了正定千年古城的宏伟风貌和独特的历史风情以及文化魅力,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是以正定隆兴寺最具代表性的十处景观为主打造的明信片产品,以及“幸福石家庄美丽正定城”系列明信片产品;    三是汇集了地理科普文化、收藏文化、旅游文化三类流行风尚为一体的报刊书籍产品——《中华遗产正定专辑》。       通过以上活动得举办,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城正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正定,关注正定,走进正定,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2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9朝历史不断带,很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20 11:44 , Processed in 0.885399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