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1 23: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4-9-18 19:07 编辑

8月24日,西湖大学举办2024级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这是西湖大学招收的第八期博士新生,一共537位。 【接近杭电的4倍,杭电博士生新生154】

已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超过了2100人。  博士生已然成为西湖大学当之无愧的科研主力军

00后博士的比例超四成

去年,西湖大学成立医学院。“西湖八期”的537位博士新生中,有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等医学专业的同学们,也第一次迎来以附属医院临床专家为导师的博士研究生。

西湖大学博士生生源排行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02:4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19890726 发表于 2024-9-10 10:55
还在做梦,杭州拿不到国科中的,我还是那个意思,国科中就是垃圾,谁爱要谁要,但是这样的垃圾国家都不会 ...

吸引哪家国外知名大学?佐治亚理工已经官宣退出深圳项目了,欧美的基本上都没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12: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aoyene 于 2024-9-14 12:11 编辑

杭州高教实质是两个问题,办学的只管掐尖,水平高就行

市民只是觉得没有选择,考不上浙大就连211都没了
其实是官方产业政策畸形的原因,这个帖子就是不断误导强化市民的错觉。搞来搞去都在说理工科院校,而且都有一个特点,不如浙大,等于没说一样

多介绍介绍人家高职学厨的毕业五年挣多少
传媒毕业多少人当了网红小明星,身价几位数
金融职业学院毕业多少行长
显著平复市民心态

比方某些中秧直管工科研究所,没编的新入职税前7千几,至少博士学位

老百姓觉得卷工科一点前途没有,都去卷传媒了,卷几年浙传大概都比北外难考了,招的人厉害了,学校自然很快就上档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22: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教学中心主任张晓明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2024-09-13 20:17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前,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教学中心主任张晓明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在张晓明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拿过19个教学奖。该奖项由学生投票选出,他几乎每年都会蝉联。

与大多数全职回国的研究型教授不同,张晓明专注于医学教育。他也是西湖大学医学院从海外引入的第一位教学系列教授。这意味着,张晓明只需要负责一线教学和教学规划建设,无需接受科研指标的考核。

从“科研教学两手抓”的“青椒”到专注于教学的教授,张晓明认为,依靠教师个人很难维持科研与教学的平衡,这需要高校通过机制和晋升体系来保障。

他提出,要考虑到年轻人生活压力大、需要养家糊口的事实。年轻人在意怎么能在晋升阶梯上爬得更快一些、更顺一些。作为领导层或过来人,应该更多地帮助他们规划事业发展,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的爱好和擅长之处,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

以下是《中国科学报》对张晓明的专访。



“我热爱教学,不教学是不可能的”

《中国科学报》:你在国外已经工作生活了36年,为什么选择回国?

张晓明:

到了我这样的年纪,不论事业还是生活上,都没有后顾之忧了。听说西湖大学要创办医学院的消息后,我觉得这是我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机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为国内医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另外,从生活上来讲,回到曾经熟悉的生活中感到非常亲切,能与家人朋友团聚也很令人兴奋。

《中国科学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算起,病理和解剖几乎贯穿了你的整个工作、教学生涯,最初为什么选择从事病理和解剖工作?

张晓明:

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医院,我选择了病理科,是全班唯一一个去病理科的人。

病理科医生可以说是“医生的医生”,负责最终的病理诊断。当时我很年轻,没有太多出于情怀的考虑。

后来发现形态学的东西很适合我。比起抽象思维,我更擅长形象思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病理科需要对图像的记忆和分析,我做起来就非常顺。




《中国科学报》:你主要负责西湖大学医学院教学方面的规划和建设,未来有哪些计划?

张晓明:

我的思路是根据西湖大学的特点——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在这里建立一个国际化的、有特色的医学教育系统。

我们正在做详细的培养计划。希望学生在学医的同时学习科研方法和思维,成为不仅仅能给人看病,还能够在看病过程中发现问题、据此展开基础科研、最终在诊断治疗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医学人才,同时兼具国际视野。

《中国科学报》:那你还会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吗?

张晓明:

当然,一点都不会少。我热爱教学,不教学是不可能的。

《中国科学报》:你已经从事解剖教学22年了,教学内容早已信手拈来,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热情?

张晓明:

当我们深入做一件事情很多年后,才能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这就会产生敬畏心理。

另外,我希望把最前沿的医学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理念带到国内,带给医学生们。



“重科研、轻教学”风气下,教师该如何平衡?

《中国科学报》:你是西湖大学医学院从海外引入的第一位教学系列教授,这是否意味着对你的考核与评价都围绕教学展开,不涉及科研的部分?

张晓明:

应该是这样的。在国外,每一个系列的教师都有其系列的手册,注明该系列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升级条件等。西湖大学也有这样一个系统。

《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无法做到科研与教学分开,而是要求科研、教学两手抓,部分教师甚至还要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因此有不少教师觉得分身乏术,抱怨教学等任务挤占了科研时间。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

张晓明:

我博士毕业、做完博士后研究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工作了14年,最初任解剖助理教授。当时要兼顾科研与教学,基础科研工作占比80%~90%,教学占比大概10%~20%。

我作为年轻PI,有很多事情要做:建立实验室、尽快启动科研工作等。系主任和医学院对我都比较照顾,减少了我在其他方面的工作和社会活动,让我能够专注于科研工作。他们对于其他新入职的年轻PI也是这样。

等到我的科研工作比较稳定后,才增加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后来,我的重心逐渐转变,科研工作越来越少,承担的教学任务就越来越多了。至于一些学生事务,有专门的行政老师和领导负责。

如果要求青年教师科研教学两手抓,再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单靠教师个人很难维持平衡,这需要通过高校运行机制和晋升体系来保障。

《中国科学报》: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考核评价中,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大于教学成果,教学得到的报酬低于科研报酬,整体上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美国高校也是如此吗?对此你怎么看?

张晓明:

美国高校也是这样。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科研可以带来资金收入,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毕竟经济是基础;二是可以给学校带来声誉,科研成果和突破往往能快速提升学校的名气。

而教学给学校增加的经济收入是很有限的,学生的学费对于学校发展来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教学虽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口相传来提高声誉,但仍比不上科研。

《中国科学报》:长此以往,会不会造成教师争相追逐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能力提升的后果?

张晓明:

我认为不会。

的确,高校对于科研做得好、善于申请基金的人总会特殊照顾。即便如此,我认为也不必担心未来没有人从事教学工作。据我观察,仍然有人对教学怀有热情,愿意从事教学工作。

《中国科学报》:确实不乏一些教师能够明确选择科研或者教学道路,但对于一些处在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教师而言,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规划。这时他就会受到大坏境的影响,去追求更多的论文、更高的影响因子,申请更多的基金。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张晓明:

我也是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的,深知在职业生涯早期,是比较迷茫的。发论文、申基金、带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面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哪个才是重点、哪个是自己真正擅长的,我们并不完全清楚。

面对这种情况,没有什么捷径,就是挽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把每一项都干好。在干的过程中,慢慢地就会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能干什么了。要是什么都不干,那就什么都没有。

《中国科学报》:从高校管理层面来说,是否也应该给年轻人创造一个能够自由选择职业道路的环境?

张晓明:

没错。

我们鼓励年轻人充满情怀,情怀其实就是一种热情。但也要考虑到他们生活压力大、需要养家糊口,他们在意怎么能在晋升阶梯上爬得更快一些、更顺一些。

作为领导层或过来人,应该更多地帮助年轻人规划事业发展,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的爱好和擅长之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这是实实在在的。


张晓明(左三)和学生们在一起
95%的美国医生只看病,不用做科研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

张晓明:

目前国内医学院培养医学生着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在人文关怀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人文关怀方面,患者和医生的关系非常特殊。起码的信任和尊重是必须的,且是双向的。患者在这个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应秉承尊重、谦逊的态度和奉献精神,而非高高在上。

尊重是相互的。想让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医生行医时,要么穿正装打领带、要么是手术服,这是从衣着上对患者的尊重。尊重也会赢得信任。

另外,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很重要,是有程式的。医生要和患者的视线水平,看着患者的眼睛,依照讲话的程式、语言技巧温暖又专业地进行表达。

《中国科学报》:美国精英式医生的培养模式是怎样的?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哪些启示?




张晓明:

全美国的医学院每年共录取约700名具备临床和科研双学位的毕业生,占录取医学生总数的3%。这些学生除了要完成4年临床医学课程外,还需要完成一个4~5年制的科研博士学位,总学习时限为8~10年,毕业后取得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学位(MD/PhD)。

这些学生的确学到了行医和做科研的双料本领,被称为医师科学家。他们大多数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双份工作,也有少数会放弃科研。

因此,我认为既能在临床行医又能做科研的精英式医生不需要太多,应该交由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来培养。

科研需要热情(Passion)、能力(Talent)、机遇(Opportunity)和支持(Support),所有的科学发现和创新都离不开这些因素。不做科研就不能进大医院、想升职加薪就必须有科研成果,这样“被动式科研”的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体系需要改变。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国内高校热衷于开设、合并医学院,很大原因在于医学院能够快速带动学校学术指标,如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率等,进而提升学校的排名和影响力。从医学教育角度来说,我们是否需要培养那么多会做科研的医生?

张晓明:

我们并不需要每一个医学院毕业生都会做科研。

美国“4+4”模式培养出的医生中,95%以上只是看病,不用做科研。如果学生真的对科研有兴趣,或者有些医生在医疗实践中产生了研究某一发病机制的兴趣,他们也不必再拿科研学位,可以通过规培、自学、参与等方式融入科研中。同时,医院也会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科研条件,给予经费和人员支持。这种科研动机是主动的,与升职加薪无关,这样才能够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报》:相应的,我们也不应该拿学术指标来考核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

张晓明:

对。

《中国科学报》:从事医学教育这么多年,你本人对于生命有何独特的认知?

张晓明:

我觉得生命是有限的。人死之后肉体完全消失,到时是把遗体烧了还是捐献了都不重要。死了之后终归是烟消云散,能留下来的只有精神。

死亡是非常正常的,我不惧怕死亡。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活得愉快,多做一点事,努力地工作,争取留下一点精神。到我死后别人还能讲起来、用得着,就足够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22: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4-9-14 22:38 编辑

9月13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西湖大学外,浙江海洋大学也申请了临床医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5 13: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山老妖怪 发表于 2024-9-14 22:35
9月13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

西湖大学临床医学起点是真的高,目前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博连读八年制)本科生已经在西湖大学联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5 13: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yxq999 于 2024-9-15 13:33 编辑
zyxq999 发表于 2024-9-15 13:09
西湖大学临床医学起点是真的高,目前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博连读八年制)本科生已经在西湖大学联培


西湖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学位点今年下来,下一轮博士点下来,实际上就可以开8年制本博连读专业了。西湖大学目前的专业大三读完后就可以转博了,大大缩短学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5 17: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zyxq999 发表于 2024-9-15 13:20
西湖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学位点今年下来,下一轮博士点下来,实际上就可以开8年制本博连读专业了。西湖大 ...

西湖大学医学院以培养顶尖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为目标,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八年制项目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顶尖“卓越医师-科学家”的目标基本一致。这可能跟施一公和董晨之前都做过清华大学医学院的高层有关。当然董晨加盟西湖大学前,还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待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5 2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Mzy419 发表于 2024-9-14 02:45
吸引哪家国外知名大学?佐治亚理工已经官宣退出深圳项目了,欧美的基本上都没戏了

世界不只有欧盟,港澳,新加坡,南亚,东欧,甚至中东都可以,关键是眼界要放开,要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西湖大学就是最好的例子,体制内的项目太容易失活了,他们的眼界和效率大家都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6 01: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前程 扬帆起航

——记南方医科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八年制临床医学学生参观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活动

2024年9月1日,南方医科大学与西湖大学联合培养的首批八年制临床医学学生在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参观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直观了解医院运行和医生职业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医学生涯、坚实为人类健康奋斗的初心。

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之旅

在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邱娜莎老师的介绍下,同学们参观了浙江省肿瘤融合研究与智能医学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还与同学们就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8 15: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联播》报道: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9月9日晚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也首次亮相央视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天目山实验室磁性功能材料交叉创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蒋成保带领团队,联合中电科9所,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实现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自主可控,极大满足了民用航天、轨道交通、通信等国民经济主战场及国F重点领域的重大需求。



在接受采访时,蒋成保院士指出,“我和团队坚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应有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8 16: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大应该联合气象部门做做定量研究,平均每月苏州上海方向向杭州输送多少雾霾,然后拿数据讲事实摆道理向上海江苏收碳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8 2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航校长王云鹏院士为在杭学生作专题报告
浏览量:12时间:2024-09-23
(图文/谢雨倩)9月22日,秋色平分,杭城微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院士来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为北航国新院、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天目山实验室等近千名本研学生带来了题为《智能交通技术与展望》的专题报告。报告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云鹏校长走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智能交通领域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也是交通的亲历者。”王云鹏校长介绍道,交通虽然听着简单,但却是一个人、车、路和环境强耦合关联的复杂系统。报告层层深入地讲述了交通的变迁,阐释了交通具有混合性、时变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交通管理需要在有限资源和有限信息的情况下,把有限的理性行为个体放到时空当中有序流动,这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组织问题。



报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入探讨了智能化时代交通系统智能转移和变迁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以开阔的眼界,鲜活的案例,不断启发同学们思考。王云鹏校长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交通提供了新的契机,车路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云鹏校长结合关键技术和典型场景深刻剖析了车路一体智能交通系统内涵,“车端使能是基础,路侧赋能是关键。”王云鹏校长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系统智能,要从原来的人适应系统,转变为系统适应人,全时空维度精细化地分配时空资源。面对立体智能交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报告也围绕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模块化多栖载具运行调度、混合智能增强协同控制、立体交通超大规模组织优化、全周期安全监管等方面展望了智能交通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王云鹏校长鼓励有志于从事智能交通领域的同学们锚定目标,打好基础,培养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意识和能力,勇攀科研高峰。



在现场交流环节,学生充分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动驾驶大模型、立体交通控制、交通科技伦理等方面积极提问,王云鹏校长针对问题作出了精彩详尽的解答,并勉励本研学生要广泛接触拓宽知识面,明确兴趣点深入钻研,脚踏实地做科研,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北航副校长赵巍胜、党政办公室主任张义,北航国新院党委**孙青峰,党委副**、院长洪冠新,院**班子成员等参加报告。报告由孙青峰**主持。

(审核:洪冠新 应伟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8 2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光为序,再启新程!北航中法航空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圆满举行



2024-09-25



(文/谢雨倩)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9月24日上午,北航中法航空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科教美育中心举行,学院又迎来了179名本科生和16名硕士双学位研究生。北航校长王云鹏、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教育领事戴杰明(Benjamin DEMIÈRE)、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校长奥利维耶·尚苏(Olivier CHANSOU)、法国图卢兹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Toulouse)校长贝尔唐·哈盖(Bertrand RAQUET)、北航副校长张海兰、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蓝晶晶、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副校长尼古拉·卡扎利斯(Nicolas CAZALIS)、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Lyon)副校长达米安·法布雷格(Damien FABRÈGUE)、北航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何新洲、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党委书记孙青峰,北航中法航空学院中方院长洪冠新、法方院长让帝(Frédéric GENTY)等出席活动。仪式由洪冠新和让帝共同主持。





蓝晶晶在致辞中向远道而来的嘉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浙江省和法国在教育领域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一年多以来,中法航空学院做足了“融合”的文章,也谱写了“特色”的篇章,期待各位同学不忘航空报国初心,勇担航空强国使命,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王云鹏和尚苏共同为荣获校长奖学金的新生颁奖。



2024级本科新生代表吴镒桐分享了自己入学以来的感受和体会,也表达了对大学多彩生活的热切期待。他号召同学们在学业上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实践,踏实学习,不负期待,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学院数学协调人黄永燊(Vincent VONG)作为教师代表分享了自己在法国大学预科班教学的丰富经历,他表示,法国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独具特色,培养了众多高度专业化人才和行业精英,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好中法融合的培养模式,构建起稳固而高效的知识体系。



张海兰、卡扎利斯、法布雷格共同为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和优质生源基地学校授牌。



达索系统、苏泊尔、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华数集团等四家企业负责人与哈盖、孙青峰共同启动校企战略合作伙伴计划。



企业代表达索系统亚太区执行副总裁许善淞(Samson KHAOU)向新生们表示祝贺。他表示,航空业融汇了创新、科学和技术,达索系统深耕航空航天领域30余年,与中法航空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卓越教育中心,期待未来与北航、ENAC和INSA集团携手共进,大力发展航空培训和研究项目,不断拓宽人类想象力的边界。



哈盖表示,在过去的18个月里,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集团与北航携手并进,致力于构建并深化两校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全方位合作,在杭州国际校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希望通过深化教育和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固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促进双方在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合作,共同迈向2050年的可持续发展未来。



尚苏指出,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在国际航空教育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欧洲的顶尖航空院校,与北航的携手,意味着学院的教育模式融合了中法两国顶尖的教育资源,将赋予同学们航空业广泛认可的专业能力、一流素养和国际视野。希望同学们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开放包容的心态、谦逊的态度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以解决复杂问题为己任,推动社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王云鹏在讲话中代表党委书记赵长禄和全校师生员工,向以优异成绩考入中法航空学院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祝贺,向出席开学典礼的中法两国嘉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一年来,在中法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迎接大家的不仅是更加美丽智慧的国际化校园,还有本硕贯通和法国“预科-工程师”相结合的专属培养模式。同学们将体验中、法、英多语种教学的定制课程,将有机会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将有幸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大师的指导下开启对科学世界的探索。

在同学们即将开启成为国际卓越工程师的新征程之际,王云鹏以一个“3C”解题公式寄语新生。一是Curiosity,即保持好奇。希望同学们保持好奇、虚心若愚,多问几句“为什么”,少说一点“就这样”,在求学道路上满怀热忱、不断精进,遇见更好的自己。二是Courage,即勇于尝试。希望同学们主动跳出舒适圈,鼓足勇气大胆尝试,在一次次自我探索与自我实现中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三是Cooperation,即团队合作。希望同学们传承北航人“团结拼搏”的优良品格,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在科技创新中并肩破解难题,在运动竞技中携手创造纪录,在团队合作中凝聚力量、共同成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寄望于青年。”王云鹏表示,作为中法航空学院的新生力量,同学们也必将成为中法友好交流的使者。希望同学们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努力打牢基础、练好本领、勇担重任,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北航力量。



开学典礼前,王云鹏会见尚苏、哈盖一行,围绕深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展开友好交流。尚苏表示,中法航空学院的运行发展已平稳迈入第二年,欣喜地看到今年学院招生又迈上了新台阶,各科研实验室建设也已颇具规模,对此感到无比惊喜和欣慰。哈盖对校园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示惊叹,他强调,INSA集团将积极推动两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期待两校不断拓展合作边界,探索更多合作机遇。王云鹏表示,北航与ENAC、INSA集团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取得了诸多成果。希望双方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合作领域及范围,共同推动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和模式创新。







(审核:洪冠新 应伟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8 2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法航空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校长王云鹏赴杭参加并推动各项办学工作


2024-09-25

北航新闻网9月25日电(通讯员 谢雨倩 王萧萧)9月21日至24日,校长王云鹏带队赴浙江省杭州市,扎实推动校地合作、在杭办学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杭期间,王云鹏会见省、市、区领导,指导在杭研究院和相关实验室工作,推进落实重点任务,出席中法航空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与新生座谈交流,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副校长张海兰、吕卫锋、赵巍胜、吕金虎分别参加有关活动。

突出协同联动 推动体系化办学

北航中法航空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北航中法航空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

9月24日上午,北航中法航空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科教美育中心举行。北航校长王云鹏、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教育领事戴杰明(Benjamin DEMIÈRE)、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校长奥利维耶·尚苏(Olivier CHANSOU)、法国图卢兹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Toulouse)校长贝尔唐·哈盖(Bertrand RAQUET)、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蓝晶晶等出席典礼。仪式由北航中法航空学院中方院长洪冠新和法方院长让帝(Frédéric Genty)共同主持。



王云鹏和尚苏共同为荣获校长奖学金的新生颁奖



法国图卢兹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Toulouse)校长贝尔唐·哈盖(Bertrand RAQUET)致辞



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校长奥利维耶·尚苏(Olivier CHANSOU)致辞

哈盖表示,在过去的18个月里,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集团与北航携手并进,致力于构建并深化两校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全方位合作,在杭州国际校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希望通过深化教育和科学外交,进一步加固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促进双方在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合作,共同迈向2050年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尚苏指出,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在国际航空教育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欧洲顶尖航空院校,与北航的携手意味着学院的教育模式融合了中法两国顶尖的教育资源,将赋予同学们航空业广泛认可的专业能力、一流素养和国际视野。希望同学们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开放包容的心态、谦逊的态度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以解决复杂问题为己任,推动社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蓝晶晶、新生代表2024级本科生吴镒桐、教师代表中法航空学院数学协调人黄永燊(Vincent VONG)、企业代表达索系统亚太区执行副总裁许善淞(Samson KHAOU)先后发言



北航副校长张海兰、ENAC副校长尼古拉·卡扎利斯(Nicolas CAZALIS)、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Lyon)副校长达米安·法布雷格(Damien FABRÈGUE)共同为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和优质生源基地学校授牌



达索系统、苏泊尔、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华数集团等四家企业负责人与法国图卢兹国立应用科学学院校长贝尔唐·哈盖、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党委书记孙青峰共同启动校企战略合作伙伴计划



王云鹏讲话

在同学们即将开启成为国际卓越工程师的新征程之际,王云鹏以一个“3C”解题公式寄语新生。一是Curiosity,希望同学们保持好奇、虚心若愚,多问几句“为什么”,少说一点“就这样”,在求学道路上满怀热忱、不断精进,遇见更好的自己。二是Courage,希望同学们主动跳出舒适圈,鼓足勇气大胆尝试,在一次次自我探索与自我实现中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三是Cooperation,希望同学们传承北航人“团结拼搏”的优良品格,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在科技创新中并肩破解难题,在运动竞技中携手创造纪录,在团队合作中凝聚力量、共同成长。



王云鹏会见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校长奥利维耶·尚苏、法国图卢兹国立应用科学学院校长贝尔唐·哈盖

开学典礼前,王云鹏会见了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校长奥利维耶·尚苏(Olivier CHANSOU)、法国图卢兹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Toulouse)校长贝尔唐·哈盖(Bertrand RAQUET),双方围绕深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务实合作展开友好交流。尚苏表示,中法航空学院的运行发展已平稳迈入第二年,欣喜地看到今年学院招生又迈上了新台阶,各科研实验室建设也已颇具规模,对此感到无比惊喜和欣慰。哈盖对校园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示惊叹,他表示,INSA集团将积极推动两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期待两校不断拓展合作边界,探索更多合作机遇。王云鹏表示,北航与ENAC、INSA集团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取得了诸多成果。希望双方在已有合作基础上,全面拓展合作领域及范围,共同推动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和模式创新。

与新生面对面交流



王云鹏与新生交流

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图书馆,王云鹏与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和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名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代表畅谈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研、生活等情况,倾听学生的想法诉求和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建议期待。





学生交流发言

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初体验和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心路历程,对现代美丽的校园环境和学校提供的温馨优质的服务表示感谢,并围绕课程学习、科研规划、学生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王云鹏与学生交流

王云鹏与同学们逐一交流,对大家的发言内容一一作出回应,并就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实现成长成才提出殷切期望。王云鹏表示,同学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主动适应融入新环境,在学习和科研中明确目标,提早规划,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保持勤奋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后大胆走进实验室,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会知识点,还得用上知识点”。要注重个人的全面多元发展,培养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大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在拼搏争先中展现北航青年的自信与担当。



为在杭学生讲授专题报告



王云鹏作专题报告

在杭州国际校园期间,王云鹏还专程为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天目山实验室等近千名在杭本研学生带来了题为《智能交通技术与展望》的专题报告,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智能交通领域的感受和体验。报告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王云鹏作专题报告

“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也是交通的亲历者”,报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入探讨了智能化时代交通系统智能转移和变迁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以开阔的眼界,鲜活的案例,不断启发同学们思考。王云鹏结合关键技术和典型场景深刻剖析了车路一体智能交通系统内涵,“车端使能是基础,路侧赋能是关键”,王云鹏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系统智能,要从原来的人适应系统,转变为系统适应人,全时空维度精细化地分配时空资源。面对立体智能交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王云鹏鼓励有志于从事智能交通领域的同学们锚定目标,打好基础,培养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意识和能力,勇攀科研高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召开北航(杭州)管委会第七次会议



召开北航(杭州)管委会第七次会议

9月22日下午,北航(杭州)管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召开。会上,王云鹏听取了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建设进展和新建科教协同平台建设规划,以及天目山实验室建设成效的汇报,研讨了北航在杭各单位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情况。与会人员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科教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育人等充分交流探讨。



王云鹏讲话

王云鹏表示,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建设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做好精细规划,统筹协调好空间、师资、课程、平台等办学资源,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要深化推进科教协同平台建设,让学生尽快走进实验室,在做强特色科研平台的过程中,赋予平台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平台对教学的贡献,推动科研与教学双向赋能和融合创新,实现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与平台特色强吻合,以高水平人才构筑学校未来竞争力。

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扎实推动校地合作

“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大会举办

9月21日,王云鹏一行来到滨江区,分别调研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和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详细了解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零磁医疗装备成果转化及研究院各项办学工作进展情况。在滨江,王云鹏还出席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大会。会上发布了杭研院《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明确了研究院将首批重点聚焦“智能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领域,启动了首期重点“前沿技术+未来产业”领域建设,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并启动“滨航双创基地”提升建设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揭牌

北航校长王云鹏、杭州市科协主席孙雍容、杭州高新区(滨江)区长郑迪共同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揭牌。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于2023年成立“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研究平台”,落地院士工作站,联合省内优质资源共同发起成立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



“浙江省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揭牌

北航副校长吕金虎、杭州高新区(滨江)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共同为“浙江省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以机器人智能系统为支撑、以工业大数据技术为主要应用,引领工业大数据与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深入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浙江省在该领域形成领先地位。

调研天目山实验室 “天目山二号”首飞

9月23日上午,校长王云鹏、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高翔、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楼学军、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等调研天目山实验室,了解实验室建设进展和创新成果。调研中,王云鹏强调,要深度结合浙江省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布局天目山实验室相关科研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合理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完善内部机制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互补,尽快形成低空经济科技创新集群,助力浙江省低空经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调研天目山实验室

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南区田径场,王云鹏发出“开始起飞”的指令,“天目山二号”全球首款垂起固定翼子母无人机缓缓升空,翱翔在蓝天。



“天目山二号”

“天目山二号”是天目山实验室低空运载系统研制及应用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解决工业无人机超视距任务覆盖效率低和集群任务飞行速度慢等行业痛点问题,研发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子母式无人机集群设计,突破了变体无人机复合技术联合优化设计、无人机集群空基快速投放、高动态拉起与解旋控制、高效长航时混动推进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将为浙江低空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天目山二号”首飞仪式

走访校友企业 推动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在杭期间,王云鹏一行还赴杭州校友企业考察,深入走访杭州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友企业,推动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赴杭州校友企业考察

在天谷信息科技,王云鹏详细了解了公司发展历程和主要业务领域,他对天谷信息科技所做出的优秀成果表示祝贺。他表示,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友企业与北航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共创校友与母校互惠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杭州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兵对王云鹏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北航一直心系校友企业的发展表示感谢。天谷信息科技CEO金宏洲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核心科技与产业布局以及与北航的合作成果。

深化拓展国际合作 携手共绘发展蓝图



王云鹏在2024年GEO工作计划项目研讨会和开放数据开放知识研讨会致辞

期间,王云鹏还出席了2024年GEO(地球观测组织)工作计划项目研讨会和开放数据开放知识研讨会并致辞,他强调了地球观测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了北航近10年在地球观测事业多个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发展。王云鹏表示,北航将在GEO第三个十年,积极共享科技、人才等领域的资源和优势,深化合作,全力支撑“全民地球智能”目标的实现。



来自GEO联合主席国、各成员国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地球观测领域学界、产业界代表的68个国家(地区)的近400人参加会议。

在杭期间,王云鹏分别会见了浙江省副省长卢山、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会见中,双方围绕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双方一致表示,要强化省校双向发力,积极争取办学资源,不断提升北航在杭各个平台办学质量。要持续深化合作,围绕新一代诊疗装备做好积极培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素材来源: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 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天目山实验室)

(审核:李建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7 13:23 , Processed in 1.00478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