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20 22: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2-20 23:19 编辑
”副都”最终花落谁家?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 | 元淦恭
【一】
“京津冀一体化”在近日成为焦点。“国家行政副中心”的争论持续高烧、河北承接首都部分功能外迁的传闻,虽仍待最后规划出台,但已经大幅推高了相关股票和楼市。
有论者以江泽民曾为官上海,后花大力开发浦东新区,温家宝出生天津,后投巨资建设滨海新区作比,认为河北作为习近平政治生涯的重要节点,以及他成为一把手后亲自抓的党建活动联系点,有可能获得国家级战略的扶持,成为新领导人区域发展的“一号工程”。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这夸大了河北的前景。
河北具体哪个城市能够脱颖而出,无需陷在过多信息分析里,只需看四个指标。
【二】
这四个指标是:
1. 有没有专门为此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
2. 相关地区的负责人有没有“高配”。
3. 是否在国家层面设立了专门机构。
4. 中央政府是否出台了专门文件或作出重要批复。
在中国,政治资源的投入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智谷趋势研究中心研究,历史上被赋予战略重任的区域,基本上都受这四个指标的影响。这四个指标构成了决策者态度的衡量标准,成为观察一个区域未来走向的可测量模型。
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了其中一个指标,即可予以重点关注;两个以上,预示着会有大量的资源投入;三个以上,强烈看多。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该区域一个指标都没出现,则可认定此前传闻属夸大。
用这四个指标来观察河北未来的变动,同样有效。
【三】
第一个指标,行政区划。
近30年来,中国有一种“区划调整先导”的改革模式,先设置一个特殊经济区,作为区域发展的先导,进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先导,东南沿海实现脱胎换骨。九十年代设立浦东新区,长三角迎来第二春。新世纪以来相继设立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成为北方和中西部开发开放的桥头堡。
如果河北省将分散部分首都职能,那么分散首都职能的空间载体非常重要。首都政治职能的纾解,可能需要设立一个类似“特区”的地带,而首都经济、文化功能的对外迁移,也需要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门区域(可能名为“首都功能承接转移实验区、示范区等)来具体承载。
最近,从三中全会到全国“两会”,高层都表达了对新城、新区严格控制的态度,河北省能否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获得高层的特殊青睐,在新区建设上获得政策绿灯,是河北能否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重要指标。
【四】
第二个指标,人事级别。
人事安排向来是观察一个地方是否受到重视的重要指标。譬如作为中国最高决策中枢的中央政治局,其委员中有六位是地方大员,分别是四个直辖市和广东、新疆的党委书记,京沪津渝粤新六个省份,自然也是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最受重视的省级行政区。
受重视的区域,配备的官员往往位阶较高。重要的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其市委书记都是省委常委,当前全国的三大副省级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其负责人也都是由所在市的市委常委兼任。但凡在一个区域内非常重要的地区,其领导都会进入上一级党委的常委班子。
【五】
第三个指标,专门机构。
中国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务院都设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并设置了专门的办公室,简称西部开发办、东北办。除了这类战略以外,一些重要的建设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国务院也都有专门的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来负责。
首都职能向河北疏散,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这显然需要超越京津冀三地的更高层级力量来推动。从过往经验看来,各类市际、省际的平等合作机制,虽然对促进跨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帮助,但很难对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产生明显效果。由于没有中央政府牵头,各地之间的利益不易协调。
在本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河北能否真正搭上协同发展战略的便车,高层的态度非常关键。是否设立专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京津冀办”,由中央层级的官员出任组长,这会成为观察河北未来重要性走向的又一重要指标。
有一点需认清,河北虽有承接首都部分功能的预期,但也有为首都关停相当产业的职责。“京津冀”协同战略对河北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比较复杂,不能简单以利好概括。
在习近平看来,河北生态保护和治理雾霾是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迫切的任务。习近平对河北省领导说:“你们国内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新华社就此评论道:“国内生产总值‘紧箍咒’就这样解除了!河北解了套,全国也在松绑。”
2014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较2013年实际值下调了1个百分点。与河北相邻的天津2014年的经济预期增速为11%,较其2013年实际增速12.5%降低了1.5个百分点。天津、河北成为2014年增长目标比2013年实际增速下调幅度最大的两个中东部省份。
这也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并不是重点。
【六】
第四个指标,正式文件。
在中国,所有的国家级新区,都需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才能成立。
作为一个“文件治国”的国度,高层是否出台专门的文件或者批复,是观察高层对一个区域发展态度的重要参考。
京津冀协同战略是否有国家层面的规划或文件?目前来看,对河北承接首都功能作出详细阐释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毕竟只是河北省级的文件意见稿,只是河北省“一厢情愿”的期望。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已在制定京津冀一体化相关规划,并将尽快对外公布。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一旦出炉,那么河北承接首都功能转移的设想是否得到了中央支持,就将基本明确。
此次河北自身的规划是想把河北全域,尤其是过去相对同京津地区比较疏离的冀中南地区纳入到首都经济圈中,使河北南、北两翼共享首都红利。
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河北省一省的土地被划入了两个不同区域,“京津冀地区”和“冀中南地区”,河北省北部地区同京津地区的联系一直更为紧密。
事实上,“京津冀”战略最早被称为“京津唐”战略,随着首钢东迁、曹妃甸港建设和滨海新区开发,形成了一条首都向东,沿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东向发展的产业轴线。
而在本轮河北省提出《新型城镇化规划》寄望通过此次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使京津冀的发展轴向从北京东向的天津、唐山、秦皇岛一线,转向东线、南线并举,使保定、石家庄一线同样成为首都经济圈的辐射重点,以促进河北省内的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范围的扩容,也有省际竞争的意涵。在京津冀的东西向发展轴中,天津处于关键节点位置,而一旦形成了北京——石家庄的南北向发展轴,河北省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参与程度会更高,河北南部的受益也会更显著。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河北中南部地区能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明星”地区,河北、天津的博弈也很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