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五湖泛舟

[经济] 合肥市上市公司资料汇总(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3 09: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市第86家A股上市公司诞生★


2025年1月2日,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名称“星图测控”,股票代码920116)正式登陆北交所,成为2025年北交所首只上市新股,也是全国首家商业航天测控上市企业。



星图测控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服务,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商业航天企业。



公司依托航天器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计算,测控资源智能筹划与调度,卫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测控装备一体化设计与智能管控等核心技术,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国产自主可控的洞察者系列产品。

基于洞察者系列产品以及积累的各类航天领域核心算法,公司能够全面支持航天任务的全过程管理,涵盖设计、规划、测试、发射、运行、应用等各个环节。

此外,公司还能够满足轨道设计、星座组网设计、地面站网设计、系统仿真验证、航天器监测与管控、碰撞预警与规避、离轨方案设计等多种业务需求。

星图测控于2022年2月正式迁入合肥高新区,同年11月28日完成股份制改造,2023年1月18日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提交新三板挂牌申请,并取得股转公司出具的同意挂牌函。此后,星图测控全力推动北交所上市进度,2024年11月8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申请上市,获2024年第22次审议会议通过,成为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第一家在北交所首发上市过会企业。

近年来,合肥市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以及深空探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牵引优势,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初步形成了设计、关键部组件制造、数据应用、高中低轨星座运营的产业链条,成为国内商业航天业界集聚主体最全、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2024年,全市新签约空天信息产业项目44个、投资额317亿元、同比增长162%。国电高科天启低轨窄带物联网卫星、中科卫星AIRSAT 星座及全球数据运营总部等一批星座项目、总部项目、关键部件项目签约落地,实现以遥感卫星和数据应用为核心,系统构建“上游功能材料、关键部件,中游星座运营、卫星测运控,下游数据应用、软件开发”的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产业链关联企业及平台机构由三年前的50家增至140家,全产业链营收由三年前的10亿元左右增至50亿元,集聚科研团队人员超5000人,实现“国家队”+“地方军”全面布局。

星图测控的成功上市不仅为公司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整个商业航天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未来,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将继续围绕核心环节,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助资本等各方资源,为全国商业航天产业贡献重要力量。

星图测控(920116)发行价为6.92元/股,开盘价为45元/股,涨550.3%,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35.1元/股,涨407.23%,总市值38.61亿元。



随着星图测控成功上市,合肥A股上市公司达到86家,居全国城市第11位、省会城市第5位。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达183家,居全国第7位。

来源:合肥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3 19: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也是86家    和合肥打平全国都排11名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22: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8655103186 发表于 2025-1-3 19:37
长沙也是86家    和合肥打平全国都排11名次



上述资料显示,长沙是86家,之前是87家,估计有1家退市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5 10: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山市新增一家A股上市公司▲


2025年1月3日上午,黄山谷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敲钟上市,股票简称“黄山谷捷”,股票代码为301581。



这是深圳证券交易所2025年上市第一股,也是黄山市供销社(黄山供销集团)旗下继永新股份之后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黄山谷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12日,注册地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城北工业园文峰西路10号,是一家专业从事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创办以来,瞄准国际行业前沿技术,走“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发展之路,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先的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的研发、制造企业和核心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储能等领域。2023年,黄山谷捷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32%,稳居全球第一。


黄山谷捷此次公开发行股份总数为2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5.5亿元,主要用于建设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智能制造及产能提升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



黄山谷捷发行价为27.50元/股,开盘价为80元/股,涨191%;截至当日收盘,黄山谷捷报70.01元/股,涨154.58%,总市值为56.01亿元。





随着黄山谷捷的成功上市,黄山市A股上市公司达到3家,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达到184家,稳居全国第7位。

来源:黄山日报、实时淘股、雷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5: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5-1-11 06:41 编辑

★2024年A股IPO市场年度小结★


2024年A股IPO市场共新增100家企业发行上市,比2023年同比减少68.05%,实际募资累计达673.53亿元,比2023年同比下降81.11%。

上市节奏方面,2024年IPO呈现出阶段性收紧的特点,A股融资规模出现明显下降趋势,首发上市新股数以及首发融资金额均创下了近11年来的最低值。

2024年,A股市场的多项举措旨在从源头把控上市公司质量,对拟上市企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些变化有助于构建更加规范、透明的资本市场。

一、板块方面

2024年,创业板发行上市企业家数38家,募资总额达225.81亿元;北交所23家,募资总额达46.84亿元;沪主板发行上市企业家数17家,募资总额达175.20亿元;科创板15家,募资总额达151.59亿元;深主板发行上市企业家数7家,募资总额达74.08亿元。创业板IPO发行上市企业数量第一,占比2024年发行上市总数的38%。其次是北交所,占比2024年发行上市总数的23%。创业板IPO企业的融资总额是各板块中最高的,占比2024年发行上市总募资的33.53%。



二、地区方面

整体来看,2024年广东省和浙江省IPO发行家数最多,位居榜首,江苏排在第三。从发行上市企业的数量来看,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广东(17家)、浙江(17家)、江苏(16家)、上海(8家)、安徽(7家)、北京(5家)、湖北(5家)、四川(5家)、福建(4家)、河北(4家)、山东(4家)。



A股2024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省份分布图





三、行业方面

从2024年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有23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并列第二,各有10家。



截至2024年年末,各省区A股上市公司总量如下表↓↓↓





A股上市公司总量最多的五个地区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安徽有182家,排在第7位。

我们了解了各地A股上市公司的总量和2024新增数量之后,再了解各地IPO辅导备案公司数量排名很有意义,这些都是以后冲击上市公司的主力,数量多则意味着后备力量强,冲击潜力大。



从数量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仍然位居前五强,安徽有94家,排在第7位。

来源:大象IPO、今日头条、深水财经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05: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新增一家港股上市公司◆


2025年1月9日,芜湖迎来2025年资本市场发展“开门红”,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海螺材料科技”)成功公开发行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海螺材料科技不仅成为芜湖第29家上市企业,还是海螺系的第5家上市公司,股份代号为“02560”,这是今年安徽第二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









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28日,注册地位于芜湖市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除托管区域外)通江大道南侧150米芜湖市江北新区建设指挥部G区1-301号。

招股书显示,海螺材料科技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水泥外加剂及混凝土外加剂全产业链,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于一体的精细化工新材料供应商。此次发行前,海螺科创持有海螺材料科技约48.62%的股份。海螺科创由海螺集团全资拥有,而海螺集团则由安徽投资集团及独立第三方芜湖海创分别持有51%及49%股份,安徽投资集团由安徽省人民 政 府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拥有。

海螺材料科技发行价为3港元,发行1.45亿股,募资总额为4.35亿港元;扣除发行应付开支3900万港元,募资净额为3.96亿港元。

海螺材料科技开盘价为1.8港元,较发行价下跌40%;收盘价为1.57港元,较发行价下跌47.67%;以收盘价计算,总市值为9.10亿港元。



截至目前,芜湖上市公司已达29家(含:A股20家、港股8家、美股1家)。海螺材料科技也成为海螺系的第5家上市公司,其他4家分别为:海螺新材(深交所,股票代码000619)、海螺水泥(上交所,股票代码600585)、海螺创业(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0586)、海螺环保(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0587)。



来源:徽商发布、雷递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7 12:3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五普,安徽增速放缓,合肥也不行,安徽不能这样吃大锅饭啊,你说那些增速放给皖北有什么用,给合肥或芜湖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8 13: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三大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合肥晶合进入全球前10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14: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calvin123 发表于 2025-1-27 12:37
今年五普,安徽增速放缓,合肥也不行,安徽不能这样吃大锅饭啊,你说那些增速放给皖北有什么用,给合肥或芜 ...

五普安徽增量还行,合肥也中规中矩,和过去的自己比,稳中有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14: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风故道 发表于 2025-1-28 13:38
中国三大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合肥晶合进入全球前10名

看好晶合集成,还有长鑫存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15: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50625亿元!安徽2024年GDP公布★


2025年1月24日下午,在安徽 省 政 府 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经济运行逐季向好、结构向新向优,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国、领先中部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062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去年全国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960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7452亿元,增长4.9%。

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创新高。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5%。粮食播种面积11017万亩,粮食产量836.9亿斤,较上年增加6.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贡献突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2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1%。

服务业持续恢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15.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带动明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7%。从重点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3.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1%,分别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87.9%和49.4%。

市场销售平稳增长,网上零售增长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87.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4%。

货物进出口规模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7.4%,总量居全国位次从上年第10位前移至第9位。

来源:安徽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15: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3507.7亿元◆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350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3.3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961.2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8203.2亿元,增长4.8%。



一、农业经济稳中向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580.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2%。全年粮食产量302.32万吨,同比增长1.2%,近五年首次超300万吨,亩产持续提升,达382公斤/亩;蔬菜产量260.59万吨,增长2.3%;茶叶产量2734吨,增长4.0%;畜产品总产量71.20万吨,增长2.6%,其中禽蛋产量22.53万吨、增长0.7%,牛奶产量12.30万吨、增长19.6%。

二、工业生产高位运行,新质产业攀高向新

全年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创近3年同期新高。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同比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5%,合计拉动规上工业11.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6%,创近24个月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增长84.5%,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5倍、31.2%,逻辑芯片、智能电视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9.8%、32.8%和3.6倍。大企业引领增长,百亿企业合计完成产值5520亿元,同比增长18.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9.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多点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发展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8203.2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8%、6.6%、5.6%。1-11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3千亿元、达3119.02亿元,同比增长13.2%。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规上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8%、71.1%和28.7%;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80.8%、30.8%、24.2%和18.5%。高技术服务业增势良好,实现营业收入1308.16亿元,同比增长16.8%,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41.9%,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演唱会、体育赛事等休闲消费需求不断激发,文化艺术业、娱乐业、体育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7%、33.5%和37.1%。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结构向好质效提升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较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9%,占比创近7年新高,“稳投资”作用凸显。新动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6%,占全市投资比重3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2%,占全市投资22.9%,创近9年新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投资分别增长21.8%、25.7%和1.5倍。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24.8%,连续1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市投资的25.1%,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6.9%,高耗能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5.6%。

五、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4.24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限额以上(以下简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545.45亿元,增长6.1%,创近3年同期新高。城乡市场共同壮大,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突破5千亿元、达5167.74亿元,增长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6.50亿元,增长8.9%。新业态加速成长,限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600亿元、达626.92亿元,增长16.0%,占限上零售额的24.6%,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智能消费较快增长,限上智能家用电器类、智能手机类、可穿戴智能设备消费同比分别增长4.4%、15.4%和21.5%,智能产品消费占限上零售额比重6.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绿色低碳消费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零售额连跨两个百亿元台阶,达344.91亿元,增长69.8%,连续5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年进出口总额3790.73亿元,同比增长5.7%,较上年加快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572.74亿元,增长10.6%,较上年加快9.4个百分点,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348.4亿元,增长31.2%。

六、财政收支保持平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5.01亿元,同比增长2.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81.06亿元,同比增长12.0%,民生支出连续两年超1200亿元,达1248.15亿元。

年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6.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存款、贷款余额均超3万亿元。其中,存款余额3.08万亿元,增长12.9%;贷款余额3.16万亿元,增长12.2%,制造业贷款余额4208.44亿元,增长22.4%。

七、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收入差距稳步缩小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4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2749人,困难人员再就业7935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分类别看,衣着价格上涨1.8%,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1%,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3.9%。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32元,同比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8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89元,增长6.9%。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91缩小为1.88。

来源: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发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22: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22: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安徽五普调增1176.4亿,2024年增量2398亿,总增量3574.4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3: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到234……●


“学厨师,新东方烹饪”“轻松学电脑,成功在新华”“学技术到万通,技能创造美好生活”……

提及中国东方教育集团,国人脑海中闪过的,一定是集团旗下职教品牌响彻耳畔的广告词。这些广告词,传递着同一个信息——学技术,来这里就对了。

37年前的1988年,踩准时代和行业节拍,中国东方教育在安徽合肥应运而生。37年后的今天,它稳坐中国职业教育头把交椅:拥有新东方烹饪、新华电脑、万通汽车等七大职教品牌,直营院校234所,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200多万人。

大浪淘沙。几十年间,职教大浪、滚滚向前,无数曾经耳熟能详的品牌,早已没落。为何这支“职教皖军”实现了“从1到234”?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出安徽、闯全国”的远见与实践,占据重要分量。


△新华电脑实操课堂

出皖,出皖

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东方教育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说起。

彼时,伴随改革开放,各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井喷之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出家乡,希望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找到自己新的未来。

同期,民办教育迎来发展拐点: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1987年,我国出台第一部关于民办教育的法规文件,明确“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办学的补充”。

拥抱时代风口,中国东方教育诞生了。

“最早,我们做的是厨师培训,也就是新东方烹饪。”中国东方教育集团总裁许绍兵介绍,当时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烹饪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进而立足城市。凭借“包教、包会、包就业”,学校帮助学子们在城市立了足,而自身,也在行业站稳脚跟。


△新东方烹饪实训课堂

对职业教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职教品牌层出不穷。对于中国东方教育来说,想要行稳致远,绝非易事。

“走出去!”许绍兵是“走出去”决策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据他回忆,决策的动机很简单——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个简单的动机,为后续的布局全国埋下伏笔。

1992年,是中国东方教育“走出去”元年,南京、南昌、成都是首批落子城市。“选择这些城市,是因为它们经济好、人口多,以及饮食文化丰富、餐饮培训有市场。”许绍兵说,“我们不惧竞争。”

尽管不惧竞争,但“走出去”的过程中,挑战重重。

那些年,中国东方教育集团的高管们,有一个梦想——足迹覆盖大部分省份。

今天看来,这个梦做得还不够大。


“三板斧”

中国东方教育的出皖闯荡,有几个时间节点不得不提。

1998年,全国院校数量突破两位数;2016年突破百所;2021年,随着落子西藏拉萨,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行政区。

从“1”到“234”,中国东方教育做对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作答。

首先,中国东方教育始终秉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理念,审时度势、设立符合市场趋势的品牌。

早期,1994年,电脑尚未普及,新华电脑就酝酿成立;2005年,私家车市场起步,万通汽车便踩下发展油门。

现阶段,集团由新东方烹饪、新华电脑、万通汽车三大品牌扩展至七大品牌,同样遵循上述逻辑。


△2024年10月,安徽万通技师学院成立

“为了满足创就业人员对西点西餐、特色小吃培训的需求,我们创立了‘欧米奇’‘美味学院’品牌。”许绍兵接着说,“欧曼谛”则是聚焦美业职教、“华信智原”主要培养大数据人才,“这些领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

聚焦发展才能做大做强。多年前,随着服装行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集团对最早开办的服装机工培训“壮士断腕”。

不仅是培训类别,中国东方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聚焦专业、特色是发展的方向。

再者,得益于中国东方教育人对学生始终怀揣着“爱与责任”。

“1997年夏天,我第一次送毕业生去深圳就业。从合肥出发,到把学生送进企业宿舍,整整2天,几乎没休息。”说起近30年前的这段经历,沙旭记忆犹新。也正是这段旅程,让集团萌发了在深圳等用工大市设立就业办事处的想法。

说干就干。同年深圳就业办事处成立,这或是全国民办教育机构在当地设立的第一个自主就业办事处。

“我们租了一层楼,作为老师‘打前站’,以及就业学生的临时落脚点,还聘请了法律顾问,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沙旭透露,这一做法,后来复制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苏州等地。

而后,中国东方教育在推进就业中发现,企业需要更高水平更熟练的技能,所以在全国首创了一年制职业技能培训。这,也有力支撑了其“走出去”。

创立初期,中国东方教育旗下各品牌的定位是技能培训。就拿新东方来说,短时间的培训虽然能让学生“快速上手”,但往往只能掌握一个菜系。

1998年,南京新东方推出一年制烹饪科目,受到市场追捧,标志着集团开始发力高水平“职业教育”。十年后的2008年,在考察国外同行后,集团在成都新东方开设两年制烹饪专业,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两年制专业,旨在培养金牌大厨。学成后,学生们掌握的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许绍兵说。

挥出“三板斧”,不仅让中国东方教育的“走出去”蹄疾步稳,也使得集团实现了早期愿景——办中国最好的职业教育。


“走出去”2.0版

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中国东方教育集团创业团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9年,集团敲响港交所上市钟声。换成其他人,难免萌生“缓一缓、歇一歇”的念头,但他们却升级了早期愿景——办世界最好的职业教育。

在全国建设多座区域职教中心,便是达成愿景的有效路径,这也被视作“职教皖军”走出去的2.0版本。
什么是区域职教中心?在沙旭的描述中,职教中心应当至少满足以下条件:软硬件设施具有国际化水平;建成区域研发基地;进行国际人才交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综上可见,建设区域职教中心,为的就是整合资源,形成示范效应,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地方。

如今,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贵州省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而中国东方教育设在贵州贵阳的区域职教中心,正是聚焦大数据职业教育。


△中国东方教育设在贵州贵阳的区域职教中心

“其他学校,计算机教师可能有二三十位。资源整合后,我们区域中心拥有两百多位相关教师。”贵州职教中心负责人表示,区域中心覆盖贵州和周边的云南、广西、湖南等多个省份,形成了大数据人才聚集效应,为贵州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8大节点,以及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础。

目前,中国东方教育已建成5座区域职教中心,另有2座正在建设、筹备当中。未来,还将增至8—10座。

岁月长河滔滔奔涌,时代步伐铿锵前行。“走出去”,成就了“职教皖军”的从1到234,更为其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下,注入再进阶的强劲动能。

2024年12月,教育部更新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置43个全新专业,包括3个中职专业、20个高职专科专业。这些全新专业,为我国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更彰显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

不难预见,未来,“职教皖军”将于何处弄潮。产业的浪花里,定有它的身影。

来源:聊时局

作者:陈浩 丁纪(图片由中国东方教育集团提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4-27 09:36 , Processed in 0.04462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