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馬暢先生

[原创摄影] 盖个楼,老武汉照片新看,不定期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2 09: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个帖子,感觉在学习武汉的近代史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12: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4-15 13:26 编辑

武钢主席像

谈起市内的毛主席塑像,多数人不假思索就能想到华工武汉剧院武钢医科大(现武大医学部)。当然少量机关单位也留存有形态、规格不一的主席像。但前面这四处,更多地为人所见,以及其规模宏大而广为人知,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时,尽管主席表示立像属于“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全国性质的“造像”运动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在《故乡》文末处关于“偶像”的看法。建国后,武汉是中部工业重镇,加之主席对武汉的喜爱,1967年,市内第一座主席像在关山口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落成。其后的年岁里,不断有主席像在市内建成,蔚然成风

在1957年拍摄了长江大桥的建设后,1971年,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第二次抵汉,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注释为:Hubei province. Industrial centre, Wuhan, on the Yangtze. MAO TSE-TUNG. 1971.

照片中的主席像与其它无异,主席扬手向前,身后是两根向外吐着烟气的高大烟囱——这个场景在黑白对比下显得很有冲击力,昭示着那段工业化集体主义的岁月。按照片注释,讲的是在“长江边”的主席像——如果将“江边”和“烟囱”这两个关键字联系起来,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位于武昌滨江曾家巷一带的棉纺织工业,这在汉阳门码头的那张老照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建国后,震寰纺织厂裕华纱厂分别改制成国棉五厂国棉四厂,现在我们看到的武昌滨江商务区即是成基于积玉桥三层楼一带的国有棉纺印染企业旧址之上

国棉的信息我了解不多,寻常书本报端的资料也未提及这处的主席像。机缘巧合的是,大约是在七年前,由于工作安排,我几乎每天都要去武钢厂区,在职工干部们口中“一号门”、“主席像”前来来回回。某次从主席像左手边望去的时候,似乎一切都了然了

这四座规模较大的主席像中,华工、医科大的主席像着军装(一说中山装),武汉剧院着大衣戴帽,唯有武钢这座与照片中的衣着相符,且都是背手拿帽。观察塑像细部不难发现,衣袖褶皱一模一样,裤子和鞋子完全吻合,就连基台也十分相似。主席像面部表情略有差异或为角度问题,但需要重点讨论的是塑像的漆色与身后的烟囱

马克吕布照片中的主席像颜色似乎为素白,而不少武钢老照片——即使是黑白照片中,也能辨析出这座主席像是上了漆的。不过,在《武钢志》里,我并未查阅到有关武钢主席像制作的详细资料,能不能假设是马克吕布在1971年拍摄时,主席像仍是材质底色未上漆呢?

再来说说背景,在两张照片中,烟囱根数和位置的出入显然是一大疑点。背景的出处是位于武钢厂区北侧的国电青山热电公司,即原青山热电厂,是“一五”时期为配合武钢高炉用电需要而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新照片中少了一根烟囱,取而代之的是双曲冷凝塔。在马克吕布1971年拍摄这张照片到我2017年拍摄新照片这四十多年内,青山热电厂进行发展扩建和技术改造也不是不可能。介绍青山热电厂历史沿革的资料寥寥,若能查取,必然能有所定论

武钢主席像建于1970年,而从1954年武钢定址到1958年第一包钢水出炉,在往后的数十年间,武钢都一直是新中国的骄傲,也是武汉众多工矿企业中的“老大哥”。我有理由相信,就算是在那个革命气氛变得愈发浓重的六七十年代,无论是马克吕布自己要求还是接访部门的意见,都会安排武钢作为重要拍摄点。即使受到限制,摄影师仍然可以留下这样一张让人深思的作品。我个人也较有把握地认为,马克吕布这幅照片中的主席像,就是武钢主席像!

近代武汉兴于工业、兴于交运、兴于文教,这也是建国初期国家将多数援建项目放到武汉的原因。随着社会发展,那些“武字头”的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在改革的大潮中消匿殆尽。2016年底,宝钢和武钢联合重组,武钢这个武汉工业长子从此不再“根正苗红”。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街坊被拆掉了红房子打了围,让青山这个“国企生活区”渐渐变得“面目全非”。我想以马克吕布这幅著名作品为引(即使新老照与老照片不符),借着青山区的大建设,抛开对武钢的某些“非议”,探讨下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独特人文风貌的“工业区”。尽管我在青山几乎没有任何生活学习的经历,而对于理工专业懂得也不太多。但却不妨碍我在大伯和父亲的口述中,以及杨主任、黄师傅和年轻的张师傅的协助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进入厂区,厂区原则上是严禁任何形式的拍摄活动的),将他们对于武钢的记忆,关于青山的故事,转述成篇。也希望有朋友能分享自己的看法。只言片语,如有谬误,还请见谅,欢迎指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5 12: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5 13: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爷爷被两根烟囱烟熏火燎快五十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4: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4-20 13:09 编辑

武钢主席像

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造像”产物,武钢主席像高9.13米,意指1958年9月13日这天,主席亲临武钢视察第一包钢水出炉。据介绍,武钢职工的月工资也是当月13日发放。上下班进出厂途中,绝大部分的职工都会途径这座立于武钢一号门转盘处的主席像

各地的主席像进行大规模拆除是在动乱结束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而最终能留下来的雕像必然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武钢是武汉工业发展乃至全国工业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象征。在二十世纪中后期那个动荡的世界格局之下,钢铁,这一基本且重要的工业资源和战略资源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发展钢铁企业提高钢铁产量是重中之重。在当时,全国钢铁主要依靠“共和国长子”的东北鞍钢,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建设需要。
湖北九省通衢,省府武汉借由近代工商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工业基础,兼有水陆运输等便利条件,中部工业基地的规划自然就落到了武汉头上。在“一五”计划中,除了武重武锅武船肉联大桥,由苏联援助的钢铁工业重要项目——武钢,于1955年在武汉市东郊破土动工,是我国首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5: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4-20 13:20 编辑

武钢主席像

从施工建设钢铁出产,武钢
武汉乃至全国贡献卓越。建设武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建维检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建设武钢的过程中得到了技术积累。脱胎于武钢冶金工程建设的中国一冶,自主完成了江汉桥的建设,听大伯讲,一冶是当时能承担建桥任务和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的为数不多的工程单位

支援武钢更是一场全国性的运动。除去各地近千家工矿企业为武钢建设而研发制造出来的机械设备,来自东北工业基地的大批技术骨干和专业工人纷纷南下,部队军人干部专业从事生产工作,加上来自苏联的专家顾问,武钢的早期建设活动不亚于一场“大迁徙”。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弯管子武汉话”、“红房子


武钢初期投产标准近两百万吨,在当时占到全国钢产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武钢规格较高,属于国资委冶金部直属的部级单位。2016年底宝钢武钢重组,宝钢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武钢整体无偿划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据说,在半年时间内,作为“宝武集团青山分部”的武钢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地改动:从职务人事和厂部名称,到工作服和安全帽上,但凡包含有“武钢”特征的东西被一一摘除替换。武钢这个“根正苗红”的本地“武字头”企业的痕迹在厂区、在市区、在职工的工作生活中消匿了不少。关于主席像的去留问题亦有说法。不过,多数职工认为主席像的象征意义很大,不会轻易移除或更换,除非是不可抗力,否则这个象征着新中国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变迁的标志将一直挺立在武钢大门

上面的照片为2018年底最后一次“摸”进武钢厂区拍摄,对比下面近十年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主席像后面那两个带有“武钢”雕塑的立柱已经被拆除了,杨主任告诉我,在“武钢”二字下并排的三个钢卷为武钢首批冷轧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2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钢一号高炉

除去金门战事和王炳南访问波兰,1958年9月14日的《人民日报》几乎用了一整版的头版内容报导武钢高炉出铁情况以及国家钢铁工业发展,标题是“武钢一号高炉提前为祖国效劳

武钢一号高炉于1957年6月5日开工,计划为1959年初投产,后国家又要求提前在1958年底出铁,于是根据冶金部指示,武钢提出高炉会在1958年国庆时出铁。而事实上,在经过了15个月的奋战后,武钢一号高炉于1958年9月13日正式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钢铁冶炼方式不断进化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人类文明早期,炼钢的方式多为低温锻打来进行铁质的掺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铁器易锈和韧性不足的缺点,但这种冶炼方式出品的自然钢方差大品控不均,含碳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匀,杂质也较多。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在一系列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下,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使得高温铁水能被直接熔炼,规模和品质一下子就提了上来。我国钢铁冶炼的现代化发展始于建国初期唐钢和首钢研发及投产,武钢则是中部省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

就在一号高炉出铁当天上午,主席到武钢视察并询问情况,午饭前他讲到:好呀,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之,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

下午三点左右,钢水出炉,在炉前平台的主席及陪同人员和苏联专家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老照片即拍摄于此时

次年,二号高炉在4个月内拔地而起,于当年7月14日投产;三号高炉、四号高炉、一至四号烧结机,大冶铁矿和金山店铁矿也相继投产。1960年10月,随着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武钢一期工程建设完工,基本完成了年产150万吨规模所应包括的主要生产设备及其辅助设施

现在距离一号高炉出钢已过去了六十载风雨有余,据说今年内宝武集团将对产能已相对落后的一号高炉进行拆除,其余部分高炉也将进行有计划地拆除或者技改。我想,不消几年,我这张拍摄于前年盛夏的高炉照片或许会成为武钢高炉的最后留影

部分资料摘自《武钢志》,以及余湛邦发表在1994年第4期《党的文献》上的文章《毛主席观看武钢一号高炉出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6 16: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6 22: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8-12-21 16:12
烈士祠

秋日午后的烈士祠,楷体“烈士祠”三个大字穿过日渐凋敝的树丛渐渐呈现在眼前

我的出生地,我名字就是路名。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00: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5-7 21:37 编辑

武钢

前年的“宝武合并”宣告传统意义上的“武钢”这一称谓成为历史。2016年9月22日,在一号高炉出铁后的五十八年零九天后,国家正式批准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新公司命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公司”,总部位于宝钢集团所在地上海,武钢集团则降级为宝武集团全资子公司。随后是股票停牌,公司和厂部“改旗易帜”,用部分武钢职工的话来讲:哪里都要低他们一头

武钢在完成初期建设投产后,得益于苏联专家和全国各领域技术骨干的支援,工人师傅工艺本领高专业强,生产情况蒸蒸日上。而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选拔机制也使得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经杨主任介绍,现在武钢干部岗的选拔条件为:一、985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二、四大钢院(北京科技大武汉科技大辽宁科技大内蒙古科技大)毕业生;三、职工子女可降格至普通一本及二本一类。而从投产到动乱前,武钢小部分领导为援建技术人才、大学毕业生以及军转干部,但有大多数胜任管理和领导岗位的是从基层脱颖而出的普通工人师傅,他们自下而上,对生产情况和技术特点更有切身体会

主席说: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也要学。资本主义的政治不能学,但是他们在经营管理、生产建设中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学是为了用,要把学到的好的东西运用到国内建设中来。上世纪70年代初,中美建交,在这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蜜月期内,国家投资2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武钢的“零七工程”——即从联邦德国和日本引进当时最先进的“一米七轧机”,整个工程包括热轧、冷轧、硅钢、彩板、连铸项目——这就是武钢第二次创业,钢铁工业的现代化精细化行程进一步加快,这也为后来武钢引以为豪的拳头产品冷轧薄板和取向硅钢奠定了基础

改开前后,武钢的技术储备高,设备先进,管理制度较好,和兄弟企业保持着交流互助关系,经营状况良好,国家于1991年号召全国工矿企业向武钢学习,直到新世纪初,武钢所坚持的质量效益型路线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成效。父亲告诉我说当年武钢职工的福利待遇之高,完全不输电力和烟草

武钢股份在上交所挂牌是在1999年,也有人认为这是武钢发展的转折点。随着上下游行业的制约以及世界范围内钢铁行业下行,武钢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但“亏损也要生产”,2011年武钢的非钢产业竟超过钢铁主产业,占到总利润一半以上。在这前后,伴随着武钢医疗教育通信传媒等非钢产业脱出武钢集团后并入市区所属机构,“养猪”、“房屋装修”、“接送子女”、“进口红酒海外代购”等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屡见报端。这个曾经的国家钢铁企业现代化标志,湖北武汉工业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在外界看来,竟一度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存在。其后,广西防城港项目的失利更是让武钢原本就不怎么好的状况雪上加霜,这时,有关宝钢“兼并”武钢的消息甚嚣尘上,在连续地亏损和裁员减产后,2016年下旬,五十八年的武钢历史,最终划上了句号。今昔对比的照片最能说明问题,这分别是兼并重组前后武钢大门的变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4 23: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展被唐突炸掉,该伤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5 1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头看到尾,这个帖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2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钢游泳池

这是一幅翻拍自武钢博物馆的照片,在网络上也有所见,作为介绍国企工厂文化生活的配图。起初我并不认为照片与武钢有关,向大伯请教后,他对我说这幅照片中的简易游泳池可能就是环厂北路上武钢十八号门外的一处湖塘,前往查看情景倒有半点相似,此处水塘现为青山热电厂使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21: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5-7 21:27 编辑

武钢职工大学

从建国到改开前,工厂的“社会属性”普遍存在于大中型国营企业中。彼时,刚从战争泥潭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由国家建设工厂企业,由企业担负职工生活教育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力有限且分工不发达的情况。和其它大型国企一样,除去机关和厂部,武钢同时也包括了文教、医疗和宣传等其它附属部门,实实在在将青山区打造成了一个“小社会”,很多师傅们都将青山城区称作是“后方”和“生活区”。的确,在那个年代,职工个人及家属的就医入学等生活问题,都能享受到来自企业的政策性照顾。如果夫妻双方都是职工——即所谓的“双职工”,更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双份的收入双份的福利。更何况,直到本世纪初,武钢的效益稳中带涨,青山作为武钢的“生活区”,比中北武重片丁字桥武锅片二七江岸车辆厂片积玉桥三角路国棉武车片要繁华热闹得多,红钢城更是武钢和青山区最红的一颗星星


坐落于红钢城的武钢职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前身系武钢业余大学,主要是对武钢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后对外招生,为武钢和冶金工程行业输送技术人员。九十年代中后期,文教卫生系统渐渐从武钢主体中剥离,于2001年改组为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12月,武钢党校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并重组成立,定名“武钢大学

武钢职工大学建成时间早,校内多数建筑均带有非常明显的苏联风格。目前,随着青山区城区改造和地铁建设,武钢职工大学部分建筑也打了围,何去何从概无可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2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钢职工大学 图书馆

同样是位于武钢大学内的科技图书馆,去年底拍照时不远处的篮球场已经有挖掘机在工作了,老照片都来自武钢博物馆历史照片的翻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2-5 04:26 , Processed in 0.051244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