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15 12: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4-15 13:26 编辑
武钢主席像
谈起市内的毛主席塑像,多数人不假思索就能想到华工、武汉剧院、武钢和医科大(现武大医学部)。当然少量机关单位也留存有形态、规格不一的主席像。但前面这四处,更多地为人所见,以及其规模宏大而广为人知,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时,尽管主席表示立像属于“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全国性质的“造像”运动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在《故乡》文末处关于“偶像”的看法。建国后,武汉是中部工业重镇,加之主席对武汉的喜爱,1967年,市内第一座主席像在关山口的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落成。其后的年岁里,不断有主席像在市内建成,蔚然成风
在1957年拍摄了长江大桥的建设后,1971年,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第二次抵汉,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注释为:Hubei province. Industrial centre, Wuhan, on the Yangtze. MAO TSE-TUNG. 1971.
照片中的主席像与其它无异,主席扬手向前,身后是两根向外吐着烟气的高大烟囱——这个场景在黑白对比下显得很有冲击力,昭示着那段工业化集体主义的岁月。按照片注释,讲的是在“长江边”的主席像——如果将“江边”和“烟囱”这两个关键字联系起来,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位于武昌滨江曾家巷一带的棉纺织工业,这在汉阳门码头的那张老照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建国后,震寰纺织厂和裕华纱厂分别改制成国棉五厂和国棉四厂,现在我们看到的武昌滨江商务区即是成基于积玉桥至三层楼一带的国有棉纺印染企业旧址之上
国棉的信息我了解不多,寻常书本报端的资料也未提及这处的主席像。机缘巧合的是,大约是在七年前,由于工作安排,我几乎每天都要去武钢厂区,在职工干部们口中“一号门”、“主席像”前来来回回。某次从主席像左手边望去的时候,似乎一切都了然了
这四座规模较大的主席像中,华工、医科大的主席像着军装(一说中山装),武汉剧院着大衣戴帽,唯有武钢这座与照片中的衣着相符,且都是背手拿帽。观察塑像细部不难发现,衣袖褶皱一模一样,裤子和鞋子完全吻合,就连基台也十分相似。主席像面部表情略有差异或为角度问题,但需要重点讨论的是塑像的漆色与身后的烟囱
马克吕布照片中的主席像颜色似乎为素白,而不少武钢老照片——即使是黑白照片中,也能辨析出这座主席像是上了漆的。不过,在《武钢志》里,我并未查阅到有关武钢主席像制作的详细资料,能不能假设是马克吕布在1971年拍摄时,主席像仍是材质底色未上漆呢?
再来说说背景,在两张照片中,烟囱根数和位置的出入显然是一大疑点。背景的出处是位于武钢厂区北侧的国电青山热电公司,即原青山热电厂,是“一五”时期为配合武钢高炉用电需要而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新照片中少了一根烟囱,取而代之的是双曲冷凝塔。在马克吕布1971年拍摄这张照片到我2017年拍摄新照片这四十多年内,青山热电厂进行发展扩建和技术改造也不是不可能。介绍青山热电厂历史沿革的资料寥寥,若能查取,必然能有所定论
武钢主席像建于1970年,而从1954年武钢定址到1958年第一包钢水出炉,在往后的数十年间,武钢都一直是新中国的骄傲,也是武汉众多工矿企业中的“老大哥”。我有理由相信,就算是在那个革命气氛变得愈发浓重的六七十年代,无论是马克吕布自己要求还是接访部门的意见,都会安排武钢作为重要拍摄点。即使受到限制,摄影师仍然可以留下这样一张让人深思的作品。我个人也较有把握地认为,马克吕布这幅照片中的主席像,就是武钢主席像!
近代武汉兴于工业、兴于交运、兴于文教,这也是建国初期国家将多数援建项目放到武汉的原因。随着社会发展,那些“武字头”的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在改革的大潮中消匿殆尽。2016年底,宝钢和武钢联合重组,武钢这个武汉工业长子从此不再“根正苗红”。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街坊被拆掉了红房子打了围,让青山这个“国企生活区”渐渐变得“面目全非”。我想以马克吕布这幅著名作品为引(即使新老照与老照片不符),借着青山区的大建设,抛开对武钢的某些“非议”,探讨下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独特人文风貌的“工业区”。尽管我在青山几乎没有任何生活学习的经历,而对于理工专业懂得也不太多。但却不妨碍我在大伯和父亲的口述中,以及杨主任、黄师傅和年轻的张师傅的协助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进入厂区,厂区原则上是严禁任何形式的拍摄活动的),将他们对于武钢的记忆,关于青山的故事,转述成篇。也希望有朋友能分享自己的看法。只言片语,如有谬误,还请见谅,欢迎指正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