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75665

[经济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2014—2016)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0 21: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区长远看绝对好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0 2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发展直抒胸臆 发表于 2014-11-27 00:39



    兄弟,我只能说你的思想还是有些保守了。没有谁甘心被压制,石家庄也是一样,一旦有机会反戈一击应该是毫不犹豫的。更何况,这次得京津冀规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结合目前中央的态度和行动,应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哪个城市的新区建设不是千亿级别的投资规模?有几个城市自己搞的起来,还不都是要政策,石家庄这个魄力虽然来得晚了些,但总归是来了,我很高兴。不管别人如何,城市跨河发展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和愿望,当初规划的滹沱新区在河南岸,对于这个规划我几乎没有太大兴趣。

    对于帝都于庄发展的影响,我也经常抱怨石家庄这个蛋疼的地理位置,但是仔细想想,石家庄自己也有很多欠缺,如若把责任全都推卸出去不进行自我检讨,庄断然也是不会有大发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0 2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还要说一句,若是只有被欺压被踩在脚下才能博的好感,那这份好感还是留给施舍者自己吧。不要提帝都对庄的好感,有吗?从高层到平民百姓有过吗?说难听些,装孙子讨好讨来的笑脸那特么就是一把抹了狗屎的杀猪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0 22: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兄,直言不讳地说,你这个关于影响“北京对庄的好感”观点让我离奇的愤怒,我们为什么要摇尾乞怜?难道要一直博同情要施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0 2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1# 大庄威武

你们以为那些正定黑都是石家庄的吗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0 2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6# SJZ万岁
    我问他这些问题就是想揭穿他的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08: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2-1 08:47 编辑

国家级新区走向何方?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1月份西咸新区、贵安新区同日批复,一日两新区的节奏下,有人断言国家级新区开始进入“批发”时代,果真如此?
自从上海自贸区开始试点,地方对于自贸区的角逐热情空前高涨,相对而言国家级新区有些黯然失色。尤其是在自贸区模式向全国推广的背景下,虽然没有人说二者不可兼得,但要国家级新区还是自贸区,显然存在鱼与熊掌的优劣取舍。
从22年前浦东新区设立首个国家级新区开始,新区就被赋予探索试验开发开放的国家使命,一段时期内,新区以其获得政策支持的力度之大,更是成为引领改革开放的前沿。现在,自贸区走上开发开放的最前沿,从上海的经验来看,其开放程度空前。
历经22年发展,国家级新区尤其是新获批的众多新区,是否还能继续引领开发开放,在面临行政体制矛盾等诸多问题时,又能如何去解决,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家级新区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它该何去何从?
1.新区数量从严控到密集批复
随着2014年多个国家级新区的密集批复,新区批复速度越来越快,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呈现加速之势。
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开启了国家级新区时代。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有无数个版本,但前两句总是不变。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特区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引领潮流的弄潮儿,而浦东新区则成为九十年代中国改革的风向标。
不过,在浦东新区之后的十多年内,虽然很多地方大搞新区建设,但此后14年时间里再没有国家级新区获批,直到2006年国务院正式发文,滨海新区才成为第二个国家级新区。
稀缺性使得国家级新区这块金字招牌显得异常珍贵。
彼时,以国家的经济实力而言,分散建设多个国家级新区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这与当年国家抑制开发区热和圈地运动的考虑也不无关联。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各地掀起开发浪潮,各种开发区纷纷涌现,以开发区、工业园、科技园、大学城等各种名义圈地的做法成为普遍现象。此后,国家开始对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即使到现在这项工作仍未停止。
回到国家级新区,其布局和开发仍然谨慎。从浦东新区到滨海新区,国家级新区仍是限于沿海地区。与之后的新区最大不同在于,这两个新区最终做实,成为一级政府,拥有行政管辖权。
2010年,时隔4年之后,重庆两江新区获批,新区从沿海走向中西部,而且批复进度加速。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这样的沿海新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开放,而两江新区等中西部新区则是要带动当地城镇化发展。
在滨海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前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一项热门区域政策。2005年从浦东新区开始,再到滨海新区,但这项政策并未局限于新区范围内,其实验的内容与范围也不一样,有大到山西全境,小到一个开发区,内容有的着重于能源经济,有的却侧重城乡统筹。综改区虽然在一个时期内成为改革的重点,但最终它并未替代国家级新区。
两江新区获批后,2011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获批,2012年8、9月份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接连获批,接下来的一年则没有再批一个,直至今年1月份开始,众多国家级新区获批令观者应接不暇。
新区密集落地的2014年,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试验。2013年上海自贸区开始试验,到了2014年,自贸区模式所探索的经验也将向全国推广。
无论是开放力度还是推广强度方面,自贸区都全面领先于国家级新区。在自贸区浪潮的裹挟之下,国家级新区到底面临怎样的发展态势?
2.自贸区不能替代新区
对于地方来说,自贸区开启新一轮改革红利,而国家级新区的光环则有些褪色。尤其当新区开始“批发”时,新区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这是否会印证一个说法,即“人人都有政策就等于没有政策”?
自贸区时代下的国家级新区是否还有价值?自贸区能否被新区取而代之?
“自贸区和新区功能不一样,发展方向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自贸区与新区相提并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贸区实际是对外开放的试验区,和新区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不能互相替代。
陈耀的观点与此相同,他也认为自贸区是一种开放战略,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做法,而新区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新型城镇化,二者定位、内涵不同。
虽然自贸区与新区都是在开发开放进行试验探索,但自贸区产生的背景则包括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之后,美国主导TTP(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意图打造一套平行于WTO的新机制。
自贸区产生的国内背景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天津自由贸易区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推动中国改革,寻找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源,只有开放,走一条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路。
新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引领改革开放,而由于背景的改变,使得新区审批加速,并重点向中西部布局,这赋予了国家级新区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新一批新区产生的背景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中国面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趋势。
除了背景与新区不同外,自贸区还有一定准入门槛,上海自贸区依托海港、口岸和保税区,向境内关外转变,这需要较高的开放基础和条件,沿海地区更有优势。而新区主要任务是推进城镇化,无论沿海、内地都可以推进,着重向中西部布局。
就像新区与以往的各类开发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一样,以当前获批及正在申报的自贸区来看,除了福建自贸区外,大都与国家级新区有关。上海自贸区就诞生于浦东新区内,而申报第二批自贸区的天津自贸区目前的方案也是在滨海新区内,申报内陆自贸区的西安和重庆,虽然自贸区范围跨出了新区,但也与新区有重要关联。
“国家级新区由于在体制机制上本来就有所创新,假如当地存在新区的话,它应该是承接自贸区的良好区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当然,在地方对自贸区热情高涨的同时,对于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或者需要等待自贸区逐次推进的地方,国家级新区仍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一旦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在土地指标方面将有更宽松的条件,还将获得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于地方的招商引资能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3.新区功能定位争议
在自贸区的冲击下,由于二者定位、功能不同,新区仍存在生存空间,而且也是很多地方政府现实的最优选择。
不过,比起经过长期磨合的传统开发区来说,新区面临的问题不少,除了现实发展中的矛盾外,在新区的概念、定位等理论层面也存在争议与质疑。
“新区概念不是很规范,内涵也不一样。”肖金成认为,国家级新区首先应该是产业聚集区,其次应该是新城区或新城市,应该是国家、地区、城市的新经济增长极,是大城市周边的反磁力中心。杨开忠也认为,新区就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城市型增长极。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圣学则表示,国家级新区的性质、规模、发展目标、管理权限,都需要搞清楚,比如新区是由省级政府管理还是地市政府进行管理,一旦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省市矛盾。
在获批的11个国家级新区中,各自规划方案和目标定位都不尽相同。当然,这种状况与区域政策实行分类指导有关。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曾表示,只有分类指导才能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专家观点而言,比较一致的是,认为新区是城市型增长极,既有传统开发区集聚产业的功能,又有城市功能,推动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
肖金成表示,当前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严重,新区的一个功能就是吸引产业、人口集聚,减轻、疏解大城市中心区压力,防治城市病。而其增长极的职能则要求开发的范围不能过大,否则不利于要素、资源高度集聚。要培育一个增长极,地方也要拿出真金白银进行投入,范围过大的话,地方投入成本太大。
不过,目前这么多国家级新区面积小的也有800多平方公里,大的有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广州南沙新区、甘肃兰州新区、陕西西咸新区面积都在800多平方公里,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面积都在1000~2000平方公里之间,天津滨海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大连金普新区面积都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这些只是陆域面积的比较,一些沿海新区规划中还包括海域面积。
在这么大范围内进行开发,其强度甚至相当于建设一座新城市。即使在天津这样的沿海发达城市,经过近十年开发,投入不少大企业、大项目,滨海新区的人口密度仍与天津主城区的水平相差不少。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新区来讲,要进行如此规模的城市化开发,其投入成本、建设周期以及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而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过去高速增长态势不再的情况下,新区面临最实际的问题就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企业投资能力与意愿下降,政府债务风险增加等困难,这也是各地新获批新区面临的棘手问题。
肖金成认为,只有通过产业聚集才能带来人口聚集,不能单纯依赖房地产经济,要产城互动发展,没有产业就会产生问题,出现空城、死城现象。
4.“做实”新区发展权限
国家级新区获批之后,对于地方来说,一个颇为看重的就是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新区由谁来管,怎么管,成为当前行政体制下一个突出的问题。
肖金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天津滨海新区也碰过到这个问题,刚开始滨海新区只管规划、开发和招商,下面还有三个行政区塘汉大(塘沽、汉沽、大港),不属于新区而是隶属于天津市管辖,这就产生很多问题。
但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先是将塘汉大合并为滨海新区,再是撤销塘汉大工委和管委会,由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街镇,调整行政区划,进行机构改革调整,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除了国务院的批准之外,还需要考验地方的改革勇气和智慧。就滨海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而言,新区内部人士都认为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间废除、调整多家行政单位,涉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08: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涉及诸多官员和普通公务员的切身利益,直到现在行政体制改革工作还在继续深化。
对于滨海新区来说,成为一级政府之后,也就可以将新区按照一座城市来打造,在行政职务上,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区长宗国英曾兼任天津市副市长,现在又成为天津市委常委。改变旧有行政体制之后,束缚滨海新区发展的矛盾大大减少,不过,这一经验很难复制到其他新区。
目前,除了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完成开发区向一级政府的转变之外,其他国家级新区还未看到这种希望。这并不妨碍一些地方开始把新区做实,赋予其城市的权限,不过在涉及跨行政区的地方,这种做法往往造成新区与行政区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也是传统开发区所遭遇过的,开发区轻装上阵只负责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而社会事务管理的包袱则甩给行政区,如果二者利益得不到平衡,就会造成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征地拆迁上,行政区不予配合,开发区有项目也无法落地。即使项目最终能落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衔接上行政区不配合,比如常见的断头路等,使得项目无法真正运转。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新区应该把规划区、行政区、功能区一体化,就是把行政区放在新区下面,做实新区。因为在新区这么大范围进行开发,必然会碰到行政体制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前进。行政体制不统一,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就会浮现,造成行政区和功能区的分割,各搞各的。
不过陈耀认为,虽然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对新区是件麻烦事,不调整的话将会面临土地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混乱无序状态,但不一定要走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那样成为一级政府的路子。
在理顺新区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护行政区的正当利益,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王圣学认为,应该像传统开发区和行政区之间进行利益分成那样,新区也应该与行政区进行利益共享,而非单靠行政命令来强行推进。
5.赋予新区新的目标
在自贸区引领开发开放潮流背景下,国家级新区接下来如何发展,需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此外,还需要国家对新区加强管理和规范,地方进行体制改革探索,同时要准备承接自贸区外溢效应,实现新一轮发展。
肖金成建议,除了进行体制改革创新外,国家级新区还应该控制数量和范围,管理更加高效。
目前的11个国家级新区从沿海一直到中西部,一些地区国家级新区密集,已经形成激烈竞争。就成渝地区而言,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相互竞争,与相邻的陕西西咸新区也存在竞争关系。在西北,西咸新区与兰州新区的竞争也显而易见。
国家级新区之间的竞争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是区域内或者相邻区域的竞争,就会抵消相互间的优势,甚至会形成恶性竞争。因此,根据不同区域和市场半径布局国家级新区,可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而在有竞争关系的新区之间,根据当地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规划,进行错位发展,也是一种解决手段。
对于未来新区的数量和布局,专家们有不同看法。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未来国家对新区的批复会逐步收紧,因为新区主要任务是完善城镇化布局,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布局。现在新区从沿海分布到内地,从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来看,新区的布局已经近于收尾阶段。
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则认为,在新区的分布中,中部地区还是空白。中部地区承担着重要的城镇化任务,有的地方城镇化水平还不高,新区应该是这一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因此,未来这一地区仍需要国家级新区布局。
新区的布局节奏及数量问题,实际上与其承载的任务相关。如果以城镇化为重点,那么向中部布局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但如果以区域协调的角度来看,新区的布局方向就会不同。
肖金成认为,新区应该着重培育经济增长极,下一步应该通过新区的布局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而这些地区的新区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投入。
新区未来如何布局,关键在于厘清新区的概念和目标,而这取决于下一阶段国家对区域发展的考虑和对区域政策的调整。在着重打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跨区域经济带、经济区的同时,如何培育经济带、经济区内的增长极,也不容忽视。
(原标题:国家级新区走向何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 1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5# 天子蓝


    他说的好多调调我都很愤怒!思想偏颇!还忍不住骂了几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 10: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应该快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 1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1# 纽拜哥


    快出吧   憋了这么久。。。再不出 憋出病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 10: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是催化剂,核心还是要盘活市场和社会资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4: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29日~30日,200余名院士专家齐聚河北省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地质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高层论坛展开研讨,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地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由京津冀三省市的地质学会和石家庄经济学院主办,吸引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汪集旸,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沈照理等在内的国内知名地质环境专家参与。

论坛针对地质环境如何保障京津冀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地热开发与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研究、京津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部署、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及调控、农业区资源环境难题及对策、气象与生态环境及灾害防御、地面沉降对京津冀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影响等展开研讨。论坛上的研究成果将通过有关渠道提交政府部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据悉,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国内知名的地质环境、生态及气象专家积极投身其中,对资源、环境、水资源、土壤、气象等展开研究。这次论坛也成为近年来京津冀地质生态环境研究的一次成果展示。

另据了解,京津冀地质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高层论坛将持续举办,并通过加大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促进论坛成果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4: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2-1 15:03 编辑

记者:说河北是“灯下黑”的说法由来已久,那么要破题“一体化”,河北会怎样进行定位,又该如何平衡其中的政治效应和经济效益?
易鹏:在中央力推的“一体化”中,河北必须考虑政治效益。宁肯为此做出经济上的牺牲。不过,河北的机遇也表现在,产业转移、基础设施的改善、内生动力,这些都可以提升发展质量。
今年前三季度,河北的经济增速下滑,原因之一是,宏观经济的整体形势都不乐观;二是,冀省本身就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要下压产能,即使不搞“一体化”,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三是,生态文明的抑制。
至于河北本身的定位,我认为有四个功能区。北部为生态涵养区。沿海经济带作为经济增长极,成立中日韩自贸区,发展海洋经济。北京周边作为环首都生活休闲区,发展走廊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吸引城市人到此生活。至于冀中南,应该四化同步,打造正定为国家级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4: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2-1 15:04 编辑

石家庄行政区划调整带来楼市新预期
时间:2014-10-31 09:52:16  来源:燕赵晚报
  当人们还为石家庄未来发展受城市空间的影响一筹莫展的时候,关于这个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城市区划的调整却快速进行。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省城面积将由过去的506平方公里增加到2206平方公里;加上正在申办国家级新区的正定新区的800平方公里,省城的版图已然进一步放大;而随着藁城、栾城、鹿泉的撤县为区,市区人口也从303.92万增加到近500万。这必将会极大地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也必将更有力地承载城市的跨越和腾飞梦想,昭示着历经百年沧桑的省城由此阔步迈入大城时代。
  大城之梦。曾几何时,省城的城市发展也做过大城之梦,成为“四最大都市”也好,建成全省的“首善之区”也罢,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三极也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市也罢,因都市的整体框架受制于500多平方公里的市区面积,使得一些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功能性设施难以摆放,无从下手。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的推进,城市的面貌与形象得到一些改观,但城市版图的狭小仍然严重阻碍了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的功能、品位和形象的提升:改变空间狭小,人口密度过大,土地资源严重紧缺,交通拥挤的现状,使省会真正变“庄”为城,成为人们心中的渴望,更是一代接一代石家庄人的梦想。
  大城胸怀。一个大石家庄的面目已见雏形,一个全新的石家庄正在增强吸引力的同时向国内外客商敞开胸怀。这一点已在刚刚结束的石洽会上得到充分印证。在7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成功签约,10个土地招商项目圆满完成之后,铜锣湾、奥特莱斯、泰国正大、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等一大批中外品牌企业即将强势进驻;天山集团作为省会首家香港上市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在本届石洽会与空港工业园区、灵寿县、正定新区和赵县,分别签署了临空经济、通用航空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汽车文化产业合作开发项目协议,投资总额逾20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企业乘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全面布局新兴产业的远见卓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生机勃勃的希望之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大城崛起。毋庸置疑,省城城市区划的调整增加了市区的面积,也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增加了大量土地储备;更为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厚条件。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城市区划的调整只是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快速崛起的第一步,未来围绕城市区划调整而进行的城市发展规划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交通干线的调整和文化配套设施的调整都会相继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房地产开发将不再仅限于老城区,一批眼光独到的开发企业已将目标瞄准了鹿泉、栾城、藁城和正定新区,地域更广,天地更宽,楼宇更新,城市更美,无疑会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路径:铜锣湾商业综合体落到藁城、泰国正大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866万美元,在鹿泉设立融资担保项目;新地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在栾城区打造新地电子商务物流中心项目;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投资27亿元,在栾城区建设装备制造中试基地项目等,都预示着这些区域经济的更大繁荣。而天山集团携手中国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和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工作委员会,整合首都机场的高精尖企业资源,借助首都临空经济的成功模式,全力打造的石家庄临空经济,必将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崛起的强力引擎。
  大城如歌。石家庄市这座华北平原上的省会城市,正以“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为着眼点,以“高、精、尖”项目的引入为突破口,除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外,还适时引导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以为未来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找准位置,演好角色。记者注意到,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从来未向今天这样充满着光彩!滹沱河水汩汩流淌,浪涛与秋风一起吟唱:“我的脚步丈量过你的长度,却永远走不出对你的眷恋。那山那水那人那事那带着雾霾的空气,连同你的影子,都已融入我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4-18 09:31 , Processed in 0.04267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