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全市三甲中医院计划至2025年新增1至3家
苏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倪川明进行了解读。根据《实施意见》,苏州将以吴门医派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快打造中医药高地,着力推进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治未病健康、康复能力提升、中药产业与质量提升、中医药文化建设等5大工程。 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校府共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 《实施意见》提出,苏州将高水平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加快打造中医药高地,通过校府合作,高标准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按照“宽知识、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规划建设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园林式大学,不断探索医教研产融合创新发展道路,并提升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附属医院能力与水平。 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有利条件,我市将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配合省级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力争把苏州基础好的领域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发展的高峰。 三甲中医院增加1~3家 基层创建“旗舰中医馆” “顶天、立地、强腰,苏州将科学合理完善中医医疗资源布局,构建以市级中医类医院为龙头、各县市区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倪川明说。 到2025年,全市三级中医医院增加2~3家,三甲中医医院增加1~3家;在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规范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医床位,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立中医临床科室。 基层方面,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五级中医馆不少于20%,力争建设一批“旗舰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全覆盖。 心脑血管病中西医联合攻关 两院共建温病学说研究中心 苏州市将继续培育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同时推动中西医协作融合发展,依托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遴选,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中西医协同医院或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心脑血管病、康复等专业领域中西医联合攻关,到2025年,形成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8~10个。 “吴门医派在疫病,尤其是温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诸多经典著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也看到了中医药在其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倪川明介绍,我市将提高中医医院应急和综合救治能力,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能力建设;推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与苏州市中医医院的合作,成立温病学说研究中心。 引进高层次中医药团队 开启“市名中医”评选 苏州将培养高层次中医药创新团队,到2025年,支持引进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专家团队5~6个;力争培养西学中省级高级人才10~15名,省级及以上中医临床优秀人才8~10名,市级中青年中医药优才1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300名。 在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途径方面,我市将加强各级名中医的培育力度,建立我市名中医常态化评选机制;到2025年,力争培育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2~3名,拥有省级及以上中医药领军人才2~3名、省市名中医30~50名。 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 吴门医派融入“江南文化” 苏州市将探索设立中医药科技发展专项,做优做强中医药产业,支持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以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创新中药和中医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和研发平台。 作为吴门医派发源地,苏州将继续挖掘传承吴门医派精髓,并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例如,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推进吴门医派融入‘江南文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研发药膳、食疗、保健、康复、美容、药妆等吴门医派特色产品。”倪川明表示,我市还将建设中医药康养特色小镇,鼓励兴办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构建“中医药+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格局。 建立中药联合制剂中心 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倪川明介绍,为加强推进中药质量提升,苏州将制定全市道地中药材种植发展规划,探索实施中药材生产创新工程;探索建立市级中药联合制剂中心,强化中药调剂、煎煮、配送规范化管理,挖掘优质院内制剂,促进研发和转化;支持在专科协作、对口帮扶、医联体、医共体等方面按规范调剂使用中药制剂。 与此同时,苏州市将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支持将治未病、经典病房、康复等具有疗效和成本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