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馬暢先生

[原创摄影] 盖个楼,老武汉照片新看,不定期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1 15: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看,武汉还是保留了不少100年前的建筑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11 22:3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真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11 22:3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武汉长江大桥的老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22:5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54781 发表于 2019-3-11 22:38
怎么没有武汉长江大桥的老照片

因为是重点 要攒齐备一并集中起来开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12 09: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收藏,楼主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3-16 14:41 编辑

立兴洋行

沿着沿江大道东方汇理银行一路看来,有一栋风格和配色类似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法立兴洋行在汉口的分行

立兴洋行的总部位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是法国商人立兴(G.Racine)与阿克曼(G. Ackermann)于1893年创办的经办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分公司各位于天津汉口。立兴洋行从欧洲进口多种工业原料和日常用物,将中国农副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兼营地产和保险业务。在1906年平汉铁路建成之前,长江航运是相对便捷低耗的运输方式,立兴洋行也曾短暂获取过法航公司长江航线的经营控制权

1895年立兴洋行汉口分行设立,刘歆生外文熟练,又有在太古洋行实习的经历,由天主教会的法国神父介绍,任洋行首任经理,不久后兼任东方汇理银行经理。任职期间,刘歆生自设阜昌钱庄,一面从银行借入低息贷款,随后以高价转手贷出,赚取差价以谋取利润。二十世纪初,刘歆生升职成为立兴总行经理,先后在农产品、运输、矿业等领域赚得盆满钵满。适值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鄂大力推行城市建设和民族工业之时,刘歆生从农户和官家手中低价买进自汉口“城外”大片低洼地,并由自家的工程公司进行填土平整,随着汉口城市扩张,刘歆生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皮大王”。武汉名片之一的江汉路前身即可追溯到华界与英租界之间的这条以刘歆生名字命名的“歆生路

说回立兴洋行。可能有印象的朋友会发现,在洞庭街上也有一座“立兴洋行汉口分行”——事实上,这座大楼是1923年洋行方面在法租界新建的,等于说是沿江大道上这间就成了“立兴洋行汉口分行旧址”。新址落成后,职员随迁,老楼起先由中法实业银行承租。后来,中法实业银行倒闭,一位名为发利的德国人租下来开饭店,即名“发利饭店”,由发利夫妇亲自下厨。不幸的是,发利突然病逝,其妻遂将饭店转租给了一位波兰人,后者于1935年将饭店改建更名为“汉口饭店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立兴洋行停止在中国的一切贸易活动。建国以后,比利时义品公司短暂接管过立兴洋行的部分产业,后由市房地产公司经管。2004年,市招商局入驻。老照片摘取于市档案馆网站,新照片拍摄于2017年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22: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3-20 22:17 编辑

立兴洋行

前不久又去拍了一次,沿江大道已经打围整修,从这两组新老照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建筑整体风格的改动还是挺大的

立兴洋行于1901年由德国石格司事务所设计,民生营造厂承建

立兴洋行的拱窗、拱廊、腰线、石栏和东方汇理银行近似,是典型的东南亚法属殖民地的建筑风格,只不过细部装饰并不如东方汇理银行那样精致,洛可可元素被淡化了不少,故而显得简洁明快。又由于正立面的比例更接近方形,气质上也敦实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建筑顶部的坡顶跟烟囱——可能是在后续历史中的不断改建,逐渐加高的瓦面坡顶弱化了出彩的烟囱,而顶部石栏的灭失则使得建筑原有的协调感尽失——因为三层的连列券柱结构这一圆润柔美的古典主义设计风格,似乎无法消弭坡顶直接斜下带来的陡峭感。一楼主入口处设有四根多立克柱式承托的小券拱,得以突出门廊,却不知是何时在其上加盖两层楼台,配以方柱,免不了画蛇添足之感。另外,券廊的封窗改造使这一专为适应东南亚气候设计的建筑的原始风韵失却了大半,可以说,我们眼前的这栋立兴洋行旧址在风格上完全区别于历史,甚至有些形似前几十年的宿舍型建筑

和大多数法式建筑一样,原先洋行临街的部分是有一处庭院的,也就是老照片中门外围栏圈出的部分发展而来,在历史的演进中不复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3-18 12:47 编辑

大陆银行

扬子街是勾连中山大道江汉路的一条“便道”,大约成于1900年前后。虽是“背街小道”,但扬子街上的广东银行大楼却相当引人注目——入口阶梯上方高耸的半圆穹顶净空高立体感强,这在目前市内现存的历史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扬子街最出名的,当属兴于改开初期的服装市场,后来便慢慢演变成“婚纱一条街”,繁荣度和知名度不逊于虎丘婚纱街。当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治理,狭小逼仄的街道和杂乱无序的市场结构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市容问题,使得整顿规划提上了日程。2001年,扬子街服装市场的绝大部分附着的棚屋和沿街扩建的门面被拆除,街道路面也翻修一新,曾经的热度也就消减了一半。现在的扬子街比起上世纪末八十年代是要凋敝了不少,而游客如果不是兴趣使然或者内急,也不会兜进这条“背街小道”

今天要说的大陆银行汉口分行大楼即坐落于扬子街和中山大道形成的街角对面

大陆银行总部原于1919年设在天津,在汉口南京青岛杭州均设有分行,因抗日战争爆发,遂迁至上海。其创始人之一的谈荔孙是近代著名的银行家,而大陆银行和盐业、中南以及金城四行共称“北四行”,同时也是太平洋保险的创建方之一。大陆银行主营存贷业务,兼营信托和库管——大陆银行的库管业务相当有特色,场所多设备齐存息还低,在国内数个租界里能与英商洋行分庭抗礼。建国后,大陆银行在经历了短暂的公私合营后最终关闭,其业务大部分由中国银行代为接管

北京和天津的大陆银行大楼通体皆为砖石结构,设计水平很高,相较之下,汉口分行的这座就显得略微“简陋”了点。原来,大陆银行汉口分行起先位于铭新街,据说是一栋古典主义的建筑,后被军方征用,遂于1934年移至扬子街口新建办公大楼,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处——说是新建,其实也不过是在大陆坊这一由大陆银行方面投资建成的“商住两用体”上附建而来。大陆银行和大陆坊均由建筑师庄俊设计,不远处的金城银行,亦为他的作品。大楼施工方为李丽记营造厂

有别于以国家工厂和司政机关为主的武昌、汉阳两区,汉口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古时的气韵,在改开时期,显得活力非凡。大陆银行和大陆坊被扬子街南京路中山大道所包夹,坐拥地利之便,烟酒茶糖和日用土产一应俱全,门庭若市的情景使人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大汉口时代。大陆银行老照片摘取于网络,根据出租车型号或可判断是三十多年前,新照片为2017年拍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1 1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8-10-1 12:29
据说建造时部分材料是直接从法国本土经印地支那运来

之前的建筑就是艺术品...而新建的金源大厦简直无语了.  感慨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1 1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jiange 发表于 2018-10-2 19:05
小时候每次坐车看到这栋建筑都觉得非常精美,被炸后却建了个格格不入的高层住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将整片 ...

那个金源大厦简直丑到了极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1 1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老洋房门前的绿化应该考虑下美观性,房子被完全挡住了,毫无美感可言,太可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23: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3-26 09:55 编辑

南洋大楼

汉口南洋大楼始建于1917年,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始人简氏兄弟在汉口经营卷烟厂的办公处

古往今来,烟税都是国之重税,对国库收入和市场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彼时,列强进犯,利用工业社会的优势对中国的工商业市场进行大肆倾销,烟草业即为其中之一。原籍广东佛山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俩意欲创建民族烟业品牌与洋烟相较,实业兴邦。他们从日本归国,多方筹措,于1905年在香港创立南洋烟草公司——取名“南洋”,意为与设在天津的北洋烟草公司一起共同对抗洋烟的倾销行为,其下品牌如“白鹤”、“双喜”、“飞马”,极具民族特色。公司后因故改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二十世纪初,公司资本额已超百万,形势看好,分厂在内地各处开花。兄弟俩来到长江流域重要的商埠——汉口,卷烟厂设在硚口仁寿路附近。大概是1916年前后,在某次机缘巧合之下,南洋兄弟招募到了一位来自“烟草故乡”——南美洲玻利维亚的配烟师傅。后者在长时间的努力尝试中,调配出一种颇为得意的口味。简氏兄弟秘邀各行业头面人物品鉴,结果大受好评,此配方即被命名为“南洋烟魁壹号

不幸的是,由于制做该配方卷烟的成本较高,加之前期商业运作保密不严,这一方案最终腹死胎中。现在市面流通量较少的黄鹤楼1916,实际上是省中烟2004年的技术研发产品。据说在研发上也是参考了部分历史资料的。1916烟盒上的人头图案正是南阳兄弟二人,戴眼镜者为弟弟简玉阶,身后即为其兄简照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0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3-26 09:55 编辑

中山大道 南洋大楼

张公堤的修决了水患问题,京汉铁路的全线通车拉来了移民、金银和货品——汉口的城市发展在二十世纪初突飞猛进。中山大道这一脱身于汉口堡城垣的后城马路,被誉为是“汉口华界的第一条近代马路”,而六渡桥歆生路这段,正是这条大道最繁华的一段。1917年,简氏兄弟的烟草公司办公大楼在中山大道文书巷贤乐巷之间破土动工,这两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大楼设计师是美国建筑师亨明(Henming)和伯克利(Berkley),汉合顺营造厂李丽记营造厂联合承建。跟身边的“老邻居”新市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民众乐园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完工,南洋大楼的建设耗时三年多, 于1921年建成。这两栋大型建筑再加上当时汉口的最高建筑——水塔,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汉口中山大道的天际线

南洋大楼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全高五层,麻石外墙,正立面左右严格对称,是一栋大型钢混结构建筑——在当时以砖木或砖石结构盛行的华界乃至租界都较为少见,显示出了南洋大楼的雄伟气度;细节处则以少量古典主义部件修饰,大楼顶部亦有阳台和凉亭,电梯的设置又大大提高了大楼的档次,可以说南洋大楼就是那个时代汉口最高档的写字楼,即使是放在现如今来看,也不过时

这幅“夜花园”的汉口老照片相当常见,画面中的中山大道已成规模,车来人往,络绎不绝。甲子大旅馆南洋大楼新市场看上去气派十足,这三栋建筑至今仍行使着部分历史功能。对街里份井然有序的样子全然不似而今。从这个视角很容易看到南洋大楼顶部的圆顶凉亭,风格似乎是伊斯兰式而非拜占庭穹楼。再往远处观望又能依稀瞥见江汉关的钟楼,新照片中则是被宝丽金国际广场给遮住了。这张还原度极高的照片为去年年末拍摄,非常感谢为拍摄行了方便的某宾馆前台服务生和保洁师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0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3-26 01:28 编辑

南洋大楼 武汉国府

南洋大楼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身份是武汉国府,也是现存唯一一处国共合作的府地所在

北伐军攻克武昌城后,武汉会战结束,国民革命重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国府亦由广州迁至武汉。1926年12月“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成立,代行央府最高职权。作为爱国华侨,简玉阶主动将南阳大楼腾与国府办公所用。在1926年底至1927年秋这近一年内,联席会议国党第二届三中全会均在此进行,做出了多项重要决议。大到拟定合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为京兆区,取名武汉以定临时首都,用来稳定革命情势,小到在三民路孙中山先生之像等城市建设规划,南洋大楼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和武汉城市发展史中一个又一个的关键节点

在其后的岁月中,南洋大楼相继被分租给大华饭店既济水电公司;日占时期,南洋烟厂迁至重庆,汉口的生产活动完全停顿,其厂房和南洋大楼均被日军所占;建国后,南洋大楼又经历了被部队和市府短暂接管,百来户人口暂住和市卷烟厂接手修缮等一系列历史行程。上世纪末,国家将南洋大楼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以纪念这座宏伟建筑在国家近现代历史中一个特殊时期内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01: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3-26 09:56 编辑

南洋大楼

南洋大楼的修缮改造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武烟“接手”

尽管南洋大楼陆续被列为省、市、国家级文保单位,但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建国初期挤住在大楼内部的百余户居民的腾退工作一度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进行。有说法是,武烟负责住户的安置,作为交换,大楼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就归到武烟手中。故而除去三楼作为纪念馆,对“国府”的办公场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还原外,大楼的其余部分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建筑内部空间变得面目全非,以适用于商业或办公需求——四楼和五楼为大华饭店,一楼为武烟零售柜台,贩售各类香烟,也兼营酒品和饮品

新照片为2017至2018年间相继拍摄,相关资料参考《武汉文史资料徐莉君老师《简氏兄弟与汉口南阳大楼》、华中师范大学李任老师《汉口南洋大楼和南洋烟厂事略——兼谈武汉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原《长江商报》记者姚海鹰汉口南洋大楼:一根永不熄灭的历史“烟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2-5 19:09 , Processed in 0.07233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