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3-24 15: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一下我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地铁换乘系数的问题。
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理论上换乘系数确实是应该定期更新的。选择若干天作为调查时段,导出这期间所有的进站与出站数据,再根据一定规则判断每一个乘客进出站需搭乘的路线,即可得到这段时间整个线网的客运量;再除以这段时间的总进站人数,就得到了换乘系数。只要选择的调查时段具有代表性(工作日、休息日都包含,且一段时间内没有加开新线,等等),得到的换乘系数就可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用于根据每日统计的进站人数估算客运量。
然而,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要保证换乘系数的客观性,就得保证两个先决条件的满足:合理的路线判断规则、有代表性的调查时段。因此,在事实上,这也的确给换乘系数的选取留下了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举几个例子:
针对第一点,“以最短里程计算路线”vs“以最快可达方式计算路线”。例如,在调查统计期间,某人在汉口火车站进站,铁机路出站。若根据“以最短里程计算路线”原则,会认为他的路线为2-范湖换3-赵家条换8-岳家嘴换4(里程约15km);若根据“以最快可达方式计算路线”原则,会认为他的路线为2-洪山广场换4(里程约19km)。当然我们知道,这位乘客事实上的乘车路线大概率是第二种,但是如果在调查时按第一种原则来计算,就能得到一个虚高的换乘系数(换1次→换3次)。从轨交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错误估计肯定是要避免发生的,需要通过一些与现实场景相关的辅助数据(调查问卷、换乘通道摄像头等等)来修正上述两个计算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修正要做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做修正,就可以由运营方自己根据需要来做决策了。
针对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每当有新线开通,等经过一段时间客流稳定后,其实就很有必要再重新进行调查以获得新的统计数据。严格来说,某些地铁运营方在某一普通日更新换乘系数实际上是合理的,可能那个时间点正好是新线已经开通了一段时间,且新的调查时段也已过去,计算得到的新的换乘系数并在那天发布了。所以反过来看,换乘系数一直不更新反而是有问题的。此外,调查时段的选择也是可以操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