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0-25 17: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限湖南 于 2020-10-25 19:15 编辑
仁兄,网上我们有礼有节的自由交流,我也把相应话题展开说说个人看法和想法。
1、 一座城还真是“一个人”或者叫“一群有着很强烈地域文化特性的人”。
80年代一到暑假我会在长沙芙蓉区度过,当年全国每个市区都是小中巴接客拉人,边开边喊人上车是当年常见“风景”。不解的是,长沙小中巴见街边路人不上车,基本都会随口丢出一句蛮厉害的脏话,这现象在株洲是根本看不到。那时虽然年纪尚小但很纳闷长沙城为什么这个现象普遍且明显。长大后更知道有“长沙俚手…….”等等民间说法。
再说说两地人口语,株洲话和长沙话比较近似,但株洲口音却温和许多,平缓许多。
凡此种种,地域文化特性还真是特性各异。
还说说橘子洲头毛先生大型雕塑朝向面南,个人认为非常不妥。毛先生从湘潭韶山冲走出,一行北上建国立业,其诗有云“湘江北去”,大气势大气魄。走出去方有一片天,顺势而为方才定天下。不是面向外面的世界,顺向大海,反倒把毛先生大型雕塑像面南逆水而立?!到老到老搞个思乡情怀?面南望乡?长沙怎么会弄出这种事。
2、全国老工业基地不少,但像株洲这样一直到现在扛下来并做到更好的不多。这里一定有着某种地域文化精神所在,否则株洲工业也会同样衰落并无以为继。
株洲从晚清即开始等到重视,故晚清立株洲为“司”,湘潭为县,“司”级别略高于县。随晚清ZF倒台,很快这“司”便撤了。到了民国便更重视株洲这里,意图打造成“中国的‘鲁尔区”,一个源于当时生产技术大量需要煤,恰巧这里铁路方便运来煤;另一个就是京沪铁路的潜力。建国后更是成为“全国八大工业基地”之一。
90年代年铁道部部长易人,00年代又南北车合并,株机和株所发展不可否认受到蛮大的钳制。什么自己生产的东西只允许到国际上竞争去国外赚外汇,国内却不颁发动车生产许可证,这算那门子事!这样压制的事情蛮多。另一边长沙又实施计划要搞什么“航空工业城”、“轨道交通产业城”,还不是喊喊罢了,长沙是真下力气在做。株洲“航空动力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硬是在种种不利的压力下扛过来并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再说说清水塘“腾笼换鸟”,图纸规划做得容易,实施起来那个难啦!株洲硬又是把这件事办成了,这在共和国工业史上必又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凡此种种过程的不易,博主文章所以写到“长沙体会过株洲自我奋斗的孤独吗?”。
株洲的地域文化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个人感受是株洲这里确实包容,开放,并有工业文明引领者的荣誉感,相对其他地域个人真心以为株洲人思辨比较理性(这点可能很多外地人不服,但我个人深以为真的如此,当然也不排除株洲也有少数极端和非理性之人)。
2、 网上常见 “湖南第二大城市”之说之辩,甚至很多言论无聊也无赖。
到底是对比城市,还是对比地区?明明心里是想对比城市,却拿地区GDP说话。那好,省里亦或中央再多给岳阳、衡阳、常德几个县,是不是GDP会更强于株洲?谁是第二大城市,对比历年来城区的人口规模、城区大小、人均GDP、财政税收等等数据,结果不就摆在那里么。甚至更多网红连数据都不看,张嘴就信口开河下定义是谁。
何况城市综合实力又岂是GDP可以度量?这就跟拿十八世纪欧洲GDP去比满清天下第一的GDP,是一个道理。都啥跟啥。把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直10、直20优秀航发,把动车、高铁、城轨、磁悬浮、地铁的“心脏、大脑”去比其他若干产业的同等产值。共和国的工业皇冠和明珠那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之林工业实力强弱的标志。放在全国也没有几个城市敢轻估株洲的工业实力,更何况岳阳、衡阳、常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