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7-2 15: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百度百科里正定的介绍,可以作为改名的参考:
春秋时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6]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6]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6]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2] 《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6] 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 [6] 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6]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6] 神龙元年(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6] 安史之乱后(763-921),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 [6] 兴元元年(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6]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又改为镇州。 [6]
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6] 金袭之,于天会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6]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6] 明朝中后期,设保定巡抚,驻真定。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直隶省;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移驻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复移驻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