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tennychan

悦方ID Mall初步探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9 12: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高大上,平民化就好,不然天天看着高大上的东西好着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kty3210 发表于 2016-10-19 11:02
I.T估计短期内是不会来合肥了,另外,APE全国其他万象城基本也有,合肥这一块也没有。合肥好像也没有M&S吧 ...

玛莎都不知道关了多少了,跟合肥没关系,不是每个品牌都必须来合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鹏 发表于 2016-10-19 10:13
Forever 21 和C&A啥时候可以来呢?

国购二期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鹏 发表于 2016-10-19 10:13
Forever 21 和C&A啥时候可以来呢?

FOREVER21被漫乐城引入的可能性非常大 C&A就不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2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a短时间内进不来了,除非有很牛逼或者和西雅衣家关系好的主才能搞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C&A  FOREVER21 这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2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年前天鹅湖万达基本搞定了,c&a的空间设计主管都来合肥探店了,结果不了了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H&M、优衣库、C&A,快时尚品牌的中国路好像分岔了

联商网  2016-10-12

王立娴: “ 前两天,Gap一点点的销售额下降放缓就让华尔街的投资人兴奋了起来,股票一时大涨。可能也是快时尚品牌近来的好消息(除了Zara外)着实有点太少了。不过不少人就质疑,销售额见喜真的不是因为大肆甩卖来的嘛?而除了Gap以外,H&M、优衣库和C&A 也都在寒冬中挣扎着。这里有篇文章,对三家的中国市场经营策略进行了些分析,比较下各家如今的境况,也许能说明些问题。 ”


快时尚品牌是如今购物中心中的“鲨鱼”。从2006年开始,Zara、H&M、C&A等品牌以风卷残云之势“袭击”了中国大中城市的各大卖场,甚至可以说引领了中国卖场中服饰品牌的一次“大洗牌”。但是仔细研究起来,我们会发现,尽管都在强调平价产品和快速响应,但是他们的具体战术和价值取向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也使其无论在选址还是在市场拓展方面,采用的策略都并不相同。

在这些品牌中,小睿前几天已经对zara创始人的经营战略进行过专门分析,今天小睿将把目光转向H&M、UNIQLO,和C&A三个品牌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快时尚品牌中的这另外三头“虎鲨”到底有什么不同。

开店数量对比:UNIQLO更具扩张性

最早拉开中国快时尚大幕的品牌是UNIQLO,它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上海开了中国的第一家门店。作为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先驱,UNIQLO的发展确实达到了它预期的效果,2015年一年,UNIQLO在大中华区就新增了93家门店,销售额突破3044 亿日元(约合 161.03 亿元人民币)。

在UNIQLO初步站稳脚跟之时,随着年轻人购买力的提升,追求个性时尚的年轻群体在消费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快时尚品牌盯上了中国这块儿“肥肉”,所以在2007年,H&M、C&A两个品牌相继进军中国。八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转过头来看这两个品牌,同一年进驻,但发展速度显然不尽相同。

2007年C&A在中国相继开张了四家门店,有着170多年历史的C&A凭借出色的产品设计以及专业的产品定位,曾一度为行业人士和分析师们看好。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C&A的扩张速度却明显落后于UNIQLO,甚至也慢于同年进驻的H&M。UNIQLO在2013年6月1日开设其在华第200家门店,H&M在2012年9月份也完成了100门店的布局,而2013年5月底,C&A才在重庆开设其在中国的第50家门店。

官方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H&M目前在中国的门店已经超过340家。而“同期劲敌”C&A眼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却只有85家。而且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H&M和UNIQLO大多分布在人群密集的购物中心和商圈,就北京而言,两个品牌的门店就席卷了王府井、西单、三里屯几大商圈;而C&A门店却相对低调得多,曾在王府井的北京APM营业的C&A门店也于去年退出了。这里面的原因小睿不得而知,但现状就是:北京的几大核心商圈你很难看到C&A的身影。

综合以上几点,与H&M和UNIQLO相较,C&A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在有意躲避锋芒。就宣传声势来看,除了其始终强调的本土化与质量优之外,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明显的记忆点。

价值取向对比:H&M求新,UNIQLO求精

从市场表现来看,H&M和UNIQLO明显更具“狼性”。而在具体的价值追求上,他们也各具特色。


时尚嗅觉

作为时尚品牌,产品的时尚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就这一点而言,H&M在同类快时尚品牌中做得算是比较出色的。随便进入到H&M的一家门店,你能看到形形色色不同风格的服装,有轻便的运动装,剪裁合体的商务装,还有约会赴宴必备的轻礼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服饰,你都能看到它身上露出的当季流行的时尚元素。虽然H&M也一度深陷“质量门”,但瑕不掩瑜,它的闪光点还得显而易见的。



产品更迭

作为快时尚品牌,“快”字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时代,一部电影就可能改变人们对时尚的看法。而快时尚品牌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不断提高产品的更迭速度以迎合消费者不断改变的需求。在快时尚品牌中小睿认为产品换代最快的是zara,而上文的三个品牌中来说,H&M做得也不错,几乎每周都有新品引入也为它吸引了更多的客源。

质量控制

在时装界,与“快”相伴的更多是质量的不过关,因为品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设计和更迭上,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这一点UNIQLO就良性避免了,虽然款式与H&M和C&A相比较为乏味无趣,更迭速度也不如H&M,但质量上乘一直是UNIQLO遵循的宗旨。这也体现了日本人在商业模式中的精益求精,而且UNIQLO的服装风格虽稍显单一,但反过来看,这也是它有别于其他快时尚品牌的特点,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日式快时尚风格。在你20出头的年纪可能会为了款式冲进H&M,但等你有了一定阅历的时候,你可能会为了良好的品质而去UNIQLO买一件看起来平常无奇的单品。



服务表现

UNIQLO的服务基于在日本多年的运营经验,来到中国后,再针对本土情况进行修正,多是来源于某家店铺好的实践经验,经过店长报告给运营部进行确认后,在全店范围内推广。这也看出了UNIQLO在“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宗旨上的诚意。随便走进UNIQLO的一家门店,你就能感受到其他品牌门店没有的清风拂面的舒适感,不论你和哪个店员擦肩而过,都会听到他们的一句话“您好,欢迎光临优衣库,祝您购物愉快”。听到这么一句话是不是有一种我就是VIP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中国大多数品牌店铺所欠缺的。

副牌影响力

三个品牌对比来看,H&M和UNIQLO的姐妹品牌也都开始进军中国市场。2012年H&M旗下主打个性、独立与创意的年轻女装品牌Monki落户南京;同一年,旗下享誉国际市场的牛仔品牌CheapMonday,凭借完美合身的牛仔系列,代表瑞典时尚登上上海时装周的T台。以及主打轻奢侈风的COS也落户在了中国香港。而在2013年,设计风格和质量与UNIQLO大抵一致的UNIQLO的姐妹品牌GU进军中国,主攻线上销售市场。



不难发现,很多奢侈品大牌如PRADA、BURBERRY、LANVIN都发展了自己的副线,Dolce & Gabbana有副牌D & G,PRADA也有自己的MIU MIU。想想花较大牌更低廉的价格享受顶级设计师的设计,对于消费者来说何尝不是一件美事。而抱团作战对于大牌来说也是抢占消费市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一点,H&M和UNIQLO做得就非常好,在主牌做出成绩后,以牌带牌发展线下其他品牌产品,更多的抢占市场份额和用户。而C&A却没有向这一方向发展,在市场上单打独斗了175年,依然孤军作战。


C&A的战略:退避三舍还是另辟蹊径?

在上面的对比中,C&A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与其他两个品牌相比,它产品的更迭速度和时尚感拼不过H&M,而质量和服务上又比不了讲求高品质的UNIQLO。各方面都很中庸但整体又不甚突出,扩张速度也要慢得多。

但这也许只是不同商业模式路径选择的结果。

作为到今年已经175年历史的C&A诞生在擅长艺术,品味优雅脱俗的荷兰小镇斯尼克。纵观C&A的发展史,你不难发现,它一步一步的发展也在影响着整个时装产业,它早已经成为带动整个时装史变革的中坚力量。


正是C&A,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一站式购物概念的时装品牌零售店,在今时今日享受着一站式购物的人们体验不到这个举动的震撼,而在当时,这一举动堪称是“时尚革命”。不仅如此,在20世纪初,C&A成为率先售卖成衣的品牌,最先开始明码标尺,制作同款不同码的成衣,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真正自主地挑选他们所需的服装,从被动到主动的选择。而在如今H&M和UNIQLO分分与时尚大牌进行合作的举动,其实早在1913年C&A就做过了,C&A当时和法国先锋设计师Paul Poiret跨界合作,这一合作可以说开创了跨界合作的先河。而1913年,人们还不知道H&M(1947年建立)和UNIQLO(1963年建立)这两个品牌。C&A对时装进行的改革远不止这些,第一家售卖比基尼的品牌、第一批售卖迷你裙的时尚品牌等先锋事件不胜枚举。

有业界人士表示,C&A在一线市场所占份额不如H&M和UNIQLO,而大举进攻二线城市或许也是C&A的一种稳中求胜的策略。

随着商业地产的步伐,许多品牌都在从过去的以一二线主要城市为主逐步转向二三线城市的“下沉式”发展。而C&A就是这迁移大军中的一员,观察发现从2013年开始,C&A门店选址的主要城市也集中在了二线城市。另一方面近些年快时尚陷入低迷期,C&A采用了保守战略。去年8月刚刚上任的C&A中国首席执行官Lawrence Brenninkmeijer先生就曾经表示:“我不希望这是一场门店数量的竞争,我们想要保持自己的节奏,这是基于经济和我们服务消费者能力的决定。”

就现状来讲,一线城市地理位置好,运营经验丰富的购物中心为了提高level更愿意吸纳一线大牌,这使快时尚品牌想进驻核心商圈需要付出更多代价。但在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现处于饱和状态,而当地消费水平处于中等甚至偏下水平,购物中心引进一线大牌并不现实。这就使快时尚品牌在进驻谈判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如果C&A真的采取“退居二线,稳中求胜”的策略,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快时尚品牌行业出现两极化形态,一线城市消费者仍然在乐此不疲的谈论着H&M和UNIQLO,而二线城市,C&A已然席卷了整个消费市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本土化战略,无限贴近年轻人群心态,这或许就是这个已经175年的老字号欧洲品牌俘获消费者心理的重要竞争点。究竟未来整个快时尚行业将走向哪一步目前还不明朗,但不难看出,一线城市的低迷以及二线城市的风头正盛,很有可能助力C&A反败为胜。

(来源:RET睿意德 作者:小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方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H&M目前在中国的门店已经超过340家。而“同期劲敌”C&A眼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却只有85家。而且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H&M和UNIQLO大多分布在人群密集的购物中心和商圈,就北京而言,两个品牌的门店就席卷了王府井、西单、三里屯几大商圈;而C&A门店却相对低调得多,曾在王府井的北京APM营业的C&A门店也于去年退出了。这里面的原因小睿不得而知,但现状就是:北京的几大核心商圈你很难看到C&A的身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时尚业绩两极分化: H&M跌至最低 ZARA一路凯歌

2016-10-19 07:28:37 来源: 北京商报(北京)

据H&M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业绩持续下跌,截至今年9月涨幅已跌入最低值。然而,同样身为快时尚品牌的ZARA则表现出良好的业绩。分析师认为,H&M业绩下滑主要受困于库存的高压力,而ZARA大幅度扩张线上销售帮助了其盈利上涨。

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快时尚

近日,全球第二大服装零售商H&M集团发布财报显示,公司9月全球销售仅取得1%的增长,为过去一年最低增速。H&M集团三季度的毛利率下跌190个基点至54%,而去年同期则为55.9%。税前利润为63.01亿瑞典克朗,相较去年同期的69.36亿瑞典克朗下滑9.2%。净利润为48.2亿瑞典克朗,较去年同期53.06亿瑞典克朗减少9.2%。目前,H&M集团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利润下滑。

然而快时尚龙头、全球最大服装零售商ZARA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悉,ZARA集团在8月1日至9月18日的头7周销售强势增长了13%,尽管与上半年16%的增速相比有所放缓,但已经远远甩开H&M集团的仅为个位数的销售增速。

另外,在ZARA集团发布截至7月31日的上半年财报显示,ZARA集团上半财年销售额上涨11.1%,实现营收104.7亿欧元,约778.3亿元人民币;利润收入上涨7.5%,获得收入12.6亿欧元,约93.6亿元人民币。

H&M受困难敌ZARA线上优势

据了解,H&M集团将销售下滑的原因归结于季节气候和汇率问题带来的负面冲击。然而,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H&M集团在9月底发布的前9个月业绩时,警告夏季销量不佳导致集团会出现库存较高的问题,对当季的减价促销风险提升,进而利润率形成较高的压力。

资料显示,直到8月底H&M集团的库存总值同比大涨了24%,对全年销售形成较大的风险,占全年销售的16.6%,而去年同期则为14.4%。

业内人士认为,H&M集团因竞争加剧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才是业绩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分析师Jamie Merriman指出,如今消费者更倾向使用零售网络和电子商务渠道进行购物,因而对仍在实行高速实体店扩张的H&M集团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零售销售被削弱,盈利能力长时间收缩。

然而业绩快速上涨的ZARA集团则表示,集团业绩上涨主要受益于集团在网上扩张店铺的策略。

据悉,截至今年7月底,ZARA集团在全球设有7096家门店,今年上半年中,ZARA新开店面83家。另外, ZARA品牌9月8日首次入驻越南后,全球实体零售版图得到大幅度扩张,达92个市场。上半年中,新上线的11个线上销售地区已布局39个市场。至今年10月,ZARA集团旗下所有品牌都将在土耳其开展线上销售。集团表示,还将继续投资线下店铺,加大对销售渠道的整合力度。

提高效率成快时尚制胜关键

对比ZARA而言,H&M近80%的产品是通过美元在亚洲国家采购,这个比例相对于ZARA集团的35%尽显劣势。ZARA集团65%的采购则集中在集团总部附近的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和北非等地,从而ZARA集团能够更迅捷地对消费者需求和时尚潮流做出反应,甚至可以根据气候生产出“接地气”的产品,这种高效的业务模式比H&M等其他快时尚品牌极具优势。

对此,派尚服饰搭配学院院长康兰馨则认为,快时尚品牌作为经济风向标仍是非常有活力的市场,它是相对于奢侈品品牌并行的市场发展。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平均消费能力,因为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所以是能长期发展的有价值的市场。H&M和ZARA的业绩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目前,H&M业绩下滑而ZARA业绩不断上涨其实也反映出快时尚品牌的较量过程。H&M由于较高的库存导致业绩下滑,说明在库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事实上,库存是每个品牌都会面临的问题,然而是否能良好地操作库存量也反映出集团对该品牌的市场预估能力。H&M若想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首要问题就是清理高压库存,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配合手段,提高品牌性价比。另外,H&M可以运用多品牌战略计划,重新规划品牌定位,发展一个略微高端的旗下品牌,进而帮助集团提升品牌形象,才能达到为集团业绩创增长点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hm现在口碑不好的。所以业绩也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ZARA连续两个季度蝉联第一 本土服装品牌深受追捧

2016年10月18日06:39来自:世界服装鞋帽网

  9月份,天猫女装总销售量达到6633.31万件,总销售额为34.29亿元左右。近年来,在部分顶级女装国际品牌早先进入国内市场后,中国本土平价时尚品牌也陆续登陆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

  2016年9月份,天猫女装总销售量达到6633.31万件,总销售额为34.29亿元左右。其中,很有意思的是第2季度最受关注服饰品牌TOP50中,外资ZARA连续两个季度蝉联第一,排在二三名的分别是本土服装品牌拉夏贝尔以及日本快时尚品牌优衣库。 而H&M、热风、:CHOCOOLATE、New Balance、太平鸟、Teenie Weenie以及Lily等品牌分别位列4-10位。

  近年来,在部分顶级女装国际品牌早先进入国内市场后,中国本土平价时尚品牌也陆续登陆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据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女装行业品牌竞争格局与领先企业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女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超过6000家,品牌也有3万多个,但真正能走进消费者心目中,得到认可的女装品牌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川对记者表示,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新生代消费模式的转变和对移动端的高依赖度使得大部分零售行业都悄然地进行了重大变革。对于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会。作为年轻OL商务时装的开创者,Lily秉承时尚与商务完美融合的理念,以清新明快、现代简约的风格,要发力精准营销,为都市年轻职业女性设计商务场合"正合适"的时装。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旗下的自主品牌,LILY在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以后,已经拥有了700多家店铺,遍布在北京、上海等国内250个城市。从2005年开始,LILY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曾受邀参与“米兰时装周”发布,并入选三大新锐设计师品牌;参加了德国CPD国际服装展览会。据了解,目前LILY在国外已开设了60余家专卖店,主要分布在泰国、印尼、新加坡、爱尔兰等国家。

  而除了产品的创新以外,营销模式的创新对品牌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小觑。据介绍,LILY经过3年多的组建和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团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戴卫 发表于 2016-10-19 12:36
hm现在口碑不好的。所以业绩也一般。

zara 还是最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C&A的确不知怎么回事,王府井apm都能撤店,生意还挺好的。北京总共也没几家,远比不上H&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2: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睡醒 发表于 2016-10-19 12:43
C&A的确不知怎么回事,王府井apm都能撤店,生意还挺好的。北京总共也没几家,远比不上H&M...........

沈阳大悦城 c&a 也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4-4 21:31 , Processed in 0.04530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