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5 21: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8-7-5 21:43 编辑
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项目中标(成交)公告
项目编号:2018FFCZ2747
财政编号:RWSC2018-3173
招标(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
招标(采购)公告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4日
开标(采购)日期:2018年7月4日
中标供应商名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体
中标供应商联系地址:广州市建设大马路10号珠江规划大厦
中标(成交)金额:人民币 陆佰捌拾万元(¥6800000.00元)
主要中标或者成交标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服务要求: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等一项
(一)规划背景
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是合肥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肥市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的主要平台,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示范窗口,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导城市转型升级、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新区肩负着为国家改革探索新路径、为安徽经济增添新动力、为合肥城市构建新格局的核心任务。为贯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5〕778号)文件精神以及落实《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各项要求,开展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意义
加快滨湖科学城建设,有利于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有利于促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共同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强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东中西部协调联动发展;有利于培育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支点,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推进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绿色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三)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8-2035年,规划基准年2018年,规划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滨湖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个层次。其中:
滨湖科学城范围包括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和肥东县、肥西县等部分区域,覆盖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包河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等4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491平方公里;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范围包括蜀山区、庐阳区及包河区部分区域,用地面积约102平方公里,分为国家实验室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规划发展区。本次重点规划范围为国家实验室区、规划发展区及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
为了做好合肥滨湖科学城与周边地区的衔接,尤其是重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布局等,应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合肥市域、合肥都市圈乃至更大空间范围开展研究,强化各类线性基础设施的协调和边界地区规划统筹。
(四)规划理念
规划方案应当充分落实以下设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其他国内外先进思想理念和技术方法。
1.功能先导理念。规划应突出合肥滨湖科学城设立的战略意义,对其所承担的使命与国家新区核心功能进行充分研究,引导城市空间发展。
2.生态优先理念。规划应突出底线思维,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区发展的有机融合,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
3.文化为本理念。充分研究合肥的文化特质与人民的生活需求,着重文化保育与传承,优化提升城市要素配置水平。
4.精明增长理念。规划应变增量扩张规划模式为产城融合、功能提升、结构优化的增量存量并重发展模式。
5.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应注重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绿色、智慧、人文新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素质,强调新区的智慧与低碳发展。
(五)规划主要内容
1.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
(1)深化落实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的新区、滨湖科学城战略定位,深化新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内涵,细化滨湖科学城“世界级创新联合体、国家级创新策源地、区域级创新主引擎、都市圈创新核心区”功能载体,充分研究分析国家新区在全国、长三角、安徽省、合肥都市圈等层面的功能定位,统筹新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和国内外类似地区的经验,深化新区的空间发展策略,重点研究主城区层面的空间协调问题,并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滨湖科学城产业研究等工作相衔接。
(2)深化细化发展目标与指标。落实《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确定的新区发展目标,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细化发展目标,构建滨湖新区发展指标体系。远近期结合,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指标,引领滨湖新区发展。
(3)深化研究片区产业发展研究。综合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国内外科学城建设案例研究,充分落实安徽省政府、合肥市、中科院、中科大对滨湖科学城建设的功能需求,充分考虑江淮运河工程建设对沿线产业布局的影响,充分结合合肥高新区、经开区、滨湖区等产业基础,进一步研究滨湖科学城未来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新区。并针对新区内低效工业用地等区域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和实施建议。
(4)优化总体空间布局。坚持“创新+生态”的建设理念,统筹滨湖科学城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统筹分析滨湖科学城与引江济淮廊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关系。根据滨湖科学城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优化整合滨湖科学城各大空间发展版块,统筹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功能协调互动、空间组团舒展的总体结构。统筹协调新区内各功能组团及的空间关系,深化土地利用规划,落实生态网络系统的保护与控制,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当、强度适宜、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加强弹性用地的管控与预留,为未来形势变化和更大发展留下弹性空间。结合开发强度分区和基础设施支撑条件等明确片区内人口容量和人口分配。注重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注重生态网络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衔接,协调新区与主城区空间布局关系。
(5)落实各级中心和各类设施用地。进一步研究滨湖科学城的中心体系及各级中心定位、规模、位置及设施配置等问题,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确定各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用地范围,加强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密切对接。
(6)研究新区空间形态与城市特色。整合自然、历史与现代的景观资源,在合理的开发强度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新区总体空间设计概念与特色塑造要求,加强江淮运河工程沿线城市景观的深度研究,充分考虑用地开发模式和公共活动体系的建立,建立完整的开放空间系统,鼓励进行核心地区、重点地块、敏感地区空间意象设计引导。
(7)落实TOD理念的综合交通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框架下,与城市高快速路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密切衔接,进一步梳理新区与机场、港口的交通联系,深化与新桥机场、合肥南站、合肥西站、江淮运河、合肥港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衔接;重点研究江淮运河沿线跨河交通组织及交通路网衔接,细化码头、港口和物流园区布局,做好各类航运码头与陆地交通的有机衔接;合理组织新区对外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轨道系统及城市慢行系统,构建新型交通体系,强化新区的区域辐射力,提升新区各组团的凝聚力,并按照TOD理念落实公共交通与用地的互动协调。明确重要道路红线、断面和交叉口控制形式,合理确定主要交通枢纽设施的构成、规模和位置。
(8)合理安排市政及防灾基础设施。落实片区内的重要供水、供电、排水、防洪、燃气、通讯、防灾等重大设施和重大基础设施走廊的布局和规划控制要求,加强江淮运河沿线跨河市政设施布局研究,深化与主城区基础设施的对接,并明确设施的供应能力和服务范围,考虑对市政共同管沟设施的整体布局与引导。
(9)明确城乡生态网络与环境保护管控要求。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需要保护的各类资源情况,结合总体布局方案确定生态网络和绿地系统,加强对生态廊道的规划引导,结合产业与功能布局,提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总体要求,并明确产业的环保要求及规划应对策略。重点明确江淮运河沿线各类管控分区的具体界线及划定原则,细化岸线管控要求,提出相对应的生态管控策略与措施,尤其要针对工程建设后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充分判断,并提出解决措施。
(10)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和规划实施政策。提出滨湖科学城开发模式和分期实施建议,提出滨湖科学城开发建设的时序,明确近期建设的范围与重点,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制定相关规划保障措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2.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整合及重点区城市设计
(1)加强现状调研和已编各项规划梳理,对科学中心片区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标国内外先进科学城建设经验,找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科学中心片区近年已经编制的各类规划进行系统梳理,寻找现行规划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2)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和思路,落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要求,按照“建设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的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和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建设标准及要求,明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总体发展思路、规划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合理提出规划发展策略。
(3)统筹安排产业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研究发展空间容量,做好与周边主要功能区域(如高新区等)的衔接。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用地空间布局,充分研究分析国家、省市、中科院、中科大等各类主体对科学城建设的功能需求,合理安排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科研要素和产业空间布局;加强生态本底保护,营造持续的城市活力,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空间和宜居生活环境,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形象展示窗口。
(4)结合现有城市设计成果,合理确定城市设计编制片区。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创新城市设计理念,围绕山水格局,突出人地和谐,对重点规划地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布局、公共空间设计、天际轮廓线、交通组织形式、建筑密度及高度、建筑风格及色彩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安排。重点考虑核心区或重点地区城市空间的组织和风貌的营造。
(5)编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落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用地布局,明确生态绿地系统及道路交通组织,安排重大科研要素落地和产业空间布局,对整体空间形态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控制和引导,在维护整体利益(包括产业布局、重大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等)布局稳定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对近期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安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弹性,使之兼具较强的应变能力。
(六)时间进度
为保证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能高效、有序开展,计划编制完成时间为7个月。
1.2018年6月完成规划招投标工作及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2.2018年7月完成现状调研阶段,组织座谈会,进行相关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工作,进行前期研究准备,制定规划研究工作框架及技术路线。
3.2018年8月至10月完成初步成果编制阶段,完成规划研究草案编制,征求各区县、开发区以及各部门意见,对规划研究草案进行深化调整。
4.2018年11月组织专家对规划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并按专家评审意见修改调整。
5.2018年12月提交最终成果,按法定程序报批。
(七)成果要求
1.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图件和附件(包括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等)。文本、图件是规划的法定文件,图件是反映规划意图的必要图纸,说明书是现状分析、方案制定、重点内容的具体分析和说明。图件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区域关系图;(2)规划范围图;(3)土地利用现状图;(4)用地布局现状图;(5)重大交通设施现状图;(6)重大市政设施现状图;(7)河流湖泊水系现状图;(8)生态绿地现状图;(9)总体布局结构图;(10)用地布局规划图;(11)产业布局规划图;(12)公共设施规划图;(13)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14)地下空间规划引导图;(15)综合交通规划图;(16)公共交通规划图;(17)慢行系统规划图;(18)“四线”控制规划图;(19)管理单元划分图;(20)供水工程规划图;(21)排水工程规划图;(22)供电工程规划图;(23)燃气工程规划图;(24)供热工程规划图;(25)通信工程规划图; (26)环卫设施规划图;(27)综合防灾规划图;(28)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2.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整合及重点区城市设计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及表达设计意图的规划效果图。
说明书的内容为分析现状、论证设计意图、解释设计思路等,为规划的审查、批准和规划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信息,并包括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同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应法规规定。图件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区位分析图;(2)设计范围图;(3)现状图纸及相关分析图;(4)土地利用规划图;(5)城市设计总平面图;(6)总体城市风貌及空间格局;(7)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图;(8)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图;(9)综合交通规划图;(10)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图;(11)建设分期规划图;(12)重点区域总平面设计图和鸟瞰图;其它反映片区城市设计构思的分析图(如视线、景观、建筑高度、色彩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