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投】你最喜欢的国内教堂(不含港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5 17: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石鼓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7: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7: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scott 发表于 2011/11/25 17:25



    我已经更换了 在江苏基督教会网站上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7: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更换了 在江苏基督教会网站上转的
165273015 发表于 2011-11-25 17:30



    嗯,那个是圣保罗!太平南路上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7: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绝对第一啊!广州,青岛,南京{: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7: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啊,居然没有上海佘山教堂!上海佘山天主教堂的地位在中国是最高!

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上海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简称佘山天主教堂

所在 上海市松江区佘山
建筑时代:1871年
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是位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顶的大型天主教堂,是中国天主教著名的圣母朝圣地。

历史起源
上海佘山附近的松江、青浦一带天主教在明朝后期传入,入教人数迅速扩大。成为了当时这里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在长达100多年的清朝禁教时期,横塘、张朴桥等村庄的天主教徒一直在地下状态保持着自己的天主教信仰。1844年,天主教在中国恢复合法地位后,江南代牧区的法籍耶稣会会长南格禄来到佘山,认为这里满山竹林,环境幽静,可以在这里为传教区年老体弱的传教士建造一座祈祷所。南格禄于1856年去世。1863年,继任的法籍耶稣会会长鄂尔璧从徐家汇来到佘山,在半山建造了五间供神父休养的平房,内设小堂。1864年,松江总铎杜若兰神父在山顶建造六角亭,供奉圣母像。山下张朴桥等地教徒开始上佘山朝圣。

1868年3月1日,江南代牧区主教郎怀仁祝圣了小堂和圣母像。这尊圣母像是由一位中国辅理修士陆省三模仿巴黎“胜利之后圣母像”而绘制的,改称为“进教之佑圣母”。 1868年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佘山来了数千名朝圣的教徒。当时小堂无法容纳,只好搭起帐篷举行弥撒。

兴建大教堂
1868年,中国北方地方发生教案。神父和教堂遭到袭击。甚至在中外关系一向较为和睦的上海街头也出现仇视外国人的揭帖。耶稣会的法国传教士们深感不安,江南代牧区耶稣会会长谷振声神父赶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许愿:江南代牧区如能平安度过危难,化险为夷,将在山上建造一座大教堂。9月,谷振声向各位本堂神父发出公告,要求他们发动教徒捐资,早日建成大教堂,以感谢圣母的庇护。

佘山大教堂由耶稣会的马历耀辅理修士负责建筑设计,1871年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举行奠基典礼,郎怀仁代牧主教举行了有6000名教徒参加的露天大礼弥撒。众多朝圣的教徒参与义务劳动,把笨重的建筑材料从平地搬到山顶。到1873年4月15日,希腊式的山顶大堂建成,郎怀仁前来祝圣教堂,同时从半山腰到山顶修筑了一条“之”字形的苦路,在每个拐弯处共树立了14个苦路亭。当年5月1日和24日,郎怀仁又前往佘山,主持朝圣仪式。当时约有一万到一万五千人前来朝圣。从此佘山圣母成为江南代牧区的特别主保,当年五月被称为佘山历史上第一个圣母月。

1894年,半山又翻建了可容500余人的、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山圣母堂。中堂正门两侧刻有一副对联:上联“小堂筑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礼”,下联“大殿临峰顶,再登几级求慈母恩”。门前有可容千人的广场,设有栏杆、石凳,供教徒们休息、观景,西面建有三圣亭(耶稣圣心亭、圣母亭、若瑟亭)。

重建新堂

1924年,首任宗座代表刚恒毅总主教在上海召开全体中国主教会议,6月12日,即会议闭幕日,刚恒毅率领全体中国主教举行将中国奉献给圣母的隆重典礼;次日,又率领15位主教赴佘山,再次奉献中华于圣母。

受到中国第一次天主教公会议的推动,1925年4月24日,佘山山顶大堂开始重建,由葡萄牙籍神父叶肇昌负责设计施工,由姚宗李主教祝圣了基地。修建工程历时十年之久,到1935年11月16日才峻工,由当时的主教惠济良主持祝圣弥撒。叶肇昌对工程管理十分严格,桩基一直打到岩石上,施工时不符合规定即要返工;砖砌定质定量,不符合要求必须推倒重砌。

教宗封圣

1942年9月12日,正在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乙级宗座圣殿(minor Basilica),这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

1946年5月8日,罗马教廷又加给佘山一页特恩,准许给佘山圣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礼。南京总主教于斌和上海主教惠济良为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像举行加冕典礼,参加的教徒达1万余人。1947年5月18日,教廷新任驻华公使黎培理又代表全体中国天主教徒举行了复献礼,朗诵《奉献中国于圣母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7: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上帝同在,佘山教堂与佘山天文台

1863年,法国传教士在山顶购得土地;1866年造起六角亭,供奉圣母像;以后的30年间,逐步扩展规模。1925年,山顶的小堂被拆除,改建成现在这座佘山大教堂。在时间顺序上,佘山教堂稍后于上海市区的董家渡天主堂、洋泾浜天主堂,早于徐家汇天主堂。由此可见,这四个天主堂是当年法国教会在上海的系列工程。他们之所以选择佘山,精心打造一个堪称与市区最辉煌的徐家汇天主堂媲美的圣地,可谓谋略深邃。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佘山离开上海天主教会中心徐家汇比较近;从人文历史角度来看,法国人显然清楚松江是上海之根;而这一方土地上由于在明代就有众多的天主教徒,与罗马教廷的渊源太深了。

宗教的传播,是一种思想文化渗透。松江、佘山原来是佛教的世界。松江现存有著名文物唐代陀罗尼经幢。佘山上原本有多处建于宋代的佛门建筑:普照教院、慧日寺、昭庆寺、秀道者塔、西庵宣妙讲寺等遗迹。一旦天主教降临,山顶上造起了天主堂。有个张朴村,村民都信奉了天主教。一到复活节、圣诞节,上佘山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一个多世纪前,松江社会变迁的印痕如此深刻地留在今天。佘山,见证了上海开埠后西方文化的入境;当然也看到了四十余年前“文革”初期泛滥着历史虚无主义。现在站在佘山大教堂边不能不想:西风东渐,宗教文化也带来西方科技、医学,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不是推动了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

佘山天主堂的近旁就耸立着佘山天文台。细细地观看着这处同样也是法国教会留下的建筑。 1872年,法国人先是创办了曾经被称为世界上三大天文台之一的徐家汇天文台。内设气象、地震两部分。到了1900年,为了观察天文,又在佘山造了天文台。佘山天文台、徐家汇天文台两家其实为一家。身为佘山天文台台长的蔡尚质神父、劳绩勋神父,其研究成果和著作,令世界侧目相视,当年的佘山天文台已经进入国际天文学的先进行列。星移斗转,现在的佘山天文台和徐家汇天文台依然在烘云托月,耕云播雨。每天热切关注着天气预报的上海市民,是不是会想起百余年前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上帝同在,佘山教堂与佘山天文台

1863年,法国传教士在山顶购得土地;1866年造起六角亭,供奉圣母 ...
quyanglu 发表于 2011/11/25 17:58



    不好意思啊 我在一楼已经说了 选项是根据我个人喜好 请勿拍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那个是圣保罗!太平南路上拍的!
scott 发表于 2011/11/25 17:33



    终于找对了啊 {:5_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五月是天主教的圣母月,上海佘山大教堂是唯一受到罗马教会教宗敕封的圣殿的中国地区的主教堂,所每年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天主教徒都会聚集佘山朝圣。
由于人数太多,这个时候普通游客是不容许进佘山的,只有朝圣团才能上去。

远处山头上的就是大教堂,边上是佘山天文台,这也是中国基准天文台之一。
停车场上上百辆大巴都是朝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8: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佘山天主教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21: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都很漂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21: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选不了,除了武汉的都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22: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董家渡天主堂

  1844年中法《黄浦条约》签定后,罗马天主教会利用政府对老天主堂的赔地(一为小南门外大悲阁,二为老北门外张家祠堂,三为大南门外教会墓地)。于道光27年(1847年)二月在董家渡建造教堂。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罗伯济主教主持了奠基礼。咸丰三年(1853年)落成,同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主历四月四日)正式开堂。

该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故定名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这是中国第一座可容纳二千余人的大型教堂,其规模之大,为当时全国之首。又是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座堂。这座圣堂由范廷佐辅理修士设计的,仿照罗马耶稣会总会的圣依纳爵大堂建造,期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建造长达六年之久。由于在建造期间,当时发生了瘟疫疾病,传教士把部分资金分施给急需的人,解了眉然之及。最后取消了上层一排的玻璃和中央圆顶。在原来式样的三分之二高度处封顶了。缩小和简化了钟楼,并形成圣堂内几个硕大的柱子,形成室内2.5米×2.5米的柱子,它们的周长约有十米左右,其中一柱子内建有旋转梯子抵达唱经楼。大堂顶部是拱形吊顶,能起共鸣作用。圣堂正面为巴洛克式风格。室内更多地采用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平面呈长十字形,中央主廊较多,两测较低为三廊型巴西利卡式,极为宽敞。同时室内装饰也添加了中国文化的风韵。室内浮雕呈现中华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双钱、地坪铺大方砖,为早期天主堂延袭中国装饰习俗品范例,体现当时东西文化在建筑上的交融。教堂的钟楼内有大小四口与教堂同年龄的铜钟,祈祷鸣钟时,方圆几公里都能听见。圣堂顶上的铁十字架长逾四米,重达一吨。咸丰元年(1851年)在董家渡主教公署曾举行被称作董家渡主教会议的中国东部地区主教会议。太平天国时期,不少以沙船为生的教友迁至董家渡。民国二十六年教友达到一千七百余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圣堂内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迨至“文革”期间,宗教活动曾一度被迫停止,圣堂被工厂当作仓库所占有,圣堂内的建筑均被损坏,主教墓被挖出。1978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0年初向南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递交了“要求归还董家渡教堂”的提案。1981年12月归还大堂西测二楼用房100平方米,当时修缮用作“小圣堂”。1982年在“小圣堂”内恢复正常的信仰生活,由马耀祖神父主持弥撒圣祭。1983年12月又归还大堂的部分及教堂西测底楼用房,圣诞节在即因陋就简,在大堂搭建临时祭台,由李思德主教主持复堂大礼弥撒。1984年,恢复了大堂的大部分。2000年5月1日,大堂及大堂西测用房全部归还,修缮一新,同年9月17日由金鲁贤主教主持复堂大礼弥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22: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董家渡天主堂内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3 20:40 , Processed in 0.05654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