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5 07: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赛文化”的新传承
“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随着大型国际赛事接踵而至,上海在传承创新方面深谋远虑。作为新兴地标性建筑的东方体育中心,在建造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后续的综合利用。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一结束,“海上王冠”体育馆立即铺设冷冻管道,短时间内即完成了室内冰场改造工程,并相继举办两项国际赛事,参赛选手连破多项世界纪录,包括冰场在内的硬件条件赢得了中外选手的交口称赞。
赛事组委会执行主任、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对记者说,本届短道速滑世锦赛,整个冰场完全参照奥运标准建造。同时,包括颁奖仪式准备、竞赛场地布置、比赛流线设计等竞赛组织工作也将按照一流标准推进。世游赛上大获成功的体育展示将继续应用于本次大赛,以营造活跃的比赛现场气氛。
近年来,国际大赛云集已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上海每年举办近百次全国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其中国际性体育赛事约占四成,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世界斯诺克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等众多顶尖赛事正形成上海的“品牌赛事群”.
今年,除了精心组织短道速滑世锦赛外,上海还将全力挖掘精品赛事的新亮点。短道速滑世锦赛组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陈一平告诉记者,上海还拟于今年6月复办国际足球邀请赛,营造良好的足球运动环境;申办F1摩托艇锦标赛等级别高、影响大的顶级赛事;同时优化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和环崇明岛女子公路国际自行车赛的线路,让线路既有利于宣传城市景观,又有利于运动员发挥最佳成绩。
短道速滑世锦赛组委会执行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赵英刚认为,举办世界大赛可以充分展示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也能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来到上海,“感受上海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转型发展”的新契机
大处着眼,精细管理;锐意发展,落脚民生--赛事如此,事事如此。空前活跃的国际顶级大型赛事,正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推动着经济、社会、文化和民生事业的蒸蒸日上。
当前,上海的体育赛事与旅游产业相融相长,已经实现了“大体育”和“大旅游”的深度互动。“短道速滑世锦赛将进一步推动上海赛事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提升旅游行业的窗口服务水平。”上海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说,目前,富豪东亚、华亭宾馆等多家承担接待任务的定点酒店,正本着“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要求,在快速入住通道、餐饮供应、出行用车等方面强化人性化服务措施,让客人住得安全、便捷和舒适。
连续多年举办的大赛,还成为上海发展全民健身的“助推器”.在上海,你既可以观赏最顶尖的国际赛事,也可以参与最“草根”的群众体育。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将于今年6月揭幕。跟一般的运动会相比,它有三大不同:不设金牌榜,以组织发动程度对上海各区县或团体进行奖励;不设年龄限制,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少年儿童,均可根据个人爱好报名参赛;“会期”超长,从6月初夏一直“玩”到11月年底。“市民运动会本质上就是一项民生实事,体现的是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李毓毅说。
包括大型赛事在内的各类国际盛会,还充分培育了上海城市志愿精神,促进了民间社会管理力量的发展。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小白菜”和上海世游赛志愿者“小番茄”,早已成为中国志愿者的“形象代言人”.目前,短道速滑世锦赛的志愿者组织工作也基本就绪。
体育,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城市“精气神”的外在彰显。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要认真总结发扬举办国际大型赛事的经验,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促进上海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更好地发展,增强城市软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