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孤山_2008

千年梦回 - 杭州西湖成功申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和塔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的杰出代表之一,较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雷峰塔早建7年,故在规模与建造年代上极为近似,可为雷峰塔的建造规模、工艺和材料提供历史信息。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是吴越国国王为镇压钱塘江潮水而建造的佛教建筑。位于西湖南岸以南约3.8公里,钱塘江北岸月轮峰,座北朝南,占地946平方米,总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现存塔身砖砌,檐廊木构,其中砖塔芯为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重建,外部木檐系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所建,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重点修复的遗物。18世纪曾列入题名景观“杭州二十四景”。

开化寺遗址是六和塔的塔院。2008年该遗址经考古发掘,发掘区域位于六和塔西南侧,发掘面积约130平方米。遗址的北探方第四地层为南宋文化层,发现砖砌道路一条,长约5米(北端延伸长度不明)、宽1.4米,是南宋时期铺砌的开化寺院内道路,该道路遗址上现建有清代风格的保护棚;其上分别叠压有元代、清代至民国等三层地层,发现有元代火膛、清代石砌墙基及砖砌排水沟遗迹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慈寺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时期始建的佛教建筑群,时为西湖周围300多座寺院之首,13世纪南宋时期曾列为国家最高等级佛教寺庙“五山十刹”之一,该寺曾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重要的景观元素,见证了杭州地区在10—13世纪时作为“东南佛国”的显著地位,以及佛教文化兴盛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寺院座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历代延用和修建,其清代的基本格局依然保存。整座寺院坐南朝北,中轴线上自北至南包括照壁、放生池和三进建筑院落。建筑院落面积约18998平方米,中轴线上北端第一进院落包括山门、大殿及东西两侧钟鼓楼,向南的第二进院落包括三圣殿和东西辅助用房,第三进院落为舍利殿。中轴东、西两侧各有现代新建的佛寺建筑院落。净慈寺铜钟与寺院同期始建,现铜钟为1984年日本佛教界捐铸,悬于山门西南之钟楼。铜钟按传统样式重铸,高3米,直径2.3米,重达10余吨,每敲一下,余音2分钟之久。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来峰造像是中国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造像最多的摩崖石刻造像群,具有极高的民族文化交流价值,在13—14世纪的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造像群始凿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反映出西湖景观在持续演变过程中,不仅受到佛教文化的极大影响,还为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政权更替提供了独特的见证。造像群位于北高峰南麓,与灵隐寺之间以冷泉溪相隔。距西湖西岸约3公里。该石窟,以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最为突出。造像主要分布在飞来峰东北山脚下自南向北排列的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等天然溶洞内,以及北面冷泉溪沿岸的东西向长约500米的崖壁上,此外在西侧呼猿洞外的悬崖上以及峰顶神尼塔遗址附近也有少量分布。现存造像115龛、390余尊和大量摩崖石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墓(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忠孝文化传统的楷模、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的祠墓,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忠孝文化传统是维系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秩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核心文化传统和说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也是西湖景观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岳飞墓(庙)作为人们祭祀、悼念与接受爱国教育的场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教育基地,对后世的中国人产生普遍的教育意义,见证了中国血缘社会的忠孝文化传统及其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祠墓位于西湖北面栖霞岭南麓,北山路北侧,南距西湖北岸约150米,自元明清以来历经多次重点修复。在21世纪的“三评西湖十景”中题名为“岳墓栖霞”。现存格局为清代重点修复后形成,占地15695平方米,建筑面积2793平方米,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其中忠烈祠和启忠祠建筑群是岳飞墓的附属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公元1622——1722年)重建,现存建筑仍保留清代格局和建筑风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澜阁是我国唯一保持着书、阁共存的清代皇家敕建《四库全书》的著名的藏书楼,为中国历史悠久的藏书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是西湖景观拥有丰厚文化的物证之一。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清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七大官府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其存《四库全书》编纂于18世纪,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内容全面,体例严谨,卷帙浩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澜阁位于西湖北部孤山的南坡,建于清行宫藏经堂的后部。现存文澜阁及其建筑院落为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座北朝南,为小型园林式院落。院落分南、北两进,总面积约2899平方米。文澜阁位于院落北端,阁前为水池、阁东有御碑亭,阁西为游廊。文澜阁建筑外观为硬山两坡顶的两层木构楼阁,为典型的江南楼阁建筑风格,总面积852平方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道院是重建于17世纪的道教建筑,为奉祀道家修炼仙丹妙药的著名炼丹家、东晋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在西湖葛岭的修炼史迹所建。现为西湖周边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宫观,见证了杭州地区道教信仰的悠久历史与传衍过程,并使得“西湖景观”在中国道教史上拥有了重要地位;还因其具备了道教建筑“洞天福地”的典型景观特征,成为西湖景观中道教文化形象体现。抱朴道院位于西湖北部葛岭上,其建筑现由山门、上山第一亭、山腰迎仙亭、抱朴庐、红梅阁、半闲草堂、葛洪殿、客堂及诸寮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葛岭顶端有初阳台,是观赏日出之处,元代为钱塘十景之一的“葛岭朝暾”,道院内有明代所立葛仙庵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桃花的主要分布地在西湖沿岸、苏堤、白堤等处。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白堤和苏堤,形成了桃柳相间的代表性景观。据统计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为2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每当桃花盛开时,产生了极有层次的桃红柳绿的景观效果,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赏。南宋十处题名景观中的“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断桥残雪”均是重要的赏桃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5 15: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恭贺杭州!恭贺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荷花——在中国古代,荷花因“出淤泥而不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品格高尚”。目前西湖湖面上共有14块种植荷花的区域,面积130亩,大部分分布于北里湖与岳湖。荷花是杭州地区的传统植物,早在公元前5000多年前,杭州地区就有该种植品种记载,据统计,西湖荷花6月初开始绽放,6月底进入盛花期,一直绽放送香至8月底9月初。南宋十处题名景观中的“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均是重要的赏荷场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桂花——西湖沿岸各大公园均大量种植桂树,尤其以满觉陇和杭州植物园最富盛名。桂花是杭州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品种,其中以金桂、银桂为佳。

   据统计,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从9月上旬开始,到11月初结束。每年中秋前后,丹桂飘香,流芳百里,成为杭州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南宋十处题名景观中的“平湖秋月”仍是重要的赏桂场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不畏严寒、经霜傲雪、早春怒放的自然特性,象征着君子“孤高傲岸、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和高尚情操。在杭州,灵峰、孤山和西溪是古来赏梅的三大胜地。至今仍是梅花的主要分布地。据统计,杭州梅花的花期为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节期间,花开时暗香涌动,沁人心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22: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塘门遗址是12世纪—20世纪初杭州城西城门的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自宋至清历代沿用。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城临湖的三个西城门之一,是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空间分界的直接物证。该遗址位于西湖东岸北部,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相接处,距西湖东岸约90米,现以地下遗址方式保存。2008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南宋钱塘门的门道侧壁、门道、城墙夯土等遗存,揭露面积共约110平方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22: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行宫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现存有建筑园林遗址遗迹。它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以及西湖景观因获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行宫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整体院落座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院落和园林的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22: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中国文化景观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家园”,历代文人居于湖畔,寄情于西湖山水,留下大量的事迹典故和传世名作,因此西湖周边分布有众多的文化名人纪念地,代表性人物如北宋著名处士林逋(967-1028)、明代名臣于谦(1398-1457)、清代国学大师俞樾(1821-1907)等。

舞鹤赋及林逋墓是中国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隐逸诗人林逋(967—1028)的纪念地,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追求隐逸文化的独特见证。林逋曾筑庐舍于西湖孤山,隐居二十余年,足迹不到城市,不仕不娶,日以赋诗作画、栽梅饲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葬于西湖孤山北麓东端。宋后的文人因景仰林逋淡然超脱的隐逸风节而在其墓冢周围遍植梅林,并立碑纪念,从而形成清雍正年间十八景之一的“梅林归鹤”,现存遗迹包括舞鹤赋刻石、林逋墓及放鹤亭等。舞鹤赋刻石立于放鹤亭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碑上刻有康熙皇帝临摹的董其昌《舞鹤赋》书法作品。《舞鹤赋》文的作者为南朝宋著名文人鲍照,该文以吟咏仙鹤优雅出众的形貌和体态特征、高下回翔的美妙舞动姿态,比喻君子超凡脱俗的风节和情怀。推崇林逋隐士风范的“舞鹤赋刻石”,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夫追求“隐逸文化”的见证。林逋墓位于放鹤亭西南23米的台地上,座南朝北,始建于北宋(11世纪),南宋咸淳间(1265-1274)设墓碑,现存墓冢、墓碑等遗存至迟为清代重点修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2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840-1949),中国传统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的转换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动荡,但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西湖在此期发挥强大的"精神家园"的作用,优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当时的社会文化精英来西湖之滨居住、游览和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留下了珍贵史迹。“国父”孙中山(1866-1925)等政治领袖曾在西湖游览小住;作家林语堂(1895-1976)、柳亚子(1887-1958)、郁达夫(1896-1945)、曹聚仁(1900-1972)、俞平伯(1900-1990)等曾居住于西湖之畔;高僧弘一法师在西湖之畔出家。1928年西湖国立艺术院的成立,聚集和培养了一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使西湖一带成为近代中国艺术核心区之一。在已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0处近代文化史迹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国最早的全国性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团体,“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社团建设发展100余年,几乎汇集了全国一流文化名家。西泠印社社址由园林建筑群组成,位于西湖景观的又一精华之处。社址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西里湖,占地面积575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平方米。西泠印社总体布局可分为四组建筑群,包括山前柏堂建筑群、前山山川雨露图书馆—凉堂建筑群、山顶观乐楼—华严经塔建筑群、后山还朴精庐—鉴亭建筑群,内有各类题名古建筑23处、泉池4眼、石塔1座、经幢1处,造像4尊。社内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社址于2001年列为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篆刻艺术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4-3 14:37 , Processed in 0.04670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