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2-27 11: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的汇聚,常能催生更多的创新成果。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中心不少孵化企业不但是产业链上下游,更在抱团成长,开拓更广阔的石墨烯应用领域。
比如,烯材暖、柔碳科技两家企业都生产石墨烯电热膜,但生产工艺不同,应用领域也不同。作为两者的下游,高芯热能、佳运智能、五恒烯等企业对“柔碳牌”电热膜优化升级后,深耕可穿戴取暖领域;对“烯材暖牌”的电热膜优化设计加工后,则在地暖等煤改电、气改电领域找到了良好前景。
电热膜、导热膜、导电剂、气凝胶、烯合金……目前,以首次商业化为主要目标的国创中心已组建研发团队近30个,集聚科研人员近250人。“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必须做好方方面面准备。”刘兆平介绍,瞄准未来,他们正努力打造贯穿石墨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新型创新体系,“这实际上是在为创新蓄水,慢不得,但也急不得。”
10秒速热,从25度升温至100度仅需4分钟……去年“双十一”,一款应用了石墨电热元件的家用暖菜板在电商平台爆卖数万台。为该产品提供关键材料的,正是坐落于镇海的柔碳科技。早在7年前,柔碳科技便已建成半米宽幅、千米级长度的石墨烯薄膜卷对卷中试生产线,率先实现大宽幅石墨烯薄膜卷材生产。历经多次技术迭代,柔碳石墨烯卷材驶上产业化快车道。
“原先都是埋头搞科研,现在这种思维方式逐渐转过来了。”柔碳科技董事长汪伟告诉记者,石墨烯薄膜卷材对工艺要求极高,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产业化初期的“瓶颈”。“‘曲高和寡’的东西别人不敢用,你必须考虑石墨烯能为生产生活带来什么。”以暖菜板产品为例,石墨烯在其中的用料占比并不高,但凭借其超强的导热性,一款暖菜板可以在功率不变的前提下,大幅提升热能输出的效率,从而吸引“路人粉”尝鲜购买。
在国创中心产业化应用项目支持下,柔碳科技大胆延伸在智能家电、可穿戴等领域的新产品研发触角,产值节节高的同时,还在当地形成了一条从石墨烯薄膜卷材制备到应用的产业链。近期,他们还与吉利汽车研究院达成合作,未来将借助石墨烯的独特性能,进军百亿级汽车热管理市场。
不止暖菜板,只有一个原子层厚的石墨烯正在成为一些传统行业迭代升级的催化剂。烯冷新能源与头部物流企业合作开发石墨烯热管理增强制冷装备,解决冷链运输难题;尚烯科技开发的石墨烯改性面料,让衣物拥有抑菌、抗静电、吸湿、速干等多重功能;高芯热能则聚焦“暖”经济,实现家居地暖、育苗床电暖等石墨烯产品的“七十二变”……
在国创中心所在的宁波镇海区,这种催化效应尤其明显。前不久,一家专门生产接插件产品的本土企业还找到柔碳科技,希望为昂贵的导电银材料找到“平替”。在汪伟看来,这正是石墨烯作为未来材料的魅力所在。这些年,“柔碳”每年都向中车研究院提供铜基石墨烯薄膜,由对方加工成“超级铜”后,尝试应用于高铁牵引电机上。“这个产品即将进行整车验证,未来或将培育出又一个千亿级的新产业。”
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如何将其与现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协同发展,考验着地方的智慧。以产业强区镇海为例,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平台,当地很早就推出石墨烯等未来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可谓布局甚早。而今顺应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需要,当地的发展思路也在转变。“通过更加精准的引导,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镇海区经信局副局长童凯士说。
这两年,镇海逐渐聚起柔碳科技、尚烯科技、云涂新材、烯冷新能源等十数家石墨烯企业,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创新生态。围绕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镇海正加快推进“三核一链”的石墨烯创新发展新布局——九龙湖、骆驼负责小试中试,澥浦建产业化基地,此外,还将把附近废弃的厂房改造成石墨烯等高新产业科创中心,并命名为“光明科创微城”。
以点带面,串珠成链,一张由石墨烯催生的产业创新图谱正在甬江畔铺展开来。“打好基础,小步快跑,相信石墨烯会释放出更多的光和热。”童凯士满怀憧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