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6-22 21: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6-22 21:08 编辑
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二 浙江红外热像产业为什么这样红
2020-06-22 07:50:03杭州网
疫情期间,传统安防产品通过紧急融合红外热成像等测温技术,实现大面积、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体温,成为机场、高铁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防疫排查的最佳选择。
很多人不知道,浙江是红外热像仪研发生产的重要一极。截至日前,浙江共向国内外供应40余万台红外热像仪,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当中,杭州高新区(滨江)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占到全省总产量的96.9%,直接拉动该区1月至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重回历史最高水平。
红外热像产业,浙江为什么能成为重要一极?连日来,记者前往杭州高新区(滨江)采访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大立科技等企业,一探红外热像产业的“浙江现象”。
看科技创新
“技术是育新机、开新局最重要的基础”
大华股份产品专家尤清涛仍清晰记得,今年大年三十,他接到了公司的抗疫指令,连夜从安徽老家赶回杭州。与此同时,大华股份迅速组建一支应急专项组,立足疫情防控实际,围绕公共场所高密度人群精准测温的需要,投入到超高精度人体热成像测温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中。
“技术是育新机、开新局最重要的基础。”尤清涛说,浙江企业紧急转产红外热像仪,离不开其扎实的技术积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凭借电子加工、外企代工优势,深圳安防产业成长起来。盛极之时,深圳安防企业数量多达5000多家,其中38家位列中国安防百强。与国外和深圳等先发地区相比,以杭州高新区(滨江)为代表的浙江,得益于企业专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起步迟但发展快,推动了行业洗牌。
2001年,杭州相继诞生三家后来在全球安防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一年之后,大华便研发了国内第一台音视频同步的8路嵌入式硬盘录像机。这意味着,相关产品再也不用更换磁盘,可以滚动式录像。
近20年间,像大华股份这样的浙江安防企业,每年研发投入都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逐渐从安防行业国际标准的参与者,转身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创造了众多行业和世界第一。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两家企业,近十年来还稳居全球行业前二,支撑浙江成为全球安防产业高地。
在疫情防控中堪当“奇兵”的红外热像仪,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零部件——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很长一段时间,都严重依赖进口。
2006年,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大立科技开始突围。“我们首先引入团队,砸下3亿元研发可以在常温下工作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2008年生产出实验产品,2010年实现了产业化。”大立科技副总经理范奇介绍,目前,大立生产的红外探测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准,建立起了核心器件的竞争优势。由此,浙江红外产业实现关键突破。
红外热像仪是技术融合下的产物,疫情面前,浙江企业深厚的技术积淀派上了用场。
尤清涛回到杭州后,与研发和供应链团队紧急开展算法攻关及生产调度工作,共同升级原有工业测温设备。“以前,我们的工业测温产品误差在正负2℃,如果要满足疫情防控需求,必须快速解决大面积、高精度测温两大难题。”
困难面前,技术再一次带来希望。
为了解决大面积测温难题,大华股份的智能识别技术顶了上去。“这方面,我们有得到国际认可的先进技术。”尤清涛介绍,每一个人耳朵附近的温度,比额温要高,大华股份在算法上进行优化,排除面部其他区域的干扰,最终生成准确的额温数据。
面对高精度测温难题,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大立科技等企业,都紧急研发了一个名叫“黑体”的辅件。“在实际使用时,每时每刻的环境温度条件都不一样,这会给测温带来干扰。”尤清涛介绍,所谓“黑体”,就是一个恒温的固体,放在摄像机对面,起到温度参照物的作用。“按照国家相关规范,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误差要小于0.4℃。我们通过大量的计算、实验,最终将误差控制在了正负0.3℃。”
看产业配套
“供应商基本在浙江,打造新的增长点有基础”
今年是赵霞进入安防行业的第7年。作为宇视计划业务部经理,她负责保障市场订单最快最有效交付。没想到,2020年刚开始,她就遭遇了大挑战。
“疫情给产业链带来巨大冲击,最难的肯定是原材料供应。”赵霞介绍,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热影产品需求翻了五六倍。原本平均两个月的供应周期,也被压缩到了几天。
不只宇视。作为全球安防产业高地,浙江感受到了“最强冲击”。
“因为疫情,供应链安全受到很大挑战。”海康威视副总裁郑一波说,海康威视的海外业务受影响很大。但他也认为,疫情让红外热成像技术爆炸式发展,而杭州是国内相关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具有培养成新产业集群的潜力。
市场份额为证。近年来,海康威视、大华和宇视这三家排在全国前三的安防企业,加速布局浙江,分别在桐庐、富阳和桐乡设立智能生产基地,抢占了全国约60%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浙江凭借宁波、嘉兴等地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安防产业配套,相关元器件逐步从国外配套转向了自主配套。
在突发疫情考验下,浙江相关产业链尽显核心控制力,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增长极。“3月份,宇视桐乡智能制造基地的生产就已经达到了高峰值。”该企业生产支持部经理高秋霞介绍,“正常情况下,一条生产线的搭建周期是3天左右。面对热影系列产能爆发式增长需求,我们在一周时间内就搭建15条生产线。”
原有的产业基础,为宇视交付快速响应提供了最强应变力。接到任务后,高秋霞马上召集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决定最大化兼容复用已有生产线,对前后端产品线进行柔性改造。“依托宇视独有的齐套精益管理思维,打造敏捷快速的柔性生产体系,满足热影系列长期稳定规模供应。”
完善的产业配套,为宇视物料保障提供了最强支撑力。赵霞介绍,热影所需的原材料除整体供应端稀缺的红外温度传感器,更难交付的是另一类装配类原材料,可以说是“私人定制”,供应难度很大。
关键时刻,浙江安防产业配套完善优势再次凸显。赵霞说,“宇视装配类原材料供应商,基本都在浙江集聚,分布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打造新的增长点有基础。”精简内部打样确认等繁琐流程,宇视快速打通了供应链条,而按照正常程序,从研发打样到批量生产交付,需要两个月左右。
马力全开的生产线,让经济报表飘红。短短两个月内,宇视热影在超300个城市,3000个项目大规模应用。满足国内供应后,宇视重点保障疫情严重国家产品的及时交付能力,截至5月底,已出口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塞尔维亚等70余个国家。大立科技今年以来一直保持“零库存”满负荷生产,向国内外分别供应了超万台红外整机产品。在产品没有涨价的基础上,大立科技今年以来的利润总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看**服务
“帮助企业打通资金、运输等环节,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时,大立科技开始向市场提供人体测温仪。“10多年来,虽然所占的销售比重5%都不到,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个生产线。”范奇说。
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社会按下“暂停键”,怎么保障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提高产能?1月30日,***印发关于组织做好红外体温筛检仪及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将红外体测筛检仪,纳入疫情防控重点物资,大立科技被纳入工信部重点保障名单。
同一天,来自省数字经济发展中心的李玮,被派驻到大立科技当驻企服务员。“驻企服务员是省经信厅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初衷是有效支撑我省乃至全国的抗疫工作,帮助企业打通资金、运输等环节,因为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李玮说。
交通运输,关系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2月4日,大立红外整机产品壳体供应紧张,产线面临停产。“我们的供应商位于湖州德清一个金属材料市场,但当时各地疫情防控严峻,别说采购了,连进德清都难。”范奇说。
当天中午,李玮了解到大立科技的难题后,马上向省经信厅应急物资生产保障组反映情况;省经信厅立即与湖州市和德清县经信部门联系,并帮助出具公函,请当地**部门予以帮助解决,德清县经信局及雷甸镇**落实专人全程协助,在落实各项必需的防疫措施的情况下,迅速组织金属市场加工大立科技急需的壳体配件,当天晚上所需配件加工完成并运抵杭州。
像李玮这样的驻企服务员,省经信厅共下派了64名,他们全力以赴强供给、千方百计提产能:在红外传感器市场供应紧张时,积极协调上海企业为浙江市场日供红外传感器芯片约两万颗;在解决红外测温仪市场销售许可上,积极帮助杭州华安、浙江健拓等外贸代工企业紧急审批红外测温计的国内生产和销售许可;在企业急需流动资金时,积极协调银行为义乌百灵发放专项信用贷款100万元……
据统计,截至6月3日,浙江共生产销售全自动红外热像仪40余万台(套)、个体用红外测温计近500万个,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和五分之一。
浙江为什么能?当记者向范奇抛出这个问题时,他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范奇回想起了20年前,安防产业在浙江崛起的时候。“**部门眼光放得比较长远,不会因为公司规模小,就忽视对你的帮助。只要看中的产业,浙江就会投入很多资源进行培育,所以安防产业才会在浙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在范奇看来,**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依然是浙江安防产业化危为机的最大动力之一。“从国家工信部到省经信厅、市经信局,都第一时间对维护产业链安全进行了部署和保障。我们所在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在年前一周时间内,**主要负责人先后3次来到大立科技,协调解决供应链上遇到的难题。”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此一役,数字安防产业将走向何方?
浙江再次抢先布局。根据《浙江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浙江要构建“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石化、数字安防、汽车、现代纺织等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每个集群都要有引领性的研发机构,有产业创新联盟,有万亩千亿平台,有大项目好项目,有龙头企业和单项(隐形)冠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
【记者手记】
机会偏爱 有准备之人
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给一些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浙江的红外热像产业便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机”,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浙江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十年如一日进行技术攻关,才有今天偶发危难中的所谓机遇。
杭州高新区(滨江)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在整个浙江红外热像产业中,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产量,占到了96.9%。这当中有一定客观原因,因为高新区(滨江)的企业,大多注重研发生产一体化发展,既是研发端,又是成品端,在整个产业链当中,最能体现最终产能。但更为重要的是,高新区(滨江)范围内的企业,大多非常专注于科技研发,该区每年研发投入占到GDP的11%,在全国169个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当然,就像范奇所感慨的那样,除了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之外,营商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在疫情当中,得到了极佳的呈现:今年1月至4月,受益于红外热像产业的逆势而进,杭州高新区(滨江)工业运行整体效率,大大赶超去年同期水平,增速比去年还高了7.5个百分点。
这种危机中逆袭的完美演绎,再次阐明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朴实的发展道理。这次疫情危机中,不管是收获机遇的,还是受疫情影响的,相信很多企业、很多城市,都会反思过去成长的路径,调整未来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毫无疑问,这对今后的发展会更加有利。(夏丹 张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