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经济论道] 2024年武汉产业经济城建新闻综合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8 11: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产业链加速扎堆成形 “中国星谷”开辟湖北商业航天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7日07:21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唐诗 王建玲

新年伊始,“中国星谷”武汉市新洲区生产的快舟火箭实现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首个开门红,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天目一号星座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国内商业卫星星座最快组网纪录。6天后,该型火箭再次成功发射,实现18天内4连捷。

3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踏访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看到,围绕航天产业主链,不少新的配套项目已经落地开工建设。这座长江畔的新城,激情澎湃。

聚链成谷——

由“零售”向“批发”转型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是由位于“中国星谷”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主要为300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发射成本低等特点。自2023年以来,快舟火箭实现8发8成,这样的发射规模和频次标志着快舟火箭正式迈入批量生产、批量总装、组批发射的产业化“快频”发射阶段。

“仅一路之隔,火箭和卫星两个产业园进行星箭对接试验,从相隔几百公里缩减为不到100米,不仅提升了适配精准度,方便了沟通协调,且大大节约了客户成本和时间。”快舟火箭结构设计师杨思宜介绍。在快舟“8连胜”系列任务中,有5次执行的是天目一号星座批量发射任务,该星座的总装集成单位就位于快舟火箭产业园对面的卫星产业园。该产业园拥有年产240颗小型商业卫星的全自动生产线,为“中国星链”所需商业卫星大批量“下饺子”提供了充足产能。

面对日益旺盛的商业航天市场订单,近年来,快舟火箭多型号研制任务并行,零部件、工装和工艺加工需求直线上升。

对此,武船重工、华夏精冲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纷纷以承揽工装加工、工艺焊接等方式加入“朋友圈”,并通过完善航天工业标准,加快融入产业链力度。

沿航天大道行驶,巨大的冲击波映入眼帘。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工程、磁电产业园……10多个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星罗棋布。经过7年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产业主链已经基本成形,被命名为“中国星谷”。

创造“湖北奇迹”——

百亿投资撑起园区优良配套


“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的攻坚力量。”新洲区主要负责人说,建设者们不讲价钱、不讲条件,用超常服务提供后勤保障,创造了在淤泥上15天打下600根管桩的奇迹。

双向8车道、全长16公里的航天大道贯通东西,六纵三横的城市骨架全面拉开。武汉东部首个三甲医院同济航天城医院落户“中国星谷”。城市供水、排污、学校、文体场馆等基建全速推进。5年来,武汉市和新洲区已累计投入100多亿元,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和西部产业配套区梯次成形,建成楼宇和厂房面积达100万平方米。

“新洲最好的教育资源今年落户。”新年伊始,新洲区政府率先与火箭公司双向奔赴,“全方位、个性化、清单式”给予无条件专班支持。在项目落地、人才落户、总部用地、职工住房、民生配套等需求上,拿出最优质最体贴的金牌服务。

目前,以火箭和卫星制造,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运用和空天大数据创新中心为重点的航天产业集群呈良好态势,助力“中国星谷”在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征程上跑出更快的“航天速度”,有望在2026年形成600亿产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快“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建设,武汉建成20个标杆智能工厂

2024-03-18 07:02 来源: 长江日报



  3月15日,由武汉市经信局主办,“周五之约·未来工厂建设辅导·武汉经开区专场”活动在车谷人才创新港举办。

  活动以“打造‘未来工厂’,厚植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现场开展了“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建设辅导、工业视觉解决方案分享、交流答疑等环节。

  当天,作为培训主讲之一的北京赛昇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方棣对长江日报记者感慨地说:“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的驱动力,正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三化’形式,在武汉这座科创大城涌动。”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未来工厂建设辅导”首场活动,该系列活动旨在为全面培育建设武汉“未来工厂”,建立健全“数字化产线—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标杆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四级梯队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对标建设,加快打造武汉新质生产力,促进武汉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四级梯队指标落实以“新”塑“重”



  活动现场开展“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建设辅导。记者李昕宇 摄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之一。去年11月,武汉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要把握数字技术这个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把握绿色低碳这个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把握组织方式创新这个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新型工业化之“新”正在重塑这座工业重镇之“重”。

  以“新”塑“重”,要在一条条产线上落实。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企业怎么做?在陈方棣的宣讲中,武汉市“未来工厂”四级梯队的评价指标为企业的“三化之变”给出了答案与标准。

  “未来工厂”的四级梯队构成了武汉的“智能制造金字塔”。“这一指标体系是武汉工业技改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成果,将支撑并推进武汉新型工业化的加速。”

  从一条产线到领航企业,一项项评价指标指引着企业“跨级通关”。陈方棣介绍,四级评价指标分为两级,其中一级指标11个,涵盖基本要求、装备、设计、生产、经营指标、人员、技术、绿色发展、资质、模式创新、建设成效等。同时,针对离散型行业和流程型行业的差异性,二级指标分别对应设置33个和32个。同时,四级梯度的每个评价指标都设计了量化评价规则。

  据介绍,“未来工厂”四级梯队的评价指标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编制而成,武汉市同步从政策支持、专项资金等方面进行了配套。活动现场,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对企业代表们说:“不以企业大小、项目大小分高低,只要符合四级梯队相关建设指标,都会得到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201条数字化产线、102个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20个标杆智能工厂、2个“数字领航”企业。

  全市20个标杆智能工厂7家在车谷



  岚图汽车工厂里的智能化制造场景。


  “一开始是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智能化改造,逐步就发现公司的规划和四级梯队的指标很契合。”在分享交流环节,岚图汽车数字化项目经理蔡芳介绍,岚图汽车正持续推进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今年将重点打造“绿色智能工厂”。

  如今,岚图汽车已建设起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5G全连接工厂,实现了“千人千面”的柔性生产。走进岚图汽车工厂,研、产、供、销各环节打造出15个智能化场景处处可见。总装车间内,不同款型的新能源汽车正在“空中”缓缓滑行,只有1条生产线却可以同时混流生产3款车型。去年11月,岚图汽车入选“2023年武汉标杆智能工厂”。

  同为“2023年武汉标杆智能工厂”,中创新航武汉基地是武汉首个落地的新能源电池企业,生产的电池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等各领域应用,全面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年产能50千兆瓦时的国际领先的智能化新能源电池工厂。走进工厂,这里正构建起锂电池的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设备自动化运转,其中涂布设备每分钟喷涂速度超百米以上,生产精度达到微米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是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公司将致力于进一步通过智能制造驱动经营管理效能提升,向建设高效、节能的未来工厂逐步迈进。”中创新航武汉基地相关负责人在交流环节表达了企业持续打造“智造力”的信心与目标。

  一家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打造“未来工厂”,攀登“智能制造金字塔”,为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按下了“加速键”。武汉经开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该区7家工厂获评“武汉标杆智能工厂”,已有25个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在建数字化产线达到246条,“今年将大力推进技改和智能化改造工作,力争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脱零”。

  随着“未来工厂”四级梯队持续建设,“智能化改造”正成为武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张“硬核名片”。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榜单中,武汉入选“前十”,再次见证这座工业重镇的“智造实力”。

  数据显示,近3年,武汉技改项目数以年均12.4%的速度快速增加。去年,武汉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5%,创近3年新高。今年1—2月,武汉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8.1%,武汉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增长两成!武汉进出口红火开局,部分领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4-03-18 07:08 来源: 长江日报





  3月15日,武汉海关发布今年前2个月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情况。其中,武汉市前两个月进出口557.6亿元,同比增长20.6%,占同期湖北省进出口总值的54.6%,对湖北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为83.2%。

  今年,“加快构筑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抢抓系统性、重塑性机遇,武汉对外贸易开局向好。17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武汉海关、外贸企业及专家学者,分析数据释放的重要信号。



  武汉海关关员保障出口货物快速通关。


  民营企业稳住“基本盘”

  记者梳理发现,民营企业面广量大,仍旧稳住了武汉外贸的“基本盘”。

  数据显示,前2个月,湖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705.5亿元,增长19.2%,占69.1%,比去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

  “十四五”以来,武汉加快布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依托4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为主,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装备制造为辅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武汉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全市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近4000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武汉民营企业出口业务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同时还包括湖北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

  以联想武汉产业基地为例,该基地连续8年全年出口额位居湖北省第一。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是联想集团在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移动业务自有工厂,主要生产手机、平板电脑及其零配件,拥有35条贴装线、55条主板测试线、100条预组装线、67条组装线、50条包装线,最高日产能超14万台,即每0.7秒就下线产出1台手机或平板电脑。同时,全球每10台摩托罗拉品牌手机或每10台联想品牌平板电脑中,都有接近6台产自这里,产品出口到海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外,随着RCEP全面生效,民营企业又迎来新的机遇,特别是近期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新的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措施,为外贸企业的后续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汽车成为出口最亮眼板块

  汽车产业是湖北省武汉市传统优势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性高、带动性强的特点。随着武汉汽车出口产业的快速壮大,相关经营主体的发展也呈现积极态势。

  去年11月,荷兰Fully Charged Live Europe车展正式开幕,岚图汽车携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等车型重磅参展,标志着岚图汽车正式进入荷兰市场。

  武汉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武汉汽车整车出口规模突破130亿元,增长超12倍,新能源汽车出口起步快跑,东风本田、猛士、岚图、路特斯、上汽通用武汉基地等一批新能源整车项目加速推进,出口提速扩量,在车规级芯片、自主控制器、智能驾驶等领域,武汉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3年10月30日,武汉市经信局公布《关于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支持开发国际汽车市场。

  今年以来,汽车出口仍保持良好态势。汉口海关东西湖园区监管科科长张云鹏介绍,为了加快汽车出口,今年武汉海关还开展了“区内直转”业务。

  武汉全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香武介绍,在“区内直转”模式下,汽车在仓库内就可直接实现状态转换,出关办理时效可提升5倍以上,预计一年可节约运输费用近200万元。

  按照计划,今年还将有8000辆国产汽车通过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东西湖园区出口。

  加工贸易出口创历史新高

  武汉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两个月,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17.2亿元,增长33.4%,创历史新高,占进出口总额的11.5%。

  加工贸易,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重要贸易方式,对扩大对外开放、稳定就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省,江河湖海到处都有“湖北造”船舶的身影。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则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华中地区最大的船舶建造基地。随着国际航运市场持续回暖,武汉海关深入全省船舶及配套企业宣讲政策,提出与企业生产模式相适配的加工贸易业务模式。如今,武船的客户已遍及意大利、希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今年,武船还将开工3型13艘船,货值约3.63亿美元。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也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的加工贸易业务。该企业初步规划,近三年将向20多个国家或地区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约9万辆新能源整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表示,近两年来,武汉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贸经济,如大力支持发展湖北楚象、湖北国控、湖北国贸、长江国贸等供应链平台开展业态创新和资源整合,加速拓展汽车、光电子、大健康、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业务版块等。

  “但还有巨大空间和潜力。”他认为,武汉还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产业园、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外综服中心的服务功能,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专业服务,同时进一步支持供应链企业做优做强,积极培育外贸中小企业,鼓励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抱团出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2: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蒙徽:加快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发布时间:2024-03-16 10:15 来源:《求是》

  
加快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王蒙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擎,将湖北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一、切实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悟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从历史进程和发展实践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动机,谁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和制高点,谁就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当前,湖北正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作用,持续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实际成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增光添彩。

深刻领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只有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湖北,多次对湖北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湖北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寄予湖北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殷切期望。湖北是科教大省,是首批国家创新型省份,获批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担负起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责任。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图为2023年6月14日拍摄的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深刻领悟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的战略考量,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大部署,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包袱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二、湖北具备打造科技强国建设重要战略支点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处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重要经济区和科技创新高地的几何中心,科技创新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极,形成东、西、南、北、中均衡布局、互促共进的科技创新战略格局。

从历史看,湖北科技创新发展为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9世纪末,湖北先后创立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等一系列支撑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教育机构,开启了科教兴鄂的前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把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制造业大省来建设,布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水平院所高校,以武钢、武重、武船、二汽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优质科教资源加速在鄂集聚,湖北掀起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热潮,科教兴鄂深入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1991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建设国家首批新技术开发区,湖北以武汉为重点,走出了一条校内研发、周边孵化、大学科技园成长、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化的“四级跳”模式,在北斗、航空、舰船、生物、农业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奠定了湖北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地位。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数字车谷”。图为2023年9月21日,在武汉经开区岚图汽车4.0数字工厂总装车间,工人对即将下线的新车进行检测。 湖北省*委宣传部供图


从现状看,湖北科技创新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湖北科教资源不断集聚,有中央所属科研机构23家、高校132所、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2个,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两院”院士8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湖北实验室10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产出全球首颗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小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设备、国内首套全国产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省各类创新主体加快成长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获批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当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三峡工程、长江存储等一批“国之重器”稳健运行,中国光谷加快迈向世界光谷,湖北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

从未来看,湖北要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科技创新始终起着引领、支撑、撬动的重要作用。湖北要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战略腹地中心枢纽,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必须加快建设战略性科技力量、战略性产业备份基地、战略性重要枢纽节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湖北科技创新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对比世界一流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应用导向还不凸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创新生态还需优化。我们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奋起直追,更大力度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赋能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生态,更好把人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结合起来,构建需求端和供给端有效对接的创新体系,把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建成重要战略支点的“最大增量”,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三、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必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解决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湖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用”为导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取得科技竞争优势的主要抓手。湖北坚持把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金字塔尖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载体,全力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为基石的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点”、抢占科技创新“高点”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高质量实验室体系。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作用发挥,集聚优势力量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基地,稳步推进在鄂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大力实施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工程,调整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布局,不断建强实验室体系。

——构建重大设施集群。积极推进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加快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

——持续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相关重点学科参与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培优行动,实施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突破行动,推动部委属高校适用地方科技政策,建设一批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国家级特色学院,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共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湖北以企业为主体,以协同创新为路径,深入推进体系化、任务型科技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更大力度推进“尖刀”技术攻关工程。瞄准29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和试剂等“卡脖子”技术瓶颈,构建优势领域“核心技术池”。采取“定向委托”、“赛马择优”、“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实行“军令状”、“里程碑”等管理模式。推行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整体考核部件、市场考核产品”项目评价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组建车规级芯片、光纤激光器等一批协同攻关型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持续提升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深入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各项财税政策,将科研队伍建设纳入省属企业考核内容,用好省级科技人才股权激励基金,靶向引进企业核心技术团队和人员。



2023年10月18日,G6高分辨率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在武汉正式完成组装,装备采用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技术。图为完成组装当日,工作人员在调试G6高分辨率新型显示喷印装备。 新华社发 杜子璇/摄


——加快建设产业链创新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坚持“链长”统筹、“链主”出题、“链创”答题,推动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推进光电子信息、工业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技术攻关,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前瞻布局6G、人形机器人、空天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前沿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创新项目,着力突破底层技术、开发应用场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新高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引导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之源,产业链是创新链发展的落脚点,供应链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湖北运用互联网思维,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打造技术聚集平台、产业转化平台、人才引流平台、资本聚合平台,构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搭建合作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建设供应链平台,融通共享湖北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专利、成果等科创信息,建立天网智能匹配、地网需求挖掘、金网金融赋能、政策包引导激励的“三网一包”服务体系,形成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国企民企、离岸在岸协同联动的创新链供应链。

——精准对接供需。挖掘企业技术、人才、金融、场景等创新需求,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响应企业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各类创新要素供需匹配,解决科技创新要素分散、供需错配、效能不高等问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

——强化保障措施。学习借鉴香港、深圳等地科技激励政策,政府和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聚焦现有178项对接案例,分类实施专项资金、人才创新、场景示范、平台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建设等5项39条政策,实现企业“真需求”、政府“真支持”、风险“真共担”的有机统一。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湖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着力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有序推进科技机构改革。落实党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强化科技工作统筹组织和协同联动,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一体推进经费投入、项目组织、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和企业创新。

——积极开展科技领域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国家科技人才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在全省范围推广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成果,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建立健全部省联动科技监督评估机制。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湖北路径”,完善推动湖北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量”政策措施。

——加快完善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使用机制。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引领、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卓越工程师集聚、工匠培育“四大专项”,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扬帆”行动、“楚天英才计划”、“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推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2: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3-18 12:15
王蒙徽:加快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发布时间:2024-03-16 10:15 来源:《求是》

全国重点实验室数据错了,湖北2022年重组3家,2023年重组新增18家(其中重组14家,新增4家),目前共有21家加上待重组的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家,湖北目前共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34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2: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創新中心具體怎麼理解? 概括來說,就是在全球或某一個國家之內,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創新等方面佔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城市群,它們的創新資源密集、創新成果豐富,科技要素在戰略 性新興產業或未來產業發展中能發揮關鍵作用,是科學中心、技術中心和產業中心的整合。

從2016年開始到2022年,國家先後批復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武漢、西安等六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方案。 截至目前,我國「3+3」科技創新中心的整體佈局已基本形成,在空間上由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全面部署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成 渝、武漢、西安三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2:3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HLAKERS 发表于 2024-3-18 10:38
等下一届像ONE NEW 的 SJ吧 这一届 呵呵呵呵呵

希望下一任给力一点,哪里还有具有大武汉情怀的人来掌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2: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央媒最近都在为武汉科创中心造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3: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stkaka 于 2024-3-18 13:51 编辑
zolor 发表于 2024-3-18 11:07
新能源掉不掉队现在还不好说,如果乐观来说就等固态电池,那个出来才是王炸,要是华科那个固态一旦捷足先 ...


这消息看看就得了吧,逻辑上讲这是个悖论:技术面先进得多,成本和目前液态电池也相当,而且离产业界这么近,卡了行业这么多年的好东西,居然还没来量产大规模应用,风投居然之前都还不知道,原因是?

我盲猜:用了某些关键的稀有金属,金属本身不值钱,但大自然界已知的量太小,无法支撑汽车行业的大规模应用。

希望被打脸。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4: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huis4 发表于 2024-3-18 14:04
一心干了啥?不是晃晃就走了吗?

《武汉印象·2017》的序里,一新SJ自己做了总结。


原文如下:


2017年武汉在历史长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汉,大江大湖、大美大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数千年来,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基因在这方热土生生不息,迸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力量。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2017年虽然只是一瞬,但以改革创新、拼搏赶超的强大气场和显著成就,在武汉历史长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实践最有说服力。这一年,我们高举XXX旗帜,深入学习贯彻XXXX精神,按照省W要求,一手托起新时代城市伟大梦想,尽心尽责为大武汉谋复兴;从一手托起人民美好生活梦想,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提出一系列新思路,实施一系列新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发展亮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全面开启了复兴大武汉新征程。


特别可喜的是,这一年全市GDP增长8%,是近5年来首次高于全省发展速度,实现了在全省由跟跑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高站位优化大都市发展战略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新城(新区)、长江主轴、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构建新时代伟大城市梦想。
善挖用足在汉高校院所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创新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突破性发展新民菅经济,招商引资签约总额2.58万亿元、是上年的6.8倍,实际到位资金8227亿元、增长43%,开工落地亿元以上项目584个、总投资7030亿元,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是上年的近2倍,新落户大学毕业生14.2万人、是上年的近6倍,走出了“科教培育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消武汉“九桥一隧一路”ETC收费,全面化解了多年遗留下来的1872件信访积案,重塑为民服务机制,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建成东湖绿道二期73公里,地铁新开工5条、当年建成通车3条、在建13条,通车里程达237公里,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被ZY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榜首。

改革创新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实施“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启动建设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创设市招商局、招才局、网上群众工作部,创立长江新城“经社分开、统分结合”的高效精简管理体制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区域股份合作制”,首创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开展“四水共治”,创新实施“三乡工程”,许多创新举措成为全国示范

全面从严治党D纵深推进,创新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全域调研选拔“狮子型”干部,重拳整治“新衙门作风”,实行每月拼搏赶超交流会制度,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D的建设全面加强。武汉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成功入选世界“设计之都”,第二次获得C40城市奖,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再捧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入选国家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首批中国十大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被中国新闻社评为全国2017年度唯一的城市创新奖。


武汉,每天不一样。武汉的发展变化,武汉人民既是实践者又是见证者。许许多多热爱武汉的作家、诗人、书法家、文艺爱好者和广大市民,发挥自己的专长,着眼一街一巷、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用文字记录这座伟大城市的火热生活,或用彩笔描绘这座伟大城市的多姿多彩,或用镜头捕捉这座伟大城市的精彩瞬间,讴歌新时代,凝聚正能量,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又带给人们新的启迪。《武汉印象·2017》丛书的编辑出版,凝结着武汉宣传部门和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心血,必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武汉、垂青武汉、宣传武汉,从而促进武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4: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3-18 12:39
央媒最近都在为武汉科创中心造势。

科创中心已经获批了,稳步推进就行,湖北现在急需拿下的是综合性科学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4: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新区还会扩吗?武汉长江新区是否最有希望?


中*央文件点名!19座城市,被委以重任

原创 凯风 国民经略 2024-03-18 11:49




这些地方,再次被委以重任。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点名上海浦东、广州南沙、四川天府、陕西西咸、青岛西海岸、湖南湘江、南京江北等19个国家级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作为“国”字头的经济功能区,国家级新区历来各地经济产业的重镇,既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

国家级新区再迎政策利好,意味着什么?会否继续扩容,谁会是下一个?

01
19个国家级新区,谁在领跑?


近年来,全国各类新区、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层出不穷,各类园区总数超过3500个,但位于金字塔尖的国家级新区仅有19个。

一个“国家级”,就道出了与众不同之处。

无论是自贸区还是高新区、开发区,都是由部委或地方政府批复,承担某一项具体改革功能,而国家级新区由国家层面批复,肩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等众多重任。

目前,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分布在不同区域:东部沿海地区8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6个、东北地区3个。



新区是经济功能区,不同于常见的行政区,往往横跨多个市辖区,甚至跨越两座地级市,打破行政分隔,以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发展。

19个国家级新区中,上海浦东新区,可谓遥遥领先。

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GDP总量超过1.5万亿的城区,因此在新时代又被赋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的重任。

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实力居前,占天津全市经济比重超过40%。

滨海新区曾在2016年一度官宣破万亿,但由于“挤水分”等因素,最终核查的GDP总量减少了1/3强。

根据最新统计年鉴,滨海新区GDP总量约为7000亿元左右,离万亿大关仍有一定距离。

在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之后,青岛西海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长沙湘江新区GDP总量超过4000亿元,位居第二梯队。

这些国家级新区,不约而同将2035年前GDP迈过万亿大关,作为志在必得的锚定目标,而强省会、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是共同的支撑。

在此之后,南京江北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福建福州新区、大连金普新区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

而滇中新区、长春新区、哈尔滨新区、兰州新区、雄安新区、贵安新区经济体量都不足千亿。

这些国家级新区,要么区域范围过小,要么发展时间较短,要么新兴产业有待聚沙成塔,经济爆发还需要一定时间。

雄安新区就是如此。经过6年多建设,雄安新区在基建层面已经初具雏形,但在产业层面还处于培育期。

不过,随着在京央企总部、部委高校、医院等资源不断疏解导入,雄安新区的未来值得期待。

02
哪些国家级新区被委以重任?


这一轮的新区建设,重点落脚在科技和产业竞争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三大领域。

根据规划,支持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向具备条件的新区倾斜,巩固新区汽车、新型显示、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智能家电、纺织等千亿级及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同时对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积极支持。

一些本身就肩负多重国家战略重任,且在科创领域有着一技之长,更形成了众多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国家级新区,成为最大受益者。

其一,上海浦东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着墨最重,分别被提及8次和5次,涉及科创、产业、消费、外贸等方方面面。

究其原因,两大区域不只是国家级新区,还承载了诸多其他重大国家战略。

浦东是“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南沙是“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平台,两者又都是国家科学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科创双中心”的主要承载者之一。

近年来,南沙在广州乃至广东省战略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大量科技资源与创新平台的倾斜,与此不无关系。



其二,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双双被提及4次,作为直辖市的国家级新区,行政层级更高,在所在区域经济分量更重。

事实上,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分别是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二个、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含金量远比后来集中批复的新区更高。

两大新区都不乏主导产业支撑。天津滨海新区的石化产业占全市的60%以上,重庆两江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的72%。

其三,兰州新区、贵州贵安、哈尔滨、长春等新区,则侧重于产业承接和培育能力。

根据文件,支持中西部和东北的新区提升产业承接和培育能力……“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适当支持”。

中西部和东北的国家级新区,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产业实力,本身还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仍处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阶段。

其四,陕西西咸新区等跨越两个地级市的新区,重点在于区域融合和产业协作。

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江西赣江新区都非依托单个城市而成立,而是横跨两个地级市,体现出对于区域融合发展的布局。

这其中,陕西西咸新区最具代表性。地跨西安、咸阳两市,一开始由两市共管,后由西安代管,被认为是西安合并咸阳的前奏。



不过,西安代管只是西咸新区的直管区部分,而更大范围的共管区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事务则由咸阳市负责。

种种信号表明,西安合并咸阳之说已经远去, “西安—咸阳一体化”产业协作、互联互通正在成为新的选择,这也是国家级新区政策的重点之一。

03
谁是第20个国家级新区?


自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以来,整整7年时间,我国没再批复任何一家新的国家级新区。



其间,武汉、杭州、合肥、郑州等10多个城市表达了申请意愿,但无一突围。而各地的省级新区更是层出不穷,无不都将晋级国家级作为目标。

国家级新区扩容之路的戛然而止,或许不乏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功能区层出不穷的替代因素,也与新区短时间井喷导致过多过滥的因素。

国家文件对此直言不讳:

“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不够集约节约、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改革创新和全方位开放不够深化”。
所以,早在2019年,面对“将武汉长江新区申报为国家级新区”建议时,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重点工作是指导导已设立的新区发展工作。

“待条件成熟时,再统筹研究设立新的国家级新区事宜”。



如今,随着国际地缘格局、区域战略布局都发生重大变化,加之新政来袭,新一轮国家级新区批复是否迎来解冻时刻?

随着经济从高增速时代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国家科技、产业、贸易之争如火如荼,加上新型城镇化步入下半场,区域融合发展态势凸显,亟需一批新的国家级平台作为支撑。

同时,国家级新区虽然为数众多,但部分经济大省和经济强市仍旧付之阙如。

没错,全国已有19个国家级新区,就连兰州、贵阳、哈尔滨等省会都跻身其中。

但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北京、深圳、苏州、武汉、杭州、宁波、济南、郑州、合肥、沈阳、南宁等一直虚位以待。

北京地位相对超然,而深圳已有经济特区的顶尖政策,其他区域仍在望国家级新区而兴叹。

近年来,随着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地位凸显,加上强省会和强都市圈不断崛起,一些省新区亟待借助新区再次实现跃升。

这其中,武汉长江新区、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合肥滨湖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济南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等都是有力竞争者。

但是,如果按照“一省一新区”的惯例,浙江已有舟山群岛新区,山东已有青岛西海岸新区,辽宁已有大连金普新区,杭州、宁波、济南、沈阳晋级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如果重启审批,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与所在省份的战略定位,武汉、合肥、郑州可能性最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4: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motianzu2008 发表于 2024-3-18 10:15
你格局大当然不用担心全国新能源发展好但是武汉掉队这种事情

我们这种小市民还是更关心武汉发展的怎么 ...

现在全国是只有新能源这一个产业值得关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5: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3-18 11:53
增长两成!武汉进出口红火开局,部分领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4-03-18 07:08 来源: 长江日报


今年前2月中部的几个进出口网红省份都熄火了,有的如赣省负增长还很严重。目前就安徽湖北增长上了2位数。当然毕竟全年才开头,后面还有变数,希望湖北继续保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8 15: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3-18 14:49
国家级新区还会扩吗?武汉长江新区是否最有希望?

武汉新城之前也报道过在争创国家级新区,看来省市的思路又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0-9 06:26 , Processed in 0.130870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