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规划建设] 广州:国 务院批复 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7 00: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baidu.com/link?url=L ... 3cd0000000667458c1f

       18.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快构建**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促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培育、孵化、重组和整合,推动常态化发行。加快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多能互补、产销协同的分布式能源体系,打造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建立健全算力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 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绿电、绿证等方式就近建设高可靠、低时延智能算力中心,探索建设算力“飞地”。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发展通用航空、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推动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铁路网络融合发展,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建立健全高速公路建设、养护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现代化水网,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优化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全文有关航空运输设施的内容只提到了广州国际航空枢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8 14: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35广州新愿景 | 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2024-11-28 06:59 来源:大洋网
       广州,汇三江、面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享誉全球的海洋城市。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生猛鲜活,海洋赋予广州这座城市鲜明的创新基因,一直引领广州城市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23年7月,广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思路举措,面向高质量发展,发挥创新优势,链接全球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湾区发展。2024年9月,国 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广州城市性质中赋予了“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定位。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编制完成了《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广州在海洋领域的首个战略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规划,《规划》将为广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篇章、争当海洋强国建设的排头兵提供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对标国际五大路径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规划》立足广州海洋创新发展基础,围绕海洋强国战略新发展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提出了面向深海大洋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五大发展路径。
       路径1
       科技兴海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广州海洋科创力量加快集聚,海洋科研体系逐步完善。当前,广州拥有7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66家涉海科研机构(含高等院校22所),4处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34个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大洋钻探岩心库、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涉海科研机构和平台相继建成使用
       《规划》面向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前沿,加快高等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织密产学研用一体贯通的海洋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
       抢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聚焦深海极地、绿色低碳、智能感知等战略性、基础性领域,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
       建设高等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国家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广州在大洋钻探和深海极地科技装备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统筹布局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高效率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平台,积极承接国际海洋科学领域成果转移转化;强化重点产业链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便捷、高效应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巩固高水平海洋创新人才高地,加大海洋学科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产业创新型人才培育,加强高技能海洋人才培育。
       路径2
       产业强海 争当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

       2023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超3700亿元,同比增长9%。全市海洋经济活动单位约3万家,其中规上企业超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竞争力较强,航运服务业、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规划》按照“国际所趋、国家所需、南海所有、广州所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四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信息和未来健康等四大海洋未来产业重点方向。
       打造高端国际航运服务枢纽,积极吸引航运相关企业或机构集聚发展,提升基础航运服务,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海事服务水平,持续增强海商法律仲裁服务,打造“双循环”的海上枢纽。
       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提高港口智慧化、绿色化水平,推动海洋物流运输提质增效,推动海洋渔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打造海洋主题消费新场景,用海洋科研资源赋能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广州产业全面下海。
       建设功能鲜明的海洋创新产业园,促进海洋创新优势资源向滨海重点片区及园区集中,作为承载全市海洋创新发展的战略性重点地区,近期致力打造10个海洋创新产业园区,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发展空间。
       路径3
       开放活海 打造包容共享的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

       广州在南部海洋经济圈和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是环南海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广州陆续设置了涵盖海洋资源管理、维权执法、救助打捞、法律服务等领域的治理机构20余个,在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规划》围绕加强广州现代海洋服务和治理效能,强化广州作为国家治理海洋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地位,提出促进大湾区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环南海地区、国际友好城市携手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等发展路径。
       推动区域海洋协调发展,深化大湾区海洋经济互动发展格局,共建大湾区国际海洋都会;统筹粤东、粤西两翼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布局,牵引形成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带,推动全省向海发展,助力建设海上新广东;对接北部湾、海南自贸港、海西城市群,强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络,共建南部海洋经济圈。
       推动环南海地区海洋合作,建设环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圈,推动环南海地区海洋合作共赢;建设面向东盟、辐射东南亚的海洋合作交流中心,成为国家经略南海的治理合作重地
       拓展国际“蓝色伙伴”朋友圈,增进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创新合作,提供多元国际海洋公共服务,积极对接国际海洋组织和参与国际海洋计划,共建和平包容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路径4
       生态护海 树立江海共生的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

       广州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绿美广州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广州完成了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重点海湾整治、大角山海滨公园生态海堤改造及提升、番禺区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等工程,开展红树林抚育性修复和南沙体育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河口海域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成功申请2025年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立足广州河口型海洋城市特征和资源本底,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序开发海洋资源,探索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
       推动海洋生态高水平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红线+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滨海湿地+海岸带”系统修复和“流域+近岸+海域”环境治理。
       加强海洋资源高效率开发利用,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评价和确权登记,推进海洋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
       探索海洋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智慧港航和南沙港区自动化系统建设,加强海洋工程装备绿色环保技术应用;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价值核算、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增汇固碳机制研究,探索海洋生态资源权益市场化交易和海洋生态产品证券化路径和模式,探索“红树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路径5
       文化亲海 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南海神庙、黄埔古港是东方港市、千年商都长盛不衰的重要标志;上下横挡岛的炮台群见证中国近代史开端;长洲岛的“柯拜船坞”开启中国造船工业新篇章。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是广州生猛鲜活的海洋文化基因的重要来源。
       《规划》深入挖掘广州海洋文化资源,推动传统与现代海洋文化融合发展,塑造广州特色海洋城市风貌,打造出新出彩的海洋文化名片,促进海洋文化和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保护传承海洋传统文化,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活化利用,强化海防文化联动,保护涉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育丰富现代海洋文化,在坚持传承发扬海洋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健全海洋科普体系,发展现代海洋旅游休闲产业,推动海洋文创与现代科技融合。
       营造活力缤纷的海洋城市风貌,以海洋作为滨海空间风貌体系的主界面,链接沿岸山体、河流、城市景观,挖掘历史、人文、产业特色,打造“一带三区五湾十景”特色海洋城市风貌体系,充分展现广州的“海洋味、岭南风、水乡韵、创新范”。


       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空间格局图

       融湾向海
       打造“一带三区,串珠成链”总体格局

       《规划》将海洋领域作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坚持创新驱动、陆海统筹、合作共赢,以“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为战略定位,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
       广州位于南海之滨,通江达海,腹地广阔,历经两千多年的城海共融,随着珠三角地貌的演变,海岸线不断向南推移,广州城市的发展也紧随海洋步伐,融湾向海,走向世界。
       《规划》充分落实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两江东进,两洋南拓”的空间发展方针,结合“优近拓远,江海联动,城海共融”的发展原则,提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带”
       在珠江—东江—狮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区,布局海洋科技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集群以及相应的城市配套,形成汇聚全球顶尖海洋创新资源、富有广州海洋特色、多元活力的世界级海洋创新发展带。
       “三区”
       中部海洋创新区:以珠江前航道沿岸为核心,布局海洋研发、文化、总部等新功能,激活中心城区老城市海洋新活力,助力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
       东部海洋创新区:以环狮子洋黄埔中心、东部中心、莲花湾等为核心,重点发展国际航运、海事仲裁、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品质现代海洋服务,衔接两江东进,助力提升“现代活力核”功能。
       南部海洋创新区:以伶仃洋北部的南沙湾、龙穴岛、万顷沙为核心,推动港产城融合互动,支撑南沙“未来发展核”全面建设,打造海上南沙新区。构建功能联动的“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格局,在南沙港区积极推进新一代港口建设,在龙穴岛中部、万顷沙、大岗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在南沙湾、明珠湾、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北部等区域发展高端海洋服务。
       “串珠成链”
       培育多条从内陆向海延伸的海洋创新链,链接全市域的海洋科技、产业,服务功能片区,整合资源,推动全域向海发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让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航程中向海而兴、奋楫扬帆。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路上,广州将以蓬勃之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与海洋文化交相辉映,引领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行稳致远,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广州向海,活力无限;创新引领,再造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8 14: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35广州新愿景 | 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2024-11-28 07:26 来源:大洋网
       作为广州在海洋领域的首个战略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规划,《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引发热议。广州将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如何打造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如何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规划》绘就蓝图,引领广州向海图强,让蔚蓝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动人底色。
       逐梦深蓝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广州作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在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功能方面,海洋的作用更加重要。《规划》将逐梦深蓝,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面向2035年,广州将以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为基础,聚焦深海探测、海洋生物、智能无人等领域,以提升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在广州经济与城市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深海探测方面,广州将以深潜、深钻、深网、极地“三深一极”为主,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深海构造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与环境、海洋地质与边缘海演化、极地海洋等深远海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广州在深海、极地等新的疆域的国际科技领域影响力,将科研优势转变为规则主导权、合作主动权,将广州建设为全球著名的深海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战略所朱本铎表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是广州海洋科研的优势领域及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面向2035年,广州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集聚的优势,聚焦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海洋生物酶制剂产品研制、海洋新药物研发等领域,不断突破广州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新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推动相关成果产业化,打造成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海洋生物材料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原料提纯后可用于制备高价值医疗器械产品。近年来我们利用海洋生物材料开发了藻酸盐敷料、液体敷料、牙齿脱敏剂等高值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已有多款产品投入临床使用。”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紧跟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步伐,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重点围绕海洋生物原材料,布局转化口腔组织修复与再生、骨止血及骨缺损修复的高值医疗器械产品,助力广州打造海上蓝色药库。”
       智能化、无人化是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全球正在加快研制新一代智能无人海洋装备。面向2035年,广州将重点突破水上水下智能感知、协同控制、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水下机器人、新一代潜航器、智慧无人船艇等智能海洋装备研发。促进海洋遥感、人工智能和算力的融合应用,支持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深海大数据融合与图像解译、深海通信导航、深海数据传输等基础研究,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无人体系。
       位于南沙的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面向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海洋安全保障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型海洋智能无人系统方向,科研实力与成果全国领先。“广州在无人系统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该领域是目前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也提出要推进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系统产业发展。”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王蓉辉表示,“未来我院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汇聚高端人才团队,打造智能无人系统装备研发及产业发展高地,助力广州建设海陆空一体化无人体系,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
       向海图强 打造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广州海洋产业体系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9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机构发布《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3》,广州连续三年位居第一梯队
       “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认为,“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催化海洋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这对于广州这座产业体系完备、海洋科研实力卓越的城市而言,无疑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广州海洋产业应该走高端、多元、融合的发展路线,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城市。”
       《规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结合产业、港口和科研优势,明确三大海洋产业主攻方向。以海强基,推动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海求新,促进海洋动力新引擎培育壮大;以海谋篇,面向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进行前瞻布局。
       以海强基,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级造船基地。
       广州连续5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保持全球第13位,稳居国内前四(上海、香港、宁波舟山、广州);2023年的全市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居全球第五、第六位。广州的港口条件、运输能级等“硬实力”在全球领先,但广州港口依旧存在国际化水平不够,对国际航运高端机构缺乏吸引力等航运服务“软实力”不足的问题。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原总规划师、中交城市与区域开发规划研究院原院长陈有文认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本身不是目的,强化枢纽对生产要素资源集聚的引导与配置作用,以此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才是目的。广州航运枢纽建设要强调服务导向,夯实连接度,更好地支撑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综合性门户。
       针对提升广州海洋运输、航运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规划》提出三大对策。一是引进国内外航运龙头企业,吸引航运总部集聚,吸引国际知名航运公司运营中心落户广州。二是进一步丰富地中海、亚洲航线,开辟欧美远洋航线,拓展与欧美主要港口之间的滚装航线。三是加快拓展航运交易、航运结算、航运指数研发等服务功能,搭建覆盖航运交易全业态服务功能体系
       以海求新,促进动力新引擎培育壮大。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海洋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广州从海洋牧场装备设计、装备制造、水产种质、水产品加工等环节发力打造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依托海洋牧场装备设计制造,拓展广州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深耕深远海绿色智能养殖平台技术,获多国发明专利授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6省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全力打造“一高地两中心”(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地,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中心和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养殖旅游一体化的海洋牧场、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多功能养殖辅助船、文旅养殖平台,推广海洋能源装置和海上牧场技术融合的“蓝色能源+海上粮仓”模式。
       以海谋篇,前瞻布局天然气水合物产业。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储量巨大,如果能够高效开发利用将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碳减排。
       “我国海域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从1998年当‘小学生’开始,在学习中增长悟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实干中积累经验,直至今天我们获取了各种赋存形式的水合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成为同领域的领跑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席科学家张光学如是说。
      广州在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机构,在引领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上具有区位优势、人才队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化基础。《规划》提出继续强化广州在科研产业方面的先发优势,前瞻布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存储—转化”全产业链,强化核心工程技术研发,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应用产业,加快建设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拓展天然气水合物装备应用于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等其他相关产业,打造全球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先锋城市。
       以海营城 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明清海洋贸易中心,再到今日国际航运枢纽,广州与海洋的紧密联系已逾千年。《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广州的城市性质,并提出要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蔚蓝活力海岸带。《规划》的出炉,为建设彰显海洋文化特色,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描绘了美好蓝图。
       对于海洋传统文化,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王芳表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南海神庙、南越国宫署遗址、清真先贤古墓等都是典型的海丝印记,地理位置决定了广州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探险精神。应继续加强海丝历史文化资源的考古与挖掘,通过文化展示形式宣传广州向海而生的生活方式及其独特的海丝文化特色。可借鉴江浙经验,加强广州海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规划》提出,广州将以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一是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活化利用。加强南海神庙、扶胥港口和运河、黄埔古港等海丝文化遗址保护活化展示,挖掘怀圣寺光塔等海丝遗迹历史故事,策划培育珠江—狮子洋海丝文化遗产游径,开发海丝文化研学旅游品牌。二是强化海防文化联动。以海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导功能,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式,串联白鹅潭到南沙湾的古广州海防—江防—城防遗址,重点保护、修复越秀山四方炮台和鱼珠、大虎岛等炮台遗址。优化现有水道和陆路交通网络,形成文化联动网络,开发珠江日游航线,策划夜游南下航线。推动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建设,联合东莞打造鸦片战争海防遗址游径。三是保护涉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现代海洋文化,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广州现代海洋文化应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挖掘不同时期海洋文化遗产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元素,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的宣传。在旅游方面,海岛旅游是当前海洋旅游的潜力板块,“海洋风光—休闲放松—享乐需求”是重要的海洋旅游动机,应结合海洋文化遗产开发更多喜闻乐见的海洋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是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邮轮综合体之一,已于2024年6月实现开港复航,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旅游市场,满足人民对邮轮旅游的需求。
       《规划》提出,广州将从海洋科普、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创方面下狠功夫。一是健全海洋科普体系。建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海洋知识普及。借助海洋节日活动,宣传广州海洋特色和海洋创新情况。二是发展现代海洋旅游休闲产业。打造广州邮轮、游艇与海岸、海岛联动发展的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江海游、跳岛游等旅游产品,丰富江海全景旅游体验。三是推动海洋文创与现代科技融合。探索海洋文化科技创意融合发展新空间,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新场景。鼓励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海洋文化作品和海洋文化创意产品,以数字经济赋能海洋文化宣传推广。
       对于海洋城市风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敏表示,广州应充分凸显江海一体的河口型海洋城市的文化特质,将海洋文化、景观与珠江航道结合。同时应充分利用古海岸、古港口及古航道地标自然地理景观的遗存,通过登高、步行、游船等形式构建“山、海、港、塔”等主题鲜明的立体观景系统。
       《规划》提出,广州将打造“一带三区五湾十景”的特色海洋城市风貌体系。“一带”是指串联白鹅潭到伶仃洋珠江入海口的城市和生态景观资源,将海洋创新发展带,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海洋城市风貌带。“三区”则指从白鹅潭到黄木湾段的传统海洋风貌区,从黄木湾至莲花湾的现代海洋风貌区,以及南沙湾至万顷沙南部岸段的未来海洋风貌区。“五湾”包括鹅潭湾、黄木湾、莲花湾、南沙湾和龙穴湾。鹅潭湾融合岭南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打造国际海洋风情的滨水区;黄木湾保护活化海丝遗迹,打造世界活力滨水区;莲花湾塑造山水延绵、渔歌唱晚风貌,打造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区;南沙湾有机融合海防文化、妈祖民俗和现代海洋风貌,打造湾区海洋文化客厅;龙穴湾塑造现代化港产融合新风貌,创造活跃、共享、亲海的滨海空间。以“开放创新,向海向洋”为主题,策划打造广州海洋十景,包括鹅潭扬帆、长堤烟波、双塔引航、海庙神韵、黄埔云樯、莲塔观海、国门铜关、巨轮翔鸥、龙穴浴日、湾区明珠,以此强化广州海洋风貌标识体系,打造海洋标志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3 11: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逐梦深蓝打造“数智海洋” 拟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2024-12-03 08:05 来源:金羊网
  近期,国务 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纳入广州城市性质,提出要充分发挥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用,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强化广州作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功能。
  广州作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在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功能方面,海洋的作用更加重要。近日,广州首个面向中长期的海洋发展规划——《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编制完成,将逐梦深蓝,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创新起步较早,综合实力较强
  广州海洋科研创新起步早,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面向南海、服务国家的海洋科研重地。20世纪20年代末,中山大学便开展了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研究,远赴琛航岛开展科学考察,成为我国最早在西沙群岛进行科考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相继落地广州,不断推动广州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
  1984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构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基础。
  2017年和2020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完成了两轮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增强了我国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
  目前,广州拥有7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和66家涉海科研机构(含高等院校22所),4个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34个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已初步建成发展领域全面、功能层次清晰的海洋科研体系。截至目前,广州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面向2035年,广州将以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为基础,聚焦深海探测、海洋生物、智能无人等领域,以提升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在广州经济与城市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面向“深海探测”,建设深海科创中心
  广州在深远海科技领域具有深厚的基础,科研实力全国领先,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战略所朱本铎表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这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已进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已启动建设,计划建成国际首个坐底式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国际最大尺度的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与深海甲烷物态演化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装置的建设和使用,将为可燃冰开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模拟验证和预警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人类探索生命起源和认知冷泉生态系统发育过程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和研究平台,引领深海生态科学研究的发展。”广州海洋实验室副主任钱培元教授介绍道。
  面向2035年,广州将以深潜、深钻、深网、极地“三深一极”为主,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深海构造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与环境、海洋地质与边缘海演化、极地海洋等深远海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广州在深海、极地等新疆域的国际科技领域影响力,将科研优势转变为规则主导权、合作主动权,将广州建设为全球著名的深海科技创新中心。
  聚焦“海洋生物”,打造蓝色药库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是广州海洋科研的优势领域及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海洋生物材料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原料提纯后可用于制备高价值医疗器械产品。近年来我们利用海洋生物材料开发了藻酸盐敷料、液体敷料、牙齿脱敏剂等高值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已有多款产品投入临床使用。”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瑞说,“下一步,我们将紧跟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步伐,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重点围绕海洋生物原材料,布局转化口腔组织修复与再生、骨止血及骨缺损修复的高值医疗器械产品,助力广州打造海上蓝色药库。”
  面向2035年,广州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集聚的优势,聚焦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海洋生物酶制剂产品研制、海洋新药物研发等领域,不断突破广州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新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推动相关成果产业化,打造成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瞄准“智能无人”,打造数智海洋
  智能化、无人化是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全球正在加快研制新一代智能无人海洋装备。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准入标准和应用,建设大湾区无人体系产业孵化基地。今年6月,全国首个全空间全要素无人体系场景在南沙开放,“海陆空天”协同运输,激发无人体系产业发展潜力。
  “广州在无人系统领域具有良好发展基础,是目前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也提出要推进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系统产业发展,”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王蓉辉表示,“未来我院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汇聚高端人才团队,打造智能无人系统装备研发及产业发展高地,助力广州建设海陆空一体化无人体系。”
  此外,新一代6000米级“海马”号ROV、国内首台7000米级深海作业机器人“海星7000”等一批国产高端装备在广州研发制造,不断探索新的大洋深度和更多未知领域。  
       面向2035年,广州将重点突破水上水下智能感知、协同控制、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水下机器人、新一代潜航器、智慧无人船艇等智能海洋装备研发。促进海洋遥感、人工智能和算力的融合应用,支持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深海大数据融合与图像解译、深海通信导航、深海数据传输等基础研究,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无人体系。
  逐梦深蓝,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是广州对海洋历史基因的传承,也是广州面对新征程的宣言,更是广州走向现代化海洋城市的必经之路。随着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建设,广州已成为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正以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26 15: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城市性质为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26 22: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港南沙港区规划修订方案获批
2024-12-26 15:54 来源:大洋网
       12月26日,记者从广州市港务局获悉,近日《广州港南沙港区规划修订方案》获交通运输部和广东省人民政 府联合批复。按照批复的规划修订方案,南沙港区共规划港口岸线69.5公里,规划沙仔岛、小虎、芦湾、南沙4个作业区,其中南沙作业区(龙穴岛)延续“双挖入式港池和东顺岸”挖顺结合的空间布局,结合航道发展规划、船型大型化发展趋势,兼顾现状码头升级、改扩建需求,充分预留现状及规划港口岸线的泊位等级。根据港口吞吐量预测,南沙港区2035年货物吞吐量将达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0万TEU。
       广州港是全国沿海11个国际枢纽港之一,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高效协同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核心港口,以集装箱、能源、粮食、商品汽车等物资运输为主。广州港南沙港区是广州港核心港区、全国集装箱运输重要港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节点,是推进建设广东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平台。
       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投产首年(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便突破100万标准箱。此后南沙港区以每年100万标准箱的增速快速发展。南沙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兼顾散杂货、汽车滚装运输,以及邮轮等旅游客运功能,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航运物流服务功能,发展成为具备港口装卸储运、中转换装、多式联运、保税物流、临港产业开发、现代航运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智慧绿色港口。
       2024年12月20日,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南沙港作为广州港的单一港区,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置,是华南以及泛珠三角各省区能源物资、重要原材料和外贸物资的主要中转枢纽。南沙港区投产的20年来,已累计完成超过2.3亿标准箱装卸。
       近年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要求“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赋予广州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在“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为进一步优化南沙港区功能布局,打造服务全球的一流港口,广州市港务局组织编制了《广州港南沙港区规划修订方案》,并先后通过市、省、交通运输部审核。此次广州港南沙港区规划修订方案获批,将为南沙港区五期工程、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扩建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规划指引。当前,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正在加快建设,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预计2025年开工建设,南沙港区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工程正在推进前期工作。未来南沙港区将继续发挥世界级深水港区资源优势,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面向世界的国际航运枢纽,强化南沙国际门户与交通物流枢纽功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12: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 务院关于《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规划》是厦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厦门是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以及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厦门篇章。

       现代海洋城市果然是鸡蛋市的标配,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渔村全部入列,外加天津。另外,除了宁波,也都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12: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 务院关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郑州篇章。

       获批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恐怕已经超过20个,另外,郑州的对外开放门户与深圳并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13: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361.20平方千米以内

广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135.00平方千米以内;

郑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74.69平方千米以内;

青岛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27.69平方千米以内;

宁波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81.25平方千米以内;

杭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47.90平方千米以内;

沈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577.51平方千米以内;

大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511.90平方千米以内;

南京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92.53平方千米以内;

长春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75.42平方千米以内;

济南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56.03平方千米以内;

长沙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308.67平方千米以内;

合肥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89.30平方千米以内;

石家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69.57平方千米以内;

哈尔滨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22.97平方千米以内;

深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

昆明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01.66平方千米以内;

福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000.63平方千米以内;

南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98.63平方千米以内;

南宁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05.57平方千米以内;

太原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35.42平方千米以内;

兰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32.66平方千米以内;

厦门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589.67平方千米以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15: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_GZH 发表于 2025-1-10 12:49
国 务院关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郑 ...

定位最高的综合性门户肯定只有北上广,其他二线能有对外开放门户都已经算天花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17: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_GZH 发表于 2025-1-10 12:49
国 务院关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郑 ...

某些公众号还在死活叼着那句“全国性”来说事
属于脑子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17: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d090852 于 2025-1-10 17:23 编辑
nice_GZH 发表于 2025-1-10 12:49
国 务院关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郑 ...


感觉郑州这次的定位还行,有对外开放门户,而且城镇可开发面积目前排第三,没想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22: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zzd090852 发表于 2025-1-10 17:20
感觉郑州这次的定位还行,有对外开放门户,而且城镇可开发面积目前排第三,没想到。

河南是人口大省,城镇化还有很大潜力,而且是单中心,所以可开发面积大可以理解,有点类似成都之于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23: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illusiome 发表于 2025-1-10 17:15
某些公众号还在死活叼着那句“全国性”来说事
属于脑子不清楚。

      无时无刻都在自嗨的,还有什么好说?他们的砖家/政 府部门不是很看重所谓的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吗?结果都是烂大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岛一特色 打造黄金内湾和美岛链

广州,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岛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向海发展的优质稀缺资源。近日,《广州市海岛保护规划(2024-2035 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开始公示,《规划》提出,围绕广州建设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目标,强化一岛一功能、一岛一构型、一岛一特色、一岛一风貌,把广州海岛建设成为“黄金内湾和美岛链,城海融合国际典范”,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和海上新广东建设提供广州海岛保护利用范例。

一链四群,双核多点” 海鸥岛和龙穴岛形成双核
广州市拥有14个海岛,位于黄金内湾中轴位置,沿海串珠成链,与城市相依相望,景观优美独特,资源稀缺宝贵,是“黄金内湾”的“湾上明珠”,是广州沿江向海南拓发展的活力创新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广州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广州市全部14个海岛,其中有居民海岛5个,包括大吉沙、海鸥岛、广州沙仔岛、小虎岛、龙穴岛。无居民海岛9个,包括大蠔沙、大虎岛、金锁排、上横挡岛、下横挡岛、凫洲、沙堆岛、舢舨洲、屎船沙。14个海岛总面积约9728.60公顷,其中有居民海岛总面积 9477.02公顷,无居民海岛总面积251.58公顷。面积最大的海岛为龙穴岛,面积4567.54公顷,面积最小的海岛为金锁排,面积0.25公顷。

《规划》提出,构建体彰显海洋城市特色风貌,完善海洋城市多元功能,以岸岛联动为方向,以岛群协同为重点,构建“一链四群,双核多点”的海岛保护利用格局。

一链四群:

串联海岛,构建河口海岛链,加强整体保护,提升海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构建四大岛群——

大吉沙、大蠔沙与长洲岛联动发展,打造海丝文化彰显、岭南特色突出的黄木湾都市观光岛群;小虎岛、广州沙仔岛联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狮子洋绿色低碳岛群;大虎岛、上横挡岛、下横挡岛、金锁排、凫洲等加强现有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打造以海岛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南沙湾文化活力岛群;舢舨洲、沙堆岛与龙穴岛联动发展,强化湾区门户功能,打造以航运和海洋公共服务为特色的伶仃洋湾区门户岛群。

双核多点:

海鸥岛和龙穴岛形成双核,其他12个海岛多点支撑。

充分发挥海鸥岛在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和粤港澳全面合作方面的战略节点作用,打造湾区未来岛,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湾区合作方面做引领和示范,为湾区城市提供海洋产研商旅多元融合的空间载体。推进龙穴岛积聚与发展主导功能关联度高的产业,强化港口航运主导功能,做大做强航运物流、船舶海工等主导产业,保障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等设施建设,兼顾港口支持保障功能,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龙穴岛有限空间的高效开发和产业协调发展。强化其他 12 个海岛生态保护修复和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海上生态岛和现代活力岛。

海鸥岛以旅游娱乐用岛为主导功能

本次《规划》强化“一岛一功能、一岛一构型、一岛一特色、一岛一风貌”,14个海岛的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

位于番禺区的海鸥岛是广州市民喜爱的休闲旅游地,面积3459.58公顷,仅次于南沙区的龙穴岛,是广州面积第二大的海岛。本次《规划》提出,海鸥岛以旅游娱乐用岛为主导功能,充分发挥海鸥岛在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和粤港澳全面合作方面的战略节点作用,打造湾区未来岛,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湾区合作方面做引领和示范。

休闲娱乐方面,海鸥岛将充分发挥岭南水乡风貌优势,联动莲花湾共同打造山海连城的岭南滨海水乡旅游区,发展休闲垂钓、城市露营、生态科普、骑行徒步等旅游产业,并结合广州岭南滨海文化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海洋艺术品交易、海洋文化展览等。

根据《规划》,生物医药产业也主要布局在海鸥岛,依托广州生物医药产业优势,结合海鸥岛海洋渔业育种、现代养殖等产业基础,面向海洋创新药物、岭南特色中医药品、健康保健食品等,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积极联动香港协同发展,借力香港发展新型药物进出口贸易。

航运物流产业主要布局在龙穴岛和广州沙仔岛。龙穴岛重点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构筑出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大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拓展力度,扩大面向“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市场布局和覆盖,巩固非洲航线和东南亚航线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地位,加大欧美、日韩、印巴等航线拓展力度。广州沙仔岛重点发展滚装汽车国际中转业务,打造商品汽车综合物流产业及展销、服务基地,助力汽车产业整车及零部件出口,促进番禺、花都、黄埔汽车产业基地与新沙、南沙汽车口岸联动发展。争取广州沙仔岛纳入南沙综合保税区范围,服务汽车“保税+”业务发展。

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主要布局在龙穴岛,以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全面提升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建造能力,带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强化广州高端船舶设计建造技术能力以及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重点提高高附加值零部件的自给率。开展海洋无人智能监测技术及应用,依托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建设专业化机器人创新中心,推进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艇集聚发展,形成大型无人海洋装备研发与测试能力。

上、下横挡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此外,休闲旅游产业主要分布在大吉沙、大蠔沙、海鸥岛、大虎岛、上横挡岛、下横挡岛、金锁排、凫洲、舢舨洲、沙堆岛。推动大吉沙和大蠔沙融入沿江海洋文旅休闲高质量发展带,与海丝城实现岸岛联动发展,发展生态科普、农业观光、水鸟观赏、轻奢露营等都市休闲旅游业态。大虎岛依托特色海洋地质地貌资源和红树林资源,重点发展海洋地质科普研学和海洋生态休闲旅游。推动上横挡岛、下横挡岛、金锁排重点发展海防文化和航海文化主题游,整合盘活海防和航海文化遗址资源,联合南沙湾、东莞共建虎门炮台旧址公园,打造成为“山-海-城-台”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凫洲、舢舨洲、沙堆岛重点构建以海洋运动休闲、海洋研学科普为核心的海洋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打造集教育研学、海滩露营、环岛观光、帆船划艇、休闲康养、海钓冲浪于一体的海岛风情度假主题岛群。

农林渔业主要分布在大吉沙、大蠔沙、海鸥岛、屎船沙。大吉沙和大蠔沙联动长洲岛,依托隆平院士港、隆平农业公园,重点发展都市绿色科技产业和生态农业,完善农业生物科技攻关、科技实验、产学研训旅互动的现代农业推广示范链条,探索发展小规模自动化立体农业,打造华南生物农业试验科技高地。海鸥岛基于香港科研与市场优势,重点发展渔业育种、渔业加工、渔港贸易、养殖科技等现代渔业。屎船沙重点促进现有农渔业转型升级,倡导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发展绿色休闲农渔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9 12:56 , Processed in 0.05263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