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11 06: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前:
众所周知,新江湾城的东西两侧,都是旧式小区,东侧的中原新村更是知名的人口稠密区。尽管新江湾城相对独立,但东西两边的交通干道外侧,仍有宽而人性化的绿化带——也就是说,这一片绿色,实为周边居民所共享。
“除了高档楼盘,新江湾城还配套建设了人才公寓和公租房,”俞卫中说,“这对我们而言,并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而是实在的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这种责任感,体现在上海城投“三步走”战略的每个阶段。引进房产,城投人精心甄选开发商的品质;而日后的科技园区开发,创造了“三区联动”的模式,令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和居住社区充分互动,产业与城市交融,社区向社会迈步。
十年磨一剑的大气,在这个尺度上格外清晰。
2005年,新江湾城重新启动土地出让;与此同时,新江湾城的基础设施开发也初具雏形。
这座让上海城投心甘情愿等了三年的城,终于要开始展露光彩。
也是生逢其时。自2005年起,上海土地和房产市场经历了一波的高速发展;新江湾城凭借独特的概念定位和区位优势,迅速占领了高端住宅市场。慕名而来的都是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大开发商,铁狮门、汉斯、仁恒、九龙仓、华润、中建、珠江……他们的建筑作品,散布在精心布局的新江湾城中,与活水和植被为邻,彼此竞争,又最终协调,与脚下的这片土地同生共长。
新江湾城三阶段发展的第二步,走得有条不紊。
十年一城。从2002到2012,在这块中心城区最后的空白土地上,城投人创造了一个奇迹。
“新江湾城是不可复制的。”几乎每个受访者都这样说。
【链接】
从江湾机场到新江湾城
江湾机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1939年,侵华日军强行圈占民田,拆毁当时的殷行镇,将其改为机场。当时,江湾机场占地7000亩,有4个指挥台,跑道长1500米,用三合土与沥青混合浇铸。跑道呈“米”字形,飞机可以从各个方面起降。江湾机场曾是远东最大的机场,一直作为军事用途。
1949年起,江湾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经改建成为亚洲占地面积较大的机场之一,并归空军航空兵部队管理使用。1994年6月起正式停飞,1997年4月30日机场用地交还上海市人民政府。
由于江湾机场废弃已久,长期无人管理,荒置多年,因此在机场原址上自然生成了大型的湿地,内有众多的上海原生动植物,成为上海市区难得的半天然绿肾,也一度引起是该保留还是开发的争议。早先的规划曾有“动迁居住区”和“四高小区”等,后经多方建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环境,并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这一地块开始被称为“新江湾城”。
2002年起,由上海城投作为一级开发商负责新江湾城的建设开发。
新江湾城关键词
严谨vs散漫
四个国家的设计师事务所参与了新江湾城设计的投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
最后采用的方案,大致以美国方案为蓝本。正如现在人们看到的,美国方案在整个区域里用河道画出漂亮的弧度,其余一切顺势而生。
不过大概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创意来得有点阴差阳错。当时设计院把江湾机场的航拍图给了美国设计师,模糊的图片上,巧合地出现了一条弧线。“如果这是一条河道……”
于是妙笔生花。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的设计。区域内,居民小区被严谨地划成方块,每一块都有固定的功能,整体组成一个协调的社区。
不能说不是好设计。但并不符合新江湾城建设者们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这个方案太缺乏弹性,没有为未来引入的开发商和建设者预留足够的空间来“二次创造”,失去了很多种可能性。
看似散漫的方案,赢过了首尾有序的规划。这决不是对新江湾城的发展“放任自流”,而是对一片土地发展空间的尊重、对多元开发理念的包容。
理念vs实用
新江湾城文化中心,位于新江湾城腹地。造型颇为大胆:建筑的外立面从颜色到形状,都极为流畅地与内部空间融为了一体。
文化中心由城投自行筹建,是新江湾城最初开建的几个建筑项目之一。
担纲的设计师曾设计过上海科技馆的美国RTKL设计师事务所副总裁刘小光。其“有机建筑”的理念,让这个项目的预算远远超支。简而言之,按设计稿,文化中心的外墙全部使用木板,与内饰地板一致;墙体和天花板全部需符合设计弧度,以消除室“内”“外”的界限;整座建筑立在公园水系之中,要完全融入周边环境。
成本太高。而且,外墙全用木板,今后发霉怎么办?防火怎么办?
但“有机建筑”的理念,又如此符合新江湾城的气质。
最后的折衷方案是,外墙采用有着木纹色彩和肌理的特殊石材,内饰弧形的天花板和地板全部订做。
建成后,文化中心成为新江湾城的地标建筑。但这个过程也给城投留下思考:作为一级开发商,应该如何平衡“理念”和“实用”?日后的项目中,这一点被越来越多地考虑。
独立vs协调
新江湾城是高端住宅区,定位明确,功能清晰。但众所周知,新江湾城西侧是高境镇,东侧是中原新村,两地都聚集了相当多的旧式民居。
一座新城,与所在地区应有怎样的关系?
最初的美国方案,绿化带的布置与现在并不相同,现在的做法,是借鉴了德国方案中的亮点。新江湾城南北长,东西窄,主干道是中间的淞沪路。但在东边的闸殷路侧,布置了宽阔的绿带。按规划,淞沪路沿线的容积率可达1.5以上,越往两边越稀疏,逐渐控制到1.0左右。
这意味着,新江湾城周边的居民,抬头所见的并不是内部的住宅楼,而是属于公共资源的绿化带。而对于内部的居民而言,沿宁城路由东向西行驶,进入闸殷路,眼前渐次开阔,如同缓缓进入国外的低密度小区,私密性也得到保护。
这样的理念,起源于建设之初。尽管新江湾城本身是空地,但周边并非不毛之地。如何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从一开始就放在规划的重要位置。
这样的协调,还体现在作为一座新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如今的新江湾城寸土寸金,但城投仍然留出大片土地,建设了人才公寓和公租房“尚景园”。这与近在咫尺的复旦构成了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径,为新江湾城成为一座综合性而非只有单一居住功能的新城埋下伏笔。
内省vs开放
在开发新江湾城的过程中,上海城投反复强调一对概念:“内省式开发”和“开放式开发”。
内省式开发是城区生命的根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通过种种办法,让新江湾城区别于其它任何成片开发的土地,有独特的“标志”。
熟地开发模式即是内省式开发的基本理念。整个城区基础设施和功能框架的搭建,都围绕着“国际”、“生态”、“智能”的核心目标进行,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生活、学习发展的多重需求。上海城投在“生地”上巨大投资和心血,最大程度地调动出了这片土地的潜力,“内省式开发”让土地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开放式开发为城区的循环发展注入生命力。新江湾城不能成为“睡城”,是开发之初就定下的基调。在这9.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何形成居住和产业、生活与发展的调和?
从一开始,新江湾城的开放性就显而易见。放弃非弹性的规划方案,只做基础建设;土地规划时为发展留下空间,保留从医院到学校,从商业中心到产业基地的多重可能性。所谓的“第三代国际社区”,比之早期的开发模式,正是要极大地拓宽城区发展的空间,极力避免因短视造成的后继无力。
十年磨一剑的新江湾城,目光里远不止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