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75665

[正定新区]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千年古郡正定城-暨《中华遗产》正定专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8 21: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魏、隋唐宋金元以来,作为郡、州、路、府、县等治所所在地,各朝代在真定城内设置的衙署也不尽相同。行政方面除了府衙门、县衙门以外,还曾有过路转运使府、都转运使府、燕南肃政廉访司照磨署。明代的真定城其他如府同知、巡抚行台、御史行台、打捕鹰房纳锦等户总管府等衙署;军政方面有节度使府、真定路兵马都总管府、真定卫、神武右卫、守备署等,其他如税课司、递运所、恒山驿、太仆寺(三司行台)、侍郎府等,明朝建立后,历任真定府署各级官吏对真定城内的公署衙门又先后进行了修建缮葺,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增加,从而使这些星罗棋布的公署府衙成为了真定城的一道建筑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0 21: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镇州的潭园,在北宋一朝名冠大江南北。
现在,大凡撰写中国园林建筑史的著述,行笔到了宋代,作为历史上城市景观的重要代表之一,无不提起真定的潭园、海子。真定府城当时又被称为镇州、镇阳。镇州城是北宋真定府、真定县和后来的河北路、河北西路治所,是北宋时期北方的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宋祁、欧阳修、韩琦、沈括等都先后奉使掌管过河北路的行政事务,对镇州城城市建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除开他们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功绩暂不提,只就他们以优美的文学笔触,写下的关于镇州城城市景观的一系列诗词、笔记,就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遐思。其中,在他们笔下的大美园林——镇州城潭园景致,是那样的美不胜收。
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欧阳修出任河北路都转运使,并兼任真定府知府。一年后的庆历五年八月,欧阳修被从镇州贬到安徽滁州任太守,在那里,他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醉翁亭记》。在出任河北路都转运使一年的时间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豪之首的欧阳修在处理繁忙政务的同时,也写下了几十首大美诗作,其中与他官舍只一墙之隔的镇州“北潭”在他的诗中就频频出现:“北潭去城无百步,绿水冰销鱼泼刺”(欧阳修文集.庆历五年.《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北园数亩官墙下,嗟我官居如传舍。……隔墙时时闻好鸟,如得嘉客听清话……葡萄忆见初引藤,翠叶阴阴还满架。红榴最晚子已繁,犹有残花藏叶垆”(欧阳修文集.庆历五年.《初伏日招王几道小饮》)。“官虽镇阳居,身是镇阳客。北园潭上花,安问谁所植。春风无先后,烂漫争红白”(欧阳修文集.庆历五年.《留题镇阳潭园》)。“喧喧谁暇听歌讴,浪绕春潭逐采舟。急得心如汝无事,明年今日更来游”(欧阳修文集. 庆历五年.《后潭游船见岸上看者有感》.作者自注.: ‘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大名与真定以三月十八日为行乐之日,其俗颇盛’);“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庆历五年.寄秦州田元均》)。欧阳修笔下的北潭、北园、后潭就是始自唐代的著名北方园林——镇州潭园。
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在扩建修筑镇州城(按:当时称恒州城)时,在城郭内借助水潭为北面防护建造了三面城垣、一面水潭的牙城,并因此得名潭城。后任成德军节度使“喜欢饰亭宇、事嬉游”的赵王王镕,在此基础上对牙城后的潭池泽沼又进行了一番精心营建,使之成为了一座由亭台楼榭、潭水泉池与奇花异木交相辉映的园林式建筑群。这一胜景园林的建造,就连行伍出身,发出“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豪言的五代后晋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对它也情有独钟,并在得到一只珍禽后放养到了潭园之内:“饶阳令刘岩献水鸟五色,重荣曰:‘此凤也’,畜之后潭”(《旧五代史.卷五十一》)。这一座园林,在经过了唐朝之后历代镇州官员的增繕修葺,到北宋之初已经极具园林规模了。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宋太祖、宋太宗为统一北方攻辽、灭北汉时,先后率重兵赴真定驻跸潭园,此时,潭园被改为帝王行宫,有了皇家身份,镇州城潭园的繁盛也自然胜过唐时。
在欧阳修任河北路都转运使之后的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治所在镇州城),在他著名的《梦溪笔谈》中对镇州潭园有这样的叙述:“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镕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沈括之后,曾在宣和年间任河北路都转运使的南宋宰相吕熙浩在他的《燕魏杂记》中,也对潭园的盛景进行了记述:“今真定府使廨,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府治后有潭园,围九里,古木参天,台沼相望。蔡京知府曰,拆王武俊德政碑楼于园为广厦,今熙春阁是也”。由此可见,此时与“真定府使廨”(府第)仅一墙之隔的潭园景致已经是“雄盛冠于河北一路”,达到它历史上最辉煌壮丽的顶峰了。北宋奸相蔡京在元佑元年(1086年)任知成德军时,就把位于“真定府治东门”外的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德政碑楼拆除,并用拆下来的材料在潭园中建造了一座“广厦”——熙春阁,从而使他在镇州城潭园的园林史上留下了并不很光彩的一笔(《河朔访古录.卷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8 12:3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有必要定时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8 12: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支持真定 于 2016-10-18 12:46 编辑

有些人无知者无畏,必须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8 15:05: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古城-开元寺须弥塔
2016-10-06 注册石家庄公司

开元寺须弥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唐代砖塔古建筑。开元寺须弥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钟楼西侧,俗称砖塔、在钟楼二层可以看到外面的古文化街。

河北正定开元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市内,始建于东魏光和二年(540),唐乾宁五年(898)重修。寺内现仅存砖塔和钟楼。钟楼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青瓦歇三顶,出二层檐的楼阁式建筑,高14米,形制古朴,富有唐代建筑特点。钟楼建于唐,明清重修,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实例。



方塔。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塔高48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字。

每层砖砌叠涩檐,四角悬挂风铃。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据现存实物推断,此塔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始建,乾宁五年(898年)重建。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

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6月在正定城内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赑屃(bìxì)残碑基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赑屃为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因此其形象经常出现在石碑之下。安置在开元寺里的这座赑屃据说是国内最大的一只,鼻孔象猪,昂着脑袋,形象笨拙而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8 19: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真定府城(一)
2016-02-27 22:56阅读:47
元代真定府城(一)
真定府学
“文星煌煌照燕南,青青子衿满恒阳”。这是元好问在诗中对元初真定教育发达、人文荟萃的称道和赞誉。
元朝的真定,是一个多民族人才辈出、名士荟萃的地区,也是城市文化和经济空前发展,各种学术、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时期,这些成果与真定府学(又称府文庙)在元代真定城的兴起和发展是离不开的。
史天泽开府真定后,特别尊重知识分子,注重教育开化民风。金亡北渡投奔依附史天泽并任帐下经历官的张德辉,在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以政事问答时,特别提到了崇儒重道的重要性,得到了元世祖赞同,并诏令他回到真定府“提调真定学校”。
据元人王思廉《增修真定府学记》载:“恒府庙学建置之始无从稽考,其迁金粟冈地(在府治之东),则有宋龙图阁学士、知府吴中复熙宁三年(1070 年),礼部郎中陆佃元元佑元年(1086 年)记;重修则有金常山周先生明昌三年(1192 年)记;国朝以来(1259 年)重修之,则有遗山元先生好问记。历来五纪有奇矣”。
金末位于城内金粟岗的真定府学(府文庙)因战乱倾圯,张德辉回到真定后,在恢复真定府府学方面得到了史天泽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并即刻召集工匠齐备材料,委派专人监督施工。“罅漏者补之,衺倾者壮之,腐败者新之,漫漶者饰之。裁正方隅,崇峻堂陛”,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施工,将真定城内的府文庙缮修一新:“庙则为礼殿,为贤庑,为经籍、祭器之库,为斋居之所,为牲荐之厨;而先圣先师七十子、二十四大儒像设在焉。学则为师资讲授之堂、为诸生结课之室、为藏厩庖湢者次焉。高明坚整,营建合制,起敬起慕,于是乎在”。修建好后的府学建筑中规合制,功能齐备,敞亮高大。
“镇州城中金粟冈,移来河东万卷堂。先生弦歌教胄子,子亦诗礼沾余芳”( 元好问《 寿张复从道》),府学修建好后,即开始选举“文行兼备”的府学教授开课授徒,“胄子渐礼让之训,人士修举选之业”,“顺考古道,讲明政术,乐育人材,储蓄治具,修大乐之绝业,举太常之坠典。其见于恒府庙学者,特尊师重道之一耳”(元好问《 令旨重修真定庙学记》)。“当是时为郡学官者,则有侍其先生乘之、吴先生盖臣、砚先生伯固、张先生世昌”(苏天爵《志学斋记》)等。金元时期的著名学者如王若虚、元好问、张德辉、砚弥坚、李冶、安熙、苏天爵、常仲明、李谦等都曾在此课徒授业,真定府学成为“百年以来 公侯大夫之所表帅,父兄师友之所教养,衣冠人物相继而作者”的良好环境。由此,还带动了私人授课的学塾发展,“授徒于家者则有安氏祖孙、马氏父子,仕于中朝若翰林学士李公、参知政事王公、宣慰使周公、御史中丞于公,皆其人也” (苏天爵《志学斋记》)。 元代学者胡祗遹在《送梦弼高君之官序》中亦记载:濮州儒学教授高某,今转除真定大郡,学者如云。大学者安熙受朱子之学后,“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元史.安熙传》),正是真定城内外府学和私塾教育的兴盛,开元代一朝儒学教育风气之先,,出现了不少“忠义”与“孝友”的楷模,从而使真定世风日趋敦厚,成为一个“居于家庭则能爱亲而敬长,行于闾里则知尊老而慈幼”(苏天爵《志学斋记》)的燕南名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07: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在有些人心里:还不赶紧改名正定市 然后下辖一个正定区 其他的没必要存在了 然后再讨论河北省这名字合不合适,毕竟河北边不止这一个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09: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gy_wowo 发表于 2016-10-19 07:57
是不是在有些人心里:还不赶紧改名正定市 然后下辖一个正定区 其他的没必要存在了 然后再讨论河北省这名字 ...

{:}同意{:}改吧,只要习主席没意见就好{:titt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9: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真定府城(二) (2016-02-28 21:18:19)转载▼
分类: 【本博原创】古城小史
元代真定府城(二)

皇家影堂玉华宫
元代的真定城有一处宏壮华丽、金碧辉煌堪比宫掖的道观建筑,名叫玉华宫,它是供奉元世祖忽必烈之父睿宗仁圣景襄皇帝(托雷)和母亲显懿庄圣皇后御容(唆鲁禾帖尼)的孝思殿,享祀规格非常高。
元代学者纳新(一名纳贤、迺贤)在他的《河朔访古记》中对真定城内的玉华宫所处位置、建筑规模、享祀规格、沿袭制度有着详细的记述:
玉华宫,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园之东,是为睿宗仁圣景襄皇帝之神御殿奉安御容者也。外为红绰楔垣墙,四周槐柳森列,重门棨戟,广殿修庑,金碧辉映,宏壮华丽,拟于宫掖。制命羽流崇奉香镫,置卫土以守门闼,岁时月日,中书以故事奏闻,命集贤院臣代祀函香致醴,遣太常雅乐率燕南宪臣、真定守臣,具朝服,备牲牢,行三献之礼。延佑间,御史元永贞上疏略曰:“圣朝建宗庙,崇孝享,可谓至矣。而睿宗神御别在玉华宫,窃惟功德莫如太祖、世祖,不闻有原庙世祖神御奉安大圣寿万安寺,岁时以家人礼祭供,不用太常雅乐。今玉华宫又非龙兴降诞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师诸寺影堂例,止命有司祭供,罢太常乐,斯得典礼之正矣。”疏上不报。元统乙亥,监礼官萨都拉天锡有诗咏其事,诗曰:“大第天香出内宫,孝思与世总无穷。百年礼乐行三献,一派箫韶起半空。使者领班云气里,女仙摇佩月明中。小臣监礼陪清列,两袖葵花映烛红。”天锡进士,时为燕南廉访司照磨云。
由此可见,当时的玉华宫建筑装饰之华丽,景观之秀美,以及其祭祀规格确实为真定古城又增添了几许庄严和神秘。

玉华宫原名玉华观,是元世祖在中统二年(1261年)“秋七月己丑,命炼师王道妇(或云为‘姑’、‘ 归’字,待究)于真定筑道观,赐名玉华”(《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不久,因为真定是皇太后的食邑,所以又把玉华道观作为祭祀睿宗和庄圣皇后御容的神御殿,“神御殿,旧称影堂。所奉祖宗御容,皆纹绮局织锦为之”。按照定制,元朝先帝们的神御殿大都在“京师诸寺影堂”,唯有“玉华宫孝思殿在真定,世祖所立。以忌日享祀太上皇、皇太后御容”(《元史.宗庙下》)。祭祀定制是太常博士按《宋会要》拟定礼仪,由真定路官吏祭奠。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秋八月命大司徒田忠良诣真定致祭,依岁例给御香酒并牺牲祭物钱中统钞一百锭。延祐四年(1317年),始用登歌乐,行三献礼。七年(1320年),太常博士言影堂用太常礼乐非是,制罢之,岁时本处依旧礼致祭”(《元史.宗庙下》)。从这些史料记载中我们知道,每年玉华宫的祭祀典礼庄严隆重,显示出真定城在元代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所受到的皇家之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真定府城(二) (2016-02-28 21:18:19)转载▼
分类: 【本博原创】古城小史
元代真定府城(二)

皇家影堂玉华宫
元代的真定城有一处宏壮华丽、金碧辉煌堪比宫掖的道观建筑,名叫玉华宫,它是供奉元世祖忽必烈之父睿宗仁圣景襄皇帝(托雷)和母亲显懿庄圣皇后御容(唆鲁禾帖尼)的孝思殿,享祀规格非常高。
元代学者纳新(一名纳贤、迺贤)在他的《河朔访古记》中对真定城内的玉华宫所处位置、建筑规模、享祀规格、沿袭制度有着详细的记述:
玉华宫,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园之东,是为睿宗仁圣景襄皇帝之神御殿奉安御容者也。外为红绰楔垣墙,四周槐柳森列,重门棨戟,广殿修庑,金碧辉映,宏壮华丽,拟于宫掖。制命羽流崇奉香镫,置卫土以守门闼,岁时月日,中书以故事奏闻,命集贤院臣代祀函香致醴,遣太常雅乐率燕南宪臣、真定守臣,具朝服,备牲牢,行三献之礼。延佑间,御史元永贞上疏略曰:“圣朝建宗庙,崇孝享,可谓至矣。而睿宗神御别在玉华宫,窃惟功德莫如太祖、世祖,不闻有原庙世祖神御奉安大圣寿万安寺,岁时以家人礼祭供,不用太常雅乐。今玉华宫又非龙兴降诞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师诸寺影堂例,止命有司祭供,罢太常乐,斯得典礼之正矣。”疏上不报。元统乙亥,监礼官萨都拉天锡有诗咏其事,诗曰:“大第天香出内宫,孝思与世总无穷。百年礼乐行三献,一派箫韶起半空。使者领班云气里,女仙摇佩月明中。小臣监礼陪清列,两袖葵花映烛红。”天锡进士,时为燕南廉访司照磨云。
由此可见,当时的玉华宫建筑装饰之华丽,景观之秀美,以及其祭祀规格确实为真定古城又增添了几许庄严和神秘。

玉华宫原名玉华观,是元世祖在中统二年(1261年)“秋七月己丑,命炼师王道妇(或云为‘姑’、‘ 归’字,待究)于真定筑道观,赐名玉华”(《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不久,因为真定是皇太后的食邑,所以又把玉华道观作为祭祀睿宗和庄圣皇后御容的神御殿,“神御殿,旧称影堂。所奉祖宗御容,皆纹绮局织锦为之”。按照定制,元朝先帝们的神御殿大都在“京师诸寺影堂”,唯有“玉华宫孝思殿在真定,世祖所立。以忌日享祀太上皇、皇太后御容”(《元史.宗庙下》)。祭祀定制是太常博士按《宋会要》拟定礼仪,由真定路官吏祭奠。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秋八月命大司徒田忠良诣真定致祭,依岁例给御香酒并牺牲祭物钱中统钞一百锭。延祐四年(1317年),始用登歌乐,行三献礼。七年(1320年),太常博士言影堂用太常礼乐非是,制罢之,岁时本处依旧礼致祭”(《元史.宗庙下》)。从这些史料记载中我们知道,每年玉华宫的祭祀典礼庄严隆重,显示出真定城在元代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所受到的皇家之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2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把正定古文化 发扬光大  几百年积攒下来不容易 大搞城建 有点不靠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23: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真定府城(三)




繁华盛聚阳和楼

阳和楼者,镇府巨观也。

对于元代真定城的阳和楼,在经历了500年风雨沧桑后,在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眼中依然是“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

阳和楼是元代真定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立在高敞砖台上阳和楼“楼阔七楹,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这与元代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记载基本无二:“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门额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币藏之巨盈库也,下作双门,而无枨臬,通过而已”。建在高敞砖台之上的阳和楼在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眼里,是最能体现宋元时期《营造法式》中“梁架结构最为精巧,襻间替木皆运用自如”的木构建筑。阳和楼从有史可循的元代历经数百年风雨到建国初期仍然保存相对完好,被建筑学家们叹为元代建筑遗存的“奇迹”和“孤品”。



在元代,阳和楼所处的位置是真定城中心的最繁华之地。“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纳新《河朔访古记》)。之所以有着这样的繁华景象,是因为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真定城历史中轴线,又是人们传说中的真定城“龙脉”的“龙脊”隆起地带(按:明弘治二年.1489年“滹沱河溢,冲坏城墙,大水从城西南角入,从东北角流出。全城居民死亡无数,幸存者仅阳和楼左右数十家”,说明阳和楼位置是城内隆起的最高地带)。宋金元时期,真定城是一座“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宋.吕颐浩《燕魏杂记》)的水乡之城。城内多水,而阳和楼所处于的位置是城内最高的地带,又是南北大道出入真定城的必经之路,居民和商贾相对集中。加之宋元联盟灭金后,元朝将蔡州和汴梁、郑州的居民迁居于此,自然也就有了“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故都之遗风’的繁华景象了。

阳和楼还是一座具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文化和景观名楼。阳和楼在真定城景观中的有着突出地位,它“横跨子午之逵,尤超阛阓之表。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元代真定人杨俊民《重修阳和楼记》)。就是这样一座让人凭栏望远心旷神怡的高台楼阁,在所有登斯楼者的诗文中尽显襟怀浩荡,浪漫豪情。不但如此,有着“镇府巨观”之称的阳和楼,还为元曲和元杂剧在真定的创生与发展集聚了一批成绩卓著作者。元曲和元杂剧兴盛时期的前期56名著名作者中,真定就有包括白朴、尚忠贤、李文蔚等在内的7人成绩显著。当时,真定名家云集、佳作频出,成为元代早期仅次于大都的戏剧活动中心。这些作者时常集聚在阳和楼上,诗酒唱和,研讨作品,相互激励,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如《墙头马上》、《燕青博鱼》等名动北国、脍炙人口的经典力作。



关于阳和楼的修建起始年代。在一些资料中,把阳和楼的修建时间确定元至正十七年(为1357年),所依据的是元代真定人杨俊民撰写的《重修阳和楼记》中“至正十七年春,监郡普颜公、大尹赵公,虑其圮敝,将兴是役……乃选廉能者董之……肇事于三月,毕工于六月”的记述。但是,既然至正十七年的工程是重修,那么可以确定在此之前阳和楼是存在着的,这次只是“虑其圮敝,将兴是役”而已。

“百尺市门起,重过为暂停。毫分秋物色,米聚赵襟形。北望云开岳,东行气犯星,凭拦天宇在,人事听浮萍”。这是元代刘因的《登镇州阳和门》五言律诗,也是阳和楼这座建筑见诸于文字最早的记述。(按:刘因,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生于1249年,1293年去世(即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终年44岁)。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前后,也就是说,在他写这首诗的时候,真定城内的阳和楼已经存在,所以他才登上了“阳和门”创作了这首诗。不同的是,杨俊民写的是阳和楼,刘因写的是阳和门,一字之差。之所以有着“门”与“楼”的不同表述,我们还可以从杨俊民《重修阳和楼记》中一窥究竟:“世传此门为子城南门”,可能是因为历经岁月战乱和人事变迁,只剩下“三面无迹,岿然独存”的阳和楼,而不再以阳和“门”称呼它了,这次重修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完古迹,以壮雄郡”,为真定城保存一个标志性的名楼胜景。同样的表述在纳新的《河朔访古记》中也可以读到:“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真定路南关,阳和门外,史丞相遗爱碑一通”,这些都说明,在元朝忽必烈至正年之前,阳和楼确实是存在着的,只是当时按照人们的口口相传,或者叫“阳和楼”,或者叫“阳和门”罢了。也许,它曾经就是真定城当初子城的南门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0 23: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有必要定时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9: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记载,清代,正定城城垣和规模依然保持着明代万历年间拓修后的形制:“规模阔大,壁垒森严,恃为重镇。西南滹水环绕,足资控制”。尽管在顺治年间移省会于保定,但是,因“此城横亘南北,居畿辅之中,形势尤争奇扼要”,又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争破坏,所以到了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对城垣又进行了重修。雍正六年,再次“奉敕修理”。嘉庆十六年、同治七年,又对坍塌损坏处随时进行了补休。此时的正定城依然是“门四,各有月城,建楼:东曰迎旭,今改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乐” ,城墙四隅依然是各建角楼。至于正定城当年巍峨楼橹的盛概,我们从光绪年间时任正定府学教授的赵文濂分别写下的登郡城东、西、北三城门楼诗中,可见一斑:“锁钥重关叠隘多,排云雉堞郁嵯峨。行山北亘连恒岳,滹水西来会冶河。柳暗花明平野阔,雨奇晴好晚烟拖。感怀欲作登楼赋,独立苍茫思若何”(清.赵文濂《登郡城西楼》)。而登上南城门外额题“襟山带河”的看花楼远眺,城外“山分恒岳奔天马,水绕滹沱到海隈”(清.魏裔介《真定府》)开阔胸怀的胜景更是尽收眼底。

护城河是乾隆十年在旧有河槽西韩河的基础上挑浚疏通的。以前的护城河水是由城内泉水形成的,到了乾隆年间,城内泉水淤壅而造成城池淤平,于是决定接引西韩河水入护城河。之所以考虑到引用西韩河水,是因为过去西韩河水经由柏棠河流入滹沱河,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滹沱河在正定城西上游的水量,一到了雨季极易引起水患,威胁到正定城,于是决定将西韩河水“挑河一千六百一十四丈,转输城壕”,作为护城河水经由城西向城南,再由城南流向城东南隅的响水闸,随后向东汇入东大道河,再向东到几十里外汇入到滹沱河下游,这样既降低了滹沱河水患对正定城的威胁,又拱卫了正定城的城防,还形成了一处“禾黍青浮平似掌,芙蕖红借曲成河”的自然景观。
“形势山河胜,津梁道路通。城环新水绿,塔挂夕阳红,驿柳萦官舍,池芹秀泮宫。环桥门未入,行色惜匆匆”(清.赵文濂《过正定府》)。其时的正定城,城楼巍峨,雉堞高耸,城墙坚固,水绕环翠,分明就是一座美丽的城,似乎已经远离了烽烟战火,鼓角争鸣,留下的只是风景如画,一片静谧。这在光绪年间曾参与编纂《正定县志》的正定人容丕华写下的《正定府》诗中,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影像:
起伏沙冈一郡环,唐藩成德汉常山。
西抱恒岳千峰峭,南截滹沱百道弯。
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
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蟠燕赵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8 01: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古代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就是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多数城市建筑景观的集中代表,一类是宗教建筑;一类就是各级军政官署和贵族、达官、富商的宅第。而普通平民的住宅,只能从数量上反映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市井结构。正象明清的紫禁城之于北京、清朝的直隶总督府之于保定一样,真定府和真定卫、神武右卫的官署以及军政官员的宅第,在明朝则是真定城最显赫的城市建筑,它们与恢弘的府、县文庙,林立的寺院、道观等宗教建筑一起,构成了当时真定城最重要的城市建筑风貌。这些公署衙门的设立,不仅强化了真定城的地位,也带动了真定城市建设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20 21:35 , Processed in 0.08143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