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6 10: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芜湖巡警局地址在大马路北段东边一座小山坡上,即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人俱乐部,今为鸠兹广场的一部分。民国初期,芜湖军政分府设此,不久为皖南镇守使署驻地,芜湖警察厅迁至吉祥寺侧,并占用了该寺部分寮房。这里有蜂窝似的店家、住宅和菜市场。1927年警察厅改名公安局后,这条街、巷便以“公安”冠名了。老芜湖人总是把“公安街大菜市”作为地名连称的。
旧警察机构是统治人民的工具,老百姓对警察如敬鬼神而远之。但是一般小警察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工资少,往往被长官克扣,为了家小生计,经常侵犯小民的利益。有一首《警察自白》顺口溜:“在家没得法,出门当警察。头戴大盖帽,拖条猪尾巴,一根棍子屁股后插见到长官行个礼,见到老板打哈哈。只有小菜贩子最怕我,直个眼睛顺手拿:哪管青菜萝卜和鱼虾!”
下长街:下长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寺码头,全长225米,宽4米,石条路面,系“十里长街”的下段,故名。
早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宁波人朱锦棠自汉口来芜,在下长街开设“宝成银楼”,开业资金约5,000两纹银,这是芜湖第一家银楼。
银楼业经营的商品是金银首饰,小康之家,尤其是官宦、富豪,需求量很大。为了招徕顾主,银楼不惜重金装璜门面。如“宝成”门楼,像宫殿大屋顶,飞檐翘角,伸向街心上空。石库式大门上,雕刻华贵楼台图案,高挂金字招牌。店堂着色,全部楹柱门窗屏几贴金,描龙画凤,金碧辉煌。茶几陈设,一尘不染。使顾客一踏入店门,从心里便产生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感觉。宝成老板的这种创意,为他自己带来了丰厚的赢利,后来开设的银楼,莫不仿效。“宝成”采取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堂后部设加工作坊,有冶炼工场,将金银杂质提净,保持金赤银足。大小成品均刻上“宝成制”字样,作为出品标记,顾客非常信赖。皖江流域城乡男婚女嫁,多指定购买“宝成货”。门市顾客川流不息,一天营业额,进出黄金首饰数十两,白银首饰数百两。“宝成”银楼金字招牌,朱氏代代扛着。其店房在1937年被日机炸成废墟,朱锦堂后人携资回乡,“宝成”告停。该店职工舍不得放弃这块金字招牌,集资再度开业,招牌叫“老宝成银楼”。
时至1949年,芜湖有银楼34家,12家均在今新芜区域内,其中大户6家,资本黄金170两至450两不等。仅下长街就有4家,平均每隔56米有一家。它们是:老宝庆(鑫记)、老宝成(长记)、天宝成、郭凤祥号。前两家老板均是宁波人。由于下长街银楼如此密集,宝成银楼又首创于此,同业排行老大,所以就有“金店银楼下长街”的民谚了。
下长街在旧城改造中已全部拆除。
华盛街:华盛街地处中江塔下,襟江带河,得水运之利,旧时引来商贾聚集、生意兴隆,由此得名。它还有过“洋街”的别名。街南起宝塔根北至新芜路,全长288米,宽3米,麻石路面。
清代芜湖米市形成后,米粮采购运输业非常兴盛,米商专做各地采运米粮业务。四大米帮的潮州帮曾在华盛街设立会馆,并靠近江边建了米行、米号和栈房。原华盛街2号,即今江岸路小学校址,就是潮州会馆。会馆房宇金碧辉煌,朱红大门,恢宏壮观。门额石条上书“潮州会馆”的字样,落地为“道光年间”。门前竖立着一块长3米、宽12米的《芜湖米市》大石碑坊,现今依然埋在这里15号门面房后地基下面,门前遗存两个石狮子。
华盛街东接江夏里、新横街,西依接官厅与江岸路,北临小栈房。民国时期商人张德裕在华盛街北端开设义和砻坊以及堆货的栈房,这里也是湖北等外地人居住芜湖做生意的贸易集市。华盛街从前的户籍管理门牌编号只有41户人家,旧城改造拓建马路时,东侧的老房旧院拆除无存,建成了吉和南路、小商品门面房和停车场。剩下的新芜路至原市第六中学校舍门口,街西侧仍旧保留旧貌,多为平房和二层小楼,有的老屋已经历百年以上,风残日蚀、粉酥斑驳了。今与华盛街西毗邻的接官厅古巷依旧保持着原有风韵。
旧城改造拆迁时,居住在华盛街的老人都依恋不舍,常回来看看。如芜湖籍旅德画家萧瀚,原名韩玉华,1945年出生,曾在宝塔根下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其父是一位船员。小时候萧瀚常在江边目睹夕阳西下渔歌唱晚,天长日久对他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8岁时立志学画,19岁离开芜湖,旅居德国,后来成为芜湖旅德著名的中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国水墨画美术协会主席和国际彩墨画联盟顾问。
迎江街:民国时期,迎江街叫“洋码头”,东起吉和街,西至江岸路。1945年后更为现名,全长154米,宽3米,水泥路面,出西巷口是1号码头。
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同治十二年(1873年)办起我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定后,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招商局即在芜湖设立分局,局址先在华盛街的一所民房中,后来业务做大,才迁至今港务局所在地。这是芜湖乃至安徽最早的近代航运机构。
招商局码头除了吞吐米粮、食盐、茶叶之外,还大量进口洋货,其中以洋药(即鸦片)为大宗。还有洋火(日本火柴)、洋烟(纸烟),洋油(英美两国煤油)、洋蜡(蜡烛),德美日三国玻璃,洋纱(日本、印度的棉纱)等20余种日用百货无不冠以“洋”字。1号码头是首建码头,进口洋货最早最多,所以有“洋码头”之称,连带迎江街也叫洋码头、华盛街叫“洋街”了。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设立市政筹备处,订正地名,觉得“洋码头”实在太刺眼,便更名为迎江街。
新芜路:新芜路原名二马路,这条从大花园口直通江边的马路(东起镜湖路,西至江岸路,最初是三段相对独立的小道,即东段为万安路,中段为四明路,西段为龙船巷,1923年始贯通,1949年更为现名。“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兴无路,1977年复名新芜路)其规模与大马路(今天芜湖中山路)相差无几,故称二马路。二马路的修建是为了方便李鸿章家族的商业运营和生活享受。在当时,这路不失为芜湖最时尚的一条马路……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1月,商务局委员,候补道许鼎霖会办芜湖巡警、马路事宜。其时,李鸿章去世仅一年,其子李经方在芜湖购置大批房地产,环镜湖四周拥有园林别墅,寓居着李氏各房眷属。许鼎霖着手马路工程时,自然会维护李氏家族的利益,沿范罗山东麓和镜湖西岸的大马路(即今日的中山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修筑的。后又修建了一条从大花园口直通江边的二马路。
二马路的西端直通利济公司和轮船招商局,这两家水上运输公司均和李经方及其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马路修建的初衷也是为了方便李氏家族的商业运营和生活享受。但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二马路修建得非常粗糙,平均宽度不过10米,碎石铺泥沙路面,没有下水道和路灯。即便如此,二马路在当时仍不失为芜湖最时尚的马路之一。
人民电影院:1939年秋,日本人为了兜售其“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思想,同时也为了给侵占芜湖的日寇一个放松宣泄的场所,在万安路(即今天新芜路中段)四明公所斜对面建造起一座电影院,取名“东和”,后又称“东和剧场”。据说建造之初,曾经参考了上海一些知名电影院的构造模式,故建成后立即成为芜湖一座最“洋气”的电影院,场内不仅设备一流,还配备了一台当时极为稀罕的电话,号码是229。东和剧场拥有六百个观众座位,还有一台35毫米辛泼来克斯放映机,这台颇为先进的美式放映机是日寇从芜湖的另一家老字号———光明电影(1928年在今新芜路小戏院址建的光明电影院1937年停业)院掳来的。光明电影院是芜湖的第一家电影院,系广肇米商和南洋烟草公司经理合资经营,电影院曾用这台辛泼来克斯放映机播放了许多国产早期无声影片。1937年芜湖沦陷后,光明电影院的所有器材,包括这台放映机均落入日寇之手。
东和剧场开业后,于当年11月10日专门为日军放映日本片《阎惜娇》。东和剧场的建成很快就引起芜湖民众的仇恨,一周后,即11月17日,我抗日志士利用买票的机会,趁乱投放一枚炸弹,将该院售票房炸毁,此事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日军驻芜宪兵司令部曾严令查处,然经大肆搜查却一无所获,最终不了了之。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和剧场先后改名为芜湖电影放映站、国安电影院;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该剧场即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更名为“人民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在随后近五十年的岁月里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一座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放映大厅能容纳观众1千多人的综合影院,它一直是芜湖人最喜爱的一座电影院,它的软硬件设施在当时都堪称一流,如拥有一座30万大卡制冷量的夏季冷气设备,能独家放映偏光立体电影和具有映前立体声放映系统等。当年第一部国产立体声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在人民电影院上映时,曾经轰动全城,那盛大的场面至今仍不时被人谈起。2004年,人民电影院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此外,新芜路上还有一座广肇公所,在芜湖历史上曾建的23座会馆中,它与位于接官厅的潮州会馆影响力最大。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先生乘船来芜视察,到达芜湖后曾在广肇公所稍事休息,与广东老乡共叙乡谊。1927年3月6日,由程潜、林伯渠率领的北伐军下辖之国民革命军第六军进驻芜湖,当时部队的一部分就驻在广肇会馆。四天后方才离去。1938年,芜湖一等邮局由临江路迁到广肇公所,1949年4月,新生的人民邮电新芜路支局也设于此。广肇会所在1998年时拆除。如今,广肇会所已荡然无存,只有一株当年植于其后院的广玉兰仍在原地枝繁叶茂地生长着。
新芜路上还先后出现过许多新闻机构,如民国时的《青年快报》、《革新周报》、警光通讯社、民风通讯社等都位于此。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前身《芜湖大众》的社址从1956年开始直到停刊,也一直设于新芜路83号这幢不起眼的小楼内。此外,已经有百年历史,并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奖的赵云生剪刀店也坐落于新芜路上。
宁波会馆:清光绪年间芜湖形成米市时,广、潮、烟、宁四大米帮纷纷在芜湖建造会馆。宣统元年(1909年)宁波米帮在赭山下一五铺始创宁波会馆,后嫌偏僻,于1916年在二马路中段高坡的北面,新建了一座全新的宁波会馆,因宁波古称四明,故新馆又名“四明公所”。二马路也因此在1925年起更名为四明路。
1929年农历十月,蒋介石来芜巡视,乘坐藤靠椅抬轿从中山路经过四明路,在江边太古路码头广场出席各界欢迎大会。因蒋是浙江奉化人,可称四明同乡,蒋氏走后四明路便改为“中正路”。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人民政府将中正路改名为新芜路。
据《芜湖二十三中校志》(未刊稿)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米业私立高等小学由驿前铺迁至此处。民国十年(1921年),该校校长崔冥飞兼任芜湖县教育会会长。是年十月十日下午,学校召开“米业高等小学校建校十周年”纪念大会。县知事余咏南、米业会长汤善福、米业公所所长吴松章等参加了大会。会后还在校园立“米业高等小学校建校十周年”柱形纪念石塔一座,可惜今已不存。1936年米业高等小学校停办,改为寺山高等小学校。1937年芜湖沦陷后学校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汪伪政府在原址办寺山小学,进行奴化教育。后又将宁波会馆的一部分屋宇用于存放被击毙日寇的骨灰和牌位。抗战胜利后,学校又先后更名为芜湖县和平镇中心国民学校、中山镇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又先后更名为芜湖市立中山小学、中山中心小学、芜湖市第二中心小学、新芜路第一小学。1973年元月改名为芜湖市第二十三中学,1985年5月1日,校高中部改名为第六高级职业中学,2001年起这里又成为芜湖教育局的办公之地。
如今的新芜路已是广厦林立,绿树掩映,旧时的痕迹已无处可觅。百年老店赵云生剪刀店,其店内的广告招牌也快成文物了。
中山路:1902年,2万两白银的投资,铸就了中山路的前身——大马路。
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巡视芜湖,并在大马路上向芜湖市民做了
演讲。
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芜湖将大马路改名为中山路,作为对伟人的纪念。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初期中山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道路最宽达10多米,两侧集中布置商业网点。中山路一改因连年战乱而百业凋零的破旧形象,渐成芜湖人气最旺的商业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