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31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干货!未来五年广州怎么干?广州市发改委主任李海洲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2021-01-30 16:03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1月29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备受关注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会议审查。
未来5年乃至15年,广州怎么干?列席本次会议的广州市发改委主任李海洲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专访,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营商环境、“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城市发展格局等领域,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展望“十四五”:“双循环”时代城市的使命是什么?
“流量之城”释放新活力打造“节点”“链接”城市
广州日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如何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篇布局?
李海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进行谋篇布局,全文17章76节均有体现“三个新”要求并各有侧重。
首先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广州努力探索引领新时代老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从数据看,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5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3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一系列指标都看出,广州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向好。面向“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入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判断广州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而提出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标。
第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以市 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为依据,以五大发展理念谋篇布局。第二章至第十六章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数字化发展、改革、“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领域提出15项主要任务。
第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广州是国家明确的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空海运力居全球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流量大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广州担当、作出广州贡献。因此,我们将“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作为广州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目标,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定位,明确了五个方面目标任务:一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是着力拓展投资空间,四是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五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广州日报: 在广州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首要目标任务,这是为什么?广州将如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李海洲: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流通体系发达,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城市发挥桥梁作用。综合交通枢纽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将助推广州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城市能级关乎着一座城市的辐射力和集聚能力,要打通“双循环”,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十四五”期间,广州以“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这样的高定位,来聚焦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以此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目前,广州正在建设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白云机场将拥有3个航站楼、五条跑道,预计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体机场,到202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50万吨。2020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体现出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和广州的经济发展韧性。
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对广州物流体系的打造至关重要。广州一方面优布局,建设白云站,升级改造广州站、广州东站,构建广州站、广州东站、白云站“三站一体”中心组合枢纽;建设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等项目,让广深港等高铁等进入中心城区,更加方便市民出行。另一方面拓通道,推动加快形成10条出省高铁通道格局,实现1小时直连大湾区、2小时互通省内、3小时互达泛珠三角、5小时联通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时,将加快发展中欧、中亚班列,助力“广货”畅行欧亚大陆。
通过航空、航运、铁路等枢纽建设,广州将加快发展枢纽经济,打造支撑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之城。
聚焦创新: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州经济工作的“首要工程”
广州日报:“十四五”时期,广州计划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科技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李海洲:在《规划纲要》中,加强科技创新强市作为第一项主要任务,可见广州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发挥广州区域内大院大所云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在具体举措方面,广州提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市域创新关键节点打造科技创新轴,这条创新轴上,串联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既有科技基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也有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还有众多科技型企业,因此我们要通过完善沿线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加快实现全市科技与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与联动,构建广州科技创新区域布局的主骨架。此外,广州将推进建设“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既要推动建设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建好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要高水平建设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4个省实验室。
有了布局,有了基础,再就要推动广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们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共性问题,为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广州日报:“十四五”时期广州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在壮大发展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什么谋划?
李海洲:广州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与“十三五”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十四五”进一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为新兴支柱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
首先,我们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工程”,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强芯”“亮屏”“融网”工程,指的是打造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以及5G产业链。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实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战略,建成全球知名“智车之城”。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着力推动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建立“研发机构+医院+企业”对接机制。
第二,我们要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建设全国智能装备关键设备研发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品牌、南方氢能枢纽、国内一流“新材高地”和“动漫游戏产业之都”。“十四五”时期,力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30%提高至2025年的35%。
此外,在推动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将重心放在推动广州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例如汽车、电子、石化等广州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十四五”期间,将推动这三大产业向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迭代升级。
为了强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素保障, “十四五”期间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用地面积力争不少于240平方公里。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资金等财政资金作用,加大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营商环境改革开新局:营商环境改革如何继续“出新出彩”?
全力推进“减证便民” 建立健全鼓励新经济发展机制
广州日报:近年来,广州已完成营商环境1.0、2.0、3.0改革,“十四五”时期营商环境改革有哪些亮点?
李海洲:“十四五”时期,广州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理念,坚持最高最好最优,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到2025年,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先进城市行列。着力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使用要素、享受支持政策、参与招标投标和ZF采购等方面获得平等待遇。深入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全覆盖,全面落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力推进“减证便民”行动。
二是建设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快科技赋能,促进各领域业务系统集成、数据共享,推动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革命性流程再造,实现政务服务100%全程网办、惠企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实现企业投资从立项、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水气到不动产登记的全流程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健全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加快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力争“管出公平、管出质量”。建立健全鼓励新经济发展机制,探索实行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和“包容期”管理。强化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监管,真正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四是构筑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实施《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聚焦政务服务、产权保护、个人破产等领域立法先行,实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建立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机制,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
五是开展营商环境综合授权改革。制定实施国家和省综合授权事项清单,在市场准入、要素流通、项目审批、创新生态等领域推出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重大实践成果。建设黄埔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支持南沙自贸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改革先行先试。
此外,《规划纲要》还将教育、医疗内容分别单设一章,主要考虑教育和医疗一直是广州的优势,不仅仅是民生保障的问题,更是广州提升竞争力和营商环境、提高对人才吸引力的看家本领,所以对教育和医疗分别进行专章谋划部署。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打造大湾区“核心引擎”?
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引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广州日报:规划纲要中,对于广州参与“双区”建设、与深圳“双城”联动,以及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方面有怎样的安排?
李海洲: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担当,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着力推进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交往互融“心联通”。其中,我们也正在推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落地,例如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示范基地。此外,我们也正在谋划广深第二高铁、广深港高速磁悬浮铁路建设,加强轨道交通互联和一体化运营,引领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在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方面,我们将坚持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经济特区中拓展广州新的发展空间,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在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方面,将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发挥国内唯一“双万亿级”同城化城市优势;深化广清一体化,加快共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加强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
城市发展格局:如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创新升级“十字方针” 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
广州日报:“十四五”时期,广州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李海洲: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承创新“东进、南拓、西联、北优、中调”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十四五”广州将这“十字方针”进一步升级。
《规划纲要》提出将以珠江为脉络,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会、南部滨海自然地理禀赋,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促进枢纽、城区、郊区新城之间互联互通和功能互补。其中:
中部突出数字牵引、国际都会功能。推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向内涵提升转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深化城市更新,着力提升行政管理、科教文卫、数字经济、高端服务等核心功能,增强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
南部突出科创引领、湾区门户功能。推动南沙与番禺莲花湾片区联动发展。着重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打造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深化与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联通发展,创建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高品质规划建设莲花湾片区,打造连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
东部突出知识创新、智造高地功能。强化黄埔与增城互动发展,着重建设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打造国家知识中心和中国智造中心,做强增城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促进与深圳优质资源要素畅通流动,积极推动与东莞融合发展。
西部突出区域联动、同城示范功能。着重加快广佛全方位深度融合发展,将“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片区—荔湾海龙”先导区打造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新极核,加快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提升广佛极点辐射力,加快打造广州南站门户枢纽。
北部突出城乡融合、生态屏障功能。以花都、从化、增城北部为主,着重做优做强生态功能、绿色经济,高水平发展临空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提升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