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75665

[正定新区]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千年古郡正定城-暨《中华遗产》正定专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7 21: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名人没说到,例如王世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0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一座古城一定要好好的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5 0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跨越古今的历史名城——正定(真定)
2015-11-14 栗永
母亲河滹沱河养育了一方文明。在和东垣(真定)遥遥相对的滹沱河北,在南北朝时期,又萌生了一座历史名城——正定(真定)。王朝兴灭,政权更迭,古城正定伴随着东流的滹沱河水,走过了近2000年的历程,成为一座从古代延续到当代的历史名城。
   雄踞河朔的重镇
正定紧靠滹沱河,地理位置重要,曾是水陆交通枢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早在约六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这一带就是密集的人类聚集区。因其地处要冲,不仅控制着辽阔的地域,而且也是控制燕晋咽喉的交通要道,是沟通南北的交通中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路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真定(正定)因战争而起,又在战争中发展。
从军事堡垒到郡州府城
东晋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在河北一带反复征战,滹沱河沿岸的战略地位就格外突出出来。公元350年,后燕大将慕容恪率军进攻常山郡城真定(东垣),隔滹沱河,在河北岸修筑了军事堡垒安乐垒。
时光在战乱中流逝,安乐垒在战争中崛起。在连绵不息的战争中,这座堡垒的地位日益加强,不断得到扩建,成为与常山郡城真定隔河相对的新的名城重镇。直到有一天,一个看似偶然的因素,安乐垒迎来了嬗变的新机遇——随着一位新主临幸,军事堡垒升格为郡城,开始了中心城市的新纪元。河北中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从滹沱河南迁移到了滹沱河北。
那是公元397年,北魏道武帝拓拔圭攻克后燕国都中山(今定州),灭掉后燕,第二年,他来到常山郡城真定(东垣),兴致勃勃地登临北望,看到隔河相对的城市,听到该城名叫“安乐垒”,不禁赞叹:安乐,多么美妙的名字。心中不由一动,一个念头冒出:将常山郡治移到安乐垒。
帝王一言九鼎,常山郡一下子就和做了数百年的中心城治真定(东垣)挥手告别,渡河北去了,在安乐垒安营扎寨。安乐垒不仅取代了真定城的中心地位,而且连城名也沿袭了去。直到公元1723年,为了避清王朝皇帝胤禛的名讳,将用了1000多年的真定改为正定。
时移事变,从公元398年常山郡城移至此地起,真定(正定)相继为常山、恒山郡治,恒州、镇州治,中京、真定路、成德军、大都督府北都首廓,真定府、正定府首府,真定、中山、正定县治,其地位日益显赫。虽然中间一度有变化,就是在北齐时,常山郡又迁回到河南的真定(东垣),在安乐垒设中山县。很快,北周时,安乐垒成为恒州和中山县两级政区的治所,又取代了真定(东垣)城的中心地位。这把河北中南部地域的头把交椅,一坐就是1500多年,直到20世纪初,另一个偶然事变,才又改变了这一地域的政治格局。
从小堡小城到名都大邑
随着中心地位的确立巩固和不断提高,为正定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促使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池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官吏府第、衙署建筑和宗教、文化建筑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唐朝是正定(真定)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作为藩镇成德军的治所,除兴建府第衙署外,还广建寺院,现存临济寺、开元寺、广惠寺、天宁寺等,均为唐代所建。古代园林——潭园也已具有相当规模。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滹沱河水泛滥,冲毁了恒州(真定)城,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重修城池,做了拓展。扩建后的恒州城平面呈“凹”形,面积得到扩展。不仅城墙、城门、城垣门楼、箭楼、防水设施得到加强,而且各级官吏府第、衙署建筑和宗教建筑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为此,唐皇代宗给他立了记功碑——“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德之颂”碑。碑文1959字,记述成德军拓扩恒州城的功绩,盛赞恒州城的形胜和地位。
北宋时期,是真定府、赵州一带城市相对集中、中心城市的城垣建筑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真定作为河北西路的首府地位的确立,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道路、寺院、道观、水利设施、园林建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河北西路、真定府、真定县三级行政官署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官署、官仓、义仓、常平仓及驻军营所等建筑显著增加,园林、商业也随之发展。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敕令在龙兴寺内的最宽大之处重铸真定大悲菩萨铜像,同时兴建了高大宏伟的大悲阁,这处唐代兴起的名刹由此成为皇家重点扶持的寺院,各种配套建筑相继建成,逐渐成为拥有天王殿、大觉六世殿、大悲阁、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阁等六座恢宏殿阁的北方名刹,也成为真定城内一座代表性建筑和重要建筑景观。高达十丈的大悲阁及阁内身高72尺的全国最高的站立式铜菩萨像,重檐九脊四面抱厦的摩尼殿,以及转轮藏阁及其阁内高大精美的巨大木结构转轮藏经橱,都是当时国内佛教设施的极品,名扬全国。真定的园林也名冠大江南北。大凡记述中国园林建筑史的著作,无不提到真定的潭园、海子。
这一切,都为真定城在金元时期成为燕京(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奠定了基础。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到金朝鼎盛时期,真定城是当时人口最密集,手工业、商业最发达的城市。至元时,更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燕京(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人口10万,与大都相同。在元代,在真定设置真定路,隶属于中书省。作为河北中西部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杰出政治家史天泽及其侄子史枢等人治理真定期间,注重发展经济,重视教育,培植人才,为真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商业发展、文化繁荣和宗教的多元化。此间,重修了前期创建的重要建筑阳和楼、十方定林禅院、观音院,创建了道教宫观——玉华宫。唐宋时期名冠全国的丝纺织业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宋以来开掘的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到元朝继续发挥排灌和漕运作用。
明朝,真定的地位到了历史最高点。真定路改为真定府,形成了以真定城为中心城市,统辖5座州城和11座县城及若干关城构成的城市体系。真定府城,不仅作为政治中心发挥着管理5州和11县的行政作用,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真定的地位更为显赫。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为了培植根据地的实力,频繁向河北地区调兵,在真定城建立神武右卫指挥使司,作为真定、保定府及周围诸州包括衡水在内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这时的真定城,军事中心的地位,与同样拱卫京师的天津卫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城市规模和建筑规模、历史文化积淀等,都远远超过天津卫,也比元代才开始兴盛的保定城地位高得多。真定城这种特殊的军事地位,使之成为河北中南部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的中心城市,直隶于京师,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控制燕晋咽喉、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的交通中心。
这一时期的城市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名人别墅、达官宅第等,构成了真定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由于真定卫、神武右卫等卫所的设立,不仅强化了真定城的地位,也带动了真定城市建设的发展。真定府和真定卫、神武右卫的官署以及军政官员的宅第,成了真定城最显赫的城市建筑。雄伟恢宏的龙兴寺大悲阁,是真定城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具魅力的大型建筑,碧瓦红墙,掩映在绿树修竹之中。天宁寺的凌霄塔,平面呈八边形,通高41米,是当时真定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因为它是佛教浮屠造型与中国传统楼阁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挺拔高峻,因此也称为天宁阁。位于真定南大街正中、跨街而立的阳和楼,是真定城内一处独具特色的楼阁式建筑,楼下双门供行人车辆通行,上面为重檐双层楼阁,经过元代重修后,更加壮观,到明代成为一处重要的城市景观。真定城东北隅有一处旺泉,被当地人称为“恒阳第一泉”,是一处重要的城市风景。
到了清代,基本沿袭明朝旧制,直隶真定府仍辖5州13县。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设立保定巡抚,驻真定,公元1659年改为直隶巡抚,迁往保定。真定城的政治地位逐步让位于保定。公元1723年,为避讳清世宗的名讳,真定改为正定。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真定城内一系列名寺古塔的修缮和利用,在客观上维护了真定城市景观的完善,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开始,皇帝亲诏大修真定龙兴寺,和硕裕亲王亲自赴真定估工,员外郎萨哈齐主持,历经七年,浩大工程才告竣工。康熙四十九年到五十二年(公元1710~1713年)康熙皇帝又亲笔为真定大佛寺题写了寺额“敕赐隆兴寺”,并亲笔御制长篇碑文,建造御碑亭,增加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建筑景观。还为该寺的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慈氏阁、佛香阁等主要建筑题额19处。康熙的儿子雍正当上皇帝,也效法他老子康熙皇帝的做法,对佛教禅宗临济派的祖庭正定临济寺进行大规模修葺,进一步改善了正定城内宗教建筑景观。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对正定城的佛教寺院也关怀备至。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他去五台山祭佛,归途中驻正定,瞻仰了大佛寺、广惠寺、崇因寺等正定名刹,并效法康熙皇帝的做法,为隆兴寺撰写了御制碑记,题写了匾额。1748年在大佛寺的佛香阁月台之前建造了御碑亭,丰富了大佛寺的景观。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他巡视河南北归途中,再次驻正定,诏修广惠寺,并为广惠寺华塔题写了“妙光演教”匾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他在去五台山拜佛时再次驻跸正定,诏修天宁寺,工程历时一年多竣工。乾隆四十六年下诏重修崇因寺,并拨巨款助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在清王朝国力渐衰的情况下,正定府还得到朝廷支持,大兴土木,重修隆兴寺五佛殿。
经过清朝200多年的经营和完善,正定城内的宗教建筑,不仅建筑规模是历史上空前的,而且建筑物的艺术水平、景观价值,也是史无前例的。在正定这座文化古城中,宗教建筑不仅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而且是最重要的城市景观和最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6 1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8# 大美国际庄


    有道理,挺不错的,很好,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6 13: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楼上,桥西区改成石邑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建设进展到哪一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4:48: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心之旅:畅游正定古寺庙群
2016-01-26 正定县隆兴寺景区

         人拥有宗教式情感。近年来,体验“禅意佛文化”式的宗教旅游越来越受青睐。这种强调“心灵之旅”的旅行方式更符合时代特点,也更能满足现代人休闲放松的需求,逐步成为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方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佛教文化,正定现存文物和建筑遗迹,大部分都是佛教文化遗产,正定的历史就是一部千年佛教史。

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宋代佛教寺院。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隆兴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历代帝王曾多次巡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寺内现存天王殿、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殿遗址。开元寺主殿在后,塔与钟楼左右对峙,此种布局是研究佛教寺院以塔为中心转向以殿阁为中心过渡时期的珍贵实例。
三门楼位于寺院最南端,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石柱上镌刻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及题名,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须弥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九级密檐式方形塔,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但始建年代比大雁塔早16年。
钟楼与须弥塔相对而立,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唐代钟楼。楼上所悬铜钟亦为唐代遗物,历史上曾与寒山寺古钟齐名,世称“南有姑苏寒山,北有真定开元”。
位于寺院东南处的巨型赑屃为五代时期遗存。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专家称之为“天下第一赑屃”。

天宁寺



寺院始建于唐代宗时期(762—779年),是正定八大寺之一。
凌霄塔始建于唐,现为宋代遗存。塔高40.98米,是一座楼阁式塔。塔身共九级,一至三层为砖仿木结构,四层以上均为木结构,俗称“木塔”。
据文献记载,木制楼阁式塔盛行于汉末,由于木材易于起火焚毁,所以木塔在我国现存古塔中为数甚少。半木构塔仅有甘肃张掖木塔和正定天宁寺凌霄塔,而凌霄塔的建筑年代比张掖木塔早近千年。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塔心柱结构形式,即一根木柱从塔底一直贯穿至塔顶,这种结构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塔心柱结构形式的塔在早期木塔中屡见不鲜,但现存实例仅此一例。1988年,凌霄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济寺



正定临济寺是佛教临济宗发祥地,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禅师在此创立临济宗,因临济宗机峰峻峭,僧徒众多,宋金时期又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在佛教界享有“临济儿孙遍天下”美誉。每年亚、欧、澳及北美等地临济宗高僧皆来朝拜祖庭,因此正定临济寺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临济宗道场、世界临济宗祖庭。
寺内澄灵塔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始建于唐,现为金代遗存。塔高30.47米,是一座八角九级密檐式塔。古塔造型挺拔峻秀,雕饰华丽,设计精巧,结构富于变化,为密檐塔中的佳作。梁思成先生赞誉为“清晰秀丽,塔中之上品”。2001年,澄灵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



华塔是正定广惠寺现存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现为宋代遗存。塔高33.35米,由主塔及四座六边形小塔组合而成。主塔最上层为华塔精华所在,雕塑有菩萨、力士、狮子、大象等艺术造型,制作精细、排列有续,远远望去,犹如巨大花束,故名花塔。历史上真正形成花塔类型是在宋、辽、金时期,元代以后濒于绝迹。全国现存花塔为数不多,此塔雕饰最为精美,造型极为独特。著名古建大师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例”;古建筑史学家张驭寰认为正定华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塔不仅造型独特,还可供人登塔远眺。据《正定县志》记载,清乾隆皇帝曾两次登临华塔,并题诗作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7 11: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文化名城 品味千年古韵

  感受滹沱胜景 春节到正定过大年

  □本报记者 张兰

  隆兴寺里钟声回荡

  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有着“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历史遗迹。古城正定有着多张名片,其中让燕赵子孙最为引以为傲的是——千百年来,这里一直回荡着隆兴寺的钟声。

  据悉,隆兴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它位列全国十大名寺,是国家4A级景区,寺内古柏参天,老槐吐翠,景色清幽宜人。尤其是寺内的摩尼殿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身,奇特的建筑布局、珍贵的壁画、有着“东方美神”之称的全国最美倒坐观音、北方三大坛场之一——戒坛、最大最古老的木质转轮藏、独木雕刻的弥勒菩萨、被称为“河北四宝”之一的最高大的铜铸千手观音像、造型奇特的千佛尊等多处国宝级的文物,无不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走进这里,清幽肃静的氛围让人感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春节期间,和家人朋友走进古寺,为新年祈福之余,欣赏古寺之美,让心回归宁静,何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荣国府里依旧儿女情长

  与隆兴寺里的庄重不同,仿明清建筑荣国府里却处处彰显多情。远远张望,你就可以感受到荣国府的富丽堂皇,轩昂壮丽,走进后更是发现雕梁画栋,游廊贯通,处处彰显精细;院内佳木成荫,花草遍地,象征富贵、长寿、吉祥的玉兰、海棠、银杏、紫荆等珍奇花木比比皆是,犹如一座小小植物园。而室内红木透雕落地花罩典雅气派,明清式家俱精美华贵,一千六百多件古玩字画再现“钟鸣鼎食之家”的富丽堂皇;府内西侧怡园内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桥迂回,山水齐备,宛如一座小巧别致的苏州园林。走进这样一座清幽雅致的院落,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有种做了回“红楼梦中人”的感觉。

  这里是赵子龙的故乡

  同为仿明清建筑,离荣国府不远处的赵云庙里却是另一种情调。为弘扬民族文化,重现赵子龙雄姿,正定县旅游局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的赵云庙已于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庙门前赵云手持长矛,骑着高头大马,气宇轩昂。走进庙里气势恢弘的仿明清古建筑结构让人眼前一亮,三进院落、一门四殿,各个角落庄严清幽,处处彰显着赵将军的威风。

  然而正定古城中的古迹又何止这些?南城门、广惠寺、临济寺、天宁寺……哪一座古迹不是历史深厚,韵味悠长,难怪有人说,走进正定古城就好像翻开了一本精彩的史书。古往今来,穿梭在古城内,勾起人更多回忆的,不仅仅是这斑驳的古迹,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更是那街巷中回荡着的乡音调调……

  正定主要古迹分布图

  ■森林河趣那梦幻灯光节

  省会石家庄惊现阿凡达世界?小编朋友圈这几天被一件事情刷爆了,那就是位于石家庄滹沱河景区的森林河趣那梦幻灯光节,距市区开车大概20分钟车程。亿万灯珠营造的梦幻银河星空,灯光盛宴如梦如幻。不计其数的景观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圆自己一个美丽童话梦。除了梦幻灯光公园还有冰雪乐园、热气球升空体验,让小伙伴们在寒冷的冬季也有一个肆意畅玩的好去处。

  梦幻热线:400-111-3838

  ■春节期间塔元庄冰雕大世界正常营业

  塔元庄景区占地约20000平方米,包括冰雕大世界、滑雪场、观赏鱼馆、动物园四个景观游乐项目。

  冰雕大世界由历史文化区、卡通造型区、冰雪迷宫区、冰场游乐区等几部分组成。冰块雕刻的各种卡通人物栩栩如生,卡通城堡、冰雪迷宫等建筑晶莹剔透、流光溢彩。

  馆内供游人娱乐的一条冰滑道长200余米,游乐区备有爬犁、冰刀等设施,可供游人在观赏冰雕的同时进行刺激的冰上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1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挖掘历史文化 助力古城保护:府前街、府文庙牌坊题额之考证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7日        《正定风采》樊志勇      
  受相关领导委托,就正定府前街南端牌坊及正定府文庙南端学门口处牌坊正反两面题额进行了考证。
  关于府前街南端牌坊之上的题额,其南面为“古常山郡”,其北面又题有何字呢?经查阅正定现存的《府志》《县志》史料,均无对此题额之记载。看来,若完成对此题额的考证,只能从速向老辈人请教了。
  去年的7月下旬至9月初,在子龙广场、府前街头、中山路边及古城的大街小巷,走访的近80位正定籍的老人中,他们对其牌坊南面“古常山郡”的题额,多数老人亦无印象;只有近三分之一的老人表示认可,其中也有的将其说成是“常山古郡”;而仅只有十余位老人,他们都非常确定地说是从右往左念,依次是“古常山郡”四个大字。   
  8月10日,为此事电话询问刘友恒老师时,却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刘老师系文博副研究馆员,退休之后的她,依然钟情于正定的古城保护事宜,在她那里见到了她淘来的一张照片。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珍贵照片,却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张府前街南端牌坊的照片(图一)。照片上的牌坊,其整体风貌十分清晰。在牌坊的正面赫然写有“古常山郡”的题额,在照片深远处,其位于今华阳大酒店西南角处的“正定府钟鼓楼”的倩影依稀可见。但其牌坊北面又题有何字呢?
  知之牌坊正面写有“古常山郡”题额的十余位老人,他们对其牌坊北面的题额,都似乎没有一点印象。有的认为南、北两面的题额一样,写的都是“古常山郡”;另有一位90多岁的张老先生则说:北面没有字,只有南面有字。
  在如此迷茫之际,8月12日上午,我的忘年交好友、76岁的县电力局退休职工马满堂师傅电话传来喜讯,他十分激动地告诉了我他刚刚询问得知的情况。这位退休后家住石家庄的马先生,自接我电话询问的十多天来,一直都在四处打听了解府前街南端牌坊之上北面的题额事宜。这一天上午,他非常巧合地在其小区门口的集贸市场见到了正定老乡、78岁的张秀山先生。张先生退休前系石家庄市警察学校的校长,其老家就住在府前街南端牌坊北侧10余米的路西。张先生15岁考入正定中学,与孩提及青少年时代,每每站立家门口南望,挡住他视线的就是南端的牌坊。特别是牌坊那迎面的四个大字,早已深深地嵌入了他脑海令其记忆犹新。所以当马师傅问他知否这牌坊两面的题额时,他十分肯定地说道:牌坊南面写的是“古常山郡”,北面写的是“河山生色”。
  此事问及了那么多的老人,大家都记不清楚。张先生却脱口而出。悉知此事,我自然非常高兴,但又心存疑虑。因事关古城保护,担心如因自己不慎而造成某些失误,于是得走访印证。
  9月12日晚,子龙广场上西侧台阶上,几位乘凉的老者中,有一位老人我认识,他是我同学的父亲。老人家姓马名维祥,77岁,回民饭店退休职工,是老城里人。向这群老先生们问及此事,大家亦都说不清楚。有的仅记得叫什么“古常山郡坊”。当我启发说北面的题额好像写有“河山”什么四个大字时,大家却都没有印象。可在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的同学打来了电话,说他父亲当晚回家后,就马上给其退休在台湾的哥哥、87岁的马维才先生打了电话询问此事。马维才先生当时未曾想起,但是几天后却打来了电话,说是想起来了,在牌坊北面写有“河山生色”四个大字。
  9月23日,李银春、魏建华两同志与民主街村干部就府前街牌楼正反面是否有字一事,走访了民主街魏春山、王俊明两位老人。印证其牌坊正面题字为“古常山郡”,背面题字为“河山生色”。
   综上所述认定:府前街南端街口牌坊,南面题额为“古常山郡”,北面题额为“河山生色”。
  关于府文庙南端学门口处牌坊之上的题额,原本通过查阅资料及走访相关人员已经证实:其南面为“万代宗师”,北面为“圣德通天”。此在邑人燕军先生早些年撰写的《正定府文庙》一文中已作有考证。且于2015年之夏,走访了解城内近二十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时,业已得其认可。但因未能查到上述题额的文字出处,总有未落实处之感。
  就在写好此稿之际,终于查到了府文庙南端牌坊题额的文字出处。先是从一位学者处又一次意外地得到了一张我们正在寻找的府文庙牌坊的照片(图二)。照片之上,四柱三间写有“圣德同天”(显然不是“圣德通天”)题额的牌坊矗立在高坡之上;四柱下均有2米高的抱石裹护着木柱;牌坊的整体风貌及牌坊西侧平屋顶的民居亦十分清晰;牌坊其下涌动着穿流的人群,身着对禁夹袄的青年男子与下身穿直宽筒裤的老者擦肩而过,三位学生模样、身着新款服装的女孩欢快地从坡上奔下;坡下应是一处集贸市场的入口,左侧可见由两个汽油桶支起的摊位,其上罩着一白色的大遮阳伞;右侧摊位的两篓似是梨的水果十分醒目,另一摊位上,有一老者在装满水果的鸡公车前,静静地端坐于方凳之上。这似乎也是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珍贵照片,经笔者研究辨认,此照片上的牌坊即府文庙南口的牌坊,是拍摄者在坡下拍摄到的该牌坊的北部风貌。2月29日下午,又查阅到了以下资料,进而印证并校正了我县92版志书资料对此牌坊北面题额的误记。
  1990年9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正定文物》及1992年3月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正定县志》两书中均记有:“府文庙南口临东西大街木牌坊3间,外题‘万代宗师’,内题‘圣德通天’”。此处所记“圣德通天”与所得到照片上的“圣德同天”的题额,分别是“通”和“同”字。那么“通”与“同”字,又孰是孰非呢?92年版《正定县志》《正定文物》两书所记难道有误吗?
  查乾隆二十七年版《正定府志》记有:“乾隆二十五年知府郑大进增建重修圣德同天牌楼三间,照壁一座,德配天地牌楼三间,道冠古今牌楼三间……”;又查清顺治三年版《真定县志》记有:“万代宗师坊在府学府文庙前,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在府学左右”。
  参考牌坊照片并通过查阅上述资料,今考证证实:府文庙南端牌坊,其南面题额为“万代宗师”,其北面题额为“圣德同天”,而非“圣德通天”。另在府文庙东口临原观前街(今解放街小学镇州街东出口处)有木牌坊3间,外题“德配天地”,内题“删述六经”;在府文庙西口临原府学西街(今解放街小学燕赵大街西出口处)有木牌坊3间,外题“木铎万世”,内题“道冠古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17: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出来 历史都过去了 面对未来吧  南京 西安 洛阳 都比正定不差  排排队 也轮不到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0 01:3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两大烂尾,曹妃甸和正定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0 12:58: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两个,够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31 16: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竟敢说实话?抓大缸里去,封十天,等发酵成酒精了,再放你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 06: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火炖青蛙 发表于 2016-3-19 17:47
没看出来 历史都过去了 面对未来吧  南京 西安 洛阳 都比正定不差  排排队 也轮不到这

你怎么不说巴黎罗马?恰恰石家庄没有历史采取挖掘历史,正定就是石家庄的文化之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6 2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cpczb 于 2016-5-6 20:45 编辑

      东垣传奇
东垣(真定)是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源头。从战国时期诞生,到隋唐时期北移,历经约千年,为滹沱河流域这块沃土留下了历史辉煌。在这里结下了不解的帝王缘,演绎着多少改变区域历史格局和影响华夏历史进程的威武活剧。在这里走出了多少在华夏历史舞台“雁过留声”的王公后妃、文臣武将,用他们或喜或悲的人生际遇,在石家庄和华夏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多彩的一笔。特别是东垣传奇二赵——秦汉时的南越王赵佗、三国时的名将赵云,更以他们的文治武功、胸襟情怀、人格魅力,成为这座古城、这条长河的文化符号,永久地镌刻在这块热土上,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长河重邑
    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水带走了千年时光,也把东垣(真定)古城的雄姿带进了历史尘封中,只在滹沱河畔留下了这座千年故城的遗址。
  东垣(真定)故城遗址位于滹沱河河南岸,现石家庄市区东古城、西故城村一带,北隔石太高速公路与滹沱河相望,西为西古城,东至北高营村南,南至桃园村北,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墙基宽约20米。
  这是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古城遗址中面积较大的一处,仅次于中山灵寿都城遗址,居第二位。1988年以前城垣轮廓清晰可见。近年,遗存的城垣大部分毁废,逐步夷为平地。
  时空转换,时光流逝。滹沱河水淘去了故城的历史印记,赫赫故城,只有望空凭吊了吗?亦或只有到当地幸存的村落地名中,如城角寺、城道沟、城坡口、西城坡、城疙瘩等,去感受故城的存在?
  历史不会消失。虽然东垣雄姿不再,但是,古城从来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从历史典籍,从残留在滹沱河畔的断垣残壁,还有那时不时从滹沱河畔的黄壤黑土中裸露出的残砖片瓦,让人们来领略和捡拾它曾经的辉煌。
  历史的演进,重新把东垣故城推上了历史舞台。
      一、雄踞滹沱河畔的战略要邑
  东垣作为城邑,其起源,要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中山国建造的城垣,其产生和存在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1年中山桓公复国以后,屈指算来,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都是和战争连在一起的。中山国在这一时期建造的这一批城邑也不例外。早在中山武公复国后,逐渐强大了的中山,和南北两个大国赵、燕争锋频发。特别是到了中山国的灵寿时期,中山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和周边国家的纠纷就格外多了起来,尤其是和赵国,不断发生摩擦。于是,在和周围大国的抗衡中,发挥重要防御作用的城邑便应运而生。特别是东垣城,雄踞滹沱河南,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成为中山的战略要邑,在和赵国的南部边境争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那时起,至隋时真定县北迁安乐垒止,东垣城整整延续了约千年。
  东垣城作为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经历郡、国治所时期,是从秦开始的。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在赵地推广郡县制,东垣曾是恒山郡的治所。由此拉开了东垣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序幕,是石家庄市城市的历史源头。秦王朝后期,东垣作为恒山郡城,政治和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部将武臣控制赵国故地,自立为王,急派大将李良攻占恒山郡地,控制东垣城,并以此为基地,发兵西攻太原。次年九月,秦朝大将王翦、章邯等率军围攻赵王和张耳,赵大将陈余据东垣与秦军对峙,由此可见东垣城的战略地位不同寻常。
  东垣作为郡治,时间短暂。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项羽大封诸侯,封张耳为恒山王,东垣城是都城,仍保留这座城市政治中心的地位。到西汉初,公元前204年刘邦在元氏恢复设立常山郡,就将郡治由东垣迁到元氏,东垣降为县治。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刘邦钦命将东垣更名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从此,“东垣”成为历史,改名后的真定地位越发显要起来。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时,真定升格为诸侯国,辖真定、肥累、绵蔓、藁城四县,直到东汉初废国,成为常山郡(治所在元氏故城)下辖的一个县。时移事变,到三国魏时,常山郡治从元氏迁到了真定,真定又回到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两晋时,城垣扩张,城垣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
  东晋末、北魏初的公元398年,魏道武帝将常山郡迁治于安乐垒(今正定)。北齐又一度迁回真定,很快又迁往河北。著名文学家颜之推随齐主巡行山西时曾住常山郡城,对当地经济、风俗留下诸多记载。到隋时,索性连真定县也迁于安乐垒,具有千年历史的东垣(真定)城逐渐废毁。
  历史沧桑,给世人留下多少感慨。清代正定人、贡生容丕华曾赋诗《东垣城怀古》,面对昔日雄踞一方的城垣,今日遍野庄稼,满眼沟壑,为此发出无限感慨: 
              偶过东垣感慨增, 离离禾黍满沟塍。
              水流哽咽君知否, 欲向行人说废兴。
  千年兴废,历史定格:东垣(真定)是石家庄中心城市的源头,是石家庄城市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城及其周边地带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是秦汉文化的集中区域,有汉代名人墓葬——赵佗先人墓、张耳墓,是历史名人赵佗、赵云故里,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东垣(真定)作为石家庄“市”的源头、正定城的前身,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对提升石家庄的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此,对东垣(真定)的保护、开发利用,一直是省会学界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提起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包括城市规划专家,和热心的市民,一再呼吁,要将东垣(真定)故城作为石家庄市中心城市的源头和城市文化的源流,准确定位,重视保护,科学开发。文物部门对故城遗址进行了历史文化遗存定量评价及评分,列为一级历史文化遗存,河北省正式宣布东垣(真定)故城遗址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昙花一现的恒山王都
  秦汉时期,东垣故城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是由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是作为一级区域政区——郡的治所,即恒山(常山)郡城,二是作为诸侯分封地——诸侯国的国都。东垣曾两次做过诸侯国国都。人们都知道,东垣曾是汉王朝分封的真定国都。但是,对于另一次作国都的历史,一般人知之甚少。实际上,在滹沱河流域,在真定国分封的100多年前,在滹沱河流域还有一个分封王国——恒山国,它的诸侯王是张耳,都城就在东垣。只是因其历时极短,如昙花一现,所以被人们忽略或遗忘。
  张耳,魏国大梁(开封)人。年轻时,是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后因事逃到外黄。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有出息的人,就给他牵线做月下老。他娶了一个有钱的夫人,经济上得到资助,便放开手脚施展政治抱负,和战国时的政治家们一样,他广结交游,甚至罗致远方的宾客,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角,出任外黄令。在他的宾客中,有他的老乡陈余,虽然年纪比他小,但是成为忘年交,到了同生死的地步。还有就是此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邦,常来常往,刘邦有时一住就是几个月。
  此时,秦国已灭了魏国好几年,听说张耳、陈余是魏国的名士,就分别悬赏千金和500金找他们。两人逃匿陈国,隐姓埋名,充里门守卫。陈胜起兵反秦,打到陈国,两人便投奔了陈胜。他们进言陈胜不要急于称王,而是急速向西进军,访立六国后裔作为反秦的党援。但是,陈胜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自立为王。陈余又进言陈胜派遣兵马攻取赵国之地。陈胜就任命他的好友、陈国人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拨给3000人马,进军赵地。很快平定了赵地,张耳、陈余鼓动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不久,发生内讧,赵王武臣被手下将领李良杀害。多亏了张耳、陈余耳目多,得到事变消息,及时逃脱,收拾残部,竟然还有几万人,又听从门客的建议立六国时赵王的后人,以安定人心,于是到处访求,终于找到了一个叫赵歇的人,立为赵王,住在信都(邢台)。
  秦兵攻破邯郸,张耳和赵王歇退守巨鹿。秦兵围攻巨鹿,城内粮尽兵乏,张耳几次派人,让驻扎在巨鹿北的陈余前来解围,陈余虑秦兵势众,不敢发兵。最后,在燕、齐、楚的救援下,才得以解围。为此,张耳、陈余决裂。
  张耳跟随项羽征战,入关。汉高帝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大封诸侯王。张耳平时交游广,人缘好,很多人在项羽面前替他说好话。项羽也曾听闻张耳贤能,就分赵地,封张耳为恒山王,将赵王歇改为代王。仅以南皮附近三县封陈余为侯。张耳就国,陈余气不打一处来,既忌恨张耳为王,又抱怨项羽处事不公。恰好齐王田荣反叛项羽,陈余便向田荣借兵,再加上自己封地三县的兵力,就向张耳发动进攻。张耳吃了败仗,丢弃了自己的封国,跑到他的旧相识刘邦那里去了。
  陈余从代迎回赵歇,仍旧为赵王,赵王歇投桃报李,封陈余为代王。陈余只派夏说为相国前往守代,而自己仍留在赵地,并叛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张耳攻赵,进行了有名的“背水之战”,斩杀陈余、赵王歇,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又过了两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张耳去世,其子张敖嗣立为赵王,不久又演绎了新的风波。这是后话。
  张耳的墓葬可能在距东垣故城西南约四五华里原石家庄市郊区小沿村一带(今裕彤体育场、丰收路北)。这里地表原有大土堆,仰望有连云之势,俯瞰状如磨盘,故称云盘山,上世纪50年代,高大的封土约高15米左右。1978年7月在此基建施工时,发现了一座西汉贵族墓,经考古部门发掘,出土有铜缕玉衣残片和部分铜器,并发现了一方印文为“长耳”的铜印。据考证,在秦汉之际,作为姓氏的“长”与“张”通用,据此推断,墓主人很可能是恒山王(后封赵王)张耳的墓葬。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是真定王的墓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20 21:24 , Processed in 0.081901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