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5-17 10: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东湖居士发过的两篇关于太原古县城的文章
东湖居士质疑:三百亿投资太原古县城复建,究竟值不值?
2018-01-13 23:28
戊戌新年前夕,我在外地,突然看到一则朋友圈里很火的新闻《耗资300亿修复的明太原县城元旦开门迎客》:政府投资300亿,占地118万平米,600年古城新年首秀,德国G20精彩班底,就在灯彩嘉年华……我上网搜了搜,新浪、搜狐、百度等各大网站都进行了报道,非常振奋,当即转发了好多朋友圈。
我是晋源人。晋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太原县城,也是历史上的晋阳古城。从小生活在那里,上学以后离开了,后来时不时地常回去看看。年轻时候,我曾经担任过太原市的政协常委,那时“两会”屡屡提案《建议重修晋阳古城》。可惜当时政府捉襟见肘,书记市长拿不出钱来,只好安慰安慰我们这些提案者。如今,突然看到当年的梦想成真,心情非常激动。恰逢2018年第一场雪在戊戌新年落下,当即从万里之外飞回太原。亲身感受感受雪后的太原古城,梦境中的龙城晋阳。
旧时王温难寻梦,雪落汾河静无声。雪后的晋阳非常美,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气势雄伟的西山屏障,连绵不断的新建城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历史上那个风云万千的大唐王朝。而村庄田舍、纵横阡陌、空旷场地全部被覆盖在白雪皑皑的梦境里,一如童年的纯真与安逸。故乡,是那么的美好,是那么真切而又如此神秘。
一张进城的门票是20元。由于多年在外漂泊,很多人都不认识,我像其他游客一样,买了一张门票,从西北门进去。慢慢寻找童年的记忆和昨日的温馨。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除了新建的城墙以外,一切都令我陌生而惊讶。里面游人稀少,空空如也。看不到旧日熙熙攘攘的人群,看不到童年繁华喧杂的铺面,更找不到记忆中熟悉亲切的场景。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和三三两两的游客以外,古城原来的居民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特别是古城中的民居古建,除了个别有特点的保留下来,其余全部被拆得荡然无存。我从自己最熟悉的北街走过,记得儿时天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这里。沿街有密密麻麻几千户人家,上百个生意兴隆的小商小铺。现在除了关帝庙、老同学牛志君家的老宅院,还有一处临界老铺面保留下来,其他全部拆得一干二净,荡然无存。没几分钟,就走到了十字大街。过去,这里是最繁华的地方,人来来人往,常常堵得水泄不通。现在空无一人。往东一看,保留下来的只有县衙、文庙和几处民居,其他全部夷为平地。南街、西街大体都如此。除了天主教堂、玉皇庙等个别有特点的老建筑幸存下来,周边空空落落,白茫茫一片。我专门去了一趟县衙,小的时候,这里曾经是学校。朗朗书声伴随着一排排绿柳垂杨,飘在了我的记忆里。现在进去发现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处几进院落的新建的仿古建筑群,栽了不少树,猛一看,既不像学校,也不像官衙,还以为是一处寺庙。
古城里,白雪覆盖了大量的瓦砾和空地,幸存下来的少数古建,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默默地述说着沧桑往事。如果不是这几处老式建筑,慢漫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点点滴滴的记忆。我还真以为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地方,很难寻觅那种淡淡的乡愁。
游览整个晋阳古城,如果不了解晋阳文化,给游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花费天文巨资围了一个长长大大的城墙,里面是大杂院和游乐场。除了几处幸免于难的老式建筑,就是花花绿绿气球拱门、铺天盖地的广告,临时搭建的几处超魔幻游乐设施。说实话,那些赚取噱头的游乐设施,三四流的县城里遍地都是。在我这个晋源人看来,除了怅然若失以外,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愧对先祖的感觉。
这是我的故乡吗?这是晋阳古城吗?这是传说中的古太原吗?这是太原公子李世民起兵的地方吗?这是创造大唐盛世的龙城吗?
最让我惊讶的是,城墙方圆几公里之内,几乎每一个原住民,全都被拆走了。这一点,最让我非常吃惊。要知道:历史上的太原人,我的乡民们,一向以“死硬”著称,可为什么都不见踪影了呢?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记载:“官家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蔟。”说的是宋初太宗三下汾河而得晋阳,守吏都投降了,而晋阳百姓不愿屈服,揭下房瓦当飞箭,射向敌人,宁死不屈。近代,日寇入侵,虽然太原城整体沦落了,但青壮年都上山打游击,直到最后赶走了日本人。这段风云历史,当代军旅作家作家慕湘写进了畅销小说《晋阳秋》里。那本书曾经风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眼下古城围墙合拢,“死硬”的城民,一个却都不见。我非常纳闷。中午在北门外的羊杂割地摊上吃饭,询问店主城民的去向。他告诉我:全部被政府动迁走了!我不禁被政府的拆迁力度所折服,连北宋王朝和日本人都头疼的“死硬晋阳人”,都能全部搬出去。看来政府的拆迁力度真是不小。网上传说的300亿投资,估计不少都花在了动迁补偿上。至于每分地补偿多少钱?店主说是100万,后来我又征询有关人士,他说大致是60万左右。不管怎么样,几万古城人口集体出城,没有上百个亿是拿不下来的。这上百个亿花出去,空出了大片的地方,政府有了规划发展的空间,但也把人脉和生气带走了。
文化学者,甚至包括很多太原人都知道:明代的太原县城下面覆盖了一个类似庞贝古城一样伟大辉煌的城市,这就是晋阳古城。晋阳古城有5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偌大中国,像太原这样的城市可是说屈指可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晋阳城几经兴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公元前497年,赵国家臣董安于就在汾河西岸,建起了第一座军城,用来防范外来入侵。随后古城见证了赵国崛起、三家分晋、胡服骑射、六合一统、文帝治代、曹操巡晋、五胡乱华等等一系列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到了西晋末年,太原城屡遭兵劫,残破不堪。守吏刘琨,也就是家喻户晓、闻鸡起舞的那位民族英雄,筹钱募款,重新大修太原城,用来防患平乱。可惜寡不敌众,最后战死在晋阳。
又过了几十年,随着太原枭雄尔朱荣、高欢、高洋父子再次崛起,晋阳成了北方最瞩目的城市,不仅是北朝霸府,而且是北齐的陪都。高墙广宇,人才荟萃,文盛武昌。长江以北,任何城市,望其项背。特别是隋唐年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晋阳建造大唐,把中华文化推至极盛,也把北都晋阳推上了历史的巅峰。更让人惊叹是,太原世族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照耀了中国历史,也照亮了故乡太原。五代时期,太原更是龙盘虎踞之地,起兵太原的军事集团后唐、后晋、后汉,屡屡南下,经略天下。从此,太原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龙城”。中国人的图腾是龙,直到今日,而“龙”与城市并称的大城市,恐怕只有太原一处。由此可见,太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正是太原屡屡“黄袍加身”,宋代以后的帝王,对太原特别防范,先是火烧太原,继而水灌太原。可是,太原由于处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的战略要冲,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国家的屏障和要塞。万不得已,宋初名将潘美再次兴建太原。不过宋后的太原,已经面目全非,特别是位置已经迁到下风下水的唐明镇。到了明代初年,上风上水的晋阳故址,人口稠密、往来辐辏、繁华胜景。于是在此兴建了县级规模的太原城,也就是今天巨资翻建的古城。
如今,花费天文巨资再次复建古城,当然是为了发展文化旅游。我想:政府和文化学者,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最想看到的,不单单是太原县城。明以后的太原故城,虽然有些影响,但放到全国来看,并无新奇之处。如果单纯从旧城保护的角度来看,还不如附近的平遥古城,祁县古城,甚至榆次古城。如果从复建古典新城的角度来看,比起刚刚建成的大同古城,无论从规模和效果来看,都逊色很多。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复建太原古城充满期待呢?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想从这里感受到“天王三京、北都其一”的大都文脉,想探究一个盛世王朝从这里崛起的奥秘,想感受覆盖在地下的龙城晋阳的文化灵魂。这才是巨额投资的重大意义和旅游开发的最大卖点。
把握一个城市的灵魂,特别是古城的灵魂,是投资成败的生死要穴,也是市场竞争的决胜法宝。太原古城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在我这个文化人看来,无非是“四气”即:“王气、霸气、文气和财气”。
1
太原是个王气十足的城市
从太原起家经略天下的帝王,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全国独一无二。战国赵简子、汉文帝刘恒、北齐高欢、高洋,唐朝李渊、李世民,武则天,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等等,都是时势造英雄,太原成就之。
2
太原是个霸气十足的城市
历史上多少名将名相出自太原:廉颇、蔺相如、李牧、王允、呼律金、兰陵王、温大雅、刘文静、狄仁杰、郭子仪、文彦博、杨家将、呼家将、王琼、祁镌藻、阎锡山、孔祥熙等等,可以说代代有贤才,扶王图霸业。在中国历史上,这样名将名相群星荟萃的城市,全国也找不出来几个。
3
太原是个文气十足的城市
以唐代为例,诗佛王维、天才王勃、诗人白居易、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温庭筠等等都是太原人。宋代画家郭若虚、王冼、金元诗冠元好问,明初著名的小说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清初诗人书画家傅山等等都是太原人。是太原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们,他们创造了千古不朽的文化奇迹。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样文星璀璨的城市,屈指可数,寥若星晨。
4
太原也是一个财气十足的城市
明清晋商“横亘中国历史六百年,跨越欧亚大陆九万里”,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万里茶叶之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汉唐的“丝绸之路”、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第三条国际大商道。太原是晋商的家园,太原商人以卓越的开拓能力,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晋商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商帮。
可以说“王气、霸气、文气、财气”是太原文化的根脉,也是三晋文化的最大看点,更是晋阳古城的灵魂。
如今投巨资翻建太原古城,如果不找准太原的文脉和灵魂,沿袭明代太原县城的建制,最终造出来的就是个三流的小县城,连平遥古城、榆次古城、祁县古城都不如,更谈不上与大同古城相媲美。从旅游开发的市场来讲,以太原为中心,方圆二三百公里之内,有四五个类似雷同的古城,千篇一律,假模假样,如出一辙。花费天文数字造一堆假古董建筑,浑身闪耀着贼光。除了养肥头脑简单的规划人员和贪婪无良的古建筑商,给三晋文化留下的都是垃圾和废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为慎重起见,我专门征求过全国知名的文博专家、书画家李先生的意见。他告诉我:晋阳古城保护开发,过去曾经有过一个很好的思路:先挖掘地下的晋阳古城作为遗址公园,在汾东建造晋阳古城博物馆,将太原县城、晋祠、蒙山大佛、童子寺、开化寺等连片开发,这样才能重现大唐荣光。我想:这么好的思路?为什么不采纳呢?一句话,说穿了是权力和资本的任性。在权力和资本面前,文化和文化人显得无足轻重。可是,面对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的文化古城,如果缺少文化人的参与,那么建造起来的东西,必然缺少灵魂和文脉,将来也不会有多大的生机和市场。
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文化大省,有着“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称,不要说明清,光是宋元之前包括宋元时期的古代建筑就难以计算,其中很多都破烂不堪。可山西有个怪现象:放着大堆亟需保护的古建筑不去抢救,反而古建造假成风。今天造个古城,明天再造一个,几乎几十里地就能看到一座。而大批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却在风雨飘摇中了却残生。接连出现这种状况,一些北京的专家不由产生一个疑问:在山西文博系统是否存在着一个从规划、建设、投资、运营等等方方面面垄断的一个利益集团呢?不然,怎么会有这么一大批面目相似、前后雷同、千篇一律的古建古城轮番问世呢?
山西的文物旅游开发,“物”的东西太多太多,而“人”的东西太少太少。而山西历史上,比古建遗产更惊人更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名人文化。山西的文化名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打好“文化名人”牌,是山西文物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从全国来看,复建的古城里“鬼城”、“死城”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是太注重“物”的东西,而忽视了“人”的因素。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人”恰恰是文化旅游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古建,不过是沙子砖头堆积起来的坟墓。
借用山西某文化名人的观点:山西文化大省尽干没文化的事儿。
晋阳古城大片拆迁以后,空出来很大的空间。这些空间用来做什么?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应当好好征求文化学者和专家的意见。不然,再造一堆毫无意义的假古董建筑,不仅劳民伤财,也是历史的笑料。
后记:戊戌新春雪后,再访古城,乡愁未了,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纪念:
访明太原县城
新春初雪落古城,
旧时风物一时新。
万里乡愁寻胜迹,
温王故宅了无痕。
太原公子起龙城,
历代君王讳莫深。
晋阳若有龙兴日,
再造大唐是何人?
————东湖居士写于戊戌年古城雪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