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8 13: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速度,其实依靠的就是爬模技术。
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 在中国建筑史上创下了引以为豪的“深圳速度”。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当时深圳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进行中,国贸的建设过程经报道后,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被广为宣传。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是当时媒体提到深圳常用的词汇。
不过,深圳国贸大厦建设虽然以快速而著称,但是却不是所有的施工单位都能模仿的,在某些地方即便是加长每天的工时都不可能达到。其中有些条件是自然因素,有的地方是不能达到的。比如,深圳由于气候原因,混凝土的凝固期远短于中国内地很多城市,而且在施工时候加入了加速凝固的凝固剂,因此混凝土在浇铸后可以更快凝固,以加盖上面一层。此外,建设中还使用了多层的楼板模板,不必等下面一层完全完成再将模板撤除而加盖上面一层,节约了不少时间。
地王大厦是深圳最不容忽略一个标志,它是曾经的亚洲最高,“深圳速度”的最佳代言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城市,开始以与深圳相当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深圳速度”也就少有人提了。
1982年,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最初的目标就是,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是合和大厦,建成于1980年,位于港仔著名的皇后大道东,楼高65层。在内地,南京金陵饭店正在试图成为当时的中华第一高楼,它计划建设37层。
为了和香港形成完美对接,深圳国贸大厦的设计一开始就向香港的这个“老大哥”看齐。规划建设53层,肯定是当时内地的第一高楼。
合和大厦顶部有个圆形的旋转餐厅,这在当时是一个风靡港岛的著名景点。国贸大厦的设计也特意加入了这个圆形的旋转餐厅,只不过,为了表现中国天圆地方的古典理念,把大楼的身子设计成了方形。
摩天大楼事实上是来自美国的特产。1851年,电梯的发明,直至19世纪末钢铁工业的发展,使得建筑向上走成为无限的可能。
整个20世纪,美国建筑向上走的趋势都是锐不可挡的。直到1973年西尔斯大厦建成之后,美国的建筑师终于开始思考,不断向上突破的成本是得不偿失的。
美国的摩天大楼热开始消退,建筑师们开始把更高、更快的理念输向亚洲,寸土寸金的港岛自然成了热土。
而之于深圳,改革初期这里并不缺乏土地,建设国贸大厦的一个意义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当时,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舆论,都对改革初期的深圳缺乏信心,国内有人把特区比作“租界”,而在国外也有人把这里大规模的建设称作“假大空”。
1982年的深圳是个大工地,也是建设者的淘金地。工程师罗君东作为建筑大军的一分子,就是在这一年来的深圳,当时他更多图的是,每月能够多拿6块钱的特区补助和买到便宜的香港货。
1984年4月30日,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工程师罗君东回忆,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当时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深圳速度”自此叫响,国贸也成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个地标,当时有句话,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1984年,比“深圳速度”更快的是“蛇口速度”,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