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22 10: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古城保护大幕的拉开,正定的发展备受中央、省、市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副市长、县委书记、正定新区党工委书记王韶华强调:“要戮力同心打好古城保护攻坚战”。古城保护和建设旅游名城迎来黄金机遇期,如何发挥好优势,如何抓住建立京津冀大旅游格局机遇,乘势而上,需要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家底,进而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心态,进一步解放思想,让文化更深入地融进时代当中,发挥“光合”作用,不断发展、繁荣,凝聚人气、才气,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核心动力源。
历史文化蕴藏的生命力量,是正定古城最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古城积淀的独特的生机,就是自身与其他古城不同的文化价值。说到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已经是世人皆知。梁思成先生四次到正定,对正定拥有的诸多古建筑遗迹以及文化遗址更是赞叹不已,留下大量宝贵的文字和图片史料。这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时代精英创造出来的,是在一代一代正定人精心呵护中保存下来的。正定作为全国唯一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荣誉于一身的县级城市。这些都可以成为新时期弘扬正定形象、提升正定吸引力的着眼点。
首先,正定是一座千年古郡。与罗马古城相似,正定的历史古建筑群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从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是连贯珍贵的历史标本,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第二,正定古城有着独有的文化特质。正定古城墙是我国现存第三大明代城墙遗存,仅次于古都南京与西安。她的古建完整。现存“隆兴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广惠寺”五大寺,是我国元代以前古建史上的瑰宝。她的格局清晰。正定古城内历史街巷格局基本完整,是古城千年演变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例证。她的氛围浓郁。唐、宋、元、明九朝齐,正定古城历经千年,文化元素、历史符号内容丰富,内涵深厚。
位于体育大街与建华大街之间的东垣故城遗址公园保存了真定城古城遗址,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里是中山国东垣邑;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后,属于赵国;秦始皇时期为恒山郡首府;西汉高祖十年(前197)改名真定;汉武帝时期为真定国的诸侯都城;两晋时期依旧是真定国诸侯都城;十六国时期为常山郡首府;唐代政治中心迁徙到真定———今正定。东垣故城,是正定文化的根,千年古城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第三,正定民间保存着众多的传统技艺。正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收集、整理,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随着对“潜在”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细致地挖掘和整理,正定每年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都浓墨重彩、锦上添花。截至目前,正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的项目,国家级有2项、省级有6项、县级有112项。
传扬正定古城历史文化,重要的在于积蓄和张扬历史文化的生命力量
说起正定的历史文化,我们都言不由衷地感叹和自豪,这都是先人创造的辉煌。我们一直以来都享受着她的荣耀,体味着她的神秘和美丽。那么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新的辉煌。
一是正定人文精神的提炼。文化是一个地域人民的根和魂。在正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必有一条特有的、主流的、清晰的精神脉系,彰显着正定这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的优秀品格,激励着正定人去“铁肩担道义”、去求学上进、去兴家创业、去沐浴在文化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从而成就了正定“为文彬彬、为武赳赳”的地域文化特质,使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这里成为现实。秦汉时期从正定成长起来的南越王赵佗,以亲民爱民、捍卫国家统一、有治国理政才干著称;比如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常山赵云,以英俊、忠勇、治军有方著称;比如金元时代自青少年时期就徙居真定的杂剧家白朴,以能诗善赋闻名,表现出一种忠贞气节;比如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正定北圣板人梁梦龙,以为官清正、慷慨言事、思维缜密著称;比如唐代在镇州(今正定县)临济禅院弘法的高僧、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强调人的主体性精神,崇尚自信,反对崇拜偶像;比如与段祺瑞和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且被称为“三杰之龙”的正定县牛家庄人王世珍,表现出善于带兵打仗、勇于抗日援朝、反对袁世凯复辟等正义品格;近年来,正定涌现出的“中国好人”张岐山、“孝老爱亲之星”叶光秀等一批道德模范典型,用自己的行动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弘扬,给人们以灵魂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曾在正定任职和生活过3年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对正定有着深厚感情,走后六次回正定,七次提到“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足以说明正定一直以来内蕴的人文精神之可贵。
二是正定地方形象的弘扬。“形象也是生产力”。具体到正定来说,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面貌提升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农村的整体形象变好了,带给人们的观感变新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城市品位提升了,从中折射出的人文素养的魅力,正在逐步纳入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良性循环。
提炼“地方文化形象名片”的选择方向,主要包括:1、建筑地标;2、产业特征;3、著名活动;4、自然风光及气候;5、物产特产;6、古今名人;7、文化艺术;8、风俗民情;9、美丽乡村特色风光。
正定特质的资源有哪些?大家可以见仁见智、群策群力。有两点建议:一是以正定县委、县政府名义,或委托县委宣传部以及其他社团组织,通过全国主要的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征集建议。或问卷调查,核心的内容是,一提到正定,你最先想到的是当地哪个方面、哪些物产?正定哪些人文事物是你所知晓的、印象和好感最深的?这样的征集方式,体现的是换位思考,是博采众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征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二是组织全国范围正定各界人士开展互动研讨,吸纳的人员越多、范围越广,越能集中大家的智慧,从中也越能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创造正定古城更大的文化价值,就要全力打造旅游名城
正定人的根在这里,文化的魂在这里,心灵乃至于灵魂深处都和古城一样生长着鲜活的历史文化苔藓,他们的血脉和古城走过的历史长河一起流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古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正是在老书记习近平的主导下,我县旅游业开始发展,在对外开放隆兴寺的基础上,荣国府、西游记宫、封神宫、赵云庙等众多新景点应时而生,形成了“中国旅游正定模式”,开全国旅游之先河。目前,从国内情况看,旅游业方兴未艾,保持着高速度发展的态势,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问题。
第一,全国各地旅游发展势头锐不可挡,我们虽然起步较早,当过排头兵,但放眼全国范围去审视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优势可言,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奋起直追才能不被时代大潮所淘汰。
第二,按照产业标准衡量,我县旅游无论是发展质量,还是对全部社会和经济的贡献率,都相对较低,龙头地位还不十分明显,还没有真正形成支柱产业。
第三,我县旅游特色不突出,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天宁寺等景点,“谷”之有余,而“文化”不足,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建筑的精美和文物的价值,忽视了这些历史陈迹中蕴含的宗教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在旅游中的生命力和催化作用还没有完全激活。
第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古城增建了一系列诸如电影探秘宫、野城等旅游场所,这些场所一开始也确实吸引了一些游客,但它们的命运注定是昔日黄花。
旅游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必须保证它的持续发展。那么正定的旅游今后应该如何走呢?
第一,高标准做好正定文化旅游规划。从正定发展的大处着眼,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发展。要做成百年规划,具有历史延续性。特别要注意的是,文化旅游规划要紧密结合古城保护相关规划,或者说两者就是一个统一的规划,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做到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
第二,将正定旅游与佛教文化结合起来。纵观历史,佛教文化是中华文明主流思想的组成部分,更是正定历史文化的主线,我们应当循着这一脉络,来研究旅游的发展,来重新审视佛教重镇的地位。一是突出临济寺的地位,叫响“临济祖庭”金字招牌。二是围绕佛教文化特色,整合资源,挖掘内涵,形成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三是改革体制,实行双轨管理。
第三,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特色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结合旅游、产业的开发特性和节奏,根据旅游资源分布、功能定位和开发适宜性,将其旅游发展空间结构规划为:两轴:历史文化轴(传统)和产业发展轴(现代)。历史文化轴贯穿南北,从南到北依次连接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城隍庙、赵云庙、古建研究院等主要文化节点,构成历史文化的轴线。产业发展轴贯穿东西,串联城市休闲娱乐、旅游休闲、创意产业、文化地产等多个产业,形成多元产业体系。
1、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区。在县城东南、历史文化街两侧及以东,进行隆兴寺、临济寺、开元寺、广惠寺的整合、建设,围绕佛教文化主题,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突出佛教旅游特色,使之相互融合,形成一体。
2、打造红学文化、国球文化、子龙文化旅游区。扩建荣国府,建成红楼文化中心,打造红楼文化福地;建立“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吸引各地游客来正观赛,游览、健身;以赵云庙为核心,建设赵云博物馆、子龙演武场、正定名人堂等项目,打造子龙文化产业园。
3、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可在南关村和南城门广场建立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展示和体验区域,打造集民俗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综合体验以及民间小吃为一体的北方民俗文化大观园。
4、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引入河北非物质文化创意资源,打造一个以文化教育、艺术创作、文化休闲游乐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第四,抓住亮点、培育精品。即: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