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5 07: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先借高楼迷宝地,来个随想随评(难免有错,大家见谅或指正!):老厂房的改造,会使废旧被充分利用,会让人们记住历史,会传承老工业的历史文脉。全国大、中、小城市都在“风起云涌”掀起大搞修旧如旧,保护老旧房舍,留住历史记忆的“群众运动”,壹时变成为城规城建的时髦、时尚。
但它不应是城规城建的重点!当下,国内城市不约而同都在搞,都在大搞特搞修旧如旧,那是不会有创新创意促转型的内容。请问了:那些在杨浦滨江沿岸建造老厂房、在渔村的土地上建造石库门旧里、建造老外滩的建筑先辈们,他们当时是把重点放到修旧如旧、保护当时的渔村记忆呢,还是冒险(当时那样的建造当然是要冒风险的),建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厂房、老石库门旧里、和当时属世界超高超大的外滩建筑群。历史的实践表明:创新创造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占百分之九十五,保护或叫留住历史,占百分之五的比例,城市才能走上科技的持续发展、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城规城建亦如此。老是沉溺于留住大片老建筑,就脱离了物以稀为贵的规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倒是放在那儿造成视觉的鸡肋,造成稀缺土地的极大浪费。把这种逻辑往前推壹百年,那么就不会有当下看到的老厂房、老旧里、老外滩,而是大片的渔村农房,它们也留住了历史,传承的渔村的渔农文脉。
人类的历史主要体现在自身为世界创造了多少东西,而不是重点体现在保留了多少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城规城建亦如此。
上海号称中国城市的摩天代表,细细分析,由上海本地人建造的摩天,屈指可数,可能壹只手都没有,好不容易建造壹幢上海中心,还存有外形正负面评价的很大争议。给人的印象,上海本地人,现在在城规局占主导的是喜欢修旧如旧,喜欢安逸,喜欢低矮扁胖型(俗称低矮扁胖派),这好象就是上海城规城建的脾气。
上海的超高层,却悉数全部让给了香港,港岛规划署的风格就是占领气度、气势、气派、观赏的制高点,港在上海的“建筑脾气”亦如此。罗康瑞的瑞虹新城1、2、3期,被上海城规限高到港规署认为的最低最浪费的限度,也均停留在33至35层之间,是上海住宅楼普遍的最高标准。
上海的沿江布步很重要,最完美的目标,是城区直至吴淞口的浦江二岸均全面贯通。但就气度、气势、气派、观赏而言,上海还需补上摩天特别是充分节地、节能、环保、国际标准的全方位服务功能的住宅摩天这壹课,不建则矣,要建就高聚集、高智慧、高技含的建造,彻底抛弃低矮扁胖型、进而洐生出许多管也管不着的腰尼角落,形成管制的死角真空,坚决把无资质无技含的批壹枪换壹个地方的建筑游击队清除出建筑市场,壹举彻底改变沿江到处矮趴趴、死气沉沉、绝非是国际大都会风范的落伍局面。
其实上海早有住宅摩天规划,以此展示上海摩天之都雄姿的壹个侧面,地点起先在张杨路、浦明路,后来将要在东昌路发展开建!可是不知是怎么回事,突然格噔壹下,就停止了,向低矮扁胖转型了,继而,城区和城郊均是莲花小高层(楼卧卧)、或是胶州(火气冲天)的那种高层建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