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75665

[正定新区]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千年古郡正定城-暨《中华遗产》正定专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18: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石门英杰


    你被封了十天?{:5_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8: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石门英杰

人家没说石家庄的未来不在正定 人家说的是正定可以和主城区优势互补  乱给人家扣什么帽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0: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发展直抒胸臆 于 2014-11-5 20:18 编辑

其实正定是个不错的地方,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古城。
其实正定本来挺好的。
正是那些无止境的吹捧,无限度的拔高,无根据的意淫,无道理的吸血,才让正定在很多人眼里变得不那么受欢迎。
什么事都适可而止吧。
气球飘的高,飘到一定程度就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SJZ万岁


    没见他提到了正定的复兴.复兴不正代表未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0: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1-5 21:19 编辑

正定元曲 乱世里的佳人
导读: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的元曲,在文学史上格外闪耀,鲜为人知的是,小城正定竟是元曲的重要发祥地。一群才华横溢又饱经丧乱的文人,一位争议不断又爱民如子的将领,在正定相遇,特殊的时空演绎出一种特殊的杰作。
四月的正定,依然冷暖不定,可能昨天穿着夏装走在街头还汗流浃背,今天就要换回春装。作为河北省会石家庄身旁的小县,千年古城正定,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阴晴不定”的地方。不止于它的沧桑巨变,还有昔日此地上演过的悲欢离合。
此楼彼楼
夜色灯影中,两个小孩正在一座门楼前玩耍。门前匾额上『阳和戏楼』四字与这座建筑一样,似古非古。来正定访古者常将其混同于正定名楼——阳和楼,其实此楼非彼楼,那座曾经跨在古城历史中轴线——南大街上的真『阳和楼』,早就楼塌基毁了。阳和楼是元杂剧曾经的风云场,倒是匾额上多出来的一个『戏』字,引人凭吊。
▌寂寞阳和楼
从南城门进来只有一条燕赵大街,它是正定城内最繁华的一条大街,街道两旁为统一仿古建筑,意图不言自明,在这条大街上,你很容易看到正定的历史。
我想找一座叫“阳和楼”的古建。关于正定的历史遗迹有个说法:叫做“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阳和楼是四座城门楼、四座角楼之外的唯一一楼,并曾被称为“九楼之首”。
然而要找到“阳和楼”却并不像我想的那么容易。
我在资料里认识的阳和楼,七楹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二间,居于高敞的砖台上,七楹外东西各有碑亭一间,砖台下穿两洞门,左右各一,围绕它还有诸多庙宇建筑,非常壮观。想象中的阳和楼,作为内城的南门,应飞跨在宽阔的街道上,门洞内,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号称“镇府巨观”的它,无疑应该是焦点。
可是当我找到“它”时,说实话,不免失望。
那是位于小十字路口西侧的一座新古建,其实也就是一座较大的门楼,牌匾高悬,上书四字“阳和戏楼”。与“阳和楼”的名字竟还有一字之差,令人疑惑。
多方打听,确认此门与老“阳和楼”的确有关——虽然退居街角,但还算是建在阳和楼遗址的部分地基上。而那座闻名遐迩的,堪称正定地标的真阳和楼呢?早就在历史的厄运中,烟消云散了。
我为何要不遗余力寻找一座命运多舛的建筑?这还要从我最近考察的正定元曲说起。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代表着一代代文学之成就。其中元曲最为特异,它在中国传统文学的链条上走得最远。传统中儒学倡导的诸多观念都被打破,“中庸”的做人态度、“温柔敦厚”的性格特质、“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这些都淡去了,代之以放情自我、怡情山水、纵情勾栏……总之,元曲是一朵奇葩。
文化学者余秋雨来正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里是元曲的故乡啊!
当我翻开元曲研究的文献,果然看到许多评述讲起,元杂剧早期重要的创作中心和演出中心即在正定,而关于正定元曲的诸多线索,又都指向阳和楼。
元代西域学者纳新留下一篇《河朔访古记》,他如此描述阳和楼:“真定(正定旧称)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左右双门而无门栓,因为是内城之门。通过而已”。
怎样解读?我采访了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勇,他说:“阳和楼是正定内城的南门,上为官府钱库。正定城曾有三道城:牙城、内城、外郭。阳和楼是内城的南门。不过,在历史上的阳和楼并不简单。”
纳新紧接着在他的记述里写道,他在阳和楼下赶过集,阳和楼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可以说,阳和楼犹如当年古城的经济、文化的灯火一样,照亮和温暖着正定,因此成了了不起的建筑,绝不像今天这般孤零、凄冷。
至于它和元曲的关系,在纳新的文字中这样透露:那时,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有专家说,文人们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在阳和楼上将民间俚语入诗,这才使元曲创作转向文人化、专业化……
阳和戏楼大门紧闭,门前杂乱停地放着各种车辆,让我没有完整的视野可以望见它,更无法望见“历史”。无疑,今天的“阳和戏楼”很难让人慧眼识珠,我只有再向它处去寻。
▌史天泽其人
言正定与元曲,必谈一个人——史天泽。“可以说,没有史天泽,便没有正定元曲。”梁勇说。史天泽,字润甫,善骑射,武功过人,智勇双全。正是这个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史天泽,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各种节点式的作用。1213年秋,成吉思汗率军大举入关,他麾下骁将木华黎军进至河北时,少年史天泽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1220年,他18岁时,跟随长兄史天倪驻守正定,并在此地落籍。后来,其后裔迁居正定下辖获鹿县的岳村,在这个村里史姓至今仍是个大家族,应该都是元代史氏家族的后裔。总之,在乱世当中,史天泽的成功之路起步了。23岁的他,作为史天倪麾下的护卫牙将,协助兄长,配合蒙古军主力击败金援兵10万,攻克卫州(今河南卫辉市)、蔡州(今河南汝南),灭亡金朝。他的第一次人生转折,是兄长史天倪被阴谋杀害。当年,史氏从金人手中攻占正定一带,降将井陉人武仙被任命为史天倪的副手,此人居心叵测,是一个“心怀异志,寻机夺权,复辟金朝”的阴谋家。他趁着史天泽率兵护送母亲北上燕京、城中空虚之机起事。武仙派人到元帅府牙城假传密令,约史天倪去他家议事。结果史天倪一到武仙官邸,即被埋伏的精兵杀害。武仙杀死史天倪后,很快出兵控制了正定等地。此时,史天泽刚刚走到保定附近的白沟。得闻噩耗,他第一次真正悲痛地感受到了国仇与家恨,这比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北地汉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更痛。他听从属下建议,“燕京避难,请求援军,再图报仇”。一方面沿途收拢史家军的部众,一方面紧急向蒙古太师木华黎报告。蒙古太师派兵三千人支援史天泽,并上奏成吉思汗。史天泽遂被任命为河北西路都元帅——袭任兄长军职。史天泽在各路蒙古大军的支援下,率兵进攻正定北部的定州。攻克此城后,接着南下,攻占了赵州,对正定城的武仙形成包围之势。武仙遂弃城而逃。史天泽又得兄长之职,成为正定地方长官,但他显露出更加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爱民如子的宽厚宅心。
当时,从武仙手里夺回正定后,蒙古元帅要用屠城为史天倪报仇出气。蒙古人对待坚决抵抗,或起兵反叛者,惯用的镇压手段就是屠城。当年保定第一次被攻破,就遭到血洗,成千上万汉族军民被屠杀。武仙的叛逆,让蒙古人勃然大怒,眼见要迁怒于百姓。史天泽毅然劝阻:他们都是被胁迫而为,没有该杀之罪。蒙古元帅还是坚持要屠杀,史天泽据死力争,硬是从蒙古军的刀口下,救了这万余民众的性命。
当时,蒙古人治下赋税苛重,尤其是为了交纳赋税,老百姓借贷西域商人的债银,一年以本加倍算利,以后每年连息加倍计算,称为“羊羔利”。史天泽又奏请官府让老百姓还一年的本息就可以了,得到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并且在全国推行。当时驻守正定的蒙古将军赤忙哥撒儿的军队,随处蹂躏庄稼,史天泽以正定为太后汤沐地为由,奏准使蒙古军徙居岭北,而保护了当地的农耕。
在古城正定记忆里的史天泽,带着慷慨任侠的味道,县南城门(长乐门)内曾很多年立有史天泽雕像一尊,供人凭吊。当然,对史天泽还有另一种评论:作为汉人,他挥军攻襄阳(今属湖北),率兵攻复州(今湖北沔阳),亲擂战鼓大破宋军;随蒙哥入蜀,受命阻击宋军水师,三战三捷;他为元朝出将入相,对异族死忠。其实,假如史天泽没有汉族身份,他也许不会如此力保正定的一方百姓,但如果他没有卓越的战功去博得蒙古统治者的信任,他也保不下正定。

旧影庄严
请看一眼真正的『阳和楼』吧。这张老照片由梁思成拍摄于1933年,当时他甚至惊异地表示,阳和楼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正定县志》则称其为『镇府之巨观』,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20世纪60年代被拆毁。照片中阳和楼两侧,还簇拥着许多街市建筑,它们与元代的酒垆茶社、瓦市勾栏或许还有着一脉相传的关系。供图/张永波
▌兵乱中的绿洲
《马可·波罗游记》对正定的评价极高——一座“贵城”,几与南宋杭州并驾齐驱。元代诗人陈孚赞正定:“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是一幅歌舞升平的城市盛景。史天泽的正定,怎样一步步成为北地汉人的理想国?史天泽非常爱惜人才,礼贤下士,对流寓失所的名士,待为上宾,对著名的文人,尤其尊敬。他经常向朝廷举荐贤能。在他的感召下,正定渐渐聚集起一批名士。一如元代文学家苏天爵记述的一般——“教行俗美,时和岁登,四方遗老咸往依焉”。这不但成为史天泽政治的功绩,更为一种新文学——元曲的崭露头角铺平道路。更新奇的是,我从梁勇那里了解到,史天泽自己竟也创作元曲。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戏曲论著是《录鬼簿》,此书由元代后期元曲作家钟嗣成撰写。这里还要稍微解释一下元曲。
上图为一位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理逊于1934年拍摄的正定小景,据推测可能是正定路通往外省的北郊孔道——柳林古道,郁然深秀,当年乃是正定一大胜景。透过这幅老照片,我们多少能够体验到寓居正定的文人,所感受的自然风物。供图/张永波
这一书法作品,抄录了正定元曲作家白朴的八首《天净沙》散曲,其间充满了丰富的物象,美不胜收。书法/张德宽
元曲主要由大部头的元杂剧和一些便于小唱的散曲构成。《窦娥冤》、《西厢记》这类为元杂剧,而马致远创作的那首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散曲。散曲既可以是独立的诗词,也可以是杂剧中的词段,二者都可以表演、传唱。
《录鬼簿》中的元曲资料非常全面,史天泽也名列其中。又见一项记载称,史天泽年届四十,折节读书,精于《资治通鉴》,多有立言。可见这位半路出家的“读书将军”学有所成。也难怪这一介武夫,后来竟成了元代唯一的汉族中书右丞相。有了这位既爱民,又爱文的父母官,正定成为乱世里的桃源,也就一点不奇怪了。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说:史公“治真定也,披荆棘,驱狐狸,开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剧郡,四方之都会”。元代文学家王恽在《秋涧集》中又说:“北渡后,名士流寓失所,知公(史天泽)好贤乐善,皆来游依……”,进而他列出王滹南、元好问、李敬斋、白枢判等十几位名士的名单,又评价“遂使战乱岁月,真定文学蔚然”。
史天泽热心扶持戏剧艺术和文学创作的见证,正是阳和楼。我手中有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933年4月16日,拍摄者是梁思成。它让我看到阳和楼作为坊市高楼的壮观旧貌。梁思成更用语言记录了这座正定第一楼留给他的深刻印象——“其布局与天安门端门相类似……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史天泽当年,邀朋唤友,或登楼把盏,切磋唱和;或深入坊市,与民同乐。可惜他的作品罕有保存。在《元诗选癸集乙卷》中,史天泽吟道:“奉史孤城驻马蹄,霜风猎猎战旌旗,一钩薄暮天边月,照见禽荒旧地基。”一代良将忧国忧民之心境显露无疑。他结交文人,吸取前朝的为官之道,在两朝嬗替、多民族争锋的时空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治政水平,最终让正定富强起来。那时的正定,终于成为仅次于元大都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梁思成更用语言记录了这座正定第一楼留给他的深刻印象——“其布局与天安门端门相类似……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梁勇说,“在工商业发达,文化积淀比较丰厚的城市中(包括正定),大量的消费人口成为欣赏群体。元曲在这里由初生而盛大,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还有一点,“蒙元王朝重种族不重意识形态,对文化艺术创作构成宽松的环境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有人据《录鬼簿》所载来分析,元杂剧兴盛的前期,是正定元曲最具贡献的时期。正定著名的元曲作家有7人,优秀作品45种,占元曲创作总人数的12.4%,作品的13%。以区区一座城与全国对比,这已是个相当惊人的数量。“名士聚于此,自然其作品演出频繁。元曲中最接地气的元杂剧在正定尤其繁荣,正定一时成为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中心。”梁勇说。在这些名士中,有白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正卿、江德润、史樟等。而“名角”中的“名角”是白朴——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曲四大家之一。专家说他是,“把元杂剧艺术推向顶峰的艺术家。”他的生平之传奇堪比史天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0: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1-5 21:19 编辑

▌战乱飞鸿落正定
白朴,字仁甫,初名恒,后改字太素,号兰谷先生。祖籍州(今山西省河曲县),出生在河南汴京。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作《善人白公墓表》载,白朴之父白华,金宣宗贞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终右司郎中、轻骑都尉、南阳郡伯;白朴伯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三年进土,官岐山令;叔父为一代诗僧,早卒。可见白朴家学渊源,且其父在金朝受到器重,是官家贵子。但世事难料。白朴五岁那年。蒙金交战,金败,白朴之父白华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北上。次年三月,汴京也被破。战争中白朴姐弟“仓皇失母”。幸运的是,白华好友元好问——金代最重要的诗人、杰出的诗论家,也是最早创作散曲的文人,收留了白朴姐弟。元好问当时也许没想到,这个被他救助的六岁孤儿,日后竟成为与大戏剧家关汉卿齐名的人物。元好问携家人和白朴姐弟渡河北上,避难山东聊城、济南等地,后寄居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处。在颠沛流离中,元好问视白朴姊弟如亲生。六岁时,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第六日“竟于臂上得汗而愈”。更重要的是,在辗转流离中,元好问坚持教白朴读书问学。“得元好问陶冶,实在是白朴一生不幸之中之大幸,而正定也正等着一位对它至关重要的人物到来。”梁勇说。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华历尽艰辛脱险后,奔赴正定,投靠了史天泽。对白华和北地汉民来说,山河早已破碎,无乡可归,吸引他的也只有正定。
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正定的时候,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与此同时,元好问与白华也都成了史天泽的好友。白朴之父,素有文学修养,也是名满天下的儒将。而在史天泽的挽留之下,元好问也落籍正定获鹿。闲暇时创作一些散曲。再说白朴,两位“文人父亲”的培养,共同激发出他的才华。白朴十五六岁,就能与父亲、元好问对诗,并创作散曲。白朴的才华也为史天泽所喜爱,白朴还在他的作品中提及与史天泽的交情,如《春从天上来》序中说:“至元四年暮遇圣节,真定总府请做寿词。”而《水龙吟》词序中亦云:“送史总帅镇西川,时方混一。”
白朴、白华、元好问、史天泽四人,好像一个缩影,世事离乱,因文学而结下的友谊却在开花。
▌俚曲中的绝唱
2005年,元杂剧《墙头马上》被列入石家庄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出戏,何以受到如此器重?文保专家解释说,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部当时既大获成功,又百世流芳的爱情喜剧,塑造了“智勇过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富有斗争精神”的新女性,也反应那个时代的精神。它的剧本保存较好,如今又搜集到剧本足本、部分曲牌、曲谱、元曲百乐谱百首等珍贵资料,恢复、保护、发展它,颇有希望。
壁画上的元曲
元代戏曲的演唱场面今人很难想象,幸运的是,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后殿的壁画,栩栩如生地记录下元代元曲演唱的一个场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齐全,演员正在开场时集体亮相。通过画工的手,元曲定格在壁画上。供图/文化传播
白朴是怎样成长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正定除了安定繁盛,还有哪些原因能令元曲在此闪耀起来?在《墙头马上》这部元杂剧以外,白朴最脍炙人口的是一组元曲小令《天净沙》。它们描写四季景物,诗词纯美干净、超脱俗世。字里行间透露着唐诗宋词给予这位诗人的浸润与营养。但他创作的元杂剧则不同。史书记载,白朴成年后,曾游历元大都,结识了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影响。他还与杂剧演员天然秀及其他歌妓、乐工成为朋友,甚至与天然秀写过表达男女私情的诗。他由此投入杂剧创作,表现出杰出的才气。梁勇不无感慨地说,元曲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生命,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都在河北这块土地上长得特别茁壮。在中国文学史上,其实西汉即有“百戏”,唐代《教坊记》中又有合唱、弦乐伴奏,已经是戏剧的雏形。更晚些还有“宋杂剧”,指的是歌舞戏、滑稽戏,以及有故事内容的清唱。金以中都为中心,发展出有固定剧本的地方剧种——金院本;还产生了以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为元素的“北曲”。然而真正将繁复的剧情、美妙的歌谣俚曲结合在一起的是元杂剧。我们能感受到元杂剧内容、曲乐里的俗,和散曲歌词创造里的雅。元曲融合着大俗和大雅。可以说,元曲的文学风格,是混血的。我们看元人如何自我解读元曲: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俗而不俗。一方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又吸收民间的故事、音乐营养,因此与雅、俗两派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再说正定,它恰如一片好的苗圃,可以在元朝刚刚诞生时,便开始滋养元曲这样的花朵。为何如此?元曲是娱乐性的,它不像前朝文人的追求,以诗词通仕途。要知道,元代的统治者甚至连汉字也不识。元代社会使读书人走到“八娼九儒十丐”的行列。一个特殊的时代,原本可能成为文化中心的元大都,却无法容纳饱读诗书的文人,他们转而走向正定,这个既远且近的“贵城”。
白朴创作的杂剧中传世的杰作有三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其中《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被近代剧作家王国维评价为:“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其间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描写爱情的风格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与白朴近于同龄的李文蔚,是白朴一位交往频繁的朋友。二人常以“经卷琴囊,酒尊诗笔”相伴为乐。他的剧中有描写梁山好汉的水浒题材,着力塑造身处困境,却敢于同地方恶势力斗争的英雄形象,使人们可以看到,在《水浒传》成书前,梁山好汉的形象。
文学向来讲究未造其语,先立其意。元曲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来自哪里?——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点。
元曲的创作一定离不开它诞生的环境——市井勾栏。由于史天泽的种种努力,保护了正定原有城市建筑景观,而且,使正定城池更加雄伟壮观。史载:“真定府使廨,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文人在这片天地里,自动转化了他们的目标。他们的文学创作,从前朝求取功名为目的,转而以满足大众的观赏为乐。

▌“曲”终人散
1261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举荐人才。当时已成为中书左丞相的史天泽向忽必烈推荐36岁的白朴为官。但白朴却谢绝了举荐,明确表示不愿入仕。他为何放弃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梁勇分析,幼年丧国丧母之痛,使白朴的心灵受到难以平复的创伤。白朴好友王博文说他在丧乱后,“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吾亲,则如初。’”一生不吃肉!可见战争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怎样的伤痕!另外,白朴深受元好问终身不仕元的影响,也不做蒙古的官。相反,创作可以给他以尊严。元曲和诗词艺术的追求更是一种排解的手段。白朴如此,寓居正定的许多文人,何尝不是如此。
『远去』的背影
迄至今日,正定元曲在哪里?在历史的无情打磨下,早已渺无踪迹。然而或许在本地方剧种的演出中,还能看到它闪现的背影。图为隆兴寺里的一次民间戏曲演出。事实上,中国各种传统戏曲与元曲都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后来,白朴为表永绝仕宦的决心,告别父亲和妻儿,告别正定,孑身南游。他完全沉浸在元曲的世界中。当白朴等人逐渐离开正定—创作人各奔东西后,元曲也随之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大传播与大发展。有研究者以公元1300年(元大德朝前后)为分界线,将元曲的发展阶段分为两期。前期以大都附近核心,流行北曲,作品大多闪耀着出色的艺术光辉。后期则重心南移,以当时的杭州为中心,作品称“南戏”,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都有所减弱。没人会否认,元朝的正定是个巨大的元曲舞台,呈现着这门艺术的精华。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正定元曲最终还是销声匿迹了,我几乎找不到它的任何痕迹,包括那座寄托着美好回忆的“阳和楼”。
我唯一能够找到的痕迹是,河北存在一种古老的地方剧——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相传起源于元末明初。有人认为它即是在元人小令的基础上衍变而成,因为一些元杂剧中的曲牌在丝弦戏里得以寻见。
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群特殊的人,缔造出一些饱含特殊情感的作品——它就是正定元曲。
它很远,但身在正定的我,又觉得它很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0: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石门英杰

他说 正定的复兴只能建立在强大的石家庄都市基础之上 这句话可以翻译成“石家庄的未来不在正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SJZ万岁


    我从他的话也看得出来他认为现在石家庄经济基础支撑不了正定新区.甚至是正定古城的修复工作。
    在你们这些支持正定新区的人来说.现在石家庄市区二环内严重饱和.中心应该搬往正定不是吗?
    你看楼主这标题我就觉得扯得太严重了.天下跟本什么时候在河北了?河北的根本什么时候在正定了?再扯正定新区.国家要真是重视正定了.省里会不重视?正定新区目前半烂尾的原因还是国家和省里都不重视.石家庄近百年的中心都在滹沱河以南甚至是石德铁路以南。不对么?
   
    我贬低正定也好.辱骂正定也好.石家庄要想发展周边组团四个县都必须划区.但是目前市区重心转移至正定基础条件不成熟.
    我贬低正定并不是抬高我们藁城.我早说了.藁城永远不会是中心.藁城的定位就是工业区.GDP的主产地.我拿藁城VS正定是因为前边有网友说目前正定比藁城强我才反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正定是个不错的地方,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古城。
其实正定本来挺好的。
正是那些无止境的吹捧,无限度 ...
发展直抒胸臆 发表于 2014-11-5 20:15



    呵呵 正定在很多人眼里不受欢迎?  不知道你从哪得出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石门英杰


    和你解释一下,标题是河北日报记者刘萍写的,这句话是宋朝人宋祁说的。
宋祁(998~1062)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子京。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生于宋真宗咸平元年,天圣初(1023)与兄宋庠同举进士,当时称为“二宋”。起家为复州军事推官。累迁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知制诰。又改龙图学士、史馆修撰。修《新唐书》,为列传150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jack你这坏孩子


    正定没有不受人不欢迎之说.只是现在石家庄领导把正定捧得太高了.捧得再高.省里不重视国家不重视你说这不成了笑话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c75665


    内容写的不错.就是标题受不了.敢说天下之根的我估计只有北京上海河南和西安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

  ——— (宋)宋祁

  ●真定古名镇,形势雄壮,冠于河朔。其府署规模遭相称副,而恒山堂宏丽特出,又为之甲焉。

  ——— (元)王若虚

  ●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于中达也。尽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

  ——— (清)顾祖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回复  jack你这坏孩子


    正定没有不受人不欢迎之说.只是现在石家庄领导把正定捧得太高了.捧得再高. ...
石门英杰 发表于 2014-11-5 21:20 [/quo是啊
    是啊 本来就没有 我这不是正反驳直抒胸臆这哥们呢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2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石门英杰

我只是感觉你理解他的话有误 我又没跟你说正定新区 你扯那么多这些干什么 也就“我从他的话也看得出来他认为现在石家庄经济基础支撑不了正定新区.甚至是正定古城的修复工作”回答了我的话
他的意思是 “石家庄需要正定古城的文化底蕴 但是正定的发展离不开石家庄都市的带动 两者是互补的关系 ”  我认为是这样理解的 (你别激动 我没跟你探讨正定是不是SB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20 13:40 , Processed in 0.088914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