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5 08: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rew 于 2014-10-15 08:54 编辑
人民日報觀天下:石鼓山之謎
唐人劉禹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沿巍巍秦嶺山脈向西走,到了寶雞城外,會遇見一座突兀的山丘遠遠迎上來。小小山丘,圓圓的,鼓鼓的,就像一面碩大的鼓,敦敦實實地安放在?坡下,一半露出來,一半埋在泥土裡。旁邊滔滔不絕的渭河水在默默地向東流去,滋潤著八百裡桑田,又悄悄把難堪的蹉跎帶向悠遠。這座遠看近看毫無特色的黃土小山,似乎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神奇,愈發讓人向往了。
這座山丘,有一個令人鞠躬再三的名字:石鼓山。
小小石鼓山之所以英名遐邇,實在是這座其貌不揚的山丘隱藏著中華文明繞不過去的典故,也驅使著各個朝代的文人墨客,跋山涉水來到山前洒酒祭拜,想了卻涌動的探幽之情。似乎許多來山上尋秘的人,側耳傾聽細聲細語的流水,便會大呼小叫是驚人發現,又隨手記到筆記裡,期盼哪一天妙筆生花,寫出驚世文章來。還有文人喜歡取山上一抔黃土,燒成一尊土陶放在案幾上,滿屋便書香四溢了﹔如若找到山上一星半點的碎石,放置於畫家多寶格,便會生發莫大的靈氣,筆下便涓涓不息流淌起來,從此線條形象美不勝收。也有好書法者到這山上悠悠踱步,回到陋室提筆懸腕,便如有高人點化,墨跡竟透出仙風道骨來。
當然,這石鼓山不僅貌似石鼓,更因出土石鼓而名。那是初唐一個雨霽日開的上午,幾個到渭河邊踏青的學子,順著牧羊老人的指引,發現了農人耕作時出土的幾塊圓石頭,傾力扶正上下端詳,頓時呼吸急促起來。由於久埋田野的緣故,那石鼓粘滿厚厚泥土,恰逢春雨沖洗,石鼓上竟然凹現出行行籀文。細細辨識,盡透遠古的信息,字字雋永,筆筆蒼勁,竟是秦人歌頌先祖的古文。於是大家仔細收攏,竟有整整十面石鼓,人們雀躍著搬進了渭河邊的鳳翔孔廟。誰也沒想到,這竟是一個驚世之舉,后來這種字體也被稱為“大篆”。長安的文人墨客聞訊奔走相告,稱之發現了“石鼓文”,為之舉杯相賀。也許那《陋室銘》就是閱讀石鼓后的啟發呢。更有白髯紳士認為石鼓寫滿天書乃是神物,需請仙神坐堂佑護,於是鄉民們集資修建了一座石鼓寺,一時間香火旺盛,附田三千多畝。隨后李氏王朝攀達榮華,國富民強,開疆拓土,留傳頌詩就達五萬余首,盛唐神話由此演繹開來。然而唐末戰亂,十面石鼓流落民間,有好金石者從外地趕來想拋錢收藏,使盡解數卻難償所願。
這個重大變故終於在北宋時傳到了汴京,喜好書法的宋徽宗看到昔日的十張拓片夜不能寐,急令陝西知府逐戶收尋送進宮來,於是那散落鄉野的石鼓被運到開封。當時費盡周折隻找到九面,知府便依拓片新做一面充數,卻被朝廷一眼識破,后來終在一屠夫家發現了第十面石鼓,可憐已被掏了窠臼作了磨刀石,卻也隻好就此上貢。從此,那石鼓在宮裡一字排開,古風蕩漾,煞是儒雅。宋徽宗更是愛不釋手,天天要到石鼓前徘徊,令人驚異的是他的書法從此更加遒勁秀麗,瀟洒流暢,形成了被后人稱道的“瘦金體”,這讓宋徽宗頗為欣慰,敕命為石鼓凹字填金裝飾。
從此那石鼓便在皇宮裡供奉起來,而坎坷的命運隨之又起。不久金國攻入開封,將汴京寶貝洗劫一空,見到十面石鼓,雖不識籀文,卻知價值連城,便遣扈從裝車北上,押往黑龍江畔的上京阿城。可誰也沒想到,那石鼓個個重逾千斤,壓得車轅吱吱作響,一遇顛簸就需一群人推拽,行走幾月才到古燕趙交界,也不知誰出的主意,愣將那石鼓上的金泥摳下,卻扔掉了沉重的石鼓,攜金輕車趕路,也省去了將士們鞍馬勞苦。
可憐那十面石鼓東倒西歪丟遺荒野,經歷著風霜雨雪,可能從此再難見天日了。然而世間奇巧,一位喜好金石的寶雞人路遇此物,知是稀世珍寶,便將那些石鼓運到燕京孔廟暫住,期待有朝一日運回寶雞鎮山佑民。這一住就是一百多年。元代成宗帝聞聽石鼓是為神物,便遣人運進京城國子監供奉。后來清代乾隆帝喜愛石鼓成癖,又擔心寶貝損毀散失,便復制了一套置於熱河文廟,以便自己觀賞。可惜的是十面石鼓經歷了顛沛流離,文人敲拓,已是字跡斑駁了,當初的七百一十八個字,隻依稀可辨三百八十六字了。然而石鼓命運依舊多舛,抗日期間石鼓為避戰亂,曾一度裝車出城,迂回折返在長江兩岸,臨近解放又差點上船運往台灣,那一路上風雨飄搖令人瞠目。
新中國成立后,石鼓成了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從此十面石鼓再不准拓印。到了新世紀,國家特許寶雞拓造十面石鼓,置於石鼓山上。為此寶雞人專門修造一座石鼓閣,古色古香的六角塔樓飛檐斗拱,儀態萬方,巍然聳立於石鼓山上,撫慰滄海桑田,靜觀世間萬象,那氣勢之偉岸,令所有瞻仰者不禁垂首肅然,也把坎坷的歷史風卷殘雲般收入閣樓珍藏。
從此國泰民安,豐衣足食矣。
(二)
然而,當地百姓對整日?守的石鼓山尚缺敬畏,隻對山上黃土一往情深。若是放眼張望,梯田壟壟,麥菽層層,即使天氣再旱,地裡庄稼依舊長勢茂盛,即使天降暴雨,山上麥菽依然不會倒伏。所以把日子在石鼓山演繹下去,是當地人最朴素的願望。人們耕作,人們壘房,人們砌灶,終於在2012年深秋,一群鄉民想在山腰平出小塊空地蓋間瓦房,鋤頭鐵?剛剛揮舞片刻,隻聽“咕咚”一聲,面前豁然驚現一眼洞口,人們嘩啦一下擁上去,驚心窺探,土龕裡疊疊綠光忽隱忽現,有人猛地一聲呼喊,出寶貝了!於是十裡八鄉的人都趕過來,石鼓山又熱鬧得像趕集一般。
仔細清理方看清楚,這次重現天日的一窩青銅器,陪葬在一座西周墓裡。青銅器古時稱金,歷代都將出土青銅器視為祥瑞之兆。那年漢武帝發現了一件青銅大鼎,就執意將年號改為“元鼎”,可見發現青銅器對世人的影響了。待考古隊把龕裡的青銅禮器一一取出來,居然有三十九件,件件可稱國之重器。最為震驚的是,發現了一尊長方形的銅“禁”。這個禁有些像鄉下的小炕桌,是把酒推盞擺放飲具的,而取名為“禁”也有節制飲酒之意。傳說商紂王酗酒成癮丟了社稷,周人吸取教訓,便把喝酒的桌幾稱為禁了,意在提醒少飲不失風度。然而周人把這方銅禁做得精美絕倫,上下左右,滿是流暢的紋飾,饕餮率領瑞獸,夔龍游戲雲端,精巧圖形匯聚在斯,烘托著遠古的神秘。專家馬上搜索查証,自有記載以來出土的銅禁隻有四件,此為最也!第二天,這件驚世國寶便把全世界的眼光都吸引過來了,人們對曾出土過石鼓的山丘,還藏有這麽多的青銅重器感到莫大的欣慰,石鼓山的百姓更是心裡自得。
當然,故事並沒有完,考古隊將出土青銅器銘文又作分析,判斷石鼓山當時是跟周公縱橫天下的姜姓武士的封邑,因此山上應該還有西周遺存,便動用洛陽鏟將石鼓山齊齊探查。這次考古隊的運氣來了,剛好時隔一年,就在距那群農民的“發現地”三十多米遠的地方,又發現幾座西周古墓。探方已知這些墓葬均無墓道,官階似乎較低,經驗估計不會有太大價值。誰知當土層剝到周代,一墓兩龕又驚現兩堆擁擠的青銅器,連見多識廣的考古人都驚叫起來。第二天北京、西安的專家又齊聚到石鼓山,小心翼翼地將寶貝一件一件取出來,真讓人眼花繚亂啊。有一隻四耳簋,上面布滿密密的乳釘,稱奇的是每個乳釘竟有半寸長,形態雍容地與二十八個牛頭擁擠在一起,有人戲言執牛耳側聞,仿佛能聽到牛鼻“呼呼”的喘氣聲,這應是先人某種原始崇拜的痕跡。
於是有考古人燃香煙三支祭拜山神,呼喚國之重器能夠一現再現。果然,第二天又出土了兩個犧尊可真叫絕,一大一小,式樣一樣。但絕不可用四不像來命名,羊的頭,鹿的角,馬的身,雞的腿,腹部還伸一對小翅膀。更覺神妙的是,脊上紋飾還是龍鳳呈祥,這種圖案連考古專家也不停驚嘆。我於是請教一位博學的國學大師,他提醒先人創造了龍形,周人崇拜鳳雛,龍飛鳳舞大吉也。我立刻想到寶雞的鳳翔與鳳縣的起源,想到鳳鳴岐山的典故,心裡便隻剩下佩服了。但后來懸疑接踵而至,考古人竟然從這個墓葬出土了五十件青銅禮器,令人費解的是竟然有十五隻銅鼎,不是天子方為九鼎之尊嗎?怎麽一介武夫敢用十五鼎,那可是大逆不道。唯一的解釋是,這些青銅器應是姜姓武士征伐的戰利品,到了周代末期,孔夫子都哀嘆禮崩樂壞,遠離朝廷的諸侯將相們都擺起譜來,一墓十五鼎的怪事也就不足為奇了。聯想今日中國,自上而下,整飭綱紀,也不啻為一個恰當的銅鑒呢。若政紀不通,令不行、禁不止,中國的崛起就隻能停留在藍圖上。
可謂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掃弊圖強,人民福音!
而石鼓山金石齊聚,天下無雙矣,且每件重器都藏著一串故事,每方圖案都隱喻一段傳說。怪不得寶雞人把藏有周原萬件青銅器的博物館要建到石鼓山上。如今的寶雞人,對石鼓山那是一個崇拜呢,迎春花剛開就要到山上來植樹。秋雨剛過,就要到山上去收獲,也就是圖個吉祥呢。而今的石鼓山天下敬仰,而今的寶雞人意氣風發,正採擷秦嶺石木,瓢取渭河清水,重修盛唐的石鼓寺,以期弘揚這裡的金石文脈,傳承厚重的歷史交響。
小小石鼓山,多麽神奇的山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