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4-3 11: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保税区引得“凤飞来” 新站区3月登记企业数增2.27倍 本月或迎新企业登记高峰
信息来源:合肥晚报http://www.hefei.gov.cn/n1070/n3 ... 11986/33330304.html
3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合肥综合保税区,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正式诞生。4月1日从新站区了解到,随着综合保税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新办企业竞相涌入新站区。在刚刚过去的3月,新站区登记内资企业数量呈现倍增趋势。
本月新办企业“爆棚”
地方经济是否有活力,新办企业数量是一个“风向标”。对于新站区而言,3月是个丰收的季节。从新站区了解到,截至21日,新站区新登记内资企业为98户,同比增长2.27倍,注册资本91761万元,同比增长27倍。
“从新增企业类别来看,没有局限于新站区的强势产业,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新站区工商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3月新登记的内资企业,按照行业分类情况主要有:批发和零售业49户,同比增长3.45倍,注册资本4817万元,同比增长4.62倍;交通运输业3户,同比增长2倍,注册资本210万元,同比增长20倍;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8户,同比增长3倍,注册资本960万元,同比增长72.8倍;建筑业6户,同比增长50%,注册资本373万元,同比减少48%;租赁及商务服务业19户,同比增长1.71倍,注册资本51341万元,同比增长345倍;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5户,同比增长1.5倍,注册资本360万元,同比增长27倍;其他行业6户,同比增长5倍,注册资本3400万元,同比增长339倍。另,3月份受理名称核准登记375件,同比增长2倍。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上月新增的企业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规模也有明显提升。通常而言,区域经济的集聚效益是潜移默化的,也就让人十分好奇,新办企业“爆棚”的外力从何而来?
保税区成为一大推手
“综合保税区尘埃落定,以及注册资本登记新政的实施,是新办企业猛增的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新站区作为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的落地,预计下一步新办企业将会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3月1日,新《公司法》及《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改善了新站区的投资环境,较好地激发了企业的创业热情,各类注册数据急剧增长。特别是过去相对较少的行业企业及注册资本,在3月都取得较快增长。作为新政最大的亮点,《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大幅降低了企业注册“门槛”。根据改革方案,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
另一方面,综合保税区的到来,也激发了企业落户新站区的热情。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位于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三十头镇,将打造以平板显示、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3月落户新站区的企业中,有不少是冲着保税区去的。某新办批发企业负责人说,综合保税区酝酿之初,诸多可能兑现的直接“福利”,便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最大诱因。
保税区有一揽子“福利”
在合肥的综合保税区里,企业将享受到哪些“福利”?简单来说,综合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境内除上海自贸区以外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合肥综合保税区的“福利”,仅次于上海自贸区。
在综合保税区内,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如果货物不进入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不征收关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符合规定的货物可实行出口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与出口加工区相比,出口加工区的产品只能外销不能内销,而综合保税区生产加工的产品既可以内销也可以外销。此外,在出口退税、外汇账户、委托区外加工业务等方面都比出口加工区的开放度更高。
根据合肥综合保税区的定位,其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拓展相关功能。也就意味着,在这2.6平方公里综合保税区里,企业将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合肥造”产品能够更轻松地走向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