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4 23: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0 12:00 编辑
吉祥寺
吉祥寺,老横街-新芜路,旧时,因芜湖的第一大寺观——吉祥寺和尚法号“吉祥”,故名。
《入芜湖港过吉祥寺》
岳珂(南宋)
昔时曾访后山松,天道那令霸业穷。
夹岸人观新太守,拥门僧认旧诗翁。
隐矶漫指六朝事,澛港尝淹五宿风。
从此片帆湖际去,只应日在瑞云东。
岳珂,岳飞的孙子。虽为名将之后裔,但岳珂自小喜爱文字,勤读经史,是活跃在南宋年间一位著述颇丰的人文学者。岳珂一生称得上是官运亨通,做过农林部秘书长和民政部副部长,及淮东总领兼制置使,总揽江东和浙西的财政大权。正是他,搜罗了祖父岳飞的生平事迹和诗文遗篇,编撰垂世,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实资料。作者题写此诗时,心中甚是慷慨激昂。他早年曾经来过芜湖,如今荣任太守而声名显赫,此番旧地重游,事业正盛,山松依旧苍翠,被人夹岸围观,僧友热情相迎……与老友立于浪涛拍打的矶石上纵论六朝旧事,因为心情大好而一连在澛港留住了五宿。今世鸿图,功成名就,心志愈发高远……好一番豪情壮志冲云霄,志得意满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出现在诗题中的吉祥寺,为芜湖历史上的名寺,始建于东晋年间,在中江塔旁,临江雄峙,是人们登高望远、送往迎来的胜地,到了唐宋时,已是一座金碧辉煌的超大寺院。寺旁的“后山松”,传说南唐开国之主李昪曾在其下避过灾祸。黄庭坚当年来芜,船一靠岸,即来吉祥寺拜望,并挥毫写下《芜湖吉祥寺记》。直到清代中期,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提到过这座古刹。只可惜光阴漫漶,世事苍茫,到如今,我们竟寻觅不到半点前朝的剩迹了。
相关资料:
寺观
吉祥寺在县西五里,旧名永寿院。晋永和二年建,宋景祐中赐名吉祥院。元毁。洪武三年,僧净川重修,改今额。按:《图书集成》载,洪武二十四年,归并成丛林。岁时祝厘习仪于此。正统、成化间,僧海应建毗卢阁、钟楼、藏经殿两廊,僧宏能建地藏殿于阁后,嗣废,其徒寿庵募化重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复毁。雍正二年,邑人偕侨籍人,各输重赀,鼎建大雄宝殿、毗卢阁。乾隆十四年,增修月台等处,宏整壮丽,古制聿新。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光绪间节次修建。光绪之季,寺山及余基遗失甚多,嗣由襄垣学校赁人搭屋,以资学费。寺前改建初级审判厅,即今警察总厅,现仅存后殿一座,两旁厦屋数间。
吴琛《吉祥寺记》:大江之东芜湖,古为名邑。因地之胜,因民之富,凡所创建,雄伟独异他处。而佛刹又人所敬信,一有兴作,趋之者众,故成功尤易焉。县西五里有寺,旧名永寿院。晋永和二年建,或言南唐李昪遁迹。此院北山古松下,以免知训之祸。后昪有国名,院为永寿。其后僧绍熙焚巢毁像,扫地几尽。继得僧自元勉力修葺,而院中兴。宋景祐二年,大飨帝于明堂,赐院名曰吉祥。元之徒曰可旻,亦有道行,俗缘能继守前业。旻死,其弟可云、可暹败堕寺居,略如绍熙。适有宣州广教禅院僧庆余,以元丰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来就法席,慨然有志兴复。日走于市,始自一钱而乞之,人有施四十万者,故岁行八周,兴旧起废,蔚为禅居,且乞黄文节公以记其事。庆余物故,历年既久,主寺无僧,圮于风雨,煨烬于兵燹,礌然瓦砾,蓊然草莽,过者为之太息。国朝洪武三年,有僧净川,购材饬工,重为建造,但草具禅房,供焚修而已。洪武二十四年,归并以成丛林。永乐元年,有僧福清募缘重建佛殿一所,僧舍亦未盛也。乃有徒海应传钵,继志拳拳,以兴寺为心。凡邑之宦门著姓,行商坐贾,悉以善言化导,故人多乐从割施金帛钱谷,以成厥志。爰自正统迄今,旧所有者惟修葺增饬之,乃建山门若干楹,廊庑若干架,天王金刚殿各一,钟楼藏经殿各一,祖师伽蓝殿各一。又建毗卢阁一所,上安四十四诸天,印储《大藏经》六百十五函,美奂美轮,连云耸日,胜前百倍矣。工讫,属予友黄公用逊走书征言,以记其事。窃叹吾郡属邑有三,前代于佛寺择胜而建者不计其数,惟此寺名最著。然自建立以来,一隳于绍熙,再隳于云暹,三隳于兵燹,后虽有建,不过因陋就简,苟且从事。今际圣明之时,不废佛教,而碧泉能继师志,劳心苦力,磨以岁月,成此伟功,诚难得矣哉!
杨成乔《重修吉祥寺石台石桥碑记》:芜邑吉祥古刹,从来远矣。中间废者、修坠者,举代不乏人,惟是殿前有台有桥,自嘉隆来,倾圮日久,盱衡而思整顿者,非朝夕第,约其费非千金有奇,不克新以,故屡议屡寝。会有近江曾翁者,慨然独任其事,爰于辛亥季冬朔,命工鼎造,其台旧制局隘,为增其左右而广大焉。台上铺石,周台置栏,备极盘固。寺前有桥,修治宏丽,皆昔时所未备,而自翁焕之者也。且朝夕省试,不数月告成,为庙貌辉,僧众合掌而祈神,嘏者无不欢忻喜庆,犹欲借吾言以志其盛。余冁然曰:甚矣,翁之好行其德也。昔翁建茶亭、造桥梁、设义渡、赈贫济苦,不一而足,即今北门桥、富民桥、葛公埧,人咸赖之,啧啧称道弗休。今又发大施舍,何若是之乐善不倦乎!余素与翁郎九子善,备知翁之为人,尘情黜,心镜光,视一切世味,浑如嚼蜡,是以不事封靡,而一唯礼神利物是务,语云:作福于前为善因,食报于后为胜果。翁之后,其有兴乎?寺僧统其事者曰际恺、曰元思,皆得勒石,以垂不朽云。时万历壬子仲夏。
普济寺在县河南,旧名水西。宋天圣九年改今名。明洪武十一年,僧惠吉重修佛殿。二十四年,归并成丛林,僧广闻改北向。成化十七年,僧智果创大佛殿,徒明本继之,前殿门庑始备。清康熙十七年毁,五十一年僧远杲、远旻募修大雄宝殿。乾隆十三年,詹禄祚独修天王殿。十八年僧会满德、满华募修延寿殿,渐复旧制。五十五年僧会光耀募众,重修大雄宝殿及天王殿。咸丰时毁于兵。光绪二年募捐重建,十八年重加修葺,计共殿宇寮房二十余间。
黄让《普济寺记》:邑之南二里许,有古刹曰水西。创于先代,志载不详,莫究其始。宋天圣中改今名,燹于元兵,荡然成互砾之区。清初僧惠吉,草创南向。洪武丁丑归并以成丛林,僧广闻主其事,因旧改葺北向,以白马诸峰拱其后,长河一水其前,故也。宣德间,僧慈志、正鉴续葺未竟。成化己丑,僧智果偕众,鸠工缮材成正殿。继而其徒明本力任兴复之事,以成师志,不惮寒暑,不懈昼夜,遍叩合邑善信及四方商旅,募缘累赀。正殿塑三世佛像,后殿自在观音,旁列二十四诸天,殿前供三大士并十八罗汉尊者,复营度天王殿务以次而成,于是殿堂、门庑、台墀秩然有序,金石丹漆采绘焕乎维新。历数岁,观厥完美,明本偕智澈再四索予文,以纪颠末,其如此。
东能仁寺在县东,即南唐古城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东承天院,政和间迁城东。元废。明永乐间,僧守静重建。宣德正统间,僧会智明续修殿宇。清雍正二年重修。乾隆十八年,僧大怡募修。嘉庆八年,绅耆马琇、张树本等倡众重建。咸丰间毁,克复后重修。光绪元年,经皖南镇总兵潘鼎立改建,大殿移祀关帝,亦称武庙。民国四年改称关岳庙。按旧志载,西能仁寺在县后,即南唐罗汉院。宋政和元年与东寺同赐额,宋真宗御书阁在焉。元废。
储瓘《东能仁寺记》:芜湖有释氏子本珑、本玹,一日来告,以其所居东能仁佛刹颠末,请余为记。按东能仁寺,即南唐古城院也。院有南唐水陆会记。宋祥符戊申,僧景祯、景智、妙志改东承天院。政和辛卯,僧元倡改东能仁迁于城东,有王敦梦日亭在焉,其废而墟,盖有年矣。国朝永乐间,僧守静访遗址而创建之。继而主僧福惠偕僧会智明搆佛殿讲堂,未几岁改月化,亦就圮堕。至天顺癸未,僧法旺、法通、法乘与其徒本莹、本璓协心起旧兴废,略有可观。功未告成,而旺已物故,复三纪乃得其徒珑玹暨圆鉴,念其师绪苦行笃志,相率祷于居民,凡昔助其师未底厥成及一时好事者,得金钱若干,乃砖其堵,甃其地,青碧其栋宇,峨峨然规模气象,视音盖什百焉。於戏!南唐至今六百年,而能仁兴废亦系景祯辈数僧人存亡,岂佛氏之道,亦因人而张大也哉!
广济寺在县北赭山。唐乾宁中建,光化八年署名永清。宋大中祥符间,改广济门外,石经幢二:一题大中十二年,一题祥符六年。明景泰间,吉祥寺僧宏德重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徽绅戴天溥、汪昭和等募修。嘉庆三年僧越江募修。咸丰时毁。同治、光绪间节次重修。上为地藏殿,仿照九华制度,石阶高耸,两旁护以铁链,寺右为滴翠轩,轩后为赭塔,规模宏厂,推为名胜。世传金印,宝若连城,凡朝九华者必先于此进香,以俗又称“小九华”故也。
普门寺在县南丹阳乡甸山,旧名普济院。南唐顺义五年建。明洪武十二年改此额。僧宗远重建。天顺间,僧德琛增修。崇祯十四年,僧从宁鼎建佛殿。今寺尚存,节次修葺失考。
清凉寺在县东南周皋圩。宋嘉定九年建。元至正三年,僧正己修。明成化十五年,僧福历增修。今清凉渡边有清凉寺,即其旧址。
清居寺在县南白马山,旧名云居,后迁石硊渡东北。明洪武二十三年僧正宗建。嘉靖十年废。万历初陈应宗输地重建,十八年毁。清顺治十八年近村居民捐赀修。康熙五十一年复毁,五十三年僧宗鲁募修。今移风上铺塘垾有清居寺,即此。
兴教寺旧名院,在三江口。宋建炎间毁于兵燹,乾道初迁城西南隅,淳熙中改称寺,庚子年筑城废。元至正间,僧行顺建于本县博望乡,即今玩鞭铺。明洪武十四年僧绍聚重修,成化间僧德缘继新之。清顺治四年僧真祥、性空等同修佛殿、山门、诸天阁,嗣称芦峰寺。
圆照寺在县西范萝山,俗名铁佛寺。宋时建。明万历三十年,徽人汪廷讷重修,内供铜佛铁佛各一座。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咸丰间毁,光绪间尼僧重修,余基由襄垣学校执管。
荆山寺在大荆山。刻佛石壁,色相庄严。明嘉靖间,榷使诸公相继修建殿宇,遂成巨刹。乾隆十五年修,同治十三年重建,光绪七年造中进大殿,二十七年造前进大殿。每年五月五日,男女泛舟游此。
小荆山庵在小荆山。光绪元年建。
全真宫在县西升仙垾。旧为汪氏园,久废。清顺治九年,奉天林中瑶兄弟侨居芜邑,购为道院。掘地得砖镌有“来仙堂”三字,疑古栖真所,乃建玉皇殿、斗姥宫、廊庑云房,备极宏丽。乾隆五十年,邑令陈圣修建真武殿。嘉庆四年,观察宋镕建孚祐宫,祀吕祖。光绪末年废,改建警务公所及地方审判检察厅。光复时设军政分府。民国二年为芜大镇守使署,三年划出东偏为芜湖道尹署,现统为皖南镇守使署。
程邑《全真宫记》:今之全真宫,即古升仙垾来仙堂也。古升仙垾来仙堂载在芜志。自无至今,数百余年,胜景尘霾,迹无可考。林公玉树以季弟玉昆公镇姑孰,从祀名宦,遂与少弟玉振侨寓于湖,抱道隐居,心存利济,每见锱衣梵宫随在皆有接众之所,独全真羽士云游芜阴,竟无栖息片地,心甚恻焉。乃于壬辰冬鼎建玉皇大殿三间,廊庑配殿十间,云房曲厦次第成之,因自颜曰“全真宫”。当其拓基之始,工人掘土得斗方大砖数块,上镌“来仙堂”字。及开造池桥,更于地中得丹灶鼎炉数器,一时奇迹,骇人耳目。由此观之,则今之全真宫其为古升仙垾来仙堂也无疑矣。嗟乎!仙基道院,芜没空山,不知几经年所而玉树复建为全真宫,非真有鬼神呵护,数百年尘霾之胜景何由再见于今日耶!玉树之功之德,当与宫并垂不朽,即前次之遗迹,亦因人而益彰矣。是为记。
万寿宫在吉祥寺后。顺治四年,江右商人建,祀许真君。今废。
净乐宫在鹤儿山麓。未详何时建。康熙八年重修玉虚阁,供玉皇、斗姥像。三十三年邑人高士朗重修,自为记。嘉庆五年高后裔官清官道居敬重修。今废。
禹王宫在县丹阳乡。康熙三十一年,邑人胡梦文买溪南地,偕钱正伦创建,并祀伏義神农后稷。毁于咸丰兵燹。同治九年,彭玉麟捐修。光绪二十一年,彭昭山与住持僧正明重修,推广旧制,有香火田三百四十亩。
药王宫在新市街巷内。今称三皇宫。为药业公所。
宁渊上观在蟂矶山。本唐水心禅院,有广明间石幢记。今为灵泽夫人祠。按陆游《入蜀记》,蟂矶旧有道士,结庐其上。宋政和间,赐名宁渊观。
宁渊下观在县西长街。邑人因上观阻江不便祷祀,即佑圣祠增创。宋隆兴二年赐额。明永乐十年道会朱道兴、道士龙云会重建殿宇。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玉皇阁,雍正四年重修三清殿,咸丰时毁,光绪间重修。
洞阳观在县东二里。元废。
居真观在县西百步许,旧名华光庙。明景泰间,道士姜艮建三清殿并塑像,因易今名。光绪间废。
普照院在县南移风乡,旧名永宁,《职方典》作“永和”。宋开宝八年建。明永乐二十年僧至铠重修。咸丰间毁。同治六年、光绪十八年、民国五年节次重修。
北普济院在县北二十里。宋咸熙二年僧永杲建。明洪武五年僧妙钰重修。今官陡铺聊村巷板桥寺即其遗址。又河南五里亭西有普济庵。
古城院在县南行春圩。宋祥符元年僧德森建。明永乐七年僧景真修,中间兴废失考。光绪二十二年重修。
罗汉院在县东北九里。宋政和元年僧祖德建。明永乐十年僧果开重修,天顺二年僧昌涌再修。咸丰兵燹废,遗址犹存。
龟龙院在县东咸保圩浮流渡。宋骆氏僧道清建,大观二年赐额。元元统二年僧永谅重建山门。旧志:绍兴十二年建,元至正三年重修,明洪武六年僧圆再修,今咸保圩西南角龟龙寺即其旧址。旧志《志余》云:宋县尹骆邦直,义乌人,解任后,择居咸保圩,死葬圩西潭子湾。子绍宾庐于墓侧,后拾墓旁地为龟龙院,立碑石。今兴国禅院,邑民方尚选捐地基建,子孙至今犹侨编输祗园,喜舍风之流衍亦有自欤。
朱天珍《龟龙寺记》:芜湖邑东四十里,有圩曰咸保,古丹阳湖地也。世传吴赤乌二年围湖成田,史书孙吴大兴水利,其说可略见。宋义乌骆邦直来尹是邑,按行兹土,爱其泉甘土美,且无市厘,是可为吾子孙读书处,固买推官黄公田,筑室而终老焉。尹以寿终,归窆于圩西潭子湾。其子绍宾庐于墓左,以终其丧。俾骆氏之子为僧曰:道清者居之道清,浮屠氏位佛于中,焚香诵经,度其徒数人,请益厥址广居,绍宾许其请,慨然作新殿堂、门庑,举以法四方檀施信从者众,道清欲榜其额为院,绍宾复为达有司闻于朝。大观二年,敕赐本县移风乡浮流渡龟龙院额,仍赐号曰悟真,并赐紫服以荣之。由是灯火相续,至今不绝。然堂庑已尝更新,独山门岁久,两罹巨浸,日就倾仆。有院僧永谅以鼎构为己任,金谷既集,晨夕展力,鸠工于元统二年甲戌岁之七月,至十月庚辰落成。一日绍宾九世孙彦良偕永谅谒记于余,余谊不获辞,乃谓之曰:创业易,守成难,古之言也。此院经始于道清,成于绍宾,积有年所,今永谅克新其门,宏其教,亦可谓能守成者矣。因书以为记。
乾明院在县东南易泰圩。宋淳熙十六年建。嘉庆前废。
永寿院在县南保丰圩。宋淳熙间建。元至正二十六年僧广祖重建殿宇。明正统间僧永兴重修。俗名南埧寺。
观音院在港旧驿东。元至正元年建。明洪武二十二年僧德辉重建殿宇,二十四年归并普济寺,正统间僧志鉴重修。今与牛王庙合并,亦称观音堂。又观音阁在南岸浮桥码头。观音庵在白马山观音洞前,及保胜圩北埂。又北坛及张公桥东首有观音堂,均同治年间建。
虞集《观音院记》:观音院在芜湖县之澛港市,桑门道圆所创也。前时市西有灵顺祠,祠以水溃而毁,市之人族而谋曰:吾里中佛者道行信于人,莫道明若也,遂相与造而请曰;神之所以佑国福民而天下通得祠之者,惟灵观神为,然今祠毁于水,无以妥神,而吾民之罹旱,暵札瘥者将无所趋向请祷焉,师其念之乎?道明起募于众,咸出财征工。致木石之坚良者,而恽氏施市东地以为基,至大戊申岁祠成,而像设供器具焉。又明年,道明卒。皇庆壬子,明之徒道圆于神词之右为观音像而院焉。圆物故,道兴、道全继积三十稔,而院之殿宇、门虎、斋厨、寝舍始集于成,实里人张兹善输财倡之也。院滨大江,接通衢,凡过从问学之士,俾得以休息其间,俱来者不知所自,走书求文以记其事。畴昔余泛,彭蠡而来金陵也,尝舣舟澛港,追想故宋之季,权奸贾似道督师江上,至是怃然而惧。一鸣钲而三十万之众溃矣!世殊事异,怅然久之。若所谓观音院者,曾一游历而谊不得让焉,遂书以为记。
兴国禅院在县河南二里蔡庙巷。前清顺治五年,僧海珂募造十方丛林。十七年,延僧其天住锡,传为无叶禅师。嘉庆七年重修。洪、杨乱起,庙宇无存。同治七年,僧玉舟募造大殿,文昌会捐建文昌殿,殿西为邑中文人读书处。光绪十九年募造韦驮殿。民国四年,住持僧三益请藏经一部,计八千四百十六卷。民国五年募造藏经楼。
葛天骅《重修兴国禅院碑记》:我里夙称水陆通津,舟车接络,洵江左望邑也。编户殷繁,而缁侣杂处者众,驻锡兰若者三百余,卒未有树建法幢地,识者惜之。顺治戊子,行衲克成名海珂,苦发宏誓愿,募造十方云水丛林。榷使斐公纲领输葺,卜基于南河之蔡庙巷,鼎饬庄严,颜为“兴国庵”。越十年庚子,克成念精舍崇闳,次第厘修,常喟然叹曰:事从缘起,法俟人兴,与其传子而世,其人曷若传贤之为愈也。是年春仲,遂毅然以一飘一笠出院,人天证盟,特迎洞宗,其天浩禅师升座焉,此法筵之始也。其师嗣觉浪和尚,始上堂云:“廿年浪迹游吴越,客岁尝从淮北来。谁信丹阳无避处,相逢拍手舞三台。”开化者二年,俞寿昌请爰让座于同门梅逢忍,禅寺则康熙壬寅仲秋既望事也。梅师道风超卓,诸方皈礼者鳞集。其初,上堂云:“竹院门连城市,往来车马喧阗,笙歌响接梵钟,闲看象龙出没。况值桂轮开朗,不劳标指,而人人豁目;神珠灿烂,毋烦罔象,而处处光辉。这里点著便行,佛祖有口只可掛空,其余说青道黄,的又堪作个甚么,若是顾伫停思,却不妨我抛三放两去也。”梅师威音雷震,呼众神子致居士董鸣岐辈接踵缮建,而禅堂,而方丈,而库室,云蒸绣布,灿然改观。榷使西水刘公随喜赞叹,易额为“兴国禅院”,谓非檀信助因不至此,非主法席者能作导师不至此。夫开山龙象,大转法轮,从此世世传贤,毋私授,毋私窃也。庶灵山慧命,曹溪宗旨,得从尘嚣中见大光明藏,岂非卑湿生莲之一证乎?故不辞焚盥合什而为之记。
永福禅院俗名大庵,在道署前。唐时建。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嘉庆七年,住持僧静修改建丛林。光绪间,芜关道张荫桓、袁昶先后捐廉修建,粤商捐款在庵左建筑岭南公所。
法华庵在范罗山后,本古刹。乾隆三十八年僧湛仙募建。嘉庆六年,宋镕重新三层楼,供奉老子、吕祖。洪、杨乱,毁。光绪十八年尼僧觉明重建。又港观音院东南,有法华庵旧址,俗称法华天竺。
护国庵在范罗山右。明榷使雷应乾扩地新殿宇。清顺治二年,榷使朱之瑶、住僧清隐延长干香雪和尚开坛衍戒,四方信众百四十人,为一时法缘之盛。后为秦晋会馆。张观察士范捐俸倡同乡复修。嘉庆二年住僧晓云募修,鼎建观音阁,太守张汝骧记。八年,戚全忠、赵玢经理工竣。咸丰间毁。同治五年建屋三楹,嗣加扩充,改称山东会馆,崇祀孔子。
东退庵在吉祥寺左,与寺同建。为僧伽栖静处。宋黄山谷僦居读书,因名黄山禅院。嘉庆间,颓址犹存。西退庵在吉祥寺右,亦与寺同时建,俗名小寺。嘉庆时已废。
金沙庵在港麻浦桥。明成化三年建,僧海性、本然皆赐袈裟。崇祯八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僧月指募缘重修。道光间,置有香灯田三十二亩有奇。
明珠庵在石硊镇潘器滩。明初建。清雍正十二年镇人潘北玑等捐金重修。咸丰间,相传有韦昌辉父子首级瘗葬门首。是时,北王韦昌辉父子首级悬于石硊关门前,石硊居民不得其祥。适英王陈玉成攻取皖南,途经石硊,岁贡黄献廷叩舆问故,乃知韦谋害东王特诛戮之,以安东王部下之心。嗣念其头骨暴露已久,心窃悯之,爰为瘗于明珠庵门首云。按昌辉擅杀秀清,畏罪自尽,子元成袭爵尚幼。此殆军中讹传,以安东党人心未可知也。
三昧庵即永靓院,在县西北。明嘉靖十一年建。崇祯间重修,孔贞运、王思任、汤一统皆有记。清康熙五十三年增建藏经楼,苏玮记。乾隆三十八年山门、大殿毁,四十四年僧一轮募建。咸丰兵燹毁。光绪间重修。余基归襄垣学校执管。又河南马塘埂三昧庵,光绪三年建,二十七年重修。
三元庵俗名三官殿,在县东咸保圩。明隆庆间,诛茅为刹。圩人陈氏易以陶瓦,雕饰佛像。僧照圣焚修坐化,肉身不坏。同治间重建。
一粟庵在县东咸保圩蜈蚣渡。同治三年重建。
会龙庵在县南杨林垾。明万历间邑人杨希时建,清康熙五十九年修,光绪二年由杨姓族众重修。又北乡八都铺有会龙庵。
万缘庵在县北二里。明时建,有黄道周“天花敷座”额。清康熙二十五年,汤燕生重葺山门,篆书“万缘法地。”嘉庆七年重修,嗣改称“万缘法地。”宣统间尼僧重修。
园通庵在县北二里。光绪十三年尼僧重修。
普慧庵在县北二里大路旁。光绪七年尼僧重修。
崇义庵在县北二里大路旁。顺治初建。咸丰后及民国四年,节次重修。
宋昰《崇义庵记》:岁癸丑,余客芜湖,歙县文学闵子遵古偕予游赭山,投憩僧舍,见其额曰“崇义”。心窃讶之。既而,主僧治蔬蔌为饭食,顷闵子嘱余为庵记。因语其故,曰:明翰林金公声,当乙酉鼎革,死事于金陵。死之日,骸暴露无敢收视者。时与公同死四人,其最著者江君天一,夙与遵古同文学生。江君当翰林被执,义不独生,追赴之同就,执道出芜湖,遵古载酒椑与诀,因得一接金公谈。至是激烈谋归公及江君骸,以财力不赡未即行,方彷徨间而僧海明已潜从公,殓其尸归矣。遵古闻而义之,亟倡导同志走金陵,力举江君及同死事陈有功、吴国桢、佘元英三人皆具棺而归于芜。计其事,阅今二十九年矣,海明已灭度,遵古于其塔旁营数椽,以世其香供不替,而额其门曰“崇义”,所以表海明也。嗟乎!吾儒读圣贤书,必远斥禅学,以其背君父弃伦常,将自了其身而不足,更何有所交一既寒之骨,而必兢兢为之收拾乎哉!且以翰林位望,其素所纳交称肺腑者不少,顾皆容头过身或逃匿避绝之不暇,独此游方外之人干犯忌讳,入万死不可一生之地而归其元,斯亦奇伟之至矣!昔宋张毅父冒锋镝负文丞相齿与发归,后世以为难,然毅父儒士明义理,且为丞相门下士,以视海明有不可同日语者。使向无闵子好义,继归江君及同死诸人,则一时人士不抱愧于释子者几希,其以“崇义”名也,宜哉!又闻其时闽人萧彝叙、休宁程达可皆以贾居芜湖,与翰林诸死事,无生平交闻,闵子力绌,皆毅然捐金为助,因以成闵子之志。今闵子嘱记于予,予惟彝叙、达可其好义皆有不可泯没者,故并记之。海明,号慧渊,四川重庆府南川县人。
《家山葬金声并建崇义庵记》:家山座落北门外赭山脚下,一世、二世、三世祖葬于内,四至丈尺均载坟记中,山后余基四块空焉。清顺治初,我祖鹤亭公与义僧海明有方外交。海明,重庆府南川人也,浪迹无定,随遇而安。当乙酉鼎草,徽州名士金声殉难,死金陵,尸暴露,当时无敢过问者,金与海明亦有交,海明不避忌讳,火其骨,来芜诣鹤亭公求葬处。鹤亭公义之,慨然以家山祖茔后空地一块布施之。又于冢后捐地一块以助闵遵古等为建庵处。余地四块,准许庵中住持种植,每年贴编银七折钱一两八钱。后因重修,庵中住持与众檀越再四恳让,我祖又减去一两六钱,只贴七折钱二钱,在荒字号,现今并入诚字号,然而坟地庵基均我李姓布施。庵之中樑虽曾标榜而原起不明,恐后世子孙妄起争竞,反有失我祖激公好义之初心。是为记。道光二十五年九月下旬。
卉木庵在县北二里。明崇祯十一年建。咸丰间毁,荒址犹存。
白衣庵在县北赭山麓。咸丰间毁,光绪初僧惟参募化重修,并置香火田二百亩有奇,泐石为记。又北乡玩鞭享铺东有白衣庵。
定慧庵在县西严家山。明时建。清顺治十年,西僧松雪募于山陕士商重修,即为两省会馆。乾隆八年,僧洪建募于西商复修,规模大备。六十年再修。咸丰后庵废。光绪三十一年重建会馆。
宝定庵在县东南萧兴埧东埂。明泾县贡生萧木拙建。咸丰间毁,同治九年合圩捐赀重建,光绪九年增建文昌阁。
六度庵在县西北二里。顺治二年建。为十方接众丛林,今为住持地。康熙八年重修,乾隆五十九年复修。洪、杨之乱,庵基荡然。咸丰六年,尼僧永缘觅得旧址,建茅屋三椽。光绪十九年,其徒德明始募化改建,遂复旧观。又白沙圩北有六度禅院。亦名陆渡庵。
福田庵在镜湖堤西。道光九年重修。
集真庵在护国庵右。咸丰后废。
瓢庵在县西矶窝下。又澛港镇东北有冷瓢庵,宣统三年被水冲毁,仅存遗址。
潮音庵在县南边江。康熙二十二年建。雍正十二年,住持僧杲树奉诏内延,赐名“明恺”,并赐紫衣,命主持杭州净慈寺。咸丰间毁,克复后重修。光绪三十三年县令郑将庵产充入芜关南岸两小学,租与米商,作为经费。
澹斋庵在县河南大江口。咸丰后废。
出世庵在县东门外。明天启五年建。清乾隆十四年重修,咸丰间复修。现内设东区国民小学一所,并捐出庵田八十余亩作为经费,仍余田七十亩有零为庵中香火之资。
龙树庵在县东彭楼冈。明时建。清乾隆五十七年,僧立如募化重修。道光二十年复修。
启明庵在县东杏花村。明光泽王题寓乐禅林。清光绪十年重建。
天寿庵在县东门外,内贮藏经,以兵燹毁,光绪三年重建。
元梅庵在县东高城坂。相传唐时建,遗址甚宽。清末,北乡小学及自治所历次就庵内举办。
玉林庵在县东双塘沿。今废。
莲华庵在南乡麻浦圩蟹子港陡门左首。明崇祯十二年建。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嘉庆四年再修,咸丰间毁,今存遗址。
崇仙院在镜湖堤南,即古文昌宫,崇祀葛仙翁。康熙六十一年建。乾隆十年、十六年、二十八年节次重修。咸丰兵燹毁。光绪六年溧水纸业同人醵赀重建,即在内设立溧水会馆,并置有义田、义山,以敦乡谊。
雄观江声三元殿在鹤儿山麓。明崇祯八年建。清康熙十六年重修。即邑中八景之一。相传,昔时有响石一块,立石边,辄闻其声澎湃。以兵燹毁。光绪十七年重建。现内设米业小学分校,庙产由财政局募道看管。
三官殿即筏喻庵,在县河南大江口。明万历三十八年建。清乾隆十九年重修,三十七再修。嘉庆二年鼎建。咸丰间毁。又北门外陡岗下有三官殿,宣统元年重修。
降福殿在鹤儿山麓。明崇祯年建。清康熙六十年重修,乾隆四十年再修,今废。又行春圩南埂有降福殿,同治五年重修。
云水禅林一名水府殿,在县西临江,自金陵鹫峰寺分支。顺治四年建,后废。
泗水园在县东猫儿山,今园废,地名尚沿此称。
来佛亭在镜湖堤南。咸丰后废。
浙源庵在三昧庵右。康熙十六年建,咸丰后废。
观音松庵在赭山麓,见《古迹志》。同治六年,柳寿田捐赀重建,并捐香火田四十五亩二分。
紫竹庵一在北坛东首。同治七年建。一在咸保圩东南隅。
全贞阁在北坛后。同治十一年建。
水月禅林土名水月祠,在来远铺西街后。俗传繁邑浮山之上,每逢正月常有仙人火丹出现,居民望见以为不祥,故建此庵,以水制火,内供水府三圣。又水月庵在县南行春圩外滩,距城三十五里。
荫水庵在县十里港东垾。光绪二年建,民国元年重修。每年正月十日,乡人赴庵祀杨泗神,卜间水之大小,俗称打桩。
茶庵在县东北八都铺神山北路边。夏月施茶,冬赠灯烛,以利行人。咸丰兵燹毁。民国六年重建。
二圣行宫亦称二圣殿,在县北赭山下。光绪十八年重修。
一天门在赭山下。跨路造过街屋为往来行人休息之地。
广惠庵在西麻浦,地名荷叶滩。嘉庆十五年由小黄山北移建于此。
永春庵在笪家巷。光绪十三年建。
慈云庵在县东二里。同治三年建。
真定庵在县东二里。光绪九年建。
清浮庵在县东二里。光绪十年建。
福寿庵在县东二里许。光绪二十年建。
节孝庵在东门外北首城根节孝坊旁。
石观音庵在北门外陡岗下。
永庆庵在北门外上一五铺。
古佛庵在河南丹阳乡。光绪二十八年重修。
觉成庵在吉祥寺后。
甘露寺在县南行春圩西埂。光绪二十年修建。
老庵在县南十五里,土名卧龙岗。同治间重修。
永和庵在县东北十五里官陡铺西镇。清乾隆四十七年建,光绪十三年重修。
紫霞宫在清水河镇中渡口。
北极阁一名太阳宫,在县北北廓铺。道光间建,同治七年、光绪十七年节次重修。
石头庵在县东南七里担金山。光绪二十九年重修。
保丰庵在丹阳铺高陡门东道。光绪二十七年被水冲毁,次年募修。宣统三年复被水冲毁,民国元年重修。
永兴庵一在陶辛圩西埂黄泥潭南首。一在埭南圩杨家渡北首。
永宁庵在陶辛圩西南埂萧兴渡南首。
迎水庵在陶辛圩东南埂外滩小河口渡东首。
万寿庵在陶辛圩内骆前村东首。又河南富民桥西南有万寿庵。
延寿寺在移风铺前村垾张婆渡。又北门城外有延寿庵
慈月庵在县北十里牌。明万历丙辰年创造。
三圣庵在县东南十五里大荆山北。乾隆间建,同治十三年及光绪七年节次重修。
汝南寺在易俗铺小荆山。系周姓族众建造。
仁知庵在县东南二十里孤山前。
茅草庵在县南十五里卧龙岗西北。
三里庵在南辛铺九都圩三里埂镇。
普安庙在南辛铺九都圩西北埂。
龙津庵在南辛圩东南埂。
财福庙在八都铺。
保兴庵县北十里铺马村,旧名马村庵。清乾隆间创造。
等觉庵在县北五里丁桥镇官道西傍。
广渡庵在县北距城十三里许陶阳镇。
佛源庵在县北十五里霹雳塘墩
会龙庵在方村西镇。
云莲庵在合兴坝。
普圣庵在永城圩西南埂。
龙头庵在倪家圩西南埂外。
仙迹庵在麻浦铺黄山。
龙珠庵在县南二十里汪洋山。
圣仁庵在县南二十二里白马山后赵家冲。
慈济古庵在县东南七十里高宕坝。
镇龙庵在方村镇东。清乾隆间建。咸丰时毁,嗣由政和圩重建。现有务本高等小学校开设于内。
心性庵在丹阳铺李家巷西。咸丰间毁,庵址犹存。
法慧庵在北坛东首。同治七年建。
秀水庵在保胜圩石人渡。
存心庵在河南西瓜墩。
迴龙庵在芦花塘北首。光绪十一年重建。
佛成庵在丹阳铺。
古静室庵在丹阳铺。咸丰间毁,光绪初年重建。
佛竹庵在咸保圩东南。
三清殿在咸保圩西南。
八面佛在咸保圩心。
三元庵在咸保圩东南。同治间重建。
宛在庵在移风铺竹丝港。
龙华庵在大龙山西南。乾隆间建。民国七年重修。
集贤庵在白马山北,距城二十里。相传为黄左田读书处。现有芜湖模范森林局附设于内。
起凤庵在县南孤山。未详何时建。民国元年重修。
古双井庵在北乡二十里。
栖贤庵在北乡玩鞭中铺。
华严庵在北乡六都丁家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