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6: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1:41 编辑

墙角两边的蛙形栓马石也是张勤慎堂的另一种建筑特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16: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Lz很辛苦!!过几年你这照片也是老照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6: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4:12 编辑

萧家巷34号——厉鼎璋将军的旧居

厉鼎璋将军的旧居位于萧家巷34号。保存较为完好的将军旧居隐藏在萧家巷的一条支巷里,是一幢很不起眼的旧屋。厉鼎璋(1893—1972),字幼岩,江苏扬州人。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毕业,与刘和鼎、徐庭瑶、季嚼梅都是同期校友。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1军炮兵团长,1929年10月任第56师167旅副旅长,1935年12月任第56师副师长,1939年9月任第56师代师长,11月任陆军少将,1940年2月任第56师师长,1942年8月任第39军副军长,后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中央训练团中将团员等。“七·七”事变后与刘和鼎、刘尚志等在福建抗日。抗战胜利后,因非蒋派嫡系被调任闲职,第39军被裁撤后,遂于1946年退役,离开军界。此时的国内时局呈一触即发的态势,国民党对厉鼎璋这样身经百战的将军自然是竭力拉拢,派了多位军政要员力邀其重返军界,并许以高官厚禄,然而厉鼎璋始终不愿参加内战,赴芜湖闲居,直至解放。
这座房屋原为厉鼎璋的好友黄鹤才所有。1945年9月,抗战结束后,厉鼎璋不愿留在政治漩涡中心南京,同时也怕在南京买房会招来闲言碎语,再加上他当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班同学、也是顶头上司的国民党39军军长刘和鼎将“小天朝”收购下来,改为官邸,刘和鼎(1894—1969),字波鸣,15岁肄业于芜湖安徽公学,辛亥革命后进入北京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1938年武汉会战中,任国民党政府军第39军军长。还担任过第11集团军和第27集团军上将副总司令,并赴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抗战结束后,转而从事实业,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9年去台湾。建国后“小天朝”由其后人捐给国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6: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派海上风情的项宅洋楼——萧家巷28

萧家巷28号建于民国初年,这是一座外来建筑法式与芜湖地区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范例,建造这座小洋楼的人叫李瑞庭,当年,李瑞庭在这里开设钱庄,办理发放银钱存折、押汇、放款、相互借贷等业务,还发行银票、钱票,生意十分红火,后因时局动荡,钱庄风险增大,1925年,李瑞庭将钱庄转给项德沛,由项家继续经营。
       该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前檐部设廊,水磨石地面,明间地面中央有黑色“福寿双全”纹饰,明间一、二层均有青砖砌筑的圆形柱,方形柱脚,覆斗式柱头,两柱之上是青砖劵顶。东西有砖砌劵形门洞,南面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墙壁底层架空,一个个通风口都做成金钱状,自然成了钱庄的标识。
正门开在南檐墙中间,后檐墙上也开了一道门,便于通风换气。每到夏季,“穿堂风”穿室而过,室内凉爽宜人。该楼初建时,在券廊与正厅之间设有四道雕花隔扇门,上嵌白、蓝、红各色玻璃,一楼两个次间房门上也分边装有半圆形彩色玻璃,当年,李瑞庭为了购买这些彩色玻璃,很是费了一番心血,要知道,一个世纪以前,彩色玻璃还是“洋货”,仅用于银行、教堂等大型都市,能用上彩色玻璃,那也是非常高档的装饰,李瑞庭专程去上海,托人订购了这些进口的彩色玻璃。二楼房门用的都是白瓷把手,经过近百年的触摸,白瓷球面已被磨的温润如玉。
       作为钱庄,首先要注意房屋的安全防盗措施,四壁所有临街的窗户都有三层,最外一层是铁皮包裹的木窗,中间已层是铁栏杆,最里一层是玻璃窗。因为这座楼的存在,萧家巷在此接连作过了两个90度的转弯,为了防止过往行人在围墙上碰壁,围墙临街的一角设计成弧形,就连界碑也同样做成了弧形。
       1949年芜湖解放前夕,国民党为了防止江北的人民解放军渡江,于1949年3月上旬将原驻防于江苏龙潭、下蜀一带的国民党第二十军调至芜湖,项家钱庄被军长杨干才占据。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渡江之后,杨干才等人从此溃退撤退。解放后,项家钱庄的主人项德沛到当涂航运管理站当了一名会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6: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18:05 编辑

萧家巷62号——米商吴明熙宅

在萧家巷中段,有一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萧家巷62号的吴宅。它始建于民国初年,原来的业主名叫许锦堂,1946年5月被米商吴明熙买下。虽然它的建筑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其建造的精细程度却令人赞叹,是萧家巷新派建筑中的“双璧”。
       吴明熙,芜湖鲁港人,在大垄坊曾经营着一家规模颇大的垄坊,过去,芜湖有句俗话,叫:“一米商、二木客”。意思就是米商和木商是芜湖最大的两宗生意,吴氏家族经营垄坊在吴明熙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了,经过多年的积累,吴氏开设的垄坊,无论在资金还是利润方面,均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由于吴氏家族的鼎力协作,至抗战前夕,吴家垄坊已成为芜湖一带非常有影响力的垄坊,曾为“芜湖四大垄坊”之一。吴明熙买下萧家巷62号后,在此自立门户,解放后,吴明熙不再经营垄坊,而是当上了丁字街的居委会主任,他除了留下的一间厢房自住,又给了因拆迁来此寄居的三弟家几间房子外,其余房屋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吴宅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建筑面积370平方米,为两进两层砖混建筑。大门开在中部,石库门框,有砖砌外粉的西式劵形门罩,两端高挑轻盈,两端下方还各有一个水泥制成的仿石支撑,恰到好处地拱托出大门的庄严气氛。第一进是门厅,中间是“四水归堂”式的天井,第二进士二层小楼,底层中间为正厅,暗红色的水磨石地面至今仍光亮如漆。二楼正厅的南北两侧各有6扇玻璃长窗,阳光从彩色玻璃中透射过来,将二楼大厅映照得绚烂多彩宛如梦境。吴明熙经常在这里接待宾朋好友。
     二楼天井的前后两面装有矮窗,矮窗两端都有形制特别的戟形装饰,起避邪安宅的作用。窗下用铁锻制的如意卷草,既能做装饰,也可代替围护的栏杆。虽然花形繁杂多样,但制作却一丝不苟,整体效果繁而不乱,制作者巧妙地将铁的刚性融于卷草的柔美之中,与芜湖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装饰手法,在芜湖古城的历史建筑群中还是孤例,体现了房主人大胆前卫的创意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也是萧家巷62号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6: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1:58 编辑

民国石库门建筑中的劵形门罩





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旁边肖家巷39号的老宅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7: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家巷3号——季嚼梅故居

季嚼梅故居位于萧家巷3号,坐西朝东,后门通向花街,当初房主孙泽余造这座房子时,巧妙地利用了西高东低的地势,将临萧家巷的正门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因此,门楼看上去非常的高大。青石条垒成的石库门框,再配上两扇黑漆木门,透着一股森然不可侵犯的气势,非常符合季嚼梅将军的身份。
     季嚼梅(1888-1961),字勉斋,安徽无为县人,1916年8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同期毕业的还有同乡好友,著名国民党将军徐庭瑶(1892-1974)。季嚼梅将军与徐庭瑶同在一个部队,相互提携,情同手足。1926年6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季嚼梅在国民党革命军总部任中校参谋,后任总部军械处上校科长,还兼任黄埔军校步兵科教官。1929年起先后任第四路军总部参谋处上校副处长、第四师参谋处上校处长、少将参谋长等职。1933年3月,蒋介石委派徐庭瑶为新组建的国民党政府第17军军长,任季嚼梅为第17路少将参谋长,参加了对日寇的长城古北口、喜峰口会战。1934年,军长徐庭瑶奉蒋介石之命远赴欧美等国,考察各国机械化部队的建设情况,季嚼梅将军受命代理徐庭瑶所任的第17军军长和保定行营主任,历时十多月,1935年冬。季嚼梅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中央军事参议院参议,领陆军中将军衔。1939年调38路远征集团军总部,参与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滇西战役。
     季嚼梅将军还与合肥人、孙中山先生的卫士、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私交密切。1943年11月,闲置在成都的卫立煌将军被将介石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接替陈城指挥在缅甸的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卫立煌当即将季嚼梅召至麾下,请他出任远征军司令部高级中将参谋。
     抗战胜利后,季嚼梅不愿同室操戈,放弃了再南京的高官厚禄,卸任回到芜湖,住在萧家巷3号。正在东北担任“剿匪”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的卫立煌三番五次为邀季嚼梅将军远赴东北,许诺让他当总参谋长,参加对共产党解放军作战,都被季嚼梅为身体不适等理由推掉。1949年,中国解放,国民党开始退出南京时,卫立煌还亲自来到芜湖邀请季嚼梅一同赴台湾享福去,然而,季嚼梅将军始终还是决定留在芜湖,一直到病逝。
     季嚼梅故居平面格局分为两大部分,东西分布,东楼坐西朝东偏南,面阔四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是一处二进徽式平房,青砖砌筑,屋脊高挑,两进房屋连成一个巨大的“回”字形,中间有一个“四水归堂”式的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扇两米多高的屏风,木框外面包着铁皮,再用铁钉在铁皮上面钉出各种图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7: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7 21:49 编辑

萧家巷52号杨家老宅是一处比较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建于1925年,房主名叫杨世芬,职业不祥。
       该建筑坐北朝南,侧门开在萧家巷,砖木结构,石库门,三进两层,面阔三间,占地面积31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第一进是门厅,平面呈梯形,前窄后宽,房基高出地面半米左右,因此,虽是两层楼,但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高大,门前有一个半圆形的三层台阶,就因为这三层台阶,附近的百姓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绰号“高门槛”。木制大门外包铁皮,虽经多年风雨浸朽,但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用铁钉钉成的花瓶里插着三只戟的“平升三级(戟)”,由蝙蝠和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由万年青和如意组成的“万寿长青”等吉祥图案。在左右青石门柱下面还压着几枚铜钱,透过约指甲厚的缝隙可以清晰地看到铜钱的金黄色边沿,主人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在这两只小小的门扇装饰中表达出来。
       第二进门前也有一个半圆形的三层台阶,石质门框很有个性,门框上左方左右各有一个装饰性的石刻花边,石门柱是座上对称雕刻着一朵饱满的牡丹花,以牡丹花喻意荣华富贵。第二进与三进之间是一个“四水归堂”式的天井,地面由青石铺成,屋顶落下的雨水全部汇聚到这里,再顺着地沟流出去,这种建筑方式既有利于排水,还喻意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人丁兴旺,家族绵延不绝如涓流不息”。人在天井望去,蓝天被裁成一块方正的蓝绸,片片白云点缀其间,好似给房子罩着一块漂亮的织绵。天井四角四根粗大的立柱外侧都有一只木雕撑拱,二楼梁筑、栏杆等木构件的造型和雕刻的纹饰都十分精美,是古城历史建筑中木雕工艺的上品之作。






萧家巷15号-芜湖恒丰源米号伍少卿故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7: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家巷4号——宋介眉旧居(宋慎德堂)
宋介眉:汪伪时芜湖县维持会会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17: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天晨


    老宅子看着有种历史厚重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7: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1:45 编辑

中西合璧——翟家花园(肖家巷19号、21号、23号)

     洋楼的主人翟其清,字石泉,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泾县翟村(后改为陈村)人,出身贫苦, 15 岁到宣城南北货当学徒, 17 岁离家参加北伐军,跟随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被派往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在广州呆过很长时间,会说广州话。三十年代任巢湖水上公安局副局长,来芜湖从一商人手中将这座洋楼连同前面两进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子一同买下。
  县志记载: 1937 年 12 月 5 日,日本飞机轰炸芜湖,炸沉英轮“大通”、“德和”号二艘,死伤市民千余人。 7 日,日机六架分批空袭芜湖,在此之前,翟家已乘上难民船,辗转到了四川。翟家花园也侥幸躲过了日军丢下的两枚炸弹,花街的庐和饭店(小正大旅社前身)不幸罹难,南面的树林被炸出个大坑。这一时期翟其清先在成都双流机场任职、后到成都公路局任局长,经常来往于成都、西藏之间。
  1945 年抗战胜利后,这位黄埔六期的毕业生,翟其清令人费解地隐居了起来,靠变卖家产、房产艰难度日。两进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子先后卖给了五中和叶家机房。最后洋楼也受用不了,整栋出租,自己家再另寻官沟沿的低矮平房租住……







翟家花园翟其清的女婿汪鹤轩(地委行署行政科长,宣城房管局局长,正厅级)介绍,作为黄埔前六期的毕业生,他之所以下定决心彻底赋闲在家,是由于唯心主义观念,因为战争中右胳膊受伤,一位算命先生说不要干事,他便真得就不再干事。坐吃山空,家中子女上学、吃饭都成问题。儿子翟宗准上的是泾县小学(现罗家闸小学),当时来芜湖的泾县人很多,泾县同乡开办泾县小学、泾县公所。同乡子女免收学费。从母亲口中,年幼的翟宗准隐约耳闻到何应钦、钱大钧的名字,抗战胜利后,上海淞沪司令部派人来芜湖,送委任状给他父亲,力邀他父亲复出,正值盛年的黄埔毕业生归隐之心弥坚,委任状和军刀最终被退了回去。解放后,经历了“镇压反革命”、“四清” 运动等政治风雨,这位黄埔毕业生没“戴帽子”,没受管制。但国民党旧军官的经历,在当时的高压态势下,受到冷淡和歧视,其子女在入党、参军、提干等问题中低调为人。平时工作很积极,就是不敢入党,怕在审查中,家庭历史问题道不清、说不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0: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8 19:49 编辑

打铜巷



打铜巷由来已久,与儒林街、南门湾建街时间相当,约有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芜湖县志》(清康熙)上已有记载。
昔日,达官贵人在建筑官邸时,常本着“让人三尺有何妨”的姿态,留下了这条无名小巷,宽度只有1.5米,长度只有110米,南从儒林街起,北至丁字街止,原为弹石路面,1990年前北改为水泥路面。这条无名的小巷后来因为聚集了众多的铜匠和银匠,才得名为”打铜巷“,清末民(国)初还曾一度易名为”打银巷“、”银巷“,但是,民间也有传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驻军芜湖时,曾在此巷内修理军械兵器,故名。
    打铜巷是芜湖当年作为商贸重镇百业兴旺的见证,它西与花街平行,紧邻南门湾、儒林街,是城内繁华的地块之一,故许多铜匠和银匠就近制作一些铜、银器具和首饰,临街而售。芜湖的行业有银匠三百多人,月耗银达4.3万两。抗日战争时期,银楼增至20家,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银楼又增加至24家,他们除生产制作项圈、手镯、耳环、戒指、锁片等外,还生产银盾、银餐具以及在银具上刻花、钻花,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20: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厚重,难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打铜巷
   
    打铜巷位于古城,和南门湾、儒林街紧连,北至丁字街,有百余米长,宽约二、三米。尚不知何时起,这里因做铜器的铜匠多而出名,故称打铜巷。打铜巷、官沟沿、丁字街紧紧相连,萧家巷烧开水的老虎灶离得也很近,打铜巷那些铜匠是一路的江西佬,以前一家铜匠,专门做铜勺子,已祖传三代了。
     打铜巷地处城内繁华地带,特别是东靠“小天朝”的围墙,“小天朝”的主人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是曾任两江、两广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李家官府的深宅大院,是三进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这是李鸿章赠给他侄女儿的陪嫁礼品。
    1955年1月,市师范附小(现名罗家闸小学)由夫子庙迁到打铜巷2号(老卫校旧址);市师范附幼(现环城南路幼儿园)也由夫子庙迁到“小天朝”至今。为了附小、附幼交通需要,曾在打铜巷上空架过一座天桥,让师生来往方便。从1958年起幼儿园单独建置,打铜巷上空的这座天桥又拆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20: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LZ,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7 06:21 , Processed in 0.08199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