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6 23: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转一段小文
庐州府学流传千年的书香
从省博物馆向西,穿过喧嚣的蒙城路,紧挨着繁华城隍庙的地方是一所学校,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合肥四中,不久前刚刚和合肥六中合并。引人注目的是校园内的那些中国传统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散发着浓烈的书卷气。围墙外的路人经过那里时,忍不住都要伸头探望一番,有的眼睛里还会闪烁着一连串的问号。旁边卖报纸的大爷告诉我说,这就是文庙,古时叫,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地市级学校,距今已有1100多年。
源远流长的学宫
“庐州府学”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朝时,四川省西充县人马金就任庐州知府后,特别重视教育,发展了景贤书院,培养才子。《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文说:“马金所至有惠政,民庙祀之。”时称“天下清廉第一”。
历史上,“庐州府学”几经兴替,屡遭战火。1853年,太平军进攻合肥,一把火将“庐州府学”焚烧殆尽。后来,还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重新将其修复。说起这段历史,不得不说到李府和“庐州府学”的历史渊源。李鸿章20岁时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当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在京为官,他立即来信催促李鸿章北上准备来年的顺天乡试。李鸿章不负父望。第二年乡试一举高中,但1845年的会试却落了榜。在父亲李文安的介绍下,李鸿章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为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开始,曾国藩并没有轻易答应李文安收李鸿章为弟子,要先看看李鸿章诗文功夫再说,李文安于是送上儿子的近作,其中有一首写到: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曾国藩看后觉得李鸿章有大家气魄,称其“才可大用”。1847年,李鸿章考中丁未科二甲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以24岁的年龄便走完了八股考试的全过程。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位李大人的是非功过,但这位从“庐州府学”走出的“李合肥”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为当时的合肥人争了光,以至于有民谚云: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
新学兴起后,“庐州府学”已经是一座空壳了。1929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迁入,当时曾以“朝曦读书会”运动响应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而闻名一时,据说,安徽省委原第一书记曾希圣夫人余淑就毕业于合肥女中。抗战时,学校迁安立煌县(今天的金寨县),改称“安徽省立立煌女子中学”,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合肥,几度易名,至1956年创办完中时方定为“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虽然校名屡经更迭,校园数次搬迁,但优良、严谨的办学传统却流传至今。
··············文/李云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