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3 02: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的婚礼,也许是青果巷的最后一场
早晨6点,天蒙蒙亮,前一晚的雾气还薄薄地落在空气中,透过未熄的路灯,白墙黛瓦的青果巷笼罩着江南水乡的朦胧。
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老弄堂的轮廓被浅浅勾勒出来。此时,里弄天井巷22号早已灯火通明,老旧的木门贴上大红的“囍”字,分外出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倚照在斑驳的墙面,陈运晗已经穿好了衬衣西装,皮鞋也擦得蹭亮。临出发前,这个24岁的大男孩又回到镜子前,把领带打了个斜斜的王子结。
11月11日,他在青果巷迎娶了美丽的新娘杨佳。而这,也许将成为老巷子里的最后一场婚礼。
为在老巷子里留一份特殊的纪念,两个月前特意把婚礼提前
捉迷藏、扑洋片、斗蛐蛐、踢足球……如今再说起当年在老巷子里的光景,眼前的新郎官仿佛又进入了时光隧道。“我从小出生在这里。”
原本,陈运晗和杨佳准备在明年选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共结连理。但由于青果巷修缮保护工程的启动,他们家定于11月14日之前搬家,所以两家人在两个月前才商定,把婚礼提前。
“这次婚礼虽然很简单,但能赶在搬迁前,也是我们给自己留的一份特殊的纪念。”不光是陈运晗,他的父辈、祖父辈,也都在青果巷生活了大半辈子。父亲陈新更是有着难以割舍的青果情结。
“我1956年出生在这里,里面的一草一木都熟悉。”从大门往里走,天井巷22号散落着一大片老房子,进门右手边,是陈新的叔叔家;再沿着只容一人过的窄巷子走上几步,便是陈新家,和另一排房子呈直角,空出一个近30平米的院子,沿着再穿过一扇低矮的小木门,里面又是两排老房子。
据陈新的二哥说,以前这房子住的是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陈家是1950年前后才搬进来,当时分三进,第一进是叔叔家,第二进是自己家,最后是个小厨房。“后来两家子女多了,就把房子隔了开来,成了现在的样子。”
2007年,原本就从事社区工作的陈新从舣舟亭社区调到古村社区任书记,离青果巷又更近了一点。“我是土生土长的青果巷人,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大家又都是老邻居,沟通起来更方便,这样,邻里之间就走得更近了。”
老巷子里的风土人情,在父子俩心中根深蒂固,也让杨佳特别喜欢。“其实,这边居民的生活更带点儿农村色彩,有人情味儿,邻里之间,话话家长里短,谁家油盐酱醋少了,串门借下就行,行饭碗,那是再热闹不过的事情。”
小时候,与青果巷结缘;长大了,缘定青果巷
也许,两个年轻人的缘分从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
陈运晗和杨佳曾就读于一个幼儿园,和青果巷不过一条马路之隔;巷口的新坊桥小学,让青果巷成了他俩每天的必到之点。
“那时候,还经常到巷子里去发报纸呢,直到考取初中之后才离开。”而把杨佳和青果巷再次拉近的,便是陈运晗了。
杨佳说,去年她跟着回去见家长,是自小学毕业后第一次认真地再走青果巷。“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想起了小时候。”儿时的记忆中,青果巷的小馄饨、虾饼、臭豆腐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等到俩人回去,依旧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真正定情的,是青果巷雪洞巷里的一条黑巷子。
“那天吃完饭,他带着我到那条巷子,问我敢不敢走,你说都到那了,怎么着也没余地了,就硬着头皮走了。又黑又长,还有拐角,唯一的照明,恐怕就是天上的月亮了。”杨佳说,女孩子胆小,一开始她先是拽着他的衣角,后来走着走着,陈运晗就牵住了她的手。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能想象,两个年轻人牵着手一路小跑,穿到巷子口,皎洁的月光下,女孩绯红的脸漾起一阵阵甜蜜。
后来,青果巷就成了两人的“爱情探险”之地;雨后,黄昏,月光下,斜风细雨中,青果巷又成了两人的风景。“我们每次散步,都喜欢走不同的路,最后总能绕回去。”
特意布置一下新房,还要再走一遍青果巷的路
煮在锅里的红枣莲子汤已经溢出美满的气息,屋外鞭炮四起,迎亲的队伍从城中路穿到天井巷,穿着白纱的新娘笑得很美。
一路走过,已经剥离的墙面,长着青苔的路板,风吹日晒的电线杆,甚至每一根梁柱每一块砖石,都透着陈年的味道;镶嵌在老房子里的天窗,怎么简单都有一副精致乖巧的模样。趁着入门,再把老巷看得清楚一点。
入洞房,大红的喜被铺开,和合碗放在床头,对面的书桌上挂着两人的结婚照。“就简单布置了一下新房,取个兆头。”陈运晗说,14日之后,一家人准备先搬到北环新村过渡,之前已经陆续搬掉了一些家具,但为了这场婚礼,还是特意布置了一下新房,“把原本楼下的客厅作成新房,摆了张床。”
喝红枣莲子汤,敬茶,改口,婚礼该有的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待仪式结束,两个年轻人看看入席的时间还早,便起了兴要再去青果巷走一走,“没能在青果巷拍婚纱照觉得挺遗憾的,但今天,看来可以弥补了。”此时,一缕阳光洒过窗,映在一对新人的脸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