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6 21: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交利物浦:探路中外合作新大学
6月,从苏州独墅湖畔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传来消息,该校同住一间宿舍的四名女生,全部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为硕博研究生。其中,三人被剑桥大学录取,一人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深造读研。据保守估计,今年该校8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将进入海外知名高校深造,入职世界500强公司的比比皆是。成立于2006年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是科教创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它既是探路新大学模式的先行者,也是取得国际化人才培养硕果的成功者。短短6年,从首届136个学生、6个专业到今天在校生达5000人,拥有23个专业;从只有一栋教学楼开始,到科研理工楼林立,并规划建设二期校园;从籍籍无名,到可以和国内任何一所高校“叫板”本科人才培养水准,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中得到广泛认可。 2011年11月,世界顶级名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在研究生招录标准中注明在中国大陆,仅接受来自C9、985高校及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学生的申请。西交利物浦在世界著名高校的影响力也可见一斑。很多人会问这所学校究竟哪里与众不同,六年的探索非几句话能说清,执行校长席酉民是这么概括的:在这里,行政人员不能对学术人员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相反,他们要尽力为学术系统服务;在这里,校领导不能独断专行、随心所欲,相反,有各种制度和委员会在约束、监督他们;在这里,教师们也不用把大量时间和心思花在跑关系、拉项目等制造学术泡沫活动上,相反,教好学生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在这里,学生不能混文凭,相反,他们必须孜孜不倦、严于律己,才有可能顺利毕业。 其实这些可以一言以蔽之:在这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和主人。在学生面前,官僚体制靠边站,学术利益放一边,老师包括校长都只是一个个“服务员”和“牵马者”,帮助他们学会创新的学习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仅此而已,他们在做并做到了。席酉民说,今年5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经获教育部批准开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的愿景又近了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