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3-18 2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长江新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也出谋划策甚多,他也有讲到这几所大学本该在长江新区抱团的事情,也是建议现阶段对接武大,盯住武汉理工。
叶青原文如下:
长江新区的发展蓝图我有幸参与了其规划和建议。
早在2000年7月,河南省启动郑东新区项目之时,我即建议武汉市同样发展汉口北新区。在过去20年中,汉口北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十年前,作为武汉市ZF的参事,我曾建议将轻轨线路延伸至府河,直通小商品市场,这一建议也得以实现。2017年2月,作为专家小组的一员,我参与了长江新区的规划,初步确定了5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到2022年2月28日,湖北省ZF进一步明确了长江新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将其扩大至650平方公里,并延伸至阳逻港,大大增强了长江新区的发展潜力。
自2017年以来,长江新区虽然发展速度略显缓慢,但我坚信,在天河机场、花湖机场、阳逻港以及武汉新城等周边经济区的共同助推下,长江新区必将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展现出更加光明的未来。
《长江新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的发布,为新区的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的愿景。该文件强调,到2025年,长江新区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科技体制机制将更加灵活,科技创新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作为长江新区的规划专家,我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新区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01推动一流高校院所集聚
"新区应大力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在新区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园区、科研基地、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
要盯住位于光谷的武汉创新研究院。武创院是武汉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自去年4月启动运行以来,已组建专业研究所1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9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与京津冀、大湾区等一批高水平创新机构建立了协同创新平台。
2023年8月29日上午,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启动创新单元建设。创新单元就是同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高校院所、重点企业、人才团队合作成立,加强科创和产业信息对接。9月7日,黄陂区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武创院空港创新应用中心,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黄陂转化落地。布局“一心五组团”,包括空港国际合作创新中心、科创应用综合服务组团、航空科技应用组团、低碳科技应用组团、大数据应用组团和智慧物流应用组团。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重点产业,发挥黄陂空间优势,主动承接技术创新策源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02支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支持报废汽车(含新能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提档升级,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鼓励科技型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册成立,2010年1月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榜,总股本14.55亿股,净资产近66亿元,在册员工6000余人。先后被授予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单位、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企业、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循环经济与低碳制造企业之一,公司已在湖北、江西、河南、江苏、山西、贵阳、内蒙、天津、浙江等十省市建成十二大循环产业园。
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是格林美在武汉投资的循环产业园基地,园区占地658亩,位于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投资12亿元,注塑生产项目配备17台大型注塑机,是华中地区规模的大型注塑制造。格林美在荆门、阳逻的工业园我都去过。
03 打造特色化创新街区
"建设环大学城创新街区,鼓励使用和租赁闲置厂房及楼宇打造一批创新楼宇、特色楼宇。支持在汉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功能。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打造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引进培育一批优质创业项目。"
"加快湖北大学阳逻校区建设。推进湖北大学4个整建制学院尽快搬迁至阳逻校区,加快建设生物技术中试平台和产教融合中心。鼓励高校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设置智能医学、生物育种等前沿与急需学科专业,加快高水平产业应用人才培养。"
建议搞“环湖大科创圈”,上海同济大学分布在四个区,有四个“环同济科创圈”。
前几年,华师有在长江新区建新校区的想法。现在华科、理工大已经去了军山新城,武大还有希望,建议对接。
再就是长江新城是教育部成果转化基地。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畔,占地30平方公里的两江协同创新区里,创新潮涌,动能澎湃,4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此落户。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自主研发出5G云大脑无人车,在零售、物流等领域开始应用;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突破光刻技术瓶颈,研发出重庆第一款超快激光产品;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研发推出航空航天飞行器雷达罩用电磁超材料。7月12日,北京化工大学重庆研究院签约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该研究院将围绕生物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汽车轻量化材料等方向,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推进产业创新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0年9月4日,长江新区成为教育部在惠州,厦门,滁州之后的第四家高校成果转化基地。
"支持应用型高校提升发展。提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文理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鼓励高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大力开展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教育,着力培养服务新区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要提升“环学院职教圈”。
04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主动对接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和区内重点企业,建立并完善可转让高价值成果、企业技术需求“两张”清单。探索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机制,支持依托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生成的前沿领域技术成果在新区中试熟化及产业化。
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技术交易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复合型技术经纪人培养,强化成果转化联络员队伍建设,组织联络员深入产业园区、孵化器、企业等开展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鼓励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牵头举办高质量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活动,促进技术、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
建议盯住武汉理工大学。11月23日,武汉理工大学组织科技成果(交通船舶)转化对接会。现场,武汉智慧地铁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签约,合同金额近3000万元。
武汉理工大学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17年以来,学校共转化专利1000余项,合同金额6亿余元,实现了学校首个亿元级转化项目。目前,学校拥有有效专利60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86.7%,围绕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培育高价值专利包61个。2023年,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湖北技术交易所组织技术经纪人培训50人,学校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服务人员全部通过中级技术经纪人资格认证,实现了“全员持证上岗”。
日前,市W常W、长江新区D工委SJ张俊勇在会议上强调,新区上下要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发展路径,加快推动长江新区建设成势见效,打造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武汉拥有众多高校教育资源,长江新区想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抓高校资源必不可少。
综合考虑《长江新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的提案与实践情况,长江新区站在了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上。该区域通过集聚一流高校院所、支持企业研发和打造创新街区等举措,正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在企业研发方面,格林美等企业的成功示例表明,强大的企业研发平台是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特色化的创新街区,则为创业项目和数字经济孵化提供了丰富土壤。
教育部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借鉴重庆两江新区的成功经验,长江新区有望通过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长江新区的发展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在实现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长江新区必将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典范,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