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0-9 11: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一个小村庄的逆袭
6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率军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四百年来,幽云十六州这块困扰中原政权的心病虽然解决,然而来自草原民族的威胁远未消除,真定城所担负的防卫责任也远未消失。
元代的真定路在明代改为真定府,领五州十一县。洪武三年(1370年)设置真定卫,作为真定、保定两府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明宣德五年(1430年)又将神武右卫从西安移驻真定府。真定卫和神武右卫的指挥使司都设在真定城内。
明朝在全国推行卫所军屯制度,鼓励驻军携带家眷在驻所屯田垦种。洪武年间,留戍真定的几名军校拖家带口在滹沱河畔乡野间的一个地方定居下来,这里形成了一处名为“石家庄”的村庄。庄名的由来现在已无从查考,有个颇具戏剧性的传说是,由于当年建庄的共有十个姓氏的军户,因此村子名为“十家庄”,后来被叫成了“石家庄”。
现在石家庄市区诸多以“营”“庄”“屯”为名的城中村,都是由当年的卫所军屯发展起来的。这些村子与普通百姓的村庄杂居一处,除了隶属军籍外,平时垦田耕作并无太大差异。
真定城的全盛时代结束在了元末明初的灾疫战乱中,现在随着大量军事移民的到来,荒芜的土地得到了耕种,一切似乎都在重新回到正轨。然而等在前面的,却又是一场近乎灭顶的劫难。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剑指侄子朱允炆手中的皇权,河北是首当其冲的战场。建文帝先后派出耿炳文和李景隆陈兵滹沱,真定城内外打了多场残酷的拉锯战,死者不计其数。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建文帝失踪、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告终。朱氏叔侄间的输赢胜负尘埃落定,河北大地却已是一片“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景象。
著名的明初大移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洪武、永乐两朝,官方多次强制山西、山东、湖广、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向河北移民,“靖难之役”中受创严重的真定府接纳了大量外来人口。
随着“四方豪杰来居,敷教宣化”,燕赵自古尚义任侠的民风,变而为崇礼重学循规蹈矩。本地风俗被移民文化改易,这样的经历这座城并不陌生。正定的历史源虽远流却时断时续,一直没有形成什么根深蒂固的土著传统,如果说有的话,那么也是一次次被外来移民文化刷新重组后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
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真定府直隶于京师。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加上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真定城激活了一直以来的商业传统,繁华重现。然而来自漠北的阴云依旧笼罩。“土木堡之变”的那一年,真定城再次筑城,将城垣扩建成周长二十四里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土城又改为砖城,工程一直进行到万历四年(1576年)方才竣工。如今我们看到的正定古城,基本上就定型于那个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