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10-13 19: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花里的钢笔 于 2019-10-13 20:13 编辑
Q1.两车道与三车道的快速路占用地面空间差不多,桥上的通行能力却差了三分之一,性价比不高。
答:根据快速路设计标准,双向四车道道路宽度约为15m,双向六车道道路宽度约为23m,并不是占用空间差不多。(我所想的作为隧道与地面为主的通道,而不是高架桥,主要是出入地平段占地,而非桥墩占地。)
我前面说通行能力需要“匹配”,在我的想法中,设计出入口的工农大路红旗街以西段、自由大路岳阳街-吉顺街段,自由大路亚泰大街至临河街段,自由大路东环以东段主线均为双向八至十车道,而不设计出入口的自由大路新民广场至人民大街段,临河街至东环城路段,主线为双向六车道。在双向六车道的基础上加上“隧道”的双向四车道,与其他路段的通行能力刚好匹配,解决自由大路现存“掐脖”问题。
Q2.如果走向是自由大路工农大路景阳大路的话势必面临着西解放立交桥这个节点。景阳大路向西快速化没问题,立交桥这个节点怎么办?下穿?
答:我前面说不改变已有基础设施,所以西解放保留。另外按照你的上面的想法,景阳-解放-吉林同样会面对西解放这个节点。改造或不改造(直接利用)既有立交进行快速路互通的,光上海就有真北立交,鲁班立交,天目立交等,其他城市的例子也是有的。西解放立交桥节点运营较为良性,高峰期均速大于30km/h,在不增加更多车道压力的情况下情况尚可。
Q3.另外你可以看一下各种统计,快速路短距离和长距离行驶的统计,绝对是短距离要大大高于长距离出行的。减少出入口绝对是败笔。
首先尽管我市快速路OD值前三位出现在东岭到伊通河,伊通河到东岭以及东岭到赛得,但是这三个占快速路出行仅为5.2%,可以理解为94.8%的人并非走这三条短距离出行路线。在这94.8%中,我们看到OD值第4位是亚泰(台北-二道街),第5位是东岭-自由大路,第6位是修正路-南湖广场,......这些出行距离已经超过3公里(也就是之前所说两条隧道的长度)。因此“短距离要大大高于长距离出行的”无从谈起。
另外,伊通河上下匝道高利用率的原因可能是南部快速路沿线出入口布置不合理。试想如果从南部快速路想去生态大街,错过伊通河下匝道就意味着要么在会展中心红绿灯排队转弯要么在世纪广场前调头才能回来,使得伊通河下匝道利用率过高(上匝道同理)。
二环内横贯东西的自由大路通道,或许你可以抛开他是不是快速路这一点,预期起到的作用更是有分离直行与转弯车流的作用。直行走隧道,直行车道数可以适当减少,放行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转弯的可以适当增加车道数增加放行时间。沿途路口可以缩短放行周期。
另外,根据本条通道沿线道路情况,工农大路主幅宽度20.75m,自由大路新民广场-人民大街段宽度22.51m,临河街-东环城路段宽度20.17m,如果设计匝道,可能会出现“道路窄出入线无法布置”的情况。
Q4.从城市发现的角度看也是在各个区域建商业中心分散人流。
答:这一点我认同,高德也分析长春拥堵延时时数高的原因有车流集中。对城市均质化的建设,分散中心,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以及利用率等是缓解拥堵治本的方法。
Q5.自由大路拥堵的问题是东西两向在伊通河西面南湖大路与自由大路间再没有一条东西贯穿的路,再加上横着一个南湖公园。基本别无选择只有两条路。
答:这当然是部分原因,不过造成“别无选择”的原因还有:纵向支路的截断(自由大路人民大街口),环岛极其有限的通行能力与车流量的不匹配(新民广场),城市功能区的布置(自由大路同志街口),道路通行能力不匹配(人民大街两侧,临河街两侧等)等因素,使得本可不出现于此的车流出现于此,使得本可快速通过的节点运转缓慢。
而我提出的通道,目的在于在上述原因无法修改的情况下,分流车流,并使得沿线通行能力保持一致。
Q6.真正从东到西的目前基本都选择快速路了。
答:新建一条位于中间的东西通道也有助于分流现有东西向快速路(尤其是南部快速路),缩短行车时间。
最后,以上均为“假定在二环内新增东西向快速通道”的前提下,如果一定选一条线,我选择自由大路并列出相关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