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50后的马叔

[建设纪实] 砻坊路现状,地区党校妨碍施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6: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TIGGO 发表于 2017-12-1 16:11
沿青弋江的东方龙城的三个地块,是不是都规划成绿地了?知道的回答一下。

弋江桥到仓津桥是滨江板块,党校肯定也是高层,古城地块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 17: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绿地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7: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大钱买的地,做绿地岂不是浪费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3: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拆迁难,和谐第一,不把党校沿街的障碍物拆除,高层建好,路是没法竣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08: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群傻13天天吹芜宣一家亲,我可QNMLG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0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50后的马叔 发表于 2017-11-20 18:54
这个是宣城地区的房子,现在应该是宣城市,张家山过去是地区办公,生活区,当年拆迁的时候,芜湖市只象征 ...

宣城在芜湖还有这么大势力,不是已经独立建地级市,为什么还有保护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08: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50后的马叔 发表于 2017-12-1 16:41
弋江桥到仓津桥是滨江板块,党校肯定也是高层,古城地块不清楚

芜湖这点大,动不动利益集团就现身,索要经济利益,真是落后的表现,芜湖党校级别很低,前些年乱发文凭,有经济利益立即跳出来,安徽的落后集中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落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08: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城党校级别也是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09: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原宣城地委书记张建

(4)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归属问题
  芜湖地区在芜湖市住了三十年,地委、行署及其直属单位拥有大量房地产。我记忆共有48万平方米房子。其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18万平方米;企业、储运仓库以及直接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约有30万平方米房子。
  30年前搬迁时,仍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年代,房地产是国有和公有,是受政府支配和划拨的。当时芜湖市机关住房普遍偏紧,地区机关搬迁后又有空闲的房子,这就有较大的变数。在改名搬迁一开始,我就考虑琢磨这个问题,这是很大的一笔财产,不动产可以变为动产。在“铁山宾馆会议”讨论时,我就抢先发言:“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随着改名搬迁要转归宣城地区所有。众多的单位是要搬迁宣城,搬迁到宣城就需要在宣城建房,就需要一笔又一笔的经费,这些经费的来源,宣城地区本身没有钱,那就要靠省财政拿。杨蔚平同志已说过了,省财政有困难。搬迁的开头省财政支持是必要的,而以后的逐步搬迁和建房所需要经费是不能单纯依靠省财政,以变动原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到宣城建房和建设宣城,这是多渠道自力更生的好办法,既解决问题,又不要省财政拿钱。”我这番话很符合杨蔚平同志的心意。他同意我的要求。
  时隔两年,新任省委书记黄璜来芜湖市,芜湖市委向黄反映机关住房紧张的情况,要求他出面,将张家山原地区农业、工业、科委三幢办公楼划拨给芜湖市。黄璜书记表示同意,随即就与宣城地区负责同志谈了。宣城地区当然不给,并把省政府纪要给黄璜看了,黄璜同志没有再说。从此芜湖市再也没有要地区在芜的房子了,芜湖地区原政法办公大楼卖给了芜湖市财税局,用此款在宣城新建了政法系统干部宿舍。这就达到了以房建房,以芜湖的卖房款在宣城建房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13: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武 发表于 2018-8-10 09:25
作者:原宣城地委书记张建

(4)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归属问题

一群213还天天喊着芜宣一家亲,一群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煞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3: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jx159 发表于 2018-8-10 13:43
一群213还天天喊着芜宣一家亲,一群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煞笔,


经济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14: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_2_3_______ 于 2018-8-10 22:53 编辑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从更名到全部搬迁完毕,前后历时3年,我作为时任宣城地委书记亲历了这一段历史,并负责了地区搬迁工作。希望通过回顾芜湖地区更名宣城地区的实施过程,让大家对宣城地区的由来以及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有所了解,共同珍惜宣城今天大好的发展局面。


搬迁之前的宣城区划

在1980年之前,宣城行政区划于解放后已历经两次变动。第一次变动是1949年5月。设立了宣城专区,成立了中共宣城地委、宣城专员公署,驻宣城。隶属中共皖南区党委、皖南行政公署;下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等5县和宣城市。第二次变动是1951年秋冬。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宣城专区和巢湖专区,成立芜湖专区,同时成立中共芜湖地委、芜湖专员公署,驻芜湖市。管辖大江南北的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和县、含山、巢县、无为、庐江等11个县。1956年又将徽州专区并入,使芜湖地区一度扩大到管辖23个县市。但因范围太大,领导管理不便,不久省委又恢复了徽州专区。芜湖地区从1951年到1981年历时30年。
第三次变动,就是这一次。早在1979年秋天,省委已开始酝酿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并搬迁宣城的事情。


为什么要搬迁?

为什么要搬迁?从地理位置看,宣城地区是安徽东南的重要门户,与苏浙毗邻、通东南沿海,是安徽向东南地区的一个大通道。历朝历代,广德、郎溪、宣城、宁国等县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枢纽地位。省委的决策具有相当的前瞻性,看出了宣城这个东南门户所在,日后将在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什么要将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宣城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宣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一座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现存的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为证。秦代就在这里设立鄣郡,西汉(公元前109年)又改为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区)。此后,唐宋以至明清,宣城历代都是州府。这样一个有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区域,理应有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
第二是宣城自身发展的要求。宣城地域靠东南沿海,与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地相近、人相亲,离上海不到300公里,交通优势明显、区位条件优越,可以说,把宣城发展为一座中等以上的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而将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并搬迁到宣城,大大有利于加强宣城、发展宣城。
第三是从全省的大局考虑,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从全省范围看,皖东南乃至整个皖南几百公里范围的大片空间,建国以后,一直没有一座像样的城市。从全省经济和城市发展布局考虑,这么大一个范围,必须建设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中心城市,才有利于皖北、皖中、皖南的共同发展。所以说,芜湖地区搬迁至宣城,体现了省委在皖东南建立一座中心城市的决心。


来自国务院的批文

省委在筹划这个重大决策时,万里同志起了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随之为了发展宣城,万里、张劲夫、周子健等几位省委书记先后来到宣城、郎溪、广德、宁国等县调研。1979年冬,省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了更名和搬迁,随即又召开了省革委会再次做出决定,正式对外宣布,将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并搬迁宣城。我当时任芜湖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
省委、省革委会决定后,芜湖地委、行署响应号召、服从决定,随即在地委党校礼堂召开了机关干部动员大会,地委书记夏德义同志主持会议,我传达省革委会决定,副书记高洪作动员讲话。
1980年1月底,国务院发布“国发[1980]28号文件”,决定将芜湖地区行政公署由芜湖市迁驻宣城县,并改名为宣城地区行政公署。文件中还指出,将徽州地区的宁国县划归至宣城地区管辖。
省委、省政府对搬迁工作高度重视,1980年2月发布(皖政[1980]39号文件)《关于将芜湖行署改为宣城行署、撤销池州行署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这次调整行政区划,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号召全体干部和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增强组织观念,加强纪律性,积极维护安定团结,自觉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保证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那年初春,夏德义同志到中央党校学习,省委任命我为宣城地委书记。1980年2月,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我全权负责搬迁事宜。
那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春的气息传遍了全国,各地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干劲和热情都被释放出来了,调动起来了!我们那时都感觉到,中国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宣城地区,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载入史册的“铁山宾馆会议”

1980年春,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杨蔚平同志分管财政工作,他率领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了芜湖铁山宾馆,即在铁山宾馆召开会议,与地委、行署的同志们一起商讨解决搬迁中的问题。这次会议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制定搬迁实施方案。之后的搬迁,确实是按照“铁山宾馆会议”定下的框架执行的,我认为,这次会议注定会载入宣城发展史册。
搬迁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我们突出了四个最核心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是搬迁经费从哪里来?二是什么时间搬迁?三是宣城地区驻地选址在哪里合适?四是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归属权问题。
会议围绕上述问题逐项讨论。首要的问题是搬迁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费,搬迁就是纸上谈兵。讨论一开始,杨蔚平同志就说:“省财政有困难,只能给150万元经费。”我一听就急了,“这么大的摊子,150万哪里够呢?简直搬不动嘛!”我把账算给杨副书记听:“宣城地区现在就是一张白纸,我们要建办公大楼、要建干部宿舍,首先要‘三通’——通路、通电、通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而是百年大计的建设,以后工作、家庭、生活就在宣城扎根了,所以,无论如何,这笔经费一定要能确保充足地启动搬迁,打好搬迁的基础。”
吵得很厉害,我也不管那么多了,因为随行的省财政厅同志悄悄给我“透了底”,省委已定过了给200万。有这个底气,我坚决不松口,多要了50万,拿到了200万元搬迁经费。这笔经费,我们是想方设法省着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建设上。我们建起了地委、行署两幢办公大楼,建了一部分干部宿舍,支付了一部分土地征用费,买了宣城县委招待所、供销社两个大院和院内部分房子,补贴了县已建的土路和简易水电的部分费用。在这期间,还支付了重新修建的原土路和扩建了水电的部分费用。这些设施建起来后,搬迁有了一定的基础,办公、生活的框架基本搭起来了。


“选址鳌峰”是这样定下来的

然后是宣城地区驻地选址的问题。在“铁山宾馆会议”讨论实施方案时,关于宣城地委、行署机关选址有三种意见。第一是宣城县城以西六七公里的八里岗。此处离城区远,“三通”花钱多,干部职工生活和小孩子上学都很不方便;第二是县城以北的一里桥(现市人民医院附近)。此处当时也是离城区偏远,而且附近有化肥厂,环境不理想,向东又是小圩地势偏低,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第三就是我主张的放在鳌峰。这里当时虽不算主城区,但紧靠县城南边,地势高,东西扩展的空间宽广。
选址鳌峰,我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实际情况看,省钱。因为当时鳌峰这一块,宣城县已经初步平整好了,有一条鳌峰路(土路),水电基本通了。在这个基础上搞建设,可以省去一大笔资金。二是从长远看,方便干部职工生活,因为它离主城区不远,也就10来分钟路,大家买菜购物、小孩上学都很方便。另外,到火车站也近,20分钟左右,大家出差方便。三是从具体工作而言,选在鳌峰建设周期最短。除水电暂不重新建设外,鳌峰东山头宣城县委已经平整过了,是招待所大院,院子里已建有两座小楼和几幢平房;鳌峰西山头也平整过了,是供销社仓库院子,也有几幢平房仓库。我当时想,这些都可以临时使用,有利于节约搬迁的时间。
杨蔚平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提出的三种意见,他十分慎重,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要到宣城实地看了之后再定。我当即陪他到宣城看了这三个地方,仔细考虑比较之后,他同意我的意见,选址鳌峰。我们深知,地委、行署机关选址,对一个地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30年的时间证明,我们定在鳌峰的决策是对的,发展空间广阔,不受水患困扰,大大拓展了城区框架,带动了东、南两个区域的发展。
再就是搬迁的时间问题。由于地直单位多、摊子大,搬迁经费又有限,所以搬迁必须分时分步骤进行。省、地“铁山宾馆”会议商定:从现在,也就是1980年春季开始,用一年时间作准备,1981年夏天正式开始搬迁。我们确定的方案是,地委、行署、政法以及部、委、办、局第一步搬;第二步是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单位逐年搬;有的单位,如储运、仓库以及在芜湖直接经营的企业不搬。到1981年夏天,搬迁的条件已具备,可以开始搬了。但那年宣城发大水,夏汛很紧张,为集中力量防汛抗洪,争取当年农业丰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请示了时任省委书记张劲夫,将搬迁时间推迟一年,改为1982年春季,劲夫同志同意了,定下来,正式搬迁在1982年春节。


“以房建房”搞建设

最后一个大问题,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就是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归属问题。芜湖地区在芜湖市住了30年,地委、行署以及其直属单位置有大量房地产。我印象里,总计有48万平方米房子。其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18万平方米房产;企业、储运仓库以及直接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约有30万平方米房产。
那个时代,仍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年代,房地产是国有和公有的,受政府支配和划拨。当时芜湖市机关住房普遍紧张,地区机关搬迁后空闲出来的房子,可能会有变数。从定下来搬迁的时候,我就在考虑琢磨这个问题。这是很大的一笔财产,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笔不动产无论如何都要紧紧抓在手里,把这笔不动产变成动产,变成宣城地区建设发展的一笔资金保障。
经过细致考虑,在“铁山宾馆会议”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抢先发言:“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随着改名搬迁要转归宣城地区所有。这么多单位搬到宣城,需要在宣城建房,需要大笔经费。这些经费的来源,宣城地区本身没有钱,那就要靠省财政拿。杨蔚平同志前面已说过了,省财政有困难,最多给200万元。200万元只能保障搬迁的开头,而以后的逐步搬迁和建房所需要的经费,不可能单纯依靠省财政。我们的想法是,变动原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到宣城建房和搞建设,以房建房。这是多渠道自力更生的好办法,既解决问题,又不要省财政拿钱。”杨蔚平同志听了我的发言,认为很有道理,确实能解决实际的经费问题,又不给省财政增加负担,就同意了我的意见。在会上正式宣布:芜湖地区原在芜湖市的所有房地产归宣城地区所有。省政府随后发的会议纪要明确了这一点。
这事后来差一点发生了变化。时隔两三年,新任省委书记黄璜来芜湖市考察,芜湖市委抓住机会向黄璜同志反映机关住房紧张的状况,请求他出面,将张家山原地区农业、工业、科委三幢办公楼划拨给芜湖市。黄璜当时同意了,随即就与宣城地区负责同志谈了。宣城地区当然不同意把三幢办公楼划给芜湖市,并把省政府关于“铁山宾馆”会议的纪要拿给他看了,看了之后,黄璜同志没有再提这个事。从那以后,芜湖市再也没有要宣城地区在芜湖的房子了。
芜湖地区原政法办公楼卖给了芜湖市财税局,用这笔房款在宣城新建了政法系统干部宿舍。这就达到了我们提出的“以房建房”的初衷,实现了“以芜湖的卖房款”在宣城建房的目的。
宣城地区在芜湖的房产,在宣城地委、行署的努力下,全部保住了,为启动宣城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当时考虑的就是:事事要从维护宣城地区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后任者打好发展的基础。


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稳定人心

从芜湖搬迁至宣城,刚开始的时候,95%的同志有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一是与芜湖市比,宣城地区的基础条件要差得多;二是宣、郎、广地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过去万里同志在会上经常拿这三个地方举例子;三是那时大家都知道宣城地区频发洪灾,一到夏天防汛抗洪就是头等大事;四是对省委的决策精神认识没有到位,对宣城长远发展的大局没有前瞻性。
我记得,在机关干部动员大会上,地委一位副书记讲了这样一句话:“不到宣城非好汉!”可见,干部对搬迁的意见有多大。要解决干部的思想问题、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我是这样考虑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大家对长期工作的芜湖地区有感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环境熟悉,家属在芜湖就业、子女在芜湖上学,搬到宣城,确有诸多不便。但是,既然省委决定将芜湖地区搬迁至宣城,我们就要服从大局,完成好搬迁任务。要开展好工作,必须稳定人心,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从办好食堂着手

怎样稳定人心?办法只有一个,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让干部职工安心工作、安心生活。我经常跟同志们讲:“不愿去宣城工作的人,我们不要用‘大帽子’压,不要光讲空道理。要换位思考,要以细致入微的工作,逐一解决大家遇到的困难。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的工作就顺利了。”
大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集中来说,就是吃、住、行的问题。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再说刚开始同志们的家都没有搬到宣城,确实没有地方吃饭。所以,我首先抓的就是机关食堂。为此,我专门把熟悉食堂工作的繁昌县招待所所长调来,负责行政事务、办机关食堂。我跟他讲:“你把食堂办好了,就是为搬迁立了大功。”
对干部职工的伙食问题,我们动了很多脑筋。找粮食部门供应平价黄豆、指定几个大水库逢年过节供应鱼(当时是双轨制价格政策,有议价和平价之分)。食堂的师傅们自己动手开起了豆腐坊,磨豆腐、豆干、千张,有了这些丰富的豆制品,食堂像模像样地办起来了。八人一桌,每桌每餐标准是四菜一汤,冬天每桌炖一个小炭炉锅子,大家吃得热乎乎的。每到节日,食堂变着法儿加餐,端午节供应粽子、中秋节供应咸鸭蛋,尽量搞得花样多些。我们还考虑到伙食标准的问题,定的是每天每人八毛钱伙食,公家补助四毛,自己拿四毛,既吃得好,个人花费又少。不要小看办好食堂这项工作,它起的作用非常大,同志们对食堂普遍感到满意。我曾在地委会上开玩笑说过:“大家不愿来宣城,我们要用一些实惠的政策吸引人过来嘛!”


点滴小事稳人心

吃饭问题解决了,再就是住的问题,地委、行署抓紧时间建了一批干部宿舍。我要求新建的房子一楼住户,由公家统一在门前砌一个小院子,让一楼的同志生活方便一些、宽敞一些。为避免夏天蚊虫叮咬,公家又统一定做了纱门纱窗,让小孩学习安心、睡得安稳。因为建房的经费少,当时在鳌峰大院新建的宿舍都比较小、很简朴,虽然标准不高,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算是不错的,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每天下班,都要到在建或刚建好的房子里去转转,琢磨家俱怎么放才适用,我甚至还指定建房中在卧室床位上方增建小阁楼,增加使用空间,冬天好放凉席、夏天好储棉被。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看上去琐碎得很,却事关干部工作生活的环境、事关干部的情绪和心态,我们把这些小事都考虑周详了,解决到位了,人心才能稳、人心才能齐。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们尽量创造了一个安定有序的工作生活氛围,为各项工作的迅速开展、为平稳交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由于地委、行署的工作人员基本是原班人马从芜湖到宣城上班,所以交通也是个大问题,每周星期一早上赴宣城,星期六傍晚回芜湖。我们按排了专用的大公交车,星期一早上在张家山、范罗山干部集中的地方接往宣城;星期六傍远前,在鳌峰门口再把大家送回芜湖。既保证了按时上下班,又解决了乘公共汽车不准时和疲劳的问题。大家每周在公交车上还能交流工作,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前后历时两年的搬迁,因为地委、行署工作做得细致,整个实施过程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没有听到什么埋怨和骂娘的。要特别说明的是,搬迁工作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大家体现出了识大局、顾大体的政治觉悟,这一点至关重要,是顺利完成搬迁任务的有力保证。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部分双职工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带头举家搬到宣城,为搬迁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模范作用。
现在再回顾那一段历史,确实感觉到,同志与同志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都是讲大局利益、讲整体利益,充分体现出安定、团结、协作、和谐的精神。这是宣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后进行的大建设中,这一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保持“大后方”稳定

搬迁后的一段时间,芜湖这一块,实际上是宣城地区的“大后方”。一些单位仍留芜湖市,尤其是一大批老干部老职工将长期留住在芜湖。做好“大后方”工作,至关重要,它的稳定,事关宣城地区发展大局。
地委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宣城地区驻芜湖管理处和管理处党组。地委常委、副专员荚厚友兼主任,地委副书记张学祖兼党组书记,荚、张两位又是抗日的老战士。管理处代表地委、行署负责联系协调和处理在芜单位的一些事务;地委老干委(即老干部局)仍留在芜湖张家山,继续为老干部服务。两者的有利结合,开创了很好的工作局面,既促进了搬迁,更使芜湖这个后方能安定和谐。
对于留在芜湖市的众多单位,我们进行了分类管理。一是企业单位和直接在芜湖经营的单位,还有部分半企业半事业单位,如医院、医药、生产资料等,是超地区的经营。这些单位的领导和管理,是条块结合,业务归条条,党的组织和政治思想归块块(即驻芜管理处)。二是地委、行署部分下属单位和部分事业单位,是维持和过渡,陆续进行搬迁。
“大后方”的工作,很重要的一块是做好老干部工作。原芜湖地区住芜湖30年,老干部都集中在芜湖市,都是战争年代的老同志,而且多数已经离休或接近离退休。地区搬迁后,他们的生活更需要组织关怀,需要有较好的安排,需要有投入。

我安排地委常委许超和老干委,对所有在芜湖市的老同志一一登门看望,主要是看住房,老同志们的住房大多破旧了。我也抽时间由地区医院党委书记郭永吾陪同,看望了医院各科主任医师,也主要是看住房。他们家里都没有带抽水马桶的卫生间,甚至有一位主任家里连自来水也没有,生活设施均比较差。
为给老同志晚年做些一劳永逸的事,我和地委同志商定:一是建50套老干部宿舍,后来实际建了30多套,改善老同志住房条件;二是在地区医院建一栋三层楼,一、二两层为老干部病房,并为医院七八位主任医师建了一栋宿舍楼。医院党委书记郭永吾很支持,具体操办,医院也拿了部分资金;三是根据老干部居住分布情况,拟划为三块,建设三个老干部工作点,即小平山原干休所、张家山干休所、范罗山东边的中和坊。每个点安放一辆轿车、一位医护人员,司机和医护人员宿舍也就地安置,以便夜晚老干部就医。至此,搬迁主要工作基本完成,宣城、芜湖两地均人心安定,大家都全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30年,弹指一瞬间。回首历史,我始终坚定地认为,芜湖地区改名搬迁是正确的。实践证明,搬迁符合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战略,符合宣城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

30年后的今天,尤其是成立宣城市后,这12340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一座欣欣向荣的中等城市已崛起在安徽东南。对此,我深感欣慰,同时,也为自己是这一段难忘的历史之亲历者、之见证人,而深感自豪!
祝福宣城的明天更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14: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单上的都被锁定了。竟然搞这个事合肥不积极也是很奇怪的~可能是要憋大招,直接吃掉六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14: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1_2_3_______ 发表于 2018-8-10 14:30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1980年2月正式 ...

坑了芜湖三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0 14:5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城地区党校这么屌的?宣城的机关妨害芜湖人民的利益 矛盾迟早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5-1-1 20:54 , Processed in 0.084641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