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13 11: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chilao 于 2017-10-13 11:05 编辑
李小敏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意义。他指出,旅游业是增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随着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旅游市场日益繁荣,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越来越强劲的动能;二是随着业态和技术同步创新,旅游跨界日益加速,为促进产业转型注入了越来越充沛的活力;三是随着需求和消费同步扩量,旅游效益日益彰显,为加快富民增收开拓了越来越宽广的渠道;四是随着理念和模式同步优化,全域旅游日益兴起,为统筹区域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趋势和特点,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构建大旅游格局、实现旅游业的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
李小敏全面分析了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和短板、机遇和挑战。他说,讲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文资源丰厚、先发优势独具、产业基础扎实、地理区位优越等方面;讲短板,主要体现在核心定位仍未画好“点睛之笔”、盈利模式仍较依赖“门票经济”、产品供给仍然存在“结构失衡”、项目建设仍需“换挡提速”、市场主体仍缺“领军旗舰”、体制机制仍少“朝气活力”等方面。从机遇来说,“十二五”以来,中央和省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对旅游业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明确了新要求,发展旅游业的思想认识普遍提高、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市场环境趋于完善,旅游业大发展的“时”与“势”遇合,进入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挑战来说,旅游全域化要求我们把统筹发展理念贯穿于旅游开发、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各方面,需求品质化要求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化要求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康体等产业深度融合,竞争激烈化要求寻求差异化定位、谋求特色化发展。
李小敏指出,分析优势和短板、机遇和挑战,目的是要科学谋划无锡旅游的发展方向。无锡位居江苏旅游第一方阵,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和扎实基础,发展旅游应该有更新的思路理念、更高的目标追求。我们要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加快构建宾主相洽、旅居相宜、产城相融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具体来讲,要加快提高“四个度”:一是产业贡献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份额,确保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200亿元,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富民实惠度。让旅游成为富民增收的新引擎、确保“十三五”期间新增20万个旅游就业岗位;让旅游成为品质生活的新标志,努力满足群众更多更高旅游需求。三是主客满意度。把让游客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全力巩固我市游客满意度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以一流的旅游体验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把“过路客”变成“过夜客”。四是城市美誉度。确立“大旅游”理念,不断提升无锡旅游全域化、融合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为国内外游客和城乡居民提供文明、安全、便捷、舒适、优质的旅游休闲度假环境和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生活体验,使无锡成为独具魅力、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李小敏说,无锡发展旅游要学习先进、用好优势,把全域旅游作为主攻方向,把无锡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休闲目的地来建设经营,加快形成“一岛(马山)、双环(环城古运河、环蠡湖)、两翼(江阴、宜兴)、四区(山水城、阳山、翠屏山、吴文化)、N个旅游镇村(街区)、全域覆盖”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一要把旅游度假区建成支撑点。完善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进一步突出度假区的目的地属性和休闲度假功能,大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度假区功能提升、转型升级。二要把旅游镇村建成新热点。积极构建由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休闲农庄、乡村度假酒店、现代农业园区和农家乐组成的乡村旅游体系,加快发展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精品民宿等为代表的乡村游新业态,努力形成美丽乡村新气象。三要把旅游街区建成增长点。围绕和依托历史文化街区、休闲商业街区、公共文化设施,打造购物环境优越、文化内涵多元、美食体验丰富、时尚引领明显、功能载体完善的都市旅游节点体系,为游客提供立体式旅游服务体验,做大旅游二次消费。
李小敏说,品牌是体现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高度重视旅游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专属无锡、代表无锡乃至象征无锡的旅游核心品牌。一要让旅游产品有“亮点”。做好“无中生有”和“人有我优”两篇文章,既要优“存量”,通过丰富拓展成熟景区的内涵,让老景点有新内容、老景区有新体验,又要拓“增量”,积极从传统元素中寻求新的切入点,在新元素中寻找新的发力点,用特色元素擦亮无锡旅游的金字招牌。二要让旅游项目有“看点”。坚持优质资源必须由业内领军企业、顶级团队开发建设,积极引进与本土文化紧密融合、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与旅客兴趣紧密贴合的特色旅游项目,把每一个重大旅游项目都建设成为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三要让旅游营销有“卖点”。办好物博会、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品牌会展活动以及特色节事活动,针对国内外不同旅游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鼓励在艺术创作中“植入”无锡元素,用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中华老字号等宝贵资源,加快“无锡游礼”平台建设,“走出去”讲好无锡故事,“请进来”展现无锡魅力,让更多海内外游客把无锡列为出游首选之地、优选之地。
李小敏说,融合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催化剂,要突破原有的“就旅游发展旅游”的传统思维和“小旅游”的产业边界,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催化和集成作用,加快形成多元融合、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旅游新业态,重点突出六个“旅游+”。一是“旅游+农业”。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一批深受游客欢迎的农业旅游项目,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推动乡村旅游向更有品貌、更有品质跃升。二是“旅游+工业”。鼓励适合发展工业旅游的企业,特别是生产直接消费品的企业,开发设计可供游客观赏、参与、购买的工业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是“旅游+文化”。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历史街区在旅游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围绕历史文化题材开发演艺节目,让游客实景感受无锡历史文化。四是“旅游+影视”。既要用好影视资源优势,加强植入宣传,扩大无锡知名度,又要发挥“粉丝经济”效应,围绕“粉丝”需求包装旅游热点,形成实实在在的旅游消费力。五是“旅游+体育”。提高体育赛事办赛水平,鼓励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设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做大无锡的运动休闲旅游规模。六是“旅游+康养”。充分发挥无锡的自然优势、资源优势、载体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康养旅游园区、镇村,加快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使康养旅游成为无锡旅游的拳头产品。
李小敏说,要将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无锡旅游更有质量、更高水平地发展,必须增强市场主体的实力和活力。一要推动旅游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支持重点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合资合作、重组上市等途径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国有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旅游企业加强与策划机构的合作,推动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二要推动旅游企业实现特色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精专特”的发展路子,瞄准特定市场、特定需求,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程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小旅游企业集群。三要推动旅游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推动旅游企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旅游企业产品开发和服务管理水平,扶持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引导游客在线消费、企业在线服务,形成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李小敏说,游客满意度是衡量旅游工作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尺,要着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加快构建体系完善、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游客“乐游无锡”、“畅游无锡”。一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按照“快进慢游”的要求,优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创新旅游交通服务,加快推进旅游风景道服务设施、城市慢行系统、水上旅游基础设施、城市亮化工程等建设。二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各类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服务驿站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构建信息化智能化旅游服务网络,切实为游客提供各种便捷服务。三要构建诚信旅游体系。把旅游诚信纳入全市诚信体系,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引导企业树立标准化服务意识,加快建立旅游安全责任体系,努力打造最具安全感的旅游城市。四要营造文明旅游环境。积极开展文明旅游主题活动,引导游客文明出行。推进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为游客及时提供帮助和服务。
李小敏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各部门要强化“+旅游”责任意识,推动无锡旅游更好更快发展。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筹划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行使旅游规划编制、产业推进、公共服务、综合监管等职能,推动旅游从部门主导向党政统筹转变。二要强化改革创新。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推动旅游规划与城乡、土地、交通等规划“多规合一”,加快景区从“办事业”向“办产业”、从“管资源”向“管资产”转变,按照差别化要求把旅游业纳入地区和部门的考核内容,启动《无锡市旅游市场条例》立法,深化旅游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构建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三要强化政策引导。推动财政、产业、土地、金融和奖励等各类政策向旅游业倾斜,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四要强化智力支持。认真实施“旅游英才工程”,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交流引进和培养使用激励机制,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
|